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面瘫病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恢复期:急性期过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表现为口角歪斜恢复正常,患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基本恢复,部分患者的头昏、头痛、眼干、耳后疼痛、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障碍、减退或丧失等伴随症状基本消失。
后遗症期:如果恢复不完全,常伴发瘫痪肌肉挛缩,即患侧鼻唇沟变深、口角反牵向患侧、眼裂缩小,但让患者做自主运动如露齿时,即可发现健侧面肌收缩正常,而挛缩侧的面肌并不收缩,且眼裂更小。患者瞬目时发生患侧上唇轻微颤动,试图闭目时患侧额肌收缩,露齿时患侧不自主闭合,进食咀嚼时患侧流泪,伴脸部潮红等。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1
本《指南》提出了面瘫病的诊断、辨证、针灸治疗及护理。
本《指南》适用于面瘫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各年龄人群面瘫病的诊断及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中医科、针灸科、神经内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面瘫病Facial Paralysis
面瘫病属于中医“口眼喎斜”、“口目僻”、“口僻”等范畴[]、[],指以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
4.2.3面瘫病后遗症期的针灸治疗[[12]、[]推荐级别D级]
治法:培补肝肾(补益气血)、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
主穴:患侧地仓、颊车、头维、阳白、鱼腰、牵正、下关、神庭、太阳、颧髎,百会,双侧肝俞、肾俞、太溪、太冲、合谷、足三里。
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以采用缪刺法(即在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等穴,还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治疗。
后遗症期:如果恢复不完全,常伴发瘫痪肌肉挛缩,即患侧鼻唇沟变深、口角反牵向患侧、眼裂缩小,但让患者做自主运动如露齿时,即可发现健侧面肌收缩正常,而挛缩侧的面肌并不收缩,且眼裂更小。患者瞬目时发生患侧上唇轻微颤动,试图闭目时患侧额肌收缩,露齿时患侧不自主闭合,进食咀嚼时患侧流泪,伴脸部潮红、出汗等。
中医证候诊断
表1面神经电生理检查的检查时机及结果解释
检查
检查时机
结果
解释
肌电图
(EMG)
面瘫>2周
活动运动单元
多相运动单元
运动单元+纤颤电位
运动轴突完整
再生神经
部分变性
神经电图
(ENoG)
面瘫<3周
变性<90%
变性>90%
预后可能好
预后可能差
神经兴奋
试验(NET)
完全性面瘫<3周
阈值<3 mA
预后良好
最大刺激
试验(MST)
其次,通过询问病史、耳部及头颈部检查排除其他引起周围性面瘫的疾病,如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腮腺肿瘤、下颌化脓性淋巴结炎、手术损伤、头颅外伤、骨折等等。
另外,对不能确定的患者可以进行临床听力学、前庭功能及头颈部影像学检查,以进一步排除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肿瘤或耳部、后颅窝疾病。
4.
