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译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译文及赏析
《风》译文及赏析
《风》译文及赏析1
《风》
唐代: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译文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风》注释
解落:吹落,散落。

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秋季。

一说指农历九月。

能:能够。

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经过。

斜:倾斜。

《风》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

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

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

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

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赋、比、兴”为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

所谓的“兴”意指
“兴发”“感兴”,由物及心,即因为外物的作用而产生内心“情变”。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与“花开”,乃事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

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

“解落”,“解”字用得好。

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

不用“扫”“吹”,也不用“刮”“剥”,就用一个“解”。

“解”,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

风之柔情让人感动。

“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

风之温情让人舒坦。

“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那或许早有些漠然的心绪,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风之气力是何等威风;风,“入竹”引来“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潇洒。

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

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

风的变幻莫测便是很好的例证。

讲究对仗或对偶,《风》一诗亦如此。

例,“解落”对“能开”,“三秋叶”对“二月花”工整有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在“兴发”方面更为出色的话,则后两行在“对仗”则更显特色,“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一过”“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风对自然界物象在风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幻鲜活而传神地表现出来。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

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间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
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风》赏析二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

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洋洋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像“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来证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视自己为一列战车,而世上万物如螳臂。

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

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风》作者介绍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

字巨山。

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

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风》译文及赏析2
14.4 国风曹风.下泉
@
下泉
题解:曹国人怀念东周王朝,慨叹王朝的战乱,因作这首诗。

【原文】
冽彼下泉①,浸彼苞稂②。

忾我寤叹③,念彼周京④。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⑤。

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⑥。

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MM黍苗⑦,阴雨膏之⑧。

四国有王⑨,郇伯劳之⑩。

【译文】
地下泉水冷如冰,浸得杂草难出生。

夜不成寐长叹息,一心想念周王城。

地下泉水冰样凉,浸得蒿草难生长。

夜不成寐长叹息,镐京时时缠心上。

地下泉水透骨寒,浸得蓍草生长难。

夜不成寐长叹息,一心只把京师念。

蓬勃一片黍子苗,雨水滋润生长高。

天下有王谁人保,全靠郇伯来操劳。

【注释】
①冽:寒冷。

下泉:地下涌出的泉水。

②苞:丛生。

稂(lán):一种莠一类的野草。

毛传:"稂,童粱。

非溉草,得水而病也。

"也有人说稂是长穗而不饱实的禾。

③忾:叹息。

寤:醒。

④周京:周朝的京都,天子所居,下文"京周"、"京师"同。

⑤萧:一种蒿类野生植物,即艾蒿。

⑥蓍(shī):一种用于占卦的草,蒿属。

⑦M(pén)M:茂盛茁壮。

毛传:"MM,美貌。

"
⑧膏:滋润,润泽。

⑨有王:郑笺:"有王,谓朝聘于天子也。

"
⑩郇(xún)伯:毛传:"郇伯,郇侯也。

"郑笺:"郇侯,文王之子,为州伯,有治诸侯之功。

"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则据齐诗之说以为是指晋
大夫荀跞。

盖郇、荀音同相通假。

兹从齐诗说。

劳:慰劳。

【赏析一】
公元前521年,周景王死,太子寿先卒,王子猛立。

王子朝作乱,攻杀猛,尹氏立王子朝。

王子丐居狄泉(即下泉,今洛阳东)。

连年内战,人民生活痛苦。

后来晋文王派大夫荀跞攻王子朝而立王子丐于成周,就是敬王。

这首诗是曹国人对荀跞的赞美,大约作于敬王入成周(公元前516年)以后。

《毛诗序》说:“《下泉》,思治也。

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

”唐孔颖达疏申其意曰:“此谓思上世明王贤伯治平之时。

若有明王贤伯,则能督察诸侯,共公不敢暴虐,故思之也。

上三章皆上二句疾共公侵刻下民,下二句言思古明王;卒章思古贤伯。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亦取“思治说”,但又称:“大《序》必谓共公时,无据。

”而宋朱熹《诗集传》另发挥说:“王室陵夷而小国困弊,故以寒泉下流而苞稂见伤为比,遂兴其忾然以念周京也。

”其《诗序辨说》又道:“曹无他事可考,《序》因《候人》而遂以为共公。

然此乃天下之大势,非共公之罪也。


此外,影响较大的有“伤周衰说”,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诗之作,所以念周衰伤晋霸也。

