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破新中国首起外国间谍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4期
2015年暮春,机缘幸会,笔者得以拜识年逾九旬的王征明老人。
王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市公安局首任政治保卫处处长,任职时的年龄不过二十八九岁。
在潘汉年、扬帆的直接领导下,王老参与和指挥了1950年代初期上海发生过的几乎所有大要案的侦破,其中著名的例如“‘二六’大轰炸反谍案”“刺杀陈毅及华东局领导案”(共8起)“新中国首起外国间谍案”等等,在那个乾坤初定、凶险四伏的年代,为新生的红色政权奠定了稳健的社会基础,立下不朽之功。
然而不幸的是,1954年年底至1955年年初,“潘扬冤案”爆发,作
为这个所谓“反革命集团”的骨干,王老也先后两次被投入冤狱,囚禁时间长达13年零7个月。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两次甄别,终获彻底平反。
1982年,王老从北京公安部调回上海,任市委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办公室副主任,直到离休。
近年来,笔者与王老多有接触,并作连续访谈。
王老最大的遗憾,由于“潘扬冤案”,1949年进城以后至1950年代中期,上海隐蔽战线斗争史被严重屏蔽和遮盖,亟待补正和抢救,而目前健在的“潘扬冤案”的当事人除王老外,庶几无存。
值得庆幸的是,年届96岁高龄的王老如今依然身体硬朗,
头脑清晰。
现据近年来笔者对王老的采访,筛选若干文字,整理撰述如下,以纪念新中国建立之初的风云岁月,感恩老一辈国安卫士的卓绝奉献。
一
进城第三天(1949年5月27日上海宣告解放),解放军淞沪警备司令部保卫部就接到地下党同志根据群众举报反映的敌特线索:本市陕西南路的一户外国侨民家中可能设有秘密电台。
部队随即将
线索转交市公安局社会处处理。
时任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兼社会处处长的扬帆对此线索高度重视,立即交由负责侦察工作的三室主任王征明组织力量侦破。
因为涉及外国间谍,扬帆还将配属社会处的东方经济研究组的桂苍凌派给王征明共同负责。
桂苍凌又名杜宣。
后来的人们大多只知道杜宣而不知桂苍凌,只知道他是上海戏剧界的耆宿,尤其他的夫人叶露茜,因为曾是赵丹的前妻而引来众多八卦,知名度颇高,却不太清楚他在隐蔽战线的杰出贡献。
杜宣,1914年4月出生在江西清江县,其父桂秋华,晚清时就在江西省各地创办邮政局。
1931年夏
侦破新中国首起外国间谍案
文/姜龙飞
1950年公安部首次全国侦察工作会议筹备组成员,左起:陈泊(布鲁)、张继祖、赵
苍璧、侯正、陈坤、张友恒、
王征明
43
天,考入上海吴淞中国公学附中,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1937年毕业于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法律系。
1938年参加新四军。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杜宣作为中国战区美军总部港粤代表团成员随美军飞往广州、香港,与日军交涉接收战俘事宜,成为首批和日军谈判的使者之一。
1949年4月底,杜宣在北京奉李克农指示,参加南下工作团,加入到接管上海的庞大行列之中。
上海解放之初,作为军管会成员,他参与了对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东方政治经济研究所”的接管。
因为这部分工作属公安部门管辖,杜宣也随之成为市公安局社会处成员。
此后参与了对国民党保密局少将邓葆光的策反,还主动请缨,单枪匹马去香港追回被国民党保密局运出的110箱7万册极其珍贵的孤本善本图书资料,并安然护送到北京。