4.1治疗原则
治疗时机,针灸宜尽早介入面瘫的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提高缓解率及缩短临床治疗时间[[19]、[]推荐级别A级,[]、[]推荐级别C级]。针灸治疗采用面部取穴、循经取穴和辨证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经穴为主。临床常用针刺配合电针、艾灸、刺络拔罐、推拿、穴位敷贴、穴位注射、闪罐及温针灸等治疗,两种或两种以上联合应用疗效优于单用针刺,但因刺络拔罐、推拿、穴位敷贴、穴位注射、闪罐及温针灸等疗法选穴、用药及疗程参差不齐,本指南不予推荐。
3
3.1中医诊断
中医尚无统一诊断标准,主要以症状为主进行中医诊断,参考“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及国家重点专科面瘫协作组制订的面瘫治疗方案[12]制定。
中医病名诊断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以致气血阻滞、经气不通、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致病。另外,情绪波动也是面瘫发生的重要因素。
4.2针灸治疗
4.2.1面瘫病急性期的针灸治疗[[]、[]推荐级别B级,[]、[]、[]推荐级别:A级]
治法:祛风散邪,通经活络。
选穴:主穴:患侧攒竹、丝竹空、地仓、颊车、四白、阳白、下关,对侧合谷。
配穴:头痛:太阳。
眼睑闭合不全:睛明、瞳子髎、鱼腰、球后
鼻唇沟变浅:迎香
人中沟歪斜:水沟
颏唇沟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承浆
周围性面瘫 PeripheralFacial Paralysis
周围性面瘫,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综合英国视光师学院(College of Optometrists)[]、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Amee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e-Head and Neck Surgery)[]、西氏内科学(Cecil Medicine)[]、神经病学[]、耳鼻咽喉头颈科学[]中的定义及描述,周围性面瘫主要指是由原因不明的茎乳突孔(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与水肿导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面风:属于中医学筋惕肉瞤范畴。主要指西医学中的原发性面肌痉挛。以阵发性、不规则的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为特点,多发于中年以上患者。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
3.3.2西医鉴别诊断
首先排除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中枢性面神经麻痹表现为面上部肌肉运动存在,蹙额、闭眼、抬眉功能正常,而面下部肌肉瘫痪,不能完成耸鼻、示齿、鼓腮等动作,味觉、泪腺分泌、唾液分泌等功能正常,并伴有肢体偏瘫,头颅CT或MRI检查可进一步鉴别。
电生理检查对于周围性面瘫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电生理检查包括神经兴奋性试验(NET)、最大刺激试验(MST)、面神经电图(ENoG)和面肌电图检查(EMG)(表1)。在发病早期,EMG只要能引出随意运动单元电位,说明神经的连续性还存在。ENoG检查在损伤数天(一般4-7d)后检查才有意义,否则会有假阳性结果。随意运动单元电位和诱发电位消失意味着神经损伤严重[]。
中医辨证分型亦无统一标准,参考《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国家重点专科面瘫协作组制订的面瘫治疗方案[10],中医病(证)辨证分型如下。
风寒袭络证
突然口角歪斜,面紧拘急、僵滞不舒;或瞬目流泪,畏风无汗;或耳后疼痛。多有受凉吹风史,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风热袭络证
突然口角歪斜,面部松弛无力,有耳内疱疹、或耳后乳突疼痛、压痛;或咽喉疼痛;或见耳鸣,舌木无味。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或浮数。
急性期:急性发病,常在睡觉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麻木、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变大,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患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腮,可有耳后疼痛,舌前2/3味觉减退或丧失、听觉过敏等。
恢复期:急性期过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表现为口角歪斜恢复正常,患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基本恢复,部分患者的头昏、头痛、眼干、耳后疼痛、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障碍,减退或丧失等伴随症状基本消失。