使周而不衰,则‘四国有王’,彼晋虽强,敢擅征伐?”刘沅《诗经恒解》云:“周衰,大国侵陵,小国日削,王纲解而方伯无人,贤者伤之而作。

”另又有“美晋大夫荀跞说”,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据汉焦赣《易林蛊之归妹》繇辞“下泉苞粮,十年无王;荀伯遇时,忧念周京”,认为“《下泉》,曹人美荀跞纳周敬王也”,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谓“何氏阐明齐(诗)说,深于诗义有裨”,从其说。

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高亨《诗经今注》亦从之。

据《左传》记载,春秋末期的鲁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周景王死,王子猛立,是为悼王,王子朝因未被立为王而起兵,周王室遂发生内乱。

于是晋文公派大夫荀跞率军迎悼王,攻王子朝。

不久悼王死,王子(括i,即丐)被拥立即位,是为敬王。

何楷说:“今考诗与《春秋》事相符合。

焦氏所传确矣。

”(同上)诚然如此。

又《春秋》记周敬王居于狄泉,又名翟泉,在今洛阳东郊,有人认为即
《下泉》一诗中之“下泉”,如此说成立,又是“美晋大夫苟跞说”之一证。

鉴于以上根据,并吸取《毛诗序》等说的合理成分,笔者同意高亨《诗经今注》的说法:“曹国人怀念东周王朝,慨叹王朝的战乱,因作这首诗。


此诗的前三章,是《诗经》中典型的重章叠句结构,各章仅第二句末字“稂”、“萧”、“蓍”不同,第四句末二字“周京”、“京周”、“京师”不同,而这又恰好在换韵的位置,易字目的只是通过韵脚的变化使反覆的咏唱不致过于单调,而三章的意思则是完全重复的,不存在递进、对比之类句法关系。

第四章在最后忽然一转,这种转折不仅在语句意义上,而且在语句结构上都显得很突兀。

因此古往今来,不乏对此特加注意的评论分析。

有人大加赞赏,如清陈继揆《读诗臆补》说:“感时追忆,无限伤心,妙在前路绝不说出。

读末章正如唐天宝乱后,说到贞观盛时,一似天上人,令人神驰,而不觉言之津津也。

”牛运震《诗志》说:“末章忽说到京周盛时,正有无限忾想,笔意俯仰抑扬,甚妙。

”也有人极表疑惑,如宋王柏《诗疑》说:“《下泉》四章,其末章全与上三章不类,乃与《小雅》中《黍苗》相似(按,《黍苗》首章句云:MM黍苗,阴雨膏之。

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疑错简也。

”今人向熹《诗经语言研究》也说:“《下泉》末章与前三章句法内容不相类,却与《黍苗》首章相似。

除了编简错乱,把《黍苗》诗的一章误入《下泉》,很难说出别的理由。

”持怀疑论者有一定道理,但除非今后在出土文物中发现错简之前的原有文句,否则这种怀疑本身仍将受人怀疑。

何况检《国风》一百六十篇,就会发现虽然三章复沓叠咏的有不少,如《周南湍尽贰《召南鹊巢》、《卫风木瓜》、《郑风缁衣》等等,但三章复沓叠咏之后再加上句式不同的一章那样的结构并非一无所见(如《邶风燕燕》即是)。

语句部分重复在《国风》、《雅颂》中也可以找出一些(如“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就见于《[X》、《泉水》、《竹竿》三篇中),更不能据此径自说某句是某诗的错简。

并且,此诗第四章的前两句与前三章的前两句相比较,“昔时苗黍,今则苞稂;昔时阴雨,今则冽泉”(清陈继揆《读诗臆补》),可谓“字字对照,直以神行”(清陈震《读诗识小
录》),在内容上也是互有关联的。

笔者以为,正是因为以寒泉浸野草喻周室内乱势衰的比兴加上慨叹缅怀周京直陈其事的赋法本身已具有很强烈的悲剧感,而三章复沓叠咏使这种悲剧感加强到了极点,所以末章雨过天晴般的突然转折,就令人产生非常兴奋的欣慰之情,这样的艺术效果当然是独具魅力的。