直到1951年,东方所改名为“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后,杜宣才脱离社会处,出任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
“潘扬冤案”发生后,杜宣受到牵连,被隔离审查近一年,以后降级使用。
“文革”期间再遭劫难,被投入监狱,关押三年。
粉碎“四人帮”后,杜宣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派驻亚非作家会议常设局常驻代表、书记处书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编剧,《文学报》总编辑,上海大学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及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等职。
2004年8月23日下午,91岁的杜宣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
走完了他集艺术创作与革命斗争
于一身的传奇人生。
身后留下汇集
其剧作、散文、诗歌和电影、话剧剧
本等多种创作成果的8卷本《杜宣
文集》。
二
接受任务后,王征明、桂苍凌
立即和淞沪警备司令部保卫部取
得联系。
据在该部帮助工作的地下
党员胡宏达介绍,早在解放前,他
就跟一个叫杨秋露的女佣认识。
此
人帮佣有一个特点,长期只做外国
人家,从1946年开始,就被白俄李
林绍夫(Freddy Lilienthal)雇用。
1949年3月,经李林绍夫推荐,她
“被跳槽”到陕西南路141弄3号
一个叫魏克特的白俄夫妇家。
刚去
时,魏克特夫妇家徒四壁,满脸穷
相,日子过得很寒酸,虽然住在繁
华的闹市中心,却属于标准的“罗
宋瘪三”,老让杨秋露提心吊胆,生
怕他俩付不出工钿。
但奇怪,几个月后魏家突然变
得阔绰起来,家里的沙发、地毯等
等摆设,添置了一件又一件,白兰
地、伏特加的消耗速度明显加快,
魏夫人也变得越来越爱逛商场,经
常提着大包小包满载而归。
魏克特
并无固定的职业,但那些日子每天
上下午都要外出,来去匆忙。
每礼
拜一、三、五晚上,还总会有一个不
会讲中国话的矮个子外国人来魏
家,一来就把杨秋露赶进厨房,夫
妇二人和矮个子聚在客厅里,关门
上锁,叽里咕噜说个不停,
同时会有“滴滴答答”的
奇怪声音,若有似无地
环绕在杨秋露耳边。
东家的诡秘让
杨秋露害怕,兵荒马
乱的年岁,天晓得会出点啥事体。
怎么办?她找到被自己称为小叔的
胡宏达,觉得他见多识广,就说出
了自己的疑惧与困惑:“大哥,你说
我还能在他家里做下去吗?”
“能,当然能!”胡宏达回答得
毫不迟疑。
他一听就意识到,魏克
特很有可能是在搞秘密电台,但究
竟是什么电台、从事什么活动、为
谁工作,都不清楚。
作为一个地下
党员,眼看上海就要解放了,对此
事不能不管。
他鼓励杨秋露别害
怕,坚持在魏家干下去,即便有事
也跟她没关系。
解放军入城第三天,胡宏达即
陪同杨秋露,向驻军保卫部门作了
举报。
查阅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社
会局有关外侨管理档案,侦察人员
仅找到与魏克特夫妇相关的少量登
记材料,内容非常单薄:魏克特·白
吐丁(Victor Batuhtin),31岁,无国
籍白俄,曾做过上海公共租界工部
局巡捕、善后救济总署运输部司机
等,1948年失业;其妻爱拉·白吐丁
(Alia Batuhtin),无国籍白俄,无业。
仅凭这点档案材料看不出任
何端倪。
王征明率
领侦察人员,
对魏克特住宅
进行24小时
监视。
发
现这对夫
王征明1952年于上海
44
档案记忆
妇均能操一口流利的汉语,有2个小孩,虽无固定职业,但生活相当宽裕。
一对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外国侨民,却能生活得优于常人,说明什么?
魏克特每天频繁外出,步履匆匆,时而奔东,时而走西,社会关系显得颇为复杂;他家的窗户外面,毫无遮拦地竖着一根天线,其长度形状,都跟电台天线无异。
