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药品等价剂量的交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换算抗精神药的等价剂量DDD法简介
DDD指成年患者使用某种药物治疗其主要适应证时的日平均维持剂量。
其中,患者体重基准为70kg,而抗精神病药(ATC编码N05A)的主要适应证为精神病(psychosis)。
发布机构定期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包括调整部分药物的DDD数据,最近一次更新为2017年12月20日。
相比于其他换算方法,如“最低有效剂量法”及“经典平均剂量法”等,使用DDD换算抗精神病药等价剂量的优势在于:
1. DDD法适用于几乎所有抗精神病药,其他方法往往仅适用于一小部分抗精神病药。
2. DDD法在国际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其研发基于众多信息来源;其他方法的信息来源通常相当有限,如临床研究的低剂量组(最低有效剂量)或三四期临床研究(平均剂量)。
3. 尽管也有个别数值不一致,但DDD法所得到的绝大部分抗精神病药等价剂量与其他方法大致相当,提示其可靠性。
DDD法的局限性在于:
1. 其研发初衷并非用于确定等价剂量,而是作为药物利用研究的工具,如监测国内外药物的长期使用情况。
这样一来,一旦药物的DDD数值通过三年的审查期,除非适应证发生变化,或来自多个国家的信息提示数据需要调整至少50%,否则通常不愿意继续调整,因为工具的变动可能会对长期研究不利。
然而,几十年前使用抗精神病药时剂量通常很高,这也导致上世纪七十年代研发的抗精神病药往往拥有相对较高的DDD,基于这些数值进行换算时可能造成误导,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2. 研发DDD所使用的信息往往不公开,因此无法加以回顾审核。
常用抗精神病药的DDD及换算示例
以下为2017年12月20日更新的最新版DDD信息(剂量单位均为mg):
表一常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的DDD
表二常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的DDD
部分药物不同剂型的DDD存在差异,提示给药方式可能影响其生物利用度。
对于长效口服及注射剂型而言,DDD ×给药间隔(天)即可视为单次给药的剂量。
以五氟利多为例,若每周给药一次,则剂量为6×7=42mg。
使用DDD法进行剂量换算时,临床常用的“尺子”为氯丙嗪100mg、氟哌啶醇1mg、奥氮平1mg及利培酮1mg。
其中,氯丙嗪及氟哌啶醇可能是研究证据最为充分的一代药物,而奥氮平及利培酮则是资格最老的二代药物。
以氟哌啶醇与奥氮平为例:表三1mg氟哌啶醇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的换算关系
表四1mg奥氮平与其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的换算关系
由A药换算B药剂量时,可以首先使用B药的DDD除以A药的DDD,得到1mg A药与B药的剂量换算关系,再乘以A药剂量,即为B药的理论等价剂量。
需要指出的是,“等价”不一定等于“等效”,药物针对具体症状维度的疗效及副作用谱系可能发生变化,临床须加以注意。
尽管存在一些局限性,但总体而言,DDD法仍是一种适用于临床的抗精神病药剂量换算方法。
多数情况下,临床医生无法基于更科学的手段获取两种具体药物的剂量换算关系,此时DDD法可以派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