初中数学_10.1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全等三角形教案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含教法)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3.如图3,若ABC
∆≌DEF
∆,则)
(
=
∠E
A、︒
30B、︒
62C、︒
92
D、︒
88
4.如图4,△ABC≌△DCB,A、B的对应顶点分别为点D、
C,如果AB=7cm,BC=12cm,AC=9cm,那么BD的长
是( )。
A、7cm
B、9cm
C、12cm
D、无法确定
二、细心填一填
5.(1)如图6,AC=AD,BC=BD,则△ABC≌;
应用的根据是.
(2)如图7,△ABD≌△BAC,若AD=BC,则
∠BAD的对应角为.
学生完成
练习。总结规
律,如何寻找
条件判定两
个三角形全
等。
1、已知条件
2、学过的定义
3、看图有无公
共角公共边
作业内容及要求
A组:课本习题3配套1、2、3、4、5 B组:课本1、2
配套1、2、3
板书
设计
全等的判定方法1234
《10.1全等三角形》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及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等知识基础,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本节课是以后证明三角形全等,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关证明的基础。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实践操作法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做”
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让学生自得知识、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悟原理。同时,通过范例和练习培养提高学生解答几何问题的书写格式和应用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10.1全等三角形》效果分析
本堂课,达标测试优秀率达到了85%,部分学生都得到了满分40,仅有个别
同学在计算过程中,由于粗心出错,没有得到满分。总体来看,整堂课的效果
不错。
分析:导致部分学生在做题中出错的原因,判定定理运用不够灵活熟练,证
明步骤书写不够规范。
《10.1全等三角形》教材分析
全等三角形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0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的
主要内容是有关全等三角形的三条基本事实,一条判定定理及其应用.是在前面
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定理以及证明的基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
步研究三角形的相关证明。是后面学习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关证明的基础。
《10.1全等三角形》测评练习
姓名______ 得分_______
(每小题5分,共40分)
一、填空题
1.如果△ABC 和△DEF 全等,△DEF 和△GHI 全等,则△ABC 和△GHI ______全等, 如果△ABC 和△DEF 不全等,△DEF 和△GHI 全等,则△ABC 和△GHI ______全等.(填“一定”或“不一定”或“一定不”)
2.如图1,△ABC ≌△ADE ,∠B =100°,∠BAC =30°,那么∠AED =______. 3.△ABC 中,∠BAC ∶∠ACB ∶∠ABC =4∶3∶2,且△ABC ≌△DEF ,则∠DEF =______. 4.如图2,BE ,CD 是△ABC 的高,且BD =EC ,判定△BCD ≌△CBE 的依据是“______”.
二、选择题 1.如图7,P 是∠BAC 的平分线AD 上一点,PE ⊥AB 于E ,PF ⊥AC 于F ,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PE PF = B .AE AF = C .△APE ≌△APF D .AP PE PF =+
2.下列说法中:①如果两个三角形可以依据“AAS ”来判定全等,
那么一定也可以依据“ASA ”来判定它们全等;②如果两个三角
形都和第三个三角形不全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也一定不全等;③要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给出的条件中至少要有一对边对应相等.正确的是( )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①和③ D .①②③ 三、解答题
1.(本题10分)已知:如图12,AB =CD ,DE ⊥AC ,BF ⊥AC ,E ,F 是垂足,DE BF =. 求证:(1)AF CE =;(2)AB CD ∥.
2.(本题12分)填空,完成下列证明过程. 如图14,ABC △中,∠B =∠C ,D ,E ,F 分别在AB ,BC ,AC 上,且BD CE =,=DEF B ∠∠ 求证:=ED EF .
证明:∵∠DEC =∠B +∠BDE ( ), 又∵∠DEF =∠B (已知),
∴∠______=∠______(等式性质).
在△EBD 与△FCE 中,
∠______=∠______(已证),
______=______(已知), ∠B =∠C (已知), ∴EBD FCE △≌△( ).
A D E
C B 图1 A
D E C
B 图2 A D
C B 图7 E F A
D
E C B 图12
F A
D
E
C B 图14 F
∴ED=EF().
∴AB∥CD.
《10.1全等三角形》课后反思
全等三角形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在于:
1.能驾驭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灵活的解决办法。
2.在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争议的时候,教师能放能收,处理的到位,符合新的课堂教学理念。
3.在处理课堂练习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来回答,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
4.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5.我觉得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节课,若按老的教学路子,应先告诉学生什么叫做全等,然后让学生把全等的特征和性质背下来,最后应用全等的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新的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在这点上,我处理的比较好。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新课的引入、生活中平移现象的举例及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都使用了多媒体的手段,为辅助我上好这节课,我设计了大量形象、直观的课件。
本节课不足之处:
1.在介绍对应顶点、对应线段、对应角时花费时间较多。
2.应该多举生活中的全等实例。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