灸法:隔姜灸[]:针对风寒型,取针后,每次3-4穴,可选牵正、地仓、颊车、阳白等,每穴灸3壮。建议每周5次,10次为一疗程。[推荐级别:C级]
放血疗法[[]、[]推荐级别:C级,[]推荐级别:D级]:急性期风热袭络证的患者可采用放血疗法,取耳尖(患侧或双侧)、太阳、翳风、大椎、内颊车穴或面部浮络颜色异常处,每次取1-2处,常规消毒,用三棱针(或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在上述穴位等处点刺放血,必要时加以拔罐约10 min,出血5~10 mL。建议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完全性面瘫<3周
显著减弱,或没有收缩
进行性神经变性
3.2.5分期[]
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3鉴别诊断
3.3.1中医鉴别诊断
中风:中风病是在气血失调、阴阳失衡的基础上遇劳倦内伤、忧思恼怒、气候变化、嗜食烟酒或病久失治等诱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发病。临床以半身不遂、口眼呙斜、神志昏X、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该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危重易损害神志的特点,多见于体衰的中老年人。
危险因素
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暴露史,精神紧张、应激或受凉、吹风、妊娠、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
症状
急性期:通常急性起病,表现为口角歪斜,面部麻木板滞,流泪、多泪,流涎,说话时漏风,部分患者伴有头昏、头痛、眼干、耳后疼痛、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障碍,减退或丧失等。
体征
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患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露齿、鼓气和吹口哨等动作。
检查
颞骨CT和颅脑MRI检查并非周围性面瘫所必需的检查。但对于怀疑有颞骨占位病变或其他神经疾病可能的,影像检查是必要的。增强的MRI检查有可能发现面神经的水肿。
电针[[]、[]推荐级别C级、[]推荐级别D级]:针刺基础上接电针治疗仪,可选患侧地仓、颊车一组,下关、牵正一组等,可选疏密波、断续波,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刺激强度,急性期不宜强刺激,刺激15-20min。建议每周5次,10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1、急性期进针宜浅,手法宜轻,避免强刺激;2、急性期(一周内)不推荐使用电针,且不建议使用连续波,以免刺激过强影响预后。
风痰阻络症
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X、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厚腻,脉弦滑。
气虚血瘀证
口角歪斜3月之上,闭眼无力及漏白,患侧面肌虚胀无力、口颊仍然少许滞留食物或漏水,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3.2西医诊断[2、3、4、5、9]
本课题组参考了“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美国神经疾病与中风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 Disorders and Stroke )、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Amee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e-Head and Neck Surgery)、西氏内科学(Cecil Medicine)、神经病学、耳鼻咽喉头颈科学中的定义及描述,来编订面瘫的西医诊断标准。
示齿不能:巨髎
听力过敏:听宫、听会
乳突区压痛:翳风、完骨
舌前2/3味觉丧失:廉泉
辨证配穴:风寒袭络证:风池、列缺
风热袭络证:曲池、风池、外关、大椎
风痰阻络证:风池、丰隆、廉泉
刺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选用1-1.5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穴位常规消毒,面部穴位浅刺,平补平泻,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X腧穴行泻法,手法可重;捻转得气后,留针30min。留针过程中行针2次,行针时间为10-15s,取针后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建议每周5次,10次为一疗程。
