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会写“域、惯”等12个字,会写“真理、领域”等19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3.能概括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能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2.能概括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能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合作填表理清脉络品词析句诵读感悟创设情境感悟生活
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

2课时
1.会写“域、惯”等12个字,会写“真理、领域”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提出观点—印证观点
—总结观点”的行文思路。

3.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板块一标点导入,点明观点
1.书写标点,观察思考。

师:(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这是一个什么标点符号?
生:问号。

师:它有什么含义?
生:表达疑问语气。

一般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

师:把问号的上半部分拉直,它会变成什么标点符号呢?(课件演示动画:把“?”拉直变成“!”)
生:变成了感叹号。

师:感叹号有什么含义?
生:用在感叹句的末尾,表示强烈的感情。

2.引入课题,解释“真理”。

师:由问号变成感叹号,这看似简单的符号变换,却被作者用来形象地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先看看这两个标点符号的变换,再看看课题,想一想:“?”代表课文题目中的哪个词语?“!”又代表课文题目中的哪个词语?
生:“?”代表词语“问号”,“!”代表词语“真理”。

师:你认为什么是“真理”呢?
生:真理就是最符合实际、永恒不变的正确的道理。

师:那你们知道哪些真理?谁能说几个揭示真理的名言警句?
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师:以上的名言警句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都被实践证实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称它们为真理。

这些真理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指导着我们的言行。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说得对吗?课文是如何证明这个观点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这篇课文。

板块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1.自读课文,自学字词。

师:现在请大家按要求自读课文吧!
自读要求:
①自读课文,自学字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

②自由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师:课文读完了,本课的词语你会读了吗?(出示课前预学单第1题,检查生词,三排词语分别指三名同学领读,其余学生跟读。


1.读一读下面的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把不会认读的生字词圈出来多读几遍。

领域司空见惯花圃盐酸溅落石蕊魏国搜集蚯蚓出版
阶段真理建树疑问敏感提取明显无聊不可思议吻合
偶然文献证据系统整理见微知著灵感机遇
师:哪些汉字的读音需要我们注意呢?
生:“搜”是平舌音。

“圃”读pǔ,不要读成fǔ。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读得也很准确。

请你们把这些词语再读一遍。

(生读)
师:我们再来看看本课的会写字(课前预学单第1题词语中本课会写字变红),哪些字在书写时需要特别注意呢?请大家看看课前预学单第2题说一说。

(出示课前预学单第2题)
生:“惯”的右上部分是“毌”,不要写成“田”。

“搜”右边上部的一短竖要上下出头。

“圃”是全包围结构,外框方正,里面部分略窄长。

“蕊”是上下结构,下面三个“心”组合要紧凑。

“蚓”是左右结构,“弓”窄长,末笔竖长而直,为垂露竖。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现在,我们就来写一写这几个易错字吧。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师: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你们都会写了吗?请大家完成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活动一:看拼音,写词语。

lǐnɡ yù huā pǔ jiàn luò sī kōnɡ jiàn ɡuàn (领域)(花圃)(溅落)(司空见惯)
qiū yǐn chū bǎn zhēn lǐ jiàn wēi zhī zhù
(蚯蚓)(出版)(真理)(见微知著)
(生完成活动一,老师出示答案,写得不对的学生自行订正。


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这四个成语,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出示课前预学单第3题)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连一连。

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锲而不舍追究事物产生的根源。

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追根求源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订正。


2.默读课文,厘清顺序。

师:认识了生字,理解了重点词语后,接着我们来解答最开始提出的问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说得对吗?课文是如何证明这个观点的呢?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完成课前预学单第4题。

(学生默读课文)
4.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填一填。

本文先提出“__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__”的观点,然后围绕观点列举了__三__个具体事例,最后__总结全文__,再次强调观点。

师:哪个同学来说说课文是如何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
生:文章第1~2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了本文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生:课文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生:第3~5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列举了三个具体事例,证明开篇提出的观点。

生:第6~7自然段,作者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观点。

师:真不错,你们把课文的脉络梳理得很清晰。

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全文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写的。

生:全文是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这一思路来写的。

师:你说得很对。

这样的写法很有代表性。

(教师板书: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
结观点)
师:我们看课文的第1~2自然段,先来体会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的,再找出这两
个自然段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第1自然段直接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2自然段进一步
阐述这个观点。

两者是递进关系。

板块三理解事例,填写表格
1.初读课文,概括事例。

师:现在,我们聚焦课文第3~5自然段,看看作者围绕观点列举了哪些事例。

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生:第一个事例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从紫罗兰花瓣遇盐酸会变色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制成了石蕊试纸。

生:第二个事例是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生:第三个事例是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师:同学们的概括简明扼要,抓住了人物及关键事件,非常好!
2.深入理解事例,填写表格。

师:了解了三个事例的内容后,我们再来细看第一个事例的相关段落,填写下面的表格。

(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
人物现象“问号”探究过程“真理”
波义耳紫罗兰花瓣遇
盐酸会变红这种物质到底是什
么?别的植物中会不
会有同样的物质?别
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
什么样的反应?
进行了许
多实验
发现植物酸碱反应
并制成了石蕊试纸
师:第一个事例中,波义耳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生:紫罗兰花瓣遇盐酸会变红。

(教师根据回答逐一出示答案)
师:看到这一现象,波义耳产生了哪些疑问?
生: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师:针对这些疑问,波义耳做了些什么?
生:进行了许多实验。

师:最后他找到“真理”了吗?
生:找到了。

他发现了植物酸碱反应并制成了石蕊试纸。

师:现在请大家根据示例一的分析方法再细读描写另外两个事例的相关段落,同桌合作补全表格。

(出示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
活动二:深入理解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学生自读课文,同桌合作补全表格。


