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电子素材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
二、根轨迹的起点与终点
起于开环极点,终于开环零点。
由根轨迹方程:
起点 终点
(s z )
i 1 n i i 1 i
m
K * → s zi 0 →
(s p ) * K 0 → s pi 0 → s p i
1 * K
s zi
9
三、实轴上的根轨迹 实轴上根轨迹区段的右侧,开环零、极点数目 之和应为奇数。N+P=奇数
n
i 1
i
|
n i 1
相角 方程
s zij s pi (2k 1)
k 0, 1, 2,
• 模值方程不但与开环零、极点有关,还与开环根轨 迹增益有关;而相角方程只与开环零、极点有关。 • 相角方程是决定系统闭环根轨迹的充分必要条件。
8
§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一、根轨迹是连续的并且对称于实轴,根轨迹的 分支数=开环极点数
G( s) H ( s) K
(s z
j 1 n i 1
m
j
)
K*
(s z
j 1 n i 1
m
j
) 1 0 j
( s pi )
(s p )
i
7
模值 方程
K
*
| s z
j=1 i 1
m
ji
| 1
| s p
ij=1 1 m
系统最小阻尼比对应的闭环极点。
cos cos 45
0.707
对应闭环极点
o
s1,2 2 j2
21
n
m
j
nm
11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课件》第4章.ppt
i 1
j 1
135 90 225
不满足相角条件,s1不在根轨迹上
s1
j
(s2 p1) (s2 p1) (116.5) (63.5) 180
s1 p1
s1 p2
满足相角条件,s2在根轨迹上
135
p2 1 0.5
p1 0
G(s)H(s) 1
K
1
(s2 p1)(s2 p2 )
❖ 稳态特性 开环传递函数在坐标原点有一个极点,所以属I 型系统,根轨迹上对应的K值就是 Kv。
❖ 动态特性 当0< K<0.25时,闭环极点位于实轴上,为过阻尼状态; 当 K=0.25时,两个闭环实极点重合,为临界阻尼系统; 当 K>0.25时,闭环极点是共轭复数,为欠阻尼状态,单 位阶跃响应为衰减振荡过程。
-0.5
-0.5+j0.5 …… -0.5+j∞
-0.5
-0.5-j0.5 …… -0.5-j∞
所谓根轨迹图,即以
K 为参变量,当 K 由0→∞时,
系统闭环极点在s平面上变化 的轨迹。
通信技术研究所
3
根据此图可以分析参数变化对系统特性的影响。
❖ 稳定性 当增益K由0→∞ ,根轨迹不会越过虚轴进入s平 面右半边,因此系统对所有的K值都是稳定的,
通信技术研究所
4
4.2 根轨迹方程
4.2.1 根轨迹方程 R(s)
C(s)
G(s)
闭环传递函数:
(s) G(s)
H (s)
1 G(s)H(s)
闭环特征方程:1 G(s)H (s) 0(根轨迹方程基本形式)
或
G(s)H(s) 1
通信技术研究所
5
自动控制原理-4-2
它的Bode图如图 图如图4.20。 它的 图如图 。
传递函数为k/ 的积分单元 的积分单元。 传递函数为 /s的积分单元。它 的对数幅频特性函数只须把刚才 画的图象向上移动lgkB。所以它 画的图象向上移动 。 是通过ω=1,L=lgkB而斜率为 是通过 , 而斜率为-1 而斜率为 的直线。也可以说是通过ω=k, 的直线。也可以说是通过 , L=0的点而斜率为 的直线。如图 的点而斜率为-1的直线 的点而斜率为 的直线。 4.21。 。
《自动控制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章 频率响应法
是正的, 是负的。 当k>1,对数幅频特性曲线 ,对数幅频特性曲线L(G)是正的,当k<1,L(G)是负的。当k=1,L(G)=0。 是正的 , 是负的 , 。
4.5 基本单元的频率特性函数 1.比例单元 . 比例单元的传递函数为 G ( s ) = k 频率特性函数就是 G ( jω ) = k