秘密侦听、侧向的结果显示,每周一的晚上7点到9点,周三的晚上8点到10点,周五晚上的9点半到11点,都能从魏克特家的方位,捕捉到电台发射信号。
电台的波长、呼号经常变换,电码为5字一组。
经通讯专业人员辨析,发现它的编组方式跟国民党军政特系统使用的密码不是一回事,不像是国产货,极有可能是国外舶来品,对这套密码暂时还无法破解。
综合以上可以断定,魏克特家的确设有电台,而且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就以秘密方式活动,至今仍无停止迹象;这部电台有专职的报务人员,有充裕的资金保障,行动隐蔽,运作规律,显示其负有非同于一般的特殊使命。
国民党时期上海电信开放,设置自由,因而有着众多的外国商业电台、私人电台,甚至间谍台,魏克特家的电台属于何种性质、具有什么样的背景、拥有哪些成员,暂时还都是一个谜。
陕西南路141弄3号是一栋西式公寓楼,高四层,楼内住户多,背景复杂,人员进出频繁,仅靠外围观察,很难准确鉴别谁是魏家来客。
现有的线索只有一条,那就是客人个头矮小,不会讲(或者不讲)中国话。
他只要一来,魏家就会发出“滴滴答答”的发报声。
但是经常出入这栋楼的小
个子有好几个,侦察员一
时弄不清究竟谁是他们要
找的那一个。
魏克特本人出门也让
侦察员们大感挠头。
他经
常开着一辆美式的轻便摩
托,油门一注,轰轰几下就
飚没了影,腿脚再快的侦
察员也望尘莫及,即使骑
自行车也追不上,后来政
保部门虽然增配了美式吉
普,但训练有素的魏克特
很警觉,经常玩一些测梢、
迂回之类的防范把戏,轻
易就能脱梢,甚至发现跟
踪,弄得侦察员们非常被动。
刚刚走出战争硝烟的城市卫
士,还烙有很深的游击印记,新上
海公安的专业素养、经验积累、设
施装备等等,都还处于初级状态,
和职业间谍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
三
单单靠外线远距离观察监视,
效果事倍功半,王征明、桂苍凌一
合计,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了杨秋
露。
从她一解放就向我驻军反映东
家问题的举动看,其中虽然有地下
党员胡宏达激励的因素,但她本人
的思想倾向仍然起决定作用,也表
明她同魏克特电台并无瓜葛。
杨秋露时年31岁,安徽合肥
人,出身贫苦农家,18岁时由父母
作主与远房表兄结婚。
婚后2年,
丈夫去武汉当了国民党警官,将杨
秋露遗弃。
迫于生计,杨一个人带
着幼小的女儿外出打工,先后到过
南京、上海。
一度,曾因贫困而将女
儿送进孤儿院,不料,已经渐晓人
事的女儿又偷偷跑了回来,杨秋露
再送,女儿再跑,望着瘦骨伶仃、满
身是疮的女儿,杨秋露终于下决心
把她留在自己身边,直到找到为外
国人帮佣的活路,日子才稍稍安
定。
此人履历干净,解放后有强烈
的翻身感,对我党有着朴素的阶级
感情,完全可以争取其为我所用。
王征明决定,和杨秋露进行正
面接触。
在胡宏达的配合下,接触
效果出人意料的好,杨秋露满口答
应跟公安合作,协助侦破,但也不
免流露出万一魏克特被抓,断了她
帮佣的收入,今后母女二人的生计
怎么办。
对于这一点,王征明事前
已有考虑,并请示过扬帆。
扬帆指
示,只要尽心协助政府工作,她今
后的生活由政府负责解决。
得到王征明的承诺,杨秋露
显得非常高兴,又主动提供了一
条线索。
到魏克特家帮佣之前,她曾经
在李林绍夫家帮佣,
这对白俄夫妇
平反后的扬帆(右)、王征明(1983年)
45
2019年第4期
档案记忆
虽然待她不薄,但每当家里有外人来,还是会把她撵到厨房,不允许接近。
上海解放前夕,李林绍夫的妻子去了美国,不久李也随其而去,临行前,李将南京西路静安别墅内的一间小亭子间,连同家具,一起赠送给了杨秋露,还将杨秋露介绍到魏克特家帮佣。
但有一个条件,他留在小亭子间的东西杨秋露必须看护好,不能动,一旦有人来用,必须提供方便。
李林绍夫走后,魏克特经常指使一个在加油站工作的叫“余”的青年人,到静安别墅小亭子间拍发电报,原来李林绍夫走之前把发报机留在了房间里。
解放后,也许是怕暴露,“余”把发报机取走后再没出现。
这是一个生成于国民党败亡之前,继续频繁活动于上海解放之后的秘密电台。
究竟有什么来头?
