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测试方法第十五节电子显微镜的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5)现代透射电镜的主要技术 I.90年代,物镜球差系数校正器的问世,将球差系数从0.3~0.5mm降 低到小于0.05mm,场发射透射电镜分辨率提高到信息分辨率,即从
0.19nm提高到小于0.1nm; r0 0.49Cs1/43/4
II.照明亮度高和能量发散小的场发射电子枪的普及、极大改善电子 单色性的能量过滤器的问世,使能量分辨率小于0.1eV ; III.可实现电子显微像和电子衍射花样数字化的慢扫描CCD和电子 成像板的使用 ; IV.仪器的计算机控制等都成为现代高性能分析电子显微镜的基本 特征。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6)扫描电子显微镜与电子探针的发展 1965年英国剑桥科学仪器有限公司(Cambridge Scientific Instruments Ltd),开始生产商品扫描电镜。 70年代后,扫描电镜的普及程度超过了透射电镜; 80年代后,扫描电镜的制造技术和成像性能提高很快; 采用场发射电子枪的超高分辨SEM的分辨本领已高达0.6nm,接 近TEM的水平。
超高真空的场发射电镜:场发射电子枪可以获得很高的亮度,分 辨率为0.2~0.3nm,接近透射电镜的分辨率; 附加在TEM或SEM上的STEM:分辨率较低;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10)超高压透射电镜HVEM
超高压电子显微镜通常是指加速电压 在500KV以上的TEM;
特点:体积很大,两三层楼高;结构 复杂;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9)场发射扫描透射电镜STEM 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A.V.Crewe教授在7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 试样后方的两个探测器分别逐点接收未散射的透射电子和全部散
射电子。弹性和非弹性散射电子信号都随原子序数而变。环状探测器 接收散射角大的弹性散射电子。重原子的弹性散射电子多,如果入射 电子束直径小于0.5nm,且试样足够薄,便可得到单个原子像。
电子枪
U K
D
电子束
探测器 B
G
镍单晶
图 戴维森的低速电子衍射实验装置结构图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2)两个重要的发现
德布罗意波的实验验证--电子衍射实验2
几乎同时,英国物理学家G.P. Thompson & Reid也独立完成了电子衍射实验。上万伏 电子束在穿过细晶体粉末或薄金属片后, 也像X射线一样产生衍射现象。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7)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优点与缺陷 可做综合分析: a) SEM装上波谱仪(WDS)或能谱仪(EDS)后,在观察扫描形貌图像的 同时,可对试样微区进行元素分析。 b)装上半导体样品座附件,可以直接观察晶体管或集成电路的p-n结及器件失 效部位的情况。 c)装上不同类型的试样台和检测器可以直接观察处于不同环境(加热、冷却 、拉伸等)中的试样显微结构形态的动态变化过程(动态观察)。
阴极 栅极
K
G
多晶 薄膜
Cs
U
高压
屏P
图 G.P.汤姆生的高速电子衍射实验装置 图 G.P.汤姆生早期的电子衍射图像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2)两个重要的发现 1926年,德国科学家Garbor和H.Busch发现用铁壳封闭的铜线圈对电 子流能折射聚焦,可作为电子束的透镜;指出:“具有轴对称性的 磁场对电子束来说起着透镜的作用” ,发现旋转对称非均匀磁场可 作为电磁透镜。1926年,H.Busch奠定电子几何光学理论。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3)早期的Biblioteka Baidu射电子显微镜
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希尔用消像散器补偿电子透镜的旋转不对称性,使电 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有了新的突破,逐步达到了现代水平。 在透射电镜中,聚光镜、物镜、中间镜下都安装有消像散器,其中物镜的消 像散最重要,也相对来讲比较复杂,尤其是在做高分辨时。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4)近代透射电镜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II、高分辨像理论(70年代初): 1970年又研制出3MV的电镜。 1975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物理系J.M.Cowley,出版了《衍射 物理》,奠定了位相衬度理论,发展了高分辨电子显微像的理论与 技术。使晶体结构中原子的电镜成像得到了解释,推动了高分辨原 子像的直接观察以及提供了电子显微镜提高分辨率的技术基础。 70年代,用于成分分析的X射线能谱仪和电子能量损失谱仪开始使 用; 70年代后,透射电镜的点分辨率达0.23nm,晶格(线)分辨率达0.1 nm。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8)扫描电子显微镜与电子探针的发展 环境扫描电镜(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SEM),可以 在电子显微镜中观察湿的样品和不涂导电层的样品(如生物样品等)。
(c)在样品室处于高压强环境下仍然能起作用的二次电子探头。 ESEM的二次电子探头位于样品正上方,探头上施以数百伏的正电压以吸引由 样品发射出来的用于成像的二次电子。二次电子在探头电场中加速,并与样品 室中的气体分子碰撞、电离过程多次重复,使初始二次电子信号呈连续比例级 数放大而无须再使用光电倍增管。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做到: 真正的“环境”条件,样品可在100%的湿度条件下观察; 生物样品和非导电样品不要镀膜,可以直接上机进行动态的观察和分析; 可以“一机三用”:高真空、低真空和“环境”三种工作模式。
(3)早期的透射电子显微镜 样品制备 生物样品: A、样品要薄:50~60nm;超薄切片机; B、样品的精细结构要保持好: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固化等; C、样品要有一定的反差:双染色; 由于生物样品含水太多,在电镜真空样品室中会被蒸发掉从而破坏 结构,所以需要一些能够把水温和取代掉、并且自身没有结构的物 质,这就是树脂包埋剂。正因为生物脆弱、结构容易破坏,所以才 需要温和的制样方法。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2)两个重要的发现
1924年,法国科学家De Brogli提出物质波理论;
1926年,Schroedinger及Heisenberg等人发展量子力学,树立电子波粒 二象性的理论基础。
经100kV加速的电子,其波长为0.0037nm。
