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测多评法测定白花丹参中丹参酮Ⅱ_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Ⅰ的含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测多评法测定白花丹参中丹参酮Ⅱ_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
Ⅰ的含量
秦增贵;柳克浩;高长青;秦超
【摘要】目的《山东省中药材标准》中收载的白花丹参项下只控制了丹参酮Ⅱ_A 一种成分,现参考《中国药典》(2010年版)丹参项下丹参酮类测定方法,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在白花丹参药材中应用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达到质量可控的目的。

方法测定白花丹参药材中3个有效成分,将其作为指标性成分,利用公式计算确立3种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得到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Ⅰ的含量,达到一测多评的目的。

同时以外标法测得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符合要求。

结论该方法适用于白花丹参的含量测定,重现性良好,具备可行性。

【期刊名称】《药学研究》
【年(卷),期】2016(035)008
【总页数】4页(P457-459,496)
【关键词】一测多评法;白花丹参;质量控制
【作者】秦增贵;柳克浩;高长青;秦超
【作者单位】莱芜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山东莱芜27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27.2
白花丹参是山东莱芜道地药材,作为丹参的一个变型,《山东省中药材标准》(2012年版)收载为唇形科植物白花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

苦,微寒。

归心、肝经[1]。

原标准对丹参酮类中的丹参酮ⅡA含量进行了控制。

现代研究表明,白花丹参富含丹参酮类化合物,尚含有一个结构比较新颖的二萜类衍生物[2]。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花丹参具有保护脑梗死、抗氧化、抗癌等作用,民间流传应用其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3]。

其中的隐丹参酮
对宫颈癌Hela细胞有较强的细胞毒性,能起到杀伤肿瘤的作用[4];丹参酮Ⅰ能够起到抑制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促进细胞凋亡作用[5];丹参酮ⅡA作用较多,
除具有抗癌[6]作用外,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心脑血管领域[7]。

因此有效控制包括隐
丹参酮在内的丹参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对达到控制白花丹参药材及其制剂质量、确保其临床使用效果的目的有着重要意义。

国家药典委员会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编制大纲一部纲要中,提出要重点引入一测多评、指纹和特征图谱、DNA分子鉴定、生物测定等新的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

王智民等[8]以木通为例,验证了利用中药有效成分之间的函数、比例关系,
只测定对照品容易得到的一个成分,来实现多个成分的同步监控的效果。

鉴于白花丹参药材中的隐丹参酮、丹参酮Ⅰ较难得到和降低检测成本的目的,本试验参照相关文献[9-11]应用一测多评法对白花丹参进行质量控制研究。

LC-20A高效液相色谱系统(日本岛津公司);XS105 DualRange电子分析天平(Mettler Toledo,瑞士);KQ-250DE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
公司);乙腈为色谱纯,水为娃哈哈纯净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隐丹参酮、丹
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供含量测定用,批号分别为110852-200305、0867-200205和110766-200619,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本试验所用5批白花丹参样品购自莱芜紫光生态园,以上药材均经莱芜市食品药
品检验检测中心副主任中药师高长青鉴定为白花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

2.1 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色谱条件采用LC-20A高效液相色
谱系统,InertSustain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为A,0.02%磷酸溶液为B;进行梯度洗脱,分析时间为30 min,0~6 min内A-B保
持61∶39,6~20 min内A-B从61∶39→90∶10,20~20.5 min内A-B从90∶10→61∶39,20.5~30 min内A-B保持61∶39;柱温:20℃;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270 nm;进样量:10 μL。

在该试验条件下,各成分的分离度符合规定。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分别取对照品适量,用甲醇定容制成每1 mL含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0.51、0.91和0.82 mg对照品储备液,分别取对照品储备
1 mL,置50 mL棕色量瓶中,用甲醇定容至刻度,即得3种组分对照品溶液(隐
丹参酮0.010 2 mg·mL-1,丹参酮Ⅰ0.018 2 mg·mL-1,丹参酮ⅡA0.016 4 mg·mL-1)。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将药材粉碎后过50目筛,称取粉末约0.3 g,精密称定,
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 mL,密塞称重并记录,超声处理(功率150 W,40 kHz)30 min,放冷后称重,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再用0.45 μm滤膜过滤即得。

2.4 方法学考察
2.4.1 线性范围考察设置自动进样程序,吸取对照品溶液2、5、10、15、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按照以上设定的色谱条件进行实验,记录测得的峰面积,以峰面积(Y)为纵坐标,以进样量(X,μg)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隐丹参酮曲线为
Y=7×106X-25 725,线性范围:0.020 4~0.204 μg,r=0.999 8;丹参酮Ⅰ曲线
为Y=7×106X+29 761,线性范围0.036 4~0.364 μg,r=0.999 2;丹参酮ⅡA
曲线为Y= 9×106X+2 721.9,线性范围0.032 8~0.328 μg,r= 1。

各标准曲线在线性范围内线性良好。

2.4.2 精密度试验设置自动进样程序,吸取对照品溶液10 μL,连续测定6次,记录3种成分的峰面积,得出精密度RSD值分别为丹参酮ⅡA: 0.39%、丹参酮
Ⅰ:1.1%、隐丹参酮:0.76%,表明精密度良好。