因为有了杨秋露的内线协助,对魏克特的动态掌握变得相对容易。
按照事先约定,杨秋露以在房间窗口晾晒或收走衣衫作为信号物,向侦察人员传递魏克特的起居及人员进出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侦察员终于将那个出入魏宅的矮
个子锁定。
杨秋露还利用清扫房间的机会,从会客厅壁橱上方悬挂的地图后面,发现了魏克特用来藏匿电台、文件和手枪的夹墙。
只要矮个子出现,魏克特家的周围就能监测到电波发射,极有规律。
报务员肯定就是他了。
此人大多下午出现,离开时多半午夜或凌晨。
长达8到10小时以致更长的工作时间,说明他的发报量相当大。
为了搞清楚此人的身份、行踪、落脚点,侦察员乔扮成三轮车夫,在魏宅周边张网守候。
终于,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午夜,把矮个子迎上了特别为他安排的三轮车。
一路御风冒雨,直奔其居所而去。
这个外表看上去很像华人的矮个子,实际是葡萄牙人,名叫巴比蒂斯太(Gerrnain Baptista ),任职荷商安达洋行。
随着时间的推进、技巧和技术的娴熟完善,魏克特惯用的一些测梢与反侦察手段,也逐渐被侦察员们破解,跟踪的成功率越来越高。
他的摩托车通常都停放在南京西路、陕西北路交叉路口的一个加油站里,每次去停车,他都会同站内的一个青年人交谈,表情熟稔,言
辞热络。
此人极有可能就是以前经常到杨秋露的静安别墅小亭子间拍电报的“余”。
经调查,此人真实姓名袁兴发,加油站职工,原为李林绍夫的报务员。
魏克特开着摩托车经常去的,还有附近几家电影院,而每次魏克特所到之影院,总会有一个中国男青年同时出现。
俩人见面时行动诡秘,会时不时地交换一些东西。
经查,此人叫骆介眉,28岁,无固定职业。
种种迹象表明,骆介眉很有可能是魏克特的交通员或情报员。
这是一个“组台”,由负责人、报务员、情报员等多人组成,而非一人身兼多职的“独台”。
杨秋露的“卧底”工作也有可喜进展。
清洁卫生时,她偷偷藏下魏克特发报后没能全部烧毁的几片文字残稿。
经辨认,上有俄文“海军陆战队”、“火车头”、“水闸”等字样,其间还夹杂有意义不明的数字。
魏克特这是在搜集我军事、经济,以及有关苏联动向的情报。
四
连续一个多月夜以继日的工作,终于使案情有了重大进展。
“土八路”和洋特务暗中角力,斗智斗勇,一步步渐入佳境,得到陈毅、潘汉年等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与赞许。
但是,案情发展到这一步,又进入了新的瓶颈。
仅凭目前掌握的这点情况,还远不够充分,证据明显不足。
而要取得魏克特组台内部更深层次的证据,难度变得越来越大。
怎么办?侦察组在征得杨秋露同意的前提下,大胆设计,提出了
直入魏宅、秘密取证的新方案。
46
行动前,侦察员在杨秋露的配合下,秘密潜入魏克特家,对室内陈设、布局进行实地勘察,绘成简图,并对藏有电台的夹墙作了仔细观察,可惜,一时之间还找不到打开它的办法。
1949年8月20日,杨秋露注意到,魏克特交给其妻一叠材料,待其打完字后,放入一个皮质的黄色公文包,藏进了会客室沙发的套子中。
次日,杨秋露得知,23日下午5点,魏克特全家将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
得到情报后,侦察组进行了紧急商讨,决定乘魏克特夫妇离家的机会,秘密入室取证。
此事关系重大,扬帆亲自同侦察组研究商讨,制订了周密的计划。
为确保取证成功,防止魏氏耍花招或中途折返,还调集了有关公安分局的警力,在魏家周边及其必经的道路上设置了三道防线。
第一道,由两名侦察员带领四名民警,把守魏宅弄堂的两端,万一魏氏提前折返,即以检查身份证为名,制造借口,将其带往公安分局“询问”,拖延时间。
第二道,由行事老到的侦察员扮作卖鸡蛋小贩,假设魏氏没能被第一道防线截留住,折返到此,鸡蛋小贩便故意与其相撞,制造事端,与之纠缠,由民警出面,带到分局“调解”。
第三道,以杨秋露作为内应,担任窗口瞭望、警戒,负责在最后一刻发出警报。