面瘫病宜采用分期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症支持治疗及针灸或针药联合西药治疗的原则。急性期辨证以风寒、风热、风痰为主,治疗以祛风散寒、清热、化痰通络为主,恢复期、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治疗以益气化痰活血通络为主。
中医疗法主要包括内服中药、针灸、拔罐、推拿按摩、药物外治等,但不同医疗单位及医师对本病的认知和治疗差异较大。针灸治疗面瘫病的系统评价提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肯定,但文献总体质量一般,目前尚无法为临床提供可信性高的证据,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真实性好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证明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推荐级别,B级]。
电针[[]、[]推荐级别C级、[]推荐级别D级]:针刺得气后,接电针仪,每次选2-3组穴,交替进行,按照面神经支配面肌特点和经脉循行特点取穴,地仓、颊车一组,下关、牵正一组等,可选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刺激强度,刺激30min。建议每周5次,10次为一疗程。
针刺配合灸法:取针后,选取3~4穴,可选牵正、地仓、颊车、阳白等,每穴灸3壮。建议每周5次,10次为一疗程。
4.2.2面瘫病恢复期的针灸治疗[[]推荐级别A级,[]推荐级别C级]
治法:扶正祛邪
选穴:主穴:患侧攒竹、丝竹空、地仓、颊车、阳白、鱼腰、牵正、下关,对侧合谷。
配穴:选穴同急性期。
辨证配穴[11]:
风痰阻络证:风池、丰隆、廉泉
气虚血瘀证:足三里、血海
针刺: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选用1-1.5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穴位常规消毒,快速进针,斜刺或平刺0。5-1寸,平补平泻,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其余常规针刺,捻转得气后,留针30min。留针过程中行针2次,行针时间为10-15s,取针时注意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建议每周5次,10次为一疗程。
后遗症期:如果恢复不完全,常伴发瘫痪肌肉挛缩,即患侧鼻唇沟变深、口角反牵向患侧、眼裂缩小,但让患者做自主运动如露齿时,即可发现健侧面肌收缩正常,而挛缩侧的面肌并不收缩,且眼裂更小。患者瞬目时发生患侧上唇轻微颤动,试图闭目时患侧额肌收缩,露齿时患侧不自主闭合,进食咀嚼时患侧流泪,伴脸部潮红等。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1
本《指南》提出了面瘫病的诊断、辨证、针灸治疗及护理。
本《指南》适用于面瘫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各年龄人群面瘫病的诊断及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中医科、针灸科、神经内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面瘫病Facial Paralysis
面瘫病属于中医“口眼喎斜”、“口目僻”、“口僻”等范畴[]、[],指以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
4.2.3面瘫病后遗症期的针灸治疗[[12]、[]推荐级别D级]
治法:培补肝肾(补益气血)、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
主穴:患侧地仓、颊车、头维、阳白、鱼腰、牵正、下关、神庭、太阳、颧髎,百会,双侧肝俞、肾俞、太溪、太冲、合谷、足三里。
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以采用缪刺法(即在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等穴,还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治疗。
后遗症期:如果恢复不完全,常伴发瘫痪肌肉挛缩,即患侧鼻唇沟变深、口角反牵向患侧、眼裂缩小,但让患者做自主运动如露齿时,即可发现健侧面肌收缩正常,而挛缩侧的面肌并不收缩,且眼裂更小。患者瞬目时发生患侧上唇轻微颤动,试图闭目时患侧额肌收缩,露齿时患侧不自主闭合,进食咀嚼时患侧流泪,伴脸部潮红、出汗等。
中医证候诊断
表1面神经电生理检查的检查时机及结果解释
检查
检查时机
结果
解释
肌电图
(EMG)
面瘫>2周
活动运动单元
多相运动单元
运动单元+纤颤电位
运动轴突完整
再生神经
部分变性
神经电图
(ENoG)
面瘫<3周
变性<90%
变性>90%
预后可能好
预后可能差
神经兴奋
试验(NET)
完全性面瘫<3周
阈值<3 mA
预后良好
最大刺激
试验(MST)
其次,通过询问病史、耳部及头颈部检查排除其他引起周围性面瘫的疾病,如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腮腺肿瘤、下颌化脓性淋巴结炎、手术损伤、头颅外伤、骨折等等。
另外,对不能确定的患者可以进行临床听力学、前庭功能及头颈部影像学检查,以进一步排除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肿瘤或耳部、后颅窝疾病。
4.