电子既然有波动性,则应该有衍射现象;TEM等电子显微镜是量子 力学发展的产物。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8)扫描电子显微镜与电子探针的发展
环境扫描电镜(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SEM),可 以在电镜中观察湿的样品和不涂导电层的样品(如生物样品等)。
开发ESEM的关键是取消对样品室高真空的限制: (a)将镜筒与样品室的真空环境分开。将两个相距很 近的限压光阑放入镜筒的最后一组透镜中使其合为一 体。在多重限压光阑之下、之间、之上分别抽气以提 供一个压强逐渐变化的真空;样品室可以低至5000Pa ,而镜筒中可达10-3Pa或更高。由于光阑孔放置很近, 减少了电子束通过高气压段的距离。 (b)对样品室真空度要求降低。从结构上使得样品室 的距离d减小,样品室压强较高时,仍然能获得较高的 成像电流;
h
mv
1 mv2 eV 2
1.225
(nm)
U (1 0.9788 106U )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2)两个重要的发现 德布罗意波的实验验证--电子衍射实验1 1927年,戴维森与革末(C.J. Davisson & G.P. Germer)用电子束垂直投射到镍单晶,随着镍的 取向变化,电子束的强度也在变化,这种现象很 像一束波绕过障碍物时发生的衍射那样。其强度 分布可用德布罗意关系和衍射理论给以解释。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7)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优点与缺陷 SEM在具有诸多优点的同时,也有一定的缺陷: 样品必须干净、干燥:对各种各样的含水样品不能在自然状态下观察 ,对挥发性样品也不能观察; 样品必须有导电性:导电涂层又带来了新问题,涂层是否会显著地改 变样品外貌?涂层后的样品图像是涂层图像而非样品图像,这两者是否 完全相同? 常规信号探头使用光电倍增管放大原始成像信号,它对光、热非常敏 感,因此不能观察发光或高温样品。成像过程中观察窗、照明器不能打 开,给观察过程带来极大不便。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3)早期的透射电子显微镜 样品制备: 薄膜直接制备:电解法;离子减薄法; 1949年,Heidenreich成功用电解减薄的方法制备了铝试样(Al foil),实现了对金属样品的直接TEM观察; 复型技术:塑料、碳膜复型技术; 粉末、纳米材料样品制备;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4)近代透射电镜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I、像衍理论(50-60年代): 60年代后,电镜开始向高电压(HV)、高分辨率(HR)发展, 100~200kV的电镜逐渐普及; 1960年,法国研制了第一台1MV的电镜; 1956年,英国牛津大学材料系 P.B.Hirsch, M.J.Whelan首次用透射电镜 观察到了金属中的位错,研究位错成为理解金属材料微结构与性能关 系的主要研究热点。 随后,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系 A.Howie等提出了观察和解析位错等晶体 缺陷的衍射衬度理论。 60年代后,< 200kVEM逐渐普及,向高电压、高分辨率d0发展;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3)早期的透射电子显微镜 1931年,德国物理学家卢斯卡 (Ernst Ruska)等,在前面两个发现 的基础上,制出第一台透射电镜; 1932年,分辨率d0=50nm,约为光 学显微镜的十倍;
TEM的基本结构:电子光学系统、 真空系统、循环冷却系统和控制系 统。
1939年,西门子公司开始批量生产 销售透射电镜;分辨率d0=10nm;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第十五节电子显微
镜的发展趋势
电子显微镜的发展趋势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二、现代电子显微镜 三、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1)电子的发现与晶体结构 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可远溯自 1897 年英国物理学家J.J. Thomson 发现电子;发现磁场与电场对电 子有偏折现象; 1912年von Laue发现X光衍射 现象,经Bragg父子进一步发展, 奠定X光的波动性和利用电磁波 衍射测试晶体结构的方法;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4)近代透射电镜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III、高空间分辨分析电子显微学( 70年代末,80年代初)
采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EM),能谱(EDS)、能量损失谱( electron energy loss spectroscopy, EELS)、会聚束衍射(Convergentbeam Electron Diffraction, CBED)、微衍射、表面形貌观察(SED、 BED和STEM)等,能够高空间分辨率对很小范围(~5Å)进行微区电 子显微研究(像形貌分析、晶体学分析和化学成分分析等; 70年代初: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术——观察原子、分子结构的手段。 70~80年代,出现联合分析电镜,电镜计算机控制和制样设备日趋完善 ,电镜已成为多功能综合性分析仪器(分析型透射电镜); TEM 已经成为材料表征的最为有效而全能的工具。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6)扫描电子显微镜与电子探针的发展 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作为商品出现较晚: 1935年,Knoll 在设计透射电镜的同时,就提出了扫描电镜的原理及设 计思想。 1938:Von Ardenne对扫描电镜的理论、实践进行了详细讨论,并对其 构造进行了描述; 1942:Zworykin等设计出第一台观察块状试样的SEM;1940年英国剑桥 大学首次试制成功扫描电镜。但由于分辨率很差、照相时间过长,因此没 有立即进入实用阶段 1940’:Hillier提出电子探针技术的设想并获专利; 1956:生产出第一台商品电子探针;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7)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优点与缺陷 SEM分辨本领较高:二次电子像1.0nm(场发射),3.0nm(钨灯丝); 放大倍数变化范围大:从几倍到几十万倍,且连续可调; 图像景深大,富有立体感:可直接观察起伏较大的粗糙表面(如金属和 陶瓷的断口等); 试样制备简单:只要将块状或粉末的、导电的或不导电的试样不加处理 或稍加处理,就可直接放到SEM中进行观察,且可使图像更近于试样的真 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