L(G)图象的特征是通过原点 图象的特征是通过原点(µ=0,L=0)而 图象的特征是通过原点 , 而 斜率为-1B/十倍频程 也就是 也就是-20dB/十倍 斜率为 /十倍频程(也就是 / 频程)的直线 的直线。 频程 的直线。
3.惰性单元 . 惰性单元的传递函数是
它的频率特性函数是 即
1 G ( jω ) = ω 2T 2 + 1 arg G ( jω ) = − arctgωT
为画图方便,现在把 点附近L(G)的准确值与两条渐近 为画图方便,现在把ω=1/T点附近 / 点附近 的准确值与两条渐近 线之间的误差∆L即 列于表4.3中 线之间的误差 即L(G)-Lapprox列于表 中,并绘成曲线如图 4.24。图4.24是一条通用的修正曲线,只须把修正曲线横坐标轴 是一条通用的修正曲线, 。 是一条通用的修正曲线 点与图4.23的P点重合,然后把修正曲线逐点叠加到 点重合, 的ω=1/T点与图 / 点与图 的 点重合 两条渐近线上,得到的就是准确的对数幅频特性图,如图4.25 两条渐近线上,得到的就是准确的对数幅频特性图,如图 所示。这样的作图方法是很简便的,但要注意修正曲线与对数 所示。这样的作图方法是很简便的, 幅频特性必须使用统一的比例尺才能叠加。 幅频特性必须使用统一的比例尺才能叠加。
自动控制原理04ppt课件全
.
.. . ..
-2 -1
.
➢当K= ∞时,s1=-1+j∞,s2=-1-j∞
.
jw 2 1
s -1 -2
6
二. 根轨迹与系统性能
D(s) s2 2s K * 0
1,2 1 1 K *
1
0 1
7
1.稳定性
G(s) K s(0.5s 1)
根轨迹没有穿越虚轴进入s的右半平面,则系统稳
16
例4-1 设系统的开环传函为: G(s)H (s) k (s 4)
检验点s1= -1.5+j2.5是否
s(s 2)(s 6.6)
在根轨迹上; 并确定与其相对应的 k 值。
解:满足幅角条件的点都是根轨迹上的点,所以
1)利用幅角条件(s1 z1) (s1 p1) (s1 p2 ) (s1 p3)
[讨论]:➢当K=0时,s1=0,s2=-2
开环极点
➢当K=0.125时,s1=-0.13,s2=-1.866
.
➢根当轨K迹=0:.25时,s1=-0.29,s2=-1.707 ➢参当数K从当=0系0.5统到时中+,∞某s变个1=化(-1时或,s,2几=系个-1统)闭 ➢环在当特根K征平=1方面时程(,的S平s根1面=(-)1即+上闭j,移s环2动=极-的1点-轨j) ➢迹当。K=2.5时,s1=-1+2j,s2=-1-2j
i 1
K
* G
KG
1 2
T1T22
K G*:前向通道根轨迹增益
10
反馈通路传函:
H
(s)
K
* H
l
(s z j )
j 1
h
(s p j )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
率ω的变化称相位频率特性,用υ(ω)表示。 两者统称为频率特
性或幅相频率特性。
第4章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对于线性定常系统,也可定义系统的稳态输出量与输入量 的幅值之比为幅频特性;定义输出量与输入量的相位差为相频 特性。 即 幅值频率特性:A(ω )=|G(jω )| 相位频率特性:υ (ω )=∠G(jω ) 将幅值频率特性和相位频率特性两者写在一起, 可得频率 特性或幅相频率特性为
惯性环节的低频渐近线为零分贝线。 ② 再绘制高频渐近线:高频渐近线是指当ω→∞时的L(ω)图 形(一般认为ω1/T)。此时有 -20 dB/dec的斜直线。 , L() 20lg (T 2 2 1 20lg T
因此惯性环节的高频渐近线为在ω=1/T处过零分贝线的、斜率为
第4章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③ 计算交接频率:交接频率是指高、低频渐近线交接处 的频率。高、低频渐近线的幅值均为零时,ω=1/T,因此交接
图4-12 惯性环节的伯德图
第4章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图4-13 惯性环节的极坐标图