4.1治疗原则
治疗时机,针灸宜尽早介入面瘫的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提高缓解率及缩短临床治疗时间[[19]、[]推荐级别A级,[]、[]推荐级别C级]。针灸治疗采用面部取穴、循经取穴和辨证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经穴为主。临床常用针刺配合电针、艾灸、刺络拔罐、推拿、穴位敷贴、穴位注射、闪罐及温针灸等治疗,两种或两种以上联合应用疗效优于单用针刺,但因刺络拔罐、推拿、穴位敷贴、穴位注射、闪罐及温针灸等疗法选穴、用药及疗程参差不齐,本指南不予推荐。
3
3.1中医诊断
中医尚无统一诊断标准,主要以症状为主进行中医诊断,参考“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及国家重点专科面瘫协作组制订的面瘫治疗方案[12]制定。
中医病名诊断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以致气血阻滞、经气不通、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致病。另外,情绪波动也是面瘫发生的重要因素。
4.2针灸治疗
4.2.1面瘫病急性期的针灸治疗[[]、[]推荐级别B级,[]、[]、[]推荐级别:A级]
治法:祛风散邪,通经活络。
选穴:主穴:患侧攒竹、丝竹空、地仓、颊车、四白、阳白、下关,对侧合谷。
配穴:头痛:太阳。
眼睑闭合不全:睛明、瞳子髎、鱼腰、球后
鼻唇沟变浅:迎香
人中沟歪斜:水沟
颏唇沟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承浆
周围性面瘫 PeripheralFacial Paralysis
周围性面瘫,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综合英国视光师学院(College of Optometrists)[]、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Amee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e-Head and Neck Surgery)[]、西氏内科学(Cecil Medicine)[]、神经病学[]、耳鼻咽喉头颈科学[]中的定义及描述,周围性面瘫主要指是由原因不明的茎乳突孔(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与水肿导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面风:属于中医学筋惕肉瞤范畴。主要指西医学中的原发性面肌痉挛。以阵发性、不规则的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为特点,多发于中年以上患者。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
3.3.2西医鉴别诊断
首先排除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中枢性面神经麻痹表现为面上部肌肉运动存在,蹙额、闭眼、抬眉功能正常,而面下部肌肉瘫痪,不能完成耸鼻、示齿、鼓腮等动作,味觉、泪腺分泌、唾液分泌等功能正常,并伴有肢体偏瘫,头颅CT或MRI检查可进一步鉴别。
电生理检查对于周围性面瘫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电生理检查包括神经兴奋性试验(NET)、最大刺激试验(MST)、面神经电图(ENoG)和面肌电图检查(EMG)(表1)。在发病早期,EMG只要能引出随意运动单元电位,说明神经的连续性还存在。ENoG检查在损伤数天(一般4-7d)后检查才有意义,否则会有假阳性结果。随意运动单元电位和诱发电位消失意味着神经损伤严重[]。
中医辨证分型亦无统一标准,参考《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国家重点专科面瘫协作组制订的面瘫治疗方案[10],中医病(证)辨证分型如下。
风寒袭络证
突然口角歪斜,面紧拘急、僵滞不舒;或瞬目流泪,畏风无汗;或耳后疼痛。多有受凉吹风史,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风热袭络证
突然口角歪斜,面部松弛无力,有耳内疱疹、或耳后乳突疼痛、压痛;或咽喉疼痛;或见耳鸣,舌木无味。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或浮数。
急性期:急性发病,常在睡觉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麻木、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变大,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患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腮,可有耳后疼痛,舌前2/3味觉减退或丧失、听觉过敏等。
恢复期:急性期过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表现为口角歪斜恢复正常,患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基本恢复,部分患者的头昏、头痛、眼干、耳后疼痛、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障碍,减退或丧失等伴随症状基本消失。
灸法:隔姜灸[]:针对风寒型,取针后,每次3-4穴,可选牵正、地仓、颊车、阳白等,每穴灸3壮。建议每周5次,10次为一疗程。[推荐级别:C级]
放血疗法[[]、[]推荐级别:C级,[]推荐级别:D级]:急性期风热袭络证的患者可采用放血疗法,取耳尖(患侧或双侧)、太阳、翳风、大椎、内颊车穴或面部浮络颜色异常处,每次取1-2处,常规消毒,用三棱针(或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在上述穴位等处点刺放血,必要时加以拔罐约10 min,出血5~10 mL。建议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完全性面瘫<3周
显著减弱,或没有收缩
进行性神经变性
3.2.5分期[]
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3鉴别诊断
3.3.1中医鉴别诊断
