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从能力立意到素养立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能力立意到素养立意

一、2017年课标Ⅰ卷题组一分析

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答案】B D A

文科综合试卷的第一组题,按命题人的初衷,这是一组热身题,通常难度较低,属于容易题。今年的乙卷的第一组题也不例外,是四组选择题中相对简单的。情境设置很社会化、生活化,图文结合,信息互补;设问源自情境,从自然到人文再回到自然,1、2小题依据不同的材料,平行设问,3小题难度略有增加,但设问和选项是考生常练常考、熟悉度很高的内容,读题易、解题易。

仔细研读试题,试题的命制颇具匠心,体现了从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变。

(一)试题的立意分析

题组考查了考生区域认知、综合分析、人地协调等地理核心素养。区域的选择较往年高考有较大的区别,体现在:从宏观到微观、或从大尺度到小尺度、或从区域到地方的变化。关注地方的某一地理现象问题,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和地理视角更加鲜明。“通过对地方地理环境要素及时空变化的分析,获得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地方性解释。”从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来看,题组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和完整获取、理解图文信息,能够调动和运用地理概念、地理规律与原理等知识,对题设问题进行判断选择。

(二)试题的情境创设分析

题组侧重于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融入到地理学科知识之中。即将地理学科知识转化为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地理问题,“转化为具有问题性、生活性、探究性的情境、场域,进而生成对科学知识的重新理解与创生。”

情境材料来源于随手拍,并配上图片文字说明,很社会化和生活化。观察图片,除了根据文字的描述,把看图的重点放在绿化隔离带的差异上外,还要注意观察道路上的车辆行驶方向和拍摄者的视角,可以判断拍摄者是站在道路两侧的绿化带附近,朝同一个方向拍下的两张照片。城市干道是城市内部行政区域划分的重要分界线,绿化规划与管理是城市的行政职能之一,一座城市或一条道路的绿化规划应该是统一的,材料已经明示,而管理养护的责任是辖区行政部门。这些情境和选项的设置应该属于不良结构的情境设置,解决问题的逻辑与主干核心知识关联不大,对这部分信息的解读,需要学生关注社会。城市管理的很多方面都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有关,考生应该了解城市的管理职能,不能死读书。城市的职能分工和城市的用地类型是备考知识点,显然命题的切入点是打了一个擦边球,从学生的考后反应看,学生不太适应第2小题。

拍摄时间具体到年月日,显示情境的真实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时间的选择很有讲究,用24节气看,3月25日介于3月20日春分和4月4日清明之间。24节气2016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通过,24节气是以地球的公转运动为依据、以黄河流域为参照,对气候、天气、物候、农事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如何顺应自然、不违农时等,进行的科学总结和归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24节气是2017年的备考重点,推测命题人是有意识的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命题的情境之中,但是又要防止与模拟题调考题趋同,所以选择3月25日,用“隐绿”、“新叶呼之欲出”说明物候,与清明踏青时的物候有所不同。

“常绿灌木”、“杂树新叶呼之欲出”是不良结构的情境。灌木指“那些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比较矮小的树木,有阔叶有针叶,有常绿有落叶,喜光,喜凉爽干燥的气候,耐寒、耐旱、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不耐涝。适应性强,生长较快,栽培管理简单。”高中地理涉及到灌木的知识点很少,只在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荒漠植被中有提到。根据照片上提供的灌木形态,联想日常生活观察或生活经验,立足材料,不纠结概念本身,解决问题没有太多门槛。另外,区域代表植被和植被的多样性不是对立的,即常绿灌木和落叶阔叶林可以分布在同一区域。

(三)试题的设问分析

第1题,用“常绿灌木”、“隐绿”、“杂树新叶呼之欲出”看似矛盾的概念,让考生去甄别区域植被类型,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升到地理科学知识,“感知新材料, 形成地理表象,理解新材料, 形成地理概念”,体现的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设问增加“代表性”是不是更妥帖些呢,即“当地代表性自然植被属于……”。第2题设问与1、3小题设问没有关联,是平行关系,是对情境的回应,是对考生解决矛盾冲突能力的回应,问题很好,对教育教学有很好的引导作用,教育教学不能脱离社会,学生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家国情怀。从对情境的熟悉程度看,这一小题可能对偏远农村的考生不太有利,但从能力考查的角度看,对所有考生是公平的。第3小题是第1小题的姊妹题,从植被分布的一般规律(植被类型)到特殊现象(常绿灌木)的原因探究,揭示了自然地理现象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常绿”二字,而不是“灌木”。“常绿—落叶—针阔混交—针叶”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纬度地带性规律,主导因素是热量。要求考生能

“拨云见日”,体悟命题人的意图。试题的能力立意、素养立意的设问价值显而易见。

一组三问,材料简洁,凸显矛盾;材料有效,没有冗余;设问与材料的契合度高;选项与题干内容属于同一范畴,干扰项反映了考生概念不清、规律原理不明、审题粗心等典型错误。

(四)试题考查的主干知识分析

无论是素养立意,还是能力立意,都离不开地理核心概念、地理规律原理等地理基本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离不开考生的即时学习能力。本题组所涉及的地理基本知识有:区域定位、地方、气候的季节变化、景观季节变化、自然植被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城市职能、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等;地理基本技能:景观图的读图能力;即时学习能力:完整准确获取图文信息—-进入问题情境—-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判断问题,即时学习能力的培养源自于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支撑,高考重在考查考生的学习方法,高考命题传达的是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肯定和倡导。

二、为什么高考地理命题热衷于从“这些”区域选材

新课程高考2010年~2018年全国卷的地理试题中,尤其是2012年以来,综合题的命题素材选择具有一些共性,其热衷于从高纬度、高海拔、干旱荒漠、湿热雨林等区域选材。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呢?

(一)历年高考综合题命题素材选择和设问综述

1.高纬度区域

2014年高考全国Ⅱ卷第36题,以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图文为情境,考查了高纬寒冷气候背景下的湿地(沼泽)成因、河流水文(含沙量)比较、河口渔业资源分析等地理现象的分析推理。

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第37题,以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勘察加半岛的位置地形图、动植物资源的特点,作为命题的情境素材,要求考生分析地形与东西向区域气候差异的关系,以及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推测科考队员选择熊的拍摄地点理由。

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第37题,提供白令海峡的图文信息,分析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可能性及原因,并进一步推测现今在白令海峡修建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第36题,地图给出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地理位置,文字材料介绍该项目与众不同施工方式、项目的主要目标市场以及中方企业对项目建设的重大贡献。从四个角度,围绕项目的建设、施工、运输、合作共赢平行设问,问题之间没有递进和梯度关系。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第44题,地图给出斯匹次卑尔根岛的地理位置,文字信息说明世界种子库的建设背景,设问要求说明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

2018年全国高考Ⅲ卷第43题,根据关于格陵兰岛的图文信息,说明格陵兰岛不宜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的理由。

2.高海拔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