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24题研究(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第24题研究(练习)
专题一高考第24题研究——
先秦时期的文明和第一次社会转型
课时跟踪检测
1.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讲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
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

这表明()
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解析:选C材料“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
行宣讲”表明中央的法律通过地方官员传达到民众之中,此举表明西周分封制中孕育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中央的法令可以传到地方民众,并不能说明西周
出现文化下移趋势,春秋时期私学的出现使文化出现下移的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中央的法令的传达,并没有提及诸侯割据,故B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之下,诸侯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周王室不能直接控制地方,故D项错误。

2.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买、贮、贷、宝)。

这说明当时“贝”的用途很可能是()
A.用于占卜B.饰品
C.用于祭祀D.货币
解析:选D由材料“带‘贝’的文字(买、贮、贷、宝)”,可知“贝”与商品交换及财富有关,故A项错误;饰品不能用于商品交换,故B项错误;祭祀与题意中商
品交换及财富不符,故C项错误;货币既可用于商品交换,又是财富的象征,故D项正确。

3.周朝时,士以下的胥吏阶层靠“稍食”(官府发放的口粮及衣装)为生,它的多少要依职事与考课而定,按等级发放。

该制度()
A.说明官僚政治开始形成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服务于分封制和宗法制D.说明等级制度逐渐加强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僚政治形成于秦朝,与题干中时间不相符,
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从上而下的等级制,故C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牵涉等级制度的加强,故D项错误。

4.在平定武庚(商纣儿子)叛乱后,周成王、周公旦便将微子启(商纣庶兄)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将微子启的儿子烈祖封在了西周的王畿之地,并继续担任史官一职。

西周这些做法旨在()
A.拓展华夏文明的空间B.削弱血缘政治影响
C.提高史官的政治地位D.稳固西周统治秩序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以殷治殷和将微子
启儿子安排在王畿之地既是为了方便管理殷地也是为了辖制微子启。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巩固西周统治,故选D项;宋地本身已经属于华夏区域,不算拓展,排除A项;以殷治殷是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并非削弱血缘政治,排除B项;烈祖担任史官与提高史官地位无关,排除C项。

5.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

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解析:选B由题干“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
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可知先秦政府重视农业发展,故选B项;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是在启蒙运动前,且题干只是提及月令知识的规范,
排除A项;争霸战争出现在春秋时期,而题干中的先秦范围还包括夏商西周,当时无争霸,排除C项;耕作技术也就是铁犁牛耕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且题干未提及,排除D项。

6.《墨子·非命》(下)曰:“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材料真实具体地记述了当时农民()
A.为秦统一提供重要物质条件
B.简要总结生产经验和技术
C.为了吃饭而艰苦劳动的情景
D.成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势力
解析:选C材料“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说明当时农民为了吃饭而艰苦劳动的情景,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农业的发展对秦统一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体
现出农民的艰苦劳动,没有反映出生产经验和技术的总结,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农民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

7.儒家学术研究中,对五经原文的注释称为“传”,后世对“传”加以注释称为“注”,对“注”进行阐发称为“疏”,此外还有“正义”“集解”等多种解释方式。

这表明儒学()
A.注重传承并不断发展B.是统治人民的工具
C.流派众多各有侧重D.兼容并包内涵丰富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儒学的研究在后人的“传”“注”“疏”“正义”“集解”中,不断得到传承与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儒学与政治间的关系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了对儒学分层分级的注解,而不是儒学的派别分支,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儒学“兼容并包”以及对其他流派的吸收融汇,故D项错误。

8.《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

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
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
解析:选A正是因为儒学思想内涵的丰富性才使得儒学在孔子后出现分歧众多的情况,故选A项。

先秦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不存在多样性,排除B项。

材料没有对治国措施的提及,排除C项。

材料中没有对儒学传播阶层的提及,排除D 项。

9.歌曲《生僻字》:“跪举火把虔诚像道光,四方田地落谷成仓”,唱的是汉字中的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属表意文字,多是原生文明,表声文字多是次生文明(中途遭遇了变故)。

在四大文明古国发展中,只有中国仍保留象形文字。

这表明中国文化() A.博大精深领先世界B.源远流长持续稳定
C.一脉相承亘古不变D.兼收并蓄中西合璧
解析:选B文字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由材料“在四大文明古国发展中,只有中国仍保留象形文字”,可以得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且持续稳定,故B项正确。

汉字只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仅从文字无法反映整个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领先世界”“一脉相承亘古不变”“兼收并蓄中西合璧”,故A、C、D三项均错误。

10.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

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这主要体现了()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解析:选D材料体现了汉字的文化凝聚力,故A项错误;各地文字并非完全一
致,故B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语言的多样性而是文字的多样性,故C项错误;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故D项正确。

11.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也日渐普及。

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A.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当时主流的生产方式
B.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
C.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
D.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
解析:选B铁制农具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得东西方一家一户的家庭劳
作成为可能,故选B项;当时东西方交流有限,小农经济也不是古希腊罗马社会的主流生产方式,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最远到达印度地区,与古代中国无关,排除C项;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为刀耕火种,排除D项。

12.1976年发掘的妇好(殷商王后)墓,是殷墟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了卜甲、玉蚕、各类兵器等千余件随葬器物。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刻辞卜甲上的文字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B.金属兵器反映出当时冶铁业达到较高水平
C.玉蚕等遗物反映了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
D.随葬品的豪华可以证明当时女性地位很高
解析:选C甲骨文是中国文字成熟的标志,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
得到发展,故B项错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古代墓葬中的玉蚕反映了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