从这一点上说,完全有理由将《下泉》一诗置于《国风》的优秀篇章之列。

【赏析二】
《毛诗序》说:“《下泉》,思治也。

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

”唐孔颖达疏申其意曰:“此谓思上世明王贤伯治平之时。

若有明王贤伯,则能督察诸侯,共公不敢暴虐,故思之也。

上三章皆上二句疾共公侵刻下民,下二句言思古明王;卒章思古贤伯。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亦取“思治说”,但又称:“大《序》必谓共公时,无据。

”而宋朱熹《诗集传》另发挥说:“王室陵夷而小国困弊,故以寒泉下流而苞稂见伤为比,遂兴其忾然以念周京也。

”其《诗序辨说》又道:“曹无他事可考,《序》因《候人》而遂以为共公。

然此乃天下之大势,非共公之罪也。


此外,影响较大的有“伤周衰说”,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诗之作,所以念周衰伤晋霸也。

使周而不衰,则‘四国有王’,彼晋虽强,敢擅征伐?”刘沅《诗经恒解》云:“周衰,大国侵陵,小国日削,王纲解而方伯无人,贤者伤之而作。

”另又有“美晋大夫荀跞说”,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据汉焦赣《易林蛊之归妹》繇辞“下泉苞粮,十年无王;荀伯遇时,忧念周京”,认为“《下泉》,曹人美荀跞纳周敬王也”,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谓“何氏阐明齐(诗)说,深于诗义有裨”,从其说。

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高亨《诗经今注》亦从之。

据《左传》记载,春秋末期的鲁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周景王死,王子猛立,是为悼王,王子朝因未被立为王而起兵,周王室遂发生内乱。

于是晋文公派大夫荀跞率军迎悼王,攻王子朝。

不久悼王死,王子(括i,即丐)被拥立即位,是为敬王。

何楷说:“今考诗与《春秋》事相符合。

焦氏所传确矣。

”(同上)诚然如此。

又《春秋》记周敬王居于狄泉,又名翟泉,在今洛阳东郊,有人认为即
《下泉》一诗中之“下泉”,如此说成立,又是“美晋大夫苟跞说”之一证。

鉴于以上根据,并吸取《毛诗序》等说的合理成分,笔者同意高亨《诗经今注》的说法:“曹国人怀念东周王朝,慨叹王朝的战乱,因作这首诗。


此诗的前三章,是《诗经》中典型的重章叠句结构,各章仅第二句末字“稂”、“萧”、“蓍”不同,第四句末二字“周京”、“京周”、“京师”不同,而这又恰好在换韵的位置,易字目的只是通过韵脚的变化使反覆的咏唱不致过于单调,而三章的意思则是完全重复的,不存在递进、对比之类句法关系。

第四章在最后忽然一转,这种转折不仅在语句意义上,而且在语句结构上都显得很突兀。

因此古往今来,不乏对此特加注意的评论分析。

有人大加赞赏,如清陈继揆《读诗臆补》说:“感时追忆,无限伤心,妙在前路绝不说出。

读末章正如唐天宝乱后,说到贞观盛时,一似天上人,令人神驰,而不觉言之津津也。

”牛运震《诗志》说:“末章忽说到京周盛时,正有无限忾想,笔意俯仰抑扬,甚妙。

”也有人极表疑惑,如宋王柏《诗疑》说:“《下泉》四章,其末章全与上三章不类,乃与《小雅》中《黍苗》相似(按,《黍苗》首章句云:MM黍苗,阴雨膏之。

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疑错简也。

”今人向熹《诗经语言研究》也说:“《下泉》末章与前三章句法内容不相类,却与《黍苗》首章相似。

除了编简错乱,把《黍苗》诗的一章误入《下泉》,很难说出别的'理由。

”持怀疑论者有一定道理,但除非今后在出土文物中发现错简之前的原有文句,否则这种怀疑本身仍将受人怀疑。

何况检《国风》一百六十篇,就会发现虽然三章复沓叠咏的有不少,如《周南湍尽贰《召南鹊巢》、《卫风木瓜》、《郑风缁衣》等等,但三章复沓叠咏之后再加上句式不同的一章那样的结构并非一无所见(如《邶风燕燕》即是)。