第4章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4.2.5 比例微分环节
传递函数为 频率特性为
G ( s) s 1
G( j ) j 1
对数频率特性为
L( ) 20 lg 2 2 1 ( ) tg 1
② 频率特性的概念对系统、控制元件、部件、控制装置 均适用。 ③ 由频率特性的表达式 G(jω )可知,其包含了系统或元、 部件的全部结构和参数。 ④ 频率特性和微分方程及传递函数一样,也是系统或元 件的动态数学模型。 ⑤ 利用频率特性法可以根据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分析闭环 系统的性能。
第4章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自动控制原理,自学必备第4章
法则8 根轨迹的起始角与终止角: 起始角是指根轨迹在起点处的切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 终止角是指根轨迹进入开环零点处的切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
起始角的计算公式:
m
n
pk (2k 1)π ( pk z j ) ( pk pi )
j1
i 1
k
终止角的计算公式:
m
有限极点数-有限零点数
n
m
pi z j
= i1
j 1
nm
常见 n-m=1,2,3,4时渐近线的图像:
j
180
0
nm1
j
180
60
0
60
nm3
j
90
0
90
nm2
j
135 45
0
45 135
nm4
观察发现:渐近线条数为(n-m)条,而这些渐近线将s平面以 为中心进行
等分,几个渐近线之间的夹为
常规根轨迹:当变化的参数为开环增益时所对应的根轨迹。
广义根轨迹:当变化的参数为开环传递函数中其它参数时所对应的根轨迹。
R(s)
K
C(s)
-
s(0.5s 1)
系统的传递函数 其闭环传递函数
G(s) K s(0.5s 1)
(s) C(s)
K
K
R(s) s(0.5s 1) K 0.5s2 s K
; 90 或0 、180
。
0 、180 或 90
分离角计算公式:
d
1 l
(2k
1)π
m
( sd
j 1
n
z j ) (sd
i l 1
si )
式中,sd-分离点坐标 zj-原系统的开环零点 si-K=Kd时除l个重极点外,其它(n-l)个原系统的闭环极点,即新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汇总
规则3 根轨迹的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和夹角)
当开环极点数 n 大于开环零点数 m 时,有n-m条趋向无 限零点的根轨迹的走向。
(1)渐近线与实轴的倾角
a
(2k 1)
nm
;
k 0,1, 2,
(2)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n
m
p j zi
a
j 1
i 1
nm
,n m 1
式中,zi , p分j 别为开环系统的零点和极点。 注:只有在(n m) 2时,需要计算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和 夹角。
1.76
交角:
(2k 1) nm
60
,
k 0
(2k 1) nm
180
,
k 1
(2k 1) nm
300
,
k2
G(s)
K *(s 1)
s(s 4)(s2 2s 2)
规则4 根轨迹在实轴上的分布 实轴上的某一区域,若其右边开环实数零、极点个数
之和为奇数,则该区域必是根轨迹。 jω
×
×
×
×σ
j 1
nm
汇合于a点,然后分离,分别沿90º, -90º的渐近线趋向无穷远。
0 (0.5) 0 0.25 20
规则5 根轨迹的分离点与分离角
两条或两条以上根轨迹分支在s平面上相遇又立即分开 的点,称为根轨迹的分离点(或会合点),它对应于特征 方程中的二重根。分离角定义为根轨迹进入分离点的切线 方向与离开分离点的切线方向的夹角。
K1 K1 0
K1 0
K1
K1
分分离离点点
K1 0 K1
分离? 点? ?