2.4.3 稳定性试验利用制备的供试品溶液一批,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分别于0、2、4、8、10、12、24、48 h进样,记录测得的峰面积,得出稳定性的RSD值依次
为丹参酮ⅡA:1.7%、丹参酮Ⅰ:1.6%、隐丹参酮: 1.8%,即供试品溶液在该试验条件下48 h内稳定。

2.4.4 重复性试验取用同批次已知含量的白花丹参药材粉末6份,精密称定,按“2.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液,按“2.1”项下操作进样测定,测得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丹参酮ⅡA:0.215 8%、丹参酮Ⅰ: 0.076 3%、隐丹参酮:0.095 5%,RSD值
分别为1.4%、1.7%和1.3%,表明方法重复性良好。

2.4.5 回收率试验取用同批次已知含量的白花丹参药材(品系1)粉末约0.15 g,精密称定,分别精密加入配制好的3种对照品溶液适量,按“2.3”项下方法制备供
试品溶液,按“2.1”项下方法测得峰面积,计算加样回收率和RSD,结果见表1。

2.5 校正因子的计算采用“2.1”项下试验条件,将“2.3”项下供试品按照2、5、10、15、20、25 μL体积进样测定,测得各成分的峰面积,含量测定图谱见图1,根据相对保留时间定位色谱峰,按公式(Wk× Sm)/(Wm×Sk)=fk/fm=fk/m(式中Wk为内参物的质量或浓度,Wm为其他组分m的质量或浓度;Sk为内参物峰面积,Sm为其他组分m的峰面积),以丹参酮ⅡA为参照,计算其对另两种成分的
相对校正因子f,结果见表2。

2.6 耐用性考察考察Agilent 1200、Shimadzu LC-20A 2个色谱系统与InertSustain C18(4.6 mm×250 mm,5 μm)、Agilent 5-TC-C18(4.6 mm×250 mm,5 μm)、Kromasil 100A-C18(4.6 mm×250 mm,5 μm)3种色谱柱对相
对校正因子的影响,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不同色谱系统与色谱柱对相对较正因
子影响不大。

2.7 色谱峰定位依据考察考察在使用2套色谱系统、3种色谱柱时各待测成分与内参物的保留时间差、相对保留时间2个参数。

结果表明,相对保留时间更适合作为定位参数,结果见表4~5。

2.8 验证试验取用5批白花丹参药材粉末(过三号筛),精密称定,按“2.3”项下方法制备各供试品溶液,按“2.1”项下方法进行测定。

采用外标法和一测多评法计算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含量,见表6。

本试验参考《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12]方法,对白花丹参中丹参酮类含量进行了测定。

相对于当前白花丹参标准《山东省中药材标准》(2012年版),含量测定仅局限于丹参酮ⅡA的测定,本论文论证了一测多评对白花丹参中丹参酮类含量测定的可行性,从而可测得白花丹参中丹参酮类的总量,为进一步提高白花丹参标准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也更好的反映了白花丹参的质量情况,有利于对药材自身的质量控制,也方便了对药材的质量评价。

相对来讲也减少了对照品的使用,节省了试验成本,达到了准确有效节约的目的,是一个相对来讲值得推广的方法。

郭东晓等[13]从中药次级代谢产物角度分析了—测多评法的应用前景,也证实一测多评对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中药材多种有效成分的一次性检测,即达到了全面了解中药材质量的目的,也节省了试验成本。

并且在证明了中药材所含成分的复杂性的同时,从另一方面对中药配伍做了印证。

本试验论证了一测多评对中药材试验的可行性,证明了此种方法对质量控制的意义和重要性,为以后中药材标准的提高提供了参考。

【相关文献】
[1]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省中药材标准[S].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52.
[2]谢婷婷.白花丹参的化学成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曹春泉,孙隆儒,娄红祥,等.白花丹参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8,
31(6):938-939.
[4]叶因涛,徐文清,仲巍.隐丹参酮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及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 (1):118-121.
[5]张蕾,陈璐,李蒙蒙,等.丹参酮Ⅰ抑制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14,34(3):14-18.
[6]杨雪鸱,王小云,开国银,等.丹参酮ⅡA抗肿瘤作用及其新剂型的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1,33(8):1389 -1392.
[7]李玉萍,顾兵,刘建涛,等.丹参酮ⅡA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7):1770-1772.
[8]王智民,高慧敏,付雪涛,等.“一测多评”法中药质量评价模式方法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 (23):1925-1928.
[9]朱晶晶,王智民,匡艳辉,等.一测多评法同步测定人参和三七药材中多种人参皂苷的含量[J].药学学报,2008,43(12):1211-1216.
[10]杨菲,王智民,张启伟,等.“一测多评”法测定丹参酚酸类成分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7): 2372-2379.
[11]王立萍,周凤琴,郭庆梅,等.山东丹参脂溶性组分HPLC指纹图谱及有效成分含量测定[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1):133-135.
[1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70.
[13]郭东晓,林永强,林林,等.一测多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药学研究,2013,32(9):530-5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