语句部分重复在《国风》、《雅颂》中也可以找出一些(如“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就见于《[X》、《泉水》、《竹竿》三篇中),更不能据此径自说某句是某诗的错简。

并且,此诗第四章的前两句与前三章的前两句相比较,“昔时苗黍,今则苞稂;昔时阴雨,今则冽泉”(清陈继揆《读诗臆补》),可谓“字字对照,直以神行”(清陈震《读诗识小
录》),在内容上也是互有关联的。

笔者以为,正是因为以寒泉浸野草喻周室内乱势衰的比兴加上慨叹缅怀周京直陈其事的赋法本身已具有很强烈的悲剧感,而三章复沓叠咏使这种悲剧感加强到了极点,所以末章雨过天晴般的突然转折,就令人产生非常兴奋的欣慰之情,这样的艺术效果当然是独具魅力的。

从这一点上说,完全有理由将《下泉》一诗置于《国风》的优秀篇章之列。

《风》译文及赏析3
国风·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

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注释
东门:城东门,是郑国游人云集的地方。

如云:形容女子众多。

虽则:虽然。

匪:非。

思存:想念。

思:语助词。

存:一说在;一说念;一说慰藉。

缟(gǎo):白色;素白绢。

綦(qí)巾:暗绿色头巾。

聊:且,愿。

员(yún):同“云”,语助词。

一说友,亲爱。

闉(yīn)闍(dū):城门外的护门小城,即瓮城门。

荼:茅花,白色。

茅花开时一片皆白,此亦形容女子众多。

思且(jū):思念,向往。

且,语助词。

一说慰藉。

茹(rú)藘(lǘ):茜草,其根可制作绛红色染料,此指绛红色蔽膝。

“缟衣”、“綦巾”、“茹藘”之服,均显示此女身份之贫贱。

参考译文
我走出了城东门,只见女子多如云。

虽然女子多如云,但不是我心上人。

身着白衣绿裙人,才让我乐又亲近。

我走出了外城门,只见女子多如花。

虽然女子多如花,但不是我爱的人。

身着白衣红佩巾,才让我爱又欢欣。

赏析
《国风·郑风·出其东门》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一位男子表示对爱恋对象专一不二的小诗。

全诗二章,每章六句。

此诗朴实无华,明白如话,表现了当时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也蕴含着是对那些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人的曲折婉转的批评之意。

对于这首诗的背景,旧说颇有争议。

《毛诗序》以为是“闵乱”之作,在郑之内乱中“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民人思保其室家焉”;朱熹《诗集传》则称是“人见淫奔之女而作此诗。

以为此女虽美且众,而非我思之所存,不如己之室家,虽贫且陋,而聊可自乐也”。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并驳前二说,认为此诗非淫奔之诗,并断诗中“缟衣綦巾”者为主人公妻室。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夏小正》传谓“缟衣为未嫁女所服之”,断此诗主人公的爱恋对象为恋人。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写男子表示对爱恋对象(或其妻子)专一不二的诗。

郑之春月,确如姚际恒所说,乃是“士女出游”、谈情说爱的美妙时令。

《郑风·溱洧》一诗说,在清波映漾的溱水、洧水之畔,更有“殷且盈”的青年男女,“秉兰”相会、笑语“相谑”,互相赠送着象征爱情的“芍药”之花。

这首《郑风·出其东门》所展示的,则是男女聚会于郑都东门外的一幕,那景象之动人,也决不逊色于“溱洧”水畔。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二章复叠,妙在均从男主人公眼中写来,表现着一种突见众多美女时的惊讶和赞叹。

“如云”状貌众女之体态轻盈,在飞彩流丹中,愈显得衣饰鲜丽、缤纷照眼;“如荼”表现众女之青春美好,恰似菅茅之花盛开,愈见得笑靥灿然、生气蓬勃。

诗中的主人公也是个有血有肉的男人,也是富有爱美之心的男人。

面对着如许众多的美丽女子,纵然是枯木、顽石,恐怕也要目注神移、怦然动心的。

在迈出城门的刹那间,此诗的主人公也被这“如云”“如荼”的美女吸引了。

那毫不掩饰的赞叹之语,正表露着这份突然涌动的不自
禁之情。

然而,人的感情是奇特的,“爱情”则更要微妙难猜:“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虽则如荼,匪我思且”——虽然社会上美女如云,但我的心思真的没有在她们身上。