K1 0
分离点坐标d:
m
1
n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
∑(−P ) − ∑(−Zi ) j σα = n−m (0 − 3 + (−1 + j) + (−1 − j) − (−1 )) = 3 (−2 −1 −1 ) −4 = = = −1.33 3 3
[规则 ] : 起始 出射)角与终止 入射)角的计算公式为 6 ( ( : m ∠(s + Z ) − n ∠(s + p ) θ ∑j i i p = (2L +1)π + ∑ i=1 j =1,i ≠ s=− p n m θz = (2L +1)π − ∑∠(s + Zi ) − ∑∠(s + pi ) s=− z i =1 i=1,i≠ j
3 2
令s = jω有: (jω) + 5( jω) + 4 jω + k = 0
3 2
− jω − 5ω + 4 jω + k = 0
3 2 2 j(4ω −ω3 ) = 0 ω(4 −ω ) = 0 ω = 0或± 2 2 2 K − 5ω = 0 K = 5ω = 5× 4 = 20 * ∴ω = ±2, K = 20
幅值条件方程(模相等):
∏ ∏
j =1 i =1 n
m
(s + zi ) (s + pj )
=1
相角条件方程(相角相等):
G(s)H (s) = ±(2k +1)π
∑∠(s + z ) − ∑∠(s + p ) = ±(2k +1)π
i =1 i j =1 j
m
n
第三节 根轨迹绘制规则
[规则 根轨迹与实轴对称 规则1]根轨迹与实轴对称 规则
自动控制原理_自学必备。第4章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章 复域分析法-根轨迹法
解之,得闭环特征根表达式为
s1 1 1 2 K s2 1 1 2 K
取K为不同值代入s1,2表达式,得
K 0 s1 0 s2 -2 0.5 1.0 2.5 -1 -1 + j1 -1 + j2 -1 -1 - j1 -1 - j2 … … … + -1 + j -1 - j
G(s)H(s) = -1
或写成
K
*
(s z )
j 1 j i
m
(s p )
i 1
n
1
上式就是根轨迹方程。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章 复域分析法-根轨迹法
模值方பைடு நூலகம்:
K
*
sz
j 1 i
m
j
s p
i 1
n
1
相角方程:
( s z ) ( s p ) (2k 1)π
j 1 j i 1 i
m
n
( k 0, 1, 2, )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章 复域分析法-根轨迹法
看出:模值方程与K*有关,而相角方程 与K*无关。因此,相角方程是决定闭环 根轨迹的充分必要条件,而模值方程是 用来确定根轨迹上各点对应的K*值。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章 复域分析法-根轨迹法
4.2 绘制根轨迹图的基本法则 法则1 根轨迹的分支数: n 阶系统根轨迹有 n 条分支。
1 1 K Kd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章 复域分析法-根轨迹法
一般情况下,两条根轨迹相遇又分开 时,它们的会合角和分离角分别是0º 、 180º 和90º 、-90º ,或者相反。这一规律具 有一般性。可以证明:
自动控制原理4-文档资料30页
kr 0
3 0(舍 去 )
-p2
kr
s j
- p 3
1
kr
0
j ( j 3) ( j )2 2( j ) 2
-p1
-1
-p4
-2
-3
-4
-4
-3
-2
-1
0
1
2
Real A x is
• 用劳斯表求解与虚轴的交点
与虚轴相交表示有一对虚根,虚根的出现则在劳斯表中有首列的零元素 求解方法:辅助方程
nm
3
夹角
(2k 1)
nm
(2k 1) k 0,1,2
3
1 60 2 180 3 60
5 实轴上根轨迹的分布:在 0~1, 2~ 之间
根轨迹图
Im a g A x is
3
kr
2
1
kr 0
0
kr
-1
kr 0
kr 0
4. 分离点
Q (s)dG 1(s)H 1(s)0
ds
解得分离点为: s=-2.3
5. 出射角 z (2 k 1 ) (p 3 p 1 ) (p 3 p 2 ) (p 3 p 4 )
得
z 7 .6 1
6.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用特征方程求解
交点 (046)03.33
3
夹角 (2k1)60, 18 0
3