桂苍凌担任行动总指挥。
23日下午,侦察员按计划进入指定位置,各就各位。
预定的时刻临近,魏氏夫妇果然提前出门。
不料,跟踪人员发现,俩人并未前往
朋友家参加婚礼,而是在附近商场
逛了一圈便返回了。
现场闻讯,气
氛顿时变得十分紧张,原先假设的
种种“险情”竟然成真。
总指挥命令,第一道防线出
击。
把守弄口东端的侦察员立刻抖
擞精神,假戏真做,顺利地把骑乘
在摩托车上的魏氏夫妇拦了下来,
以魏克特的驾驶证与身份证不符
为由,很有礼貌地将他们请进了分
局,表演煞是逼真。
与此同时,进入魏宅的侦察员
分秒必争,在杨秋露的协助下,从
客厅沙发套中取出黄色公文包,发
现其中有“上海市军管会组成人员
名单”等材料10多种,随即一一拍
摄、复原、归位。
时间紧迫,来不及
再对夹墙做下一步动作,只能果断
地,然而是非常遗憾地撤离。
全部
耗时不超过30分钟。
事后,杨秋露报告,没有发现
魏克特有被惊动的迹象。
凭现已拍摄的照片,已足够锁
定魏克特的犯罪证据,大家很是振
奋。
然而等照片冲洗出来一看,却都
傻眼了。
谁也没想到,眼前的照片模
糊一片,根本辨认不清上面的文字,
作为证据肯定不行。
检讨原因,设备
虽说差点,但说到底,还是拍摄技
术、经验不到位,土包子出身,没玩
过洋玩意,关键时刻掉链子。
一直关注案情进展的陈毅、潘
汉年等领导闻讯后,并未有任何批
评责备,而是鼓励大家:总结经验,
再接再厉、取得成功。
侦察组决定,再作二次密取。
这一次,沙发套里的文件未必还
在,不能心存侥幸,要以夹墙为重
点,想办法攻破它。
任务再一次托付给了杨秋露。
五
经过长达2个月的监控,基本
掌握了魏克特的活动规律,侦察梳
理出他经常出入的场所30多个,
其中,去得最多的,有四川路成记
邮票社、思南路邮局、哈同大楼(今
南京东路257号)等几处。
遂对这
些地方作重点监控。
其中,魏氏夫
妇在思南路邮局租有一个私人信
箱,序号4305,基本每隔一天要去
收取或寄发一次邮件。
9月21日是星期五,在邮局配
合下,侦察组秘密检获信函一件。
信
是寄给魏克特的,用英文书写,发信
人署名“斯蒂微”(Steve);要求魏克
特两天后,也就是星期天下午1:
30,到他/她的办公室见面。
从信的
内容和口气分析,“斯蒂微”八成是
魏克特的上级。
截获了情报后,侦察
员将邮件复原,交回4305信箱。
9月25日,星期日,下午,魏克
特果然外出。
原以为他还会开摩
托,不料这家伙临时变卦,扬手招
了一辆三轮车跳了上去,跟踪的侦
察员一时找不到乘手(脚)的工具,
跟不上三轮的速度,三弯两拐之
后,竟把魏克特跟丢了,没能弄清
“斯蒂微”究竟何许人。
靠监控4305信箱,侦察组还
密取到一份英文书写的“支薪名
单”,名单上的领薪人虽然都用的
是代号和英文化名,但经过情报分
析人员的努力,还是将其中的秘密
逐一化解,确认骆介眉、袁兴发是
这个间谍组织的成员。
还意外发
现,骆介眉的胞兄、苏联驻沪商务
代表团图书馆练习生骆介潮也是
组织成员。
就在获取上述情报的同时,杨
秋露报告,已掌握开启魏宅夹墙的
47
2019年第4期
方法。
9月25日傍晚,趁魏克特夫妇外出看电影的机会,侦察组再次进入魏宅,成功地打开夹墙,对藏匿其间的收发报机、密码本、手枪、情报底稿、特工书籍、通讯录、英文支薪名单等一大堆间谍用具用品,进行了拍摄取证。
综合这批物证的情况,根据情报内容、电台型号、密码编组等特征推断,魏克特等人以搜集、窃取我军事、政治以及苏联方面的情报为重点,其服务对象是美国。
六
对于刚刚开始执政的人民政权而言,具有美国背景的间谍案还是第一次遭遇,肯定倍感新鲜且好奇,不仅上海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公安部也是紧盯不舍。
考虑到中苏之间不光是邻邦,还有着密切的“主义”连接,是东西方冷战对垒中的意识形态盟友。
人之常情、国之至理,涉及到友邦的案件必须跟人家打一声招呼。
此案经外交部通报给苏联,顺便也请苏方帮忙破译一下密码。
这声招呼不打不要紧,一打麻烦连连,盟友对此案的主导欲望顿时凸显。