她们都比不上我的心上人。

她虽然成天穿着简陋的衣服,朴素的白娟衣裳,戴着青黑色的头巾;她虽然远不如大街上美女们花枝招展,但我爱她,我也以此生有她而足为乐矣!在众多美女前怦然心动的主人公,真要作出内心所爱的选择时,吐语竟如此出人意料。

两个“虽则……匪我……”的转折句,正以无可动摇的语气,表现着主人公的情有独钟。

接着就是他那幸运的恋人出场:“缟衣綦巾,聊乐我员”、“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二句,即带着无限的喜悦和自豪,将这位恋人推了出来。

而且,“缟衣綦巾”“缟衣茹藘”,均为“女服之贫贱者”(朱熹),主人公所情有独钟的,竟是这样一位素衣绿巾的贫贱之女。

只要两心相知,何论贵贱贫富——这便是弥足珍惜的真挚爱情。

主人公以断然的语气,否定了对“如云”“如荼”美女的选择,而以喜悦和自豪的结句,独许那“缟衣茹藘”的心上人,也足见他对伊人的相爱之深。

由此回看诗章之开篇,那对东门外“如云”“如荼”美女的赞叹,其实都只是一种渲染和反衬。

当诗情逆转时,那盛妆华服的众女,便全在“缟衣綦巾”心上人的对照下黯然失色了。

这是主人公至深至真的爱情所投射于诗中的最动人的光彩,在它的照耀下,贫贱之恋获得了超越任何势利的价值和美感。

《风》译文及赏析4
《解语花·风销焰蜡》
宋代:周邦彦
风消焰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

桂华流瓦。

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

看楚女纤腰一把。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

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钿车罗帕。

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

年光是也。

唯只见、旧情衰谢。

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解语花·风销焰蜡》译文
蜡烛在风中燃烧,夜露浸湿了花灯,街市上灯光交相映射。

皎洁月光照着屋瓦,淡淡的云层散去,光彩照人的嫦娥飘然欲下。

衣裳是多么精致素雅,南国少女个个都细腰如掐。

大街小巷箫鼓喧腾,人影攒动,条条路上幽香阵阵。

不由想起当年京城的灯夜,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

姑娘们笑盈盈出门游赏,香车上不时有人丢下罗帕。

有缘相逢的地方,必是打马相随尘土飞洒。

今年的京城想必依旧,只是我旧日的情怀已全衰谢。

钟漏轻移时间不早,赶快乘车回去吧,任凭人们去尽情歌舞玩耍。

《解语花·风销焰蜡》注释
解语花:词牌名。

此词双调一百字,前段九句六仄韵,后段九句七仄韵。

焰蜡:燃着的蜡烛。

一作“绛蜡”。

浥(yì):湿润,沾湿。

红莲:指荷花灯。

桂华:代指月亮、月光。

传说月中有桂树,故有以桂代月。

素娥:月中神女名嫦娥,月色白,故亦称素娥。

参(cēn)差(cī):散乱不齐貌。

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欢乐通宵,称作“放夜”。

千门:指皇宫深沉,千家万户。

钿(diàn)车:装饰豪华的马车。

飞盖:华丽的车盖,此处指车子。

《解语花·风销焰蜡》赏析
此词上片,写作者眼前所见的元宵景色。

前三句,紧扣节日,写灯火的光灿耀眼。

其中第一、二句是分写,第三句是总写。

谭献评的《词辨》,于周邦彦《齐天乐·秋思》起句“绿芜凋尽台城路”评为“以扫为生”,这首词的起句也是如此。

元宵佳节,到处都是辉煌灯火,所谓“东风夜放花千树”:而作者却偏在第一句用了一个“销”字,意谓通明的蜡炬在风中逐渐被烧残而销蚀。

但由于第三句“花市光相射”骤然振起,可见元宵的灯火是愈燃愈旺,随销随点,纵有风露,不害其灿烂闪灼的。

特别是第二句以“露浥红莲”夹在两句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