分离点: Q(s)1 1 1 0 s s4 s6
得 s 1 1 .5(k r 7 1 )7 , s 2 5 .1 ( 舍 ) 去
与虚轴交点:特征方程 令 sj j(j4)(j6)kr 0
自动控制原理_第4章_1
i 1
j 2
终止于开环虚数零点的根轨迹的入射角为
z (2l 1) ( z1 p j ) ( z1 zi )
1
n
m
j 1
i 2
l 0,1, 2,
19
注意 以上两式只给出了 p1 和 z1 的出射角和入射角, 若计算其他开环虚数零、极点处的入射、出射角, 只要将该点的编号改为1即可。 绘制根轨迹时, 横、纵坐标的单位长度必须一致。 由根轨迹关于实轴对称的原则,只要求出一个 开环虚数零、极点的入射、出射角,则与之共轭 的开环虚数零、极点的入射、出射角即可推得。
k G( s) H ( s) s( s 1)( s 2)
[例4-4] 求例4-3中根轨迹的汇合分离点A和B的坐标。
k ( s 2) G( s) H ( s) s( s 1)
18
7
始于开环虚数极点的根轨迹的出射角为
m n
p (2l 1) ( p1 zi ) ( p1 p j )
Re 1 G j H j 0 1 G j H j 0 Im
所确定。
22
[例4-6]
参数
求例4-1中根轨迹与虚轴交点的坐标及相应的 的值。
k
k G( s) H ( s) s( s 1)( s 2)
m
i
nm
12
5 实轴右方开环零点和开环极点数目之和为奇数的 线段是根轨迹, 实轴右方开环零点和开环极点数目之和为偶数的 线段不是根轨迹。 [例4-1] 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k G( s) H ( s) s( s 1)( s 2)
绘制根轨迹的大致图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复域分析
4.1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根轨迹是当开环系统某一参数(如根轨迹增益*K )从零变化到无穷时,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在s 平面上移动的轨迹。
根轨迹方程
闭环控制系统一用图4-1所示的结构图来描述。
开环传递函数可表示为
∏∏==--=
n
j j
m
i i
p
s z s K
s H s G 1
1
*
)
()
()()( (4-1)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
()(1)
()(s H s G s G s +=
Φ (4-2)
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0)()(1=+s H s G (4-3) 即
=
)()(s H s G 1)
()
(1
1
*
-=--∏∏==n
j j
m
i i
p
s z s K
(4-4)
式(4-4)称为根轨迹方程,也可以用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来表示。
幅值条件: =)()(s H s G 1)
()
(1
1
*
=--∏∏==n
j j
m
i i
p
s z s K
(4-5)
相角条件:∠)()(s H s G =
=-∠--∠∑∑==n
j j
m i i
p
s z s 1
1
)()(
图4-1 系统结构图
∑∑==+=-n
j j
m i i k 1
1
)12(πθ
ϕ ,2,1,0±±=k (4-6)
4.2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法则1 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终止于开环零点;如果开环零点个数m 少于开环极点个数n ,则有)(m n -条根轨迹终止于无穷远处。
法则2 根轨迹的分支数,对称性和连续性:根轨迹的分支数与开环零点数m 、开环极点数n 中的大者相等,根轨迹连续并且对称于实轴。
法则3 实轴上的根轨迹:实轴上的某一区域,若其右边开环实数零、极点个数之和为奇数,则该区域必是根轨迹。
法则 4 根轨迹的渐近线:当系统开环极点个数n 大于开环零点个数m 时,有m n -条根轨迹分支沿着与实轴夹角为a ϕ、交点为a σ的一组渐近线趋向于无穷远处,且有
⎪⎪
⎩
⎪⎪⎨⎧
--=
-+=∑∑==m n z p m
n k m
i i n j j a a
1
1)12(σπϕ k =0,1,2,…1--m n (4-7)
法则5 根轨迹的分离点:两条或两条以上根轨迹分支在s 平面上相遇又分离的点,称为根轨迹的分离点,分离点的坐标d 满足方程
∑