就在案情向纵深发展之际,苏联方面通过外交途经向中方提出,此案对他们威胁甚大,希望中方尽快破案。
这个时间破案,许多线索尚未全部查清,魏克特间谍组织的结构、背景、领导人,都在似明未明之间,破案合适吗?上海市公安局很不情愿。
但是苏方并不这么认为,他们通过有关方面一再要求、催促,显得急不可耐。
考虑到中苏关系,公安部和上海市委决定提前采取行动,认为破案也可以增进线索,进一步扩大战果,要求市公安局尽快采取行动。
1949年10月25日晚,经过周密部署,魏克特夫妇,以及报务员
袁兴发、巴比蒂斯太,情报员骆介
潮,交通员骆介眉等悉数落网。
同
时缴获收报机5部、发报机4部、
英文密码11册、照相机4台,及手
枪、军刀、录音机、打字机、情报底
稿等一大批物证。
面对新中国公安人员的审讯,
魏克特无心对抗,交代爽快。
原本
就是为了谋生,他对自己的雇主没
有太多的义务需要承担。
魏克特交代,他原是联合国善
后救济总署(中文简称联总)的雇
员。
“联总”所称之“联合国”,并非
指后来在旧金山组成的联合国组
织,而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
战的同盟国组成,创立于1943年,
发起人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本质为
福利机构。
成立目的是帮助二战受
害严重且无力复兴的同盟国国家重
建。
中国因受害最严重而成为最主
要被帮助的国家,施援国为美国、英
国与加拿大。
1948年秋,魏克特被
联总运输队同事李林绍夫招募,接
受专门技能训练,嗣后被委以搜集
中国及苏联驻沪机构情报的任务。
在李林绍夫的指令下,他先收买了
在苏联驻沪商务代表团兼职的杰里
亚可夫(Giriakoff.G.N),此人是“虹”
酒吧经理,白俄。
两个月后,杰被苏
方解雇,遂将商务代表团司机朱文
德和图书馆练习生骆介潮、苏联驻
沪领馆厨师窦嘉福、工务人员孙德
芳逐一推荐给魏克特。
魏跟这些人
认识后,一步步将他们全部发展成
情报员。
此后又通过骆介潮,将骆介
眉发展为交通员。
1949年1月,李林绍夫发给魏
克特电台2部、美金5000元、手枪
1支、子弹50发、密码2本,还将袁
兴发、巴比蒂斯太介绍给他,共同
组建成秘密潜伏电台。
领受任务后,魏克特将其中一
部电台交给袁兴发,架设在李林绍
夫赠送给杨秋露的南京西路静安
别墅130号,另一部设在自己家
中,由巴比蒂斯太任报务员。
经过
试通,上海解放后正式启用。
1949年4月,李林绍夫撤离上
海,临走前,将魏克特组台移交给
一个叫“约翰”的外国人指挥。
5月
初,约翰通知魏克特,在哈同大楼
520室见面。
见面后,约翰当场拍
板,将他再移交给了“汤梅”。
汤梅
告诉魏克特,他现在化名“斯蒂
微”,今后会面地点从哈同大楼520
室,改到汇丰银行大楼333室,日
常联络则通过租用邮局私人信箱
转递。
汤梅交给魏克特新的密码本
及电台呼号,还送给他一辆轻便摩
托和一笔美金。
上海解放后,魏克
特除了从汤梅那里接受指令和汇
报工作,有时还要将汤梅自己拟写
的密码稿带回住宅拍发。
而汤梅也
需要通过魏的电台接受总部的密
码指令。
汤梅有他专用的密码,魏
克特看不懂。
根据魏克特等人的供词,战果
得以进一步扩大,杰里亚可夫、窦
嘉福、朱文德、孙德芳等,被相继秘
捕。
至此,已先后抓捕归案9人,所
有嫌疑人在证据面前均供认不讳。
1950年8月10日,按照公安
部的指令,魏克特、杰里亚可夫、爱
拉·白吐丁、巴比蒂斯太4人被押解
北京,移交给苏联有关司法部门。
可惜的是,直到这时,上海市
公安局还只能断定这是一起具有
美国背景的间谍案,至于魏克特的
上司“汤梅”究竟是谁,属于哪个间
谍系统,除了魏克特,他还控制有
哪些谍报人员?诸如此类,统统来
不及查清,迫于“老大哥”的压力,
此案不得不破,虽然破得也很漂
亮,但终究留下很多遗憾。
责任编辑/王平
48
档案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