师:我们通过这个表格来梳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又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学生先思考,然后举手发言。


师:谁来分享一下你的答案?
在第1课时,我并没有急于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而是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学生熟读课文之后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在突破教学重点时,我以“?”拉直变成“!”为本节课的主要线索,一步步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印证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争做到教学设计新颖,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语言精练,让学生紧紧抓住三个具体事例来理解观点、得出结论,并举一反三,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落到了实处。

1.通过品读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并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2.结合三个事例与“阅读链接”,体会科学家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它给人的启示。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板块一解析事例,感知联系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而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都很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5自然段,想一想:三个事例中,探索真理的过程分别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来看第3自然段,思考:波义耳是怎样制成石蕊试纸的呢?请同学们结合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梳理一下这个过程吧。

(学生完成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第1题)
活动一:结合第1课时活动二的表格总结探索真理的过程。

1.梳理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的过程并填空。

波义耳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所以他关注到了__紫罗兰花瓣遇盐酸会变红__的现象。

波义耳不仅关注到了这个现象,还__产生了一系列疑问__,并且__进行了许多实验__。

波义耳经过__反复实验__,最终发明了石蕊试纸。

师:谁来读一读他填的答案?(生读,师出示答案核对。


师:知道了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的过程,那谁能用几个四字短语概括一下这个过程呢?(出示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第2题)
活动一:结合第1课时活动二的表格总结探索真理的过程。

2.总结事例的表达顺序:
师: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取得成果。

师:你总结得非常好。

现在,我们就根据下面的提示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另外两个事例,看看它们是如何印证作者的观点的。

事例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生:鲁班从手被带齿的叶子划伤中获得启发,发明了锯。

生:瓦特看到跳动的壶盖和冒出的蒸汽,冥思苦想,对原始蒸汽机作了重大改进和发明。

师:老师也来分享几个。

(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补充,课件出示事例。


●瓦特从水蒸气推动壶盖的现象中受到启发,改良了蒸汽机。

●鲁班的手被一种带齿的野草划伤,后来他发明了锯。

●牛顿在苹果树下被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了头,后来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师: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只要你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就可以找到真理。

板块二感悟精神,总结观点
师: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么科学家们是靠着怎样的科学精神,在漫漫的科学长路中寻找到真理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关键词语,并联系事例理解。

(生读课文,画关键词。


师:同学们在第6自然段找到了哪些关于科学精神的关键词?
生:见微知著。

师:文中波义耳的事例哪里体现了他这种见微知著的能力?
生:“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

”这段话体现了波义耳这种见微知著的能力。

实验室里有那么多人,只有波义耳发现了紫罗兰遇盐酸会变色这个现象。

师:在魏格纳和阿瑟林斯基身上能找到这种见微知著的能力吗?
生: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阿瑟林斯基“感到很奇怪”。

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魏格纳和阿瑟林斯基都是善于从细微的地方发现问题的人,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师:看来想要发现问题,有所成就,就得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并能见微知著。

除了这点我们还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呢?
生: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师:对。

科学家们发现现象之后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追问和探索,之后他们又是怎样
做的呢?
生: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发现了一般规律: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最后利用这一特点制成了石蕊试纸。

生:魏格纳先是比较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然后认真研究——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之后分析总结——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最后整理了“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

生:阿瑟林斯基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师:是啊。

科学家们敏锐地抓住常见的或不为人注意的现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他们正是凭借这种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才发现了真理。

这说明——(指课文题目)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是啊,这个“?”和“!”凝结了科学家们多少不可名状的情感啊!现在我们来对比一下文中的三个事例,你们有哪些发现与感悟?完成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

活动二:比较三个事例的异同。

项目同异探索真理的过程√
真理的发现来源√
探索真理的精神√
探索真理的领域√
研究对应的成果√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发现?
生:三个事例探索真理的过程相同,都是“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取得成果”。

生:三个事例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分别是化学、地质学、精神学。

生:三项研究对应的成果有的是发现事物的规律,有的是发明了新的事物。

师:作者所用的三个科学家的事例已经充分论证了他提出的观点,课文到此为止是不是就可以结束了?第6~7自然段与事例和观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第6~7自然段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又对前面的论述作了补充,使全文更加严密完整。

师:读了第6~7自然段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的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会”说明发现真理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是有条件的,机会是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的。

师:生活中寻找真理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探究真理的过程总能给我们以启迪。

请你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詹天佑》,想一想: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解决这些困难的?他和课文中的三位科学家有没有相似之处?
活动三:比较课文和《詹天佑》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自由读文,完成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三。


师:詹天佑和课文中的三位科学家有没有相似之处?
生:有。

他们都具有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师:《詹天佑》一文中,作者是怎样来体现詹天佑的这种精神的?
生:通过詹天佑克服种种困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来体现他这种品质的。

板块三领悟写法,迁移运用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本文先点明观点,然后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最后总结观点。

师:作者在证明观点时用了什么方法?
生:通过列举三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观点。

师:现在,让我们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吧!(出示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四)
活动四: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师:先请小组合作。

借助自己的提纲把将要写的内容说给同学听,看看观点是否鲜明,事例是否能支持观点。

(4人一组,合作交流。


师:交流完请每个小组派代表说一说自己的仿写提纲。

大家参照下面这份评价表,来评价一下他们汇报得怎么样。

(学生汇报,听众评价。


评价角度评价等级
写作顺序☆☆☆☆☆
观点鲜明☆☆☆☆☆
事例能否支持观点☆☆☆☆☆
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默读、圈画、思考、交流、汇报……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能力也得到提高。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设计了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我安排了自学生字词、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填表格等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安排了小练笔……总而言之,我把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当作阅读教学的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