中风:中风病是在气血失调、阴阳失衡的基础上遇劳倦内伤、忧思恼怒、气候变化、嗜食烟酒或病久失治等诱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发病。临床以半身不遂、口眼呙斜、神志昏X、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该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危重易损害神志的特点,多见于体衰的中老年人。
危险因素
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暴露史,精神紧张、应激或受凉、吹风、妊娠、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
症状
急性期:通常急性起病,表现为口角歪斜,面部麻木板滞,流泪、多泪,流涎,说话时漏风,部分患者伴有头昏、头痛、眼干、耳后疼痛、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障碍,减退或丧失等。
体征
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患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露齿、鼓气和吹口哨等动作。
检查
颞骨CT和颅脑MRI检查并非周围性面瘫所必需的检查。但对于怀疑有颞骨占位病变或其他神经疾病可能的,影像检查是必要的。增强的MRI检查有可能发现面神经的水肿。
电针[[]、[]推荐级别C级、[]推荐级别D级]:针刺基础上接电针治疗仪,可选患侧地仓、颊车一组,下关、牵正一组等,可选疏密波、断续波,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刺激强度,急性期不宜强刺激,刺激15-20min。建议每周5次,10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1、急性期进针宜浅,手法宜轻,避免强刺激;2、急性期(一周内)不推荐使用电针,且不建议使用连续波,以免刺激过强影响预后。
风痰阻络症
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X、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厚腻,脉弦滑。
气虚血瘀证
口角歪斜3月之上,闭眼无力及漏白,患侧面肌虚胀无力、口颊仍然少许滞留食物或漏水,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3.2西医诊断[2、3、4、5、9]
本课题组参考了“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美国神经疾病与中风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 Disorders and Stroke )、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Amee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e-Head and Neck Surgery)、西氏内科学(Cecil Medicine)、神经病学、耳鼻咽喉头颈科学中的定义及描述,来编订面瘫的西医诊断标准。
示齿不能:巨髎
听力过敏:听宫、听会
乳突区压痛:翳风、完骨
舌前2/3味觉丧失:廉泉
辨证配穴:风寒袭络证:风池、列缺
风热袭络证:曲池、风池、外关、大椎
风痰阻络证:风池、丰隆、廉泉
刺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选用1-1.5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穴位常规消毒,面部穴位浅刺,平补平泻,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X腧穴行泻法,手法可重;捻转得气后,留针30min。留针过程中行针2次,行针时间为10-15s,取针后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建议每周5次,10次为一疗程。
面瘫病宜采用分期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症支持治疗及针灸或针药联合西药治疗的原则。急性期辨证以风寒、风热、风痰为主,治疗以祛风散寒、清热、化痰通络为主,恢复期、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治疗以益气化痰活血通络为主。
中医疗法主要包括内服中药、针灸、拔罐、推拿按摩、药物外治等,但不同医疗单位及医师对本病的认知和治疗差异较大。针灸治疗面瘫病的系统评价提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肯定,但文献总体质量一般,目前尚无法为临床提供可信性高的证据,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真实性好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证明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推荐级别,B级]。
电针[[]、[]推荐级别C级、[]推荐级别D级]:针刺得气后,接电针仪,每次选2-3组穴,交替进行,按照面神经支配面肌特点和经脉循行特点取穴,地仓、颊车一组,下关、牵正一组等,可选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刺激强度,刺激30min。建议每周5次,10次为一疗程。
针刺配合灸法:取针后,选取3~4穴,可选牵正、地仓、颊车、阳白等,每穴灸3壮。建议每周5次,10次为一疗程。
4.2.2面瘫病恢复期的针灸治疗[[]推荐级别A级,[]推荐级别C级]
治法:扶正祛邪
选穴:主穴:患侧攒竹、丝竹空、地仓、颊车、阳白、鱼腰、牵正、下关,对侧合谷。
配穴:选穴同急性期。
辨证配穴[11]:
风痰阻络证:风池、丰隆、廉泉
气虚血瘀证:足三里、血海
针刺: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选用1-1.5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穴位常规消毒,快速进针,斜刺或平刺0。5-1寸,平补平泻,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其余常规针刺,捻转得气后,留针30min。留针过程中行针2次,行针时间为10-15s,取针时注意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建议每周5次,10次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