∑==-=-m
i i
n
j j z d p d 111
1 (4-8) 法则 6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若根轨迹与虚轴相交,意味着闭环特征
方程出现纯虚根。
故可在闭环特征方程中令ωj s =,然后分别令方程的实部和虚部均为零,从中求得交点的坐标值及其相应的*K 值。
此外,根轨迹与虚轴相交表明系统在相应*K 值下处于临界稳定状态,故亦可用劳斯稳定判据去求出交点的坐标值及其相应的*K 值。
此处的根轨迹增益称为临界根轨迹增益。
法则7 根轨迹的起始角和终止角:根轨迹离开开环复数极点处的切线与正实轴的夹角,称为起始角,以i p θ表示;根轨迹进入开环复数零点处的切线与正实轴的夹角,称为终止角,以i z ϕ表示。
起始角、终止角可直接利用相角条件求出。
法则8 根之和:当系统开环传递函数)()(s H s G 的分子、分母阶次差(m n -)大于等于2时,系统闭环极点之和等于系统开环极点之和。
∑∑===n
i i n
i i p 1
1
λ 2≥-m n (4-8) 式中,n λλλ ,,21为系统的闭环极点(特征根),n p p p ,,21为系统的开环极点。
利用根之和法则可以确定闭环极点的位置,判定分离点所在范围。
4.3 广义根轨迹
当需要分析正反馈条件下或除系统的根轨迹增益*K 以外的其它参量(例如时间常数等)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时绘制的根轨迹(包括参数根轨迹和零度根轨迹),称为广义根轨迹。
4.3.1 参数根轨迹
除根轨迹增益*
K (或开环增益K )以外的其它参量从零变化到无穷大时绘制的根轨迹称为参数根轨迹。
绘制参数根轨迹的法则与绘制常规根轨迹的法则完全相同。
只需要在绘制参数根轨迹之前,引入“等效开环传递函数”,将绘制参数根轨迹的问题转化为绘制*K 变化时根轨迹的形式来处理。
例 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
1()(41
)(2++=s s a s s G 试绘制∞→=0a 时的根轨迹。
系统有3条根轨迹,均趋于无穷远处。
⑴ 实轴上的根轨迹: ⎥⎦⎤⎢⎣⎡-0,21,⎥⎦⎤ ⎝
⎛
-∞-21,
⑵渐近线: ⎪⎪⎩⎪
⎪⎨⎧
±=+=-=--=πππϕσ,33)12(3
132121k a
a ⑶ 分离点:
61-=d
分离点处的a 值
27
2=d a ⑷ 与虚轴的交点:
⎪⎩⎪
⎨⎧=±=1
21a ω
系统根轨迹如图4-2所示。
4.3.2 零度根轨迹
在根轨迹方程为1)()(-=s H s G ,相角条件为π)12()()(+=∠k s H s G ,
,2,1,0±±=k ,因此称相应的常规根轨迹为 180根轨迹;当系统特征方程为
0)()(1)(=-=s H s G s D 时,此时根轨迹方程为1)()(=s H s G ,相角条件为πk s H s G 2)()(=∠, ,2,1,0±±=k ,相应绘制的根轨迹称为零度(或 0)根轨
迹。
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s H s G 表达式如式(4-1),则 0根轨迹方程为
1)
()
(1
1
*
=--∏∏==n
j j
m
i i
p
s z s K
(4-9)
相应有幅值条件
=)()(s H s G 1)
()
(1
1
*
=--∏∏==n
j j
m
i i
p
s z s K
(4-10)
相角条件
∠)()(s H s G ==-∠--∠∑∑==n
j j m
i i p s z s 1
1
)()(
∑∑===-n
j j
m i i k 1
1
2πθ
ϕ ( ,2,1,0±±=k ) (4-11)
0根轨迹的幅值条件与 180根轨迹幅值条件一致,而二者相角条件不同。
绘制 180根轨迹法则中与相角条件有关的法则3、法则4、法则7需要相应修改。
法则3* 实轴上的根轨迹:实轴上的某一区域,若其右边开环实数零、极点个数之和为偶数,则该区域必是根轨迹。
法则4* 根轨迹的渐近线与实轴夹角应改为
m
n k a -=
π
ϕ2 (k =0,1,2,…,n-m-1) 法则7* 根轨迹的出射角和入射角用式(4-11)计算。
除上述三个法则外,其它法则不变。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如表4-1所示。
表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注:表中,以“*”标明的法则是绘制0︒根轨迹的法则(与绘制常规根轨迹
的法则不同),其余法则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