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试题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试题带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母三迁
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①。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②也。
”________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③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④,揖让进退⑤。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吾子矣。
”________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________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选自刘向《列女传》)【注】①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②处子:安顿儿子。
③贾(gǔ)人:商贩。
④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⑤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乃/遂/卒
B.乃/卒/遂
C.遂/乃/卒
(2)选文讲述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多次搬家,努力为孟子选择良好的成长环境,后来孟子成为“大儒”的故事。
下面的语言材料,与本文主旨不相关的一项是()
A.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D.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2.文言文阅读。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魏学洢《核舟记》)
乙
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
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
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注释】①壶觞:酒器。
②饾饤:dòu dìnɡ,供陈设的食品。
③欹:qī,斜。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
①绝类弥勒________
②诎右臂支船________
③二人对酌于中________
④皆有机能动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3)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说你的理由。
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 ________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
③阅十余岁 ________ ④不亦颠乎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从表达方式来看,文章以记叙为主,最后一句的议论揭示了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C.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D.文章启示我们: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仅靠主观判断,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4)结合链接材料和原文,说说为什么楚人找不到剑,而老河兵的方法却可以成功找到石兽?
链接材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注释】①遽(jù):立即。
②契:用刀雕刻。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琬巧对
黄琬①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②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③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④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注释】①黄琬:东汉人。
②建和元年: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③诏:皇帝的命令。
④对:回答。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①为魏郡太守为:________
②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未: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3)幼时黄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举例说明。
5.阅读《河中石兽》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面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
B.竟不可得竟:竟然
C.转转不已已:停止
D.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
(2)对“尔辈不能究物理”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B.我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C.你们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学这门学科。
D.我们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学这门学科。
(3)下面对选文写作特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条理清晰,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B.本文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
C.本文作者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
D.本文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兴趣所在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翠鸟移巢
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
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③作巢。
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注】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患:灾祸。
③稍下:稍微低一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及生子及鲁肃过寻阳
B.爱之,恐坠恐前后受其敌
C.复益爱之水陆草木之花
D.而人遂得而取之矣遂反溯流逆上矣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等幼子长出羽毛“又更下巢”,是为了让幼子学习飞翔。
B.“稍下作巢”是怕幼子掉下来摔伤。
C.“翠鸟先高作巢”是为了躲避祸患。
D.这则故事的寓意说明如果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到头来反而会害了他们。
7.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①,我任②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③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①谴:谴责,责备。
②任:承担责任。
③任:职位。
(1)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或阻之(或:有的人)
(2)翻译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8.阅读《爱莲说》,回答下列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蕃:________ 鲜: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从作者对莲花的赞美来看,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①,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②,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自臭也。
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
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颜、闵⑤之徒,何可世得,但优於我,便足贵之。
(选自《颜氏家训》)【注】①款狎:亲近、亲密。
②操履艺能:品性本领。
③鲍鱼:咸鱼,气味腥臭。
④肆:店铺。
⑤颜、闽:颜回、闵笋都是孔子的弟子。
(1)如下四项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徒”的一些释义。
“颜、闵之徒,何世得”中的“徒”的意思是()
A.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B.门徒,弟子
C.步行
D.只,仅仅
(2)青少年要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在成长的路上少走弯路。
因此,我们应践行上文中所倡导的()
A.学习时与朋友切磋
B.择良友而交
C.交友要善始善终
D.择友要志同道合
10.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刘禹锡,字梦得,世为儒。
工文章,善五言诗。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
禹锡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于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
禹锡依骚人①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②。
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暑。
而禹锡作《游玄都现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
播州刺史。
后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注释】①骚人:诗人。
②巫祝:古代称事鬼神者为巫,祭主赞词者为祝;后连用以指掌占卜祭祀的人。
链接材料:
①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刘禹锡)
②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刘禹锡)
③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羽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刘禹锡)(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往来无白丁 ________
②调素琴________
③善五言诗________
④宰相复欲置之郎署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意在强调“陋室不陋”。
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体现“陋室不陋”?
(4)人们常用“诗豪”评价刘禹锡,无论其性格还是文风皆有豪气。
请结合《陋室铭》及上面的(链接材料),任选一个角度,用自己的话加以阐释。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敦颐传(节选)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
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
”二年果有得。
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词。
①乃委手版归________
②将弃官去 ________
③语之曰________
④郡守李初平贤之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2处)
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3)“老吏不如也”中“也”写出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阅读文章,摘录与“是能辨分宁狱者”呼应的语句。
(5)“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用了对比手法,有何作用?联系《爱莲说》,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②孰若孤________
③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省略了吕蒙就学的过程,更加突出人物的风采。
B.本文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生动再现三位人物的情态。
C.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也突出了孙权的善劝。
D.“非复吴下阿蒙”一句表达了鲁肃对吕蒙当年不学无术的轻视、嘲笑之意。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A
解析:(1)A
(2)B
2.(1)像;同“屈”弯曲;相对饮酒;机关
(2)①都能就着(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一个(这样的)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多事的人竞相争着买木舟。
(3)①《核舟记》通篇是对核舟的正面描写且描写详细、生动、可感;《刻木巧匠》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但描写较概括、简略。
②开放性试题。
如果认为核舟精巧,理由如下:桃核体积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毕备。
如认为木舟精巧,可抓住木料体积较小,所刻事物较多,且活动自如。
3.C
解析:(1)倒塌;事物的道理、规律;经过,经历;颠倒,错乱
(2)①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不是更颠倒吗?
(3)C
(4)楚人找不到剑是因为水在流动,舟在行动,一切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楚人只凭主观臆断做事情,死守教条。
这样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老河兵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和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从而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4.(1)担任;不
(2)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时的月亮呢?
(3)幼时黄琬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他思路开阔,思考问题另辟角度,如在回答太后诏问时,他用月亮初升时的样子来描述日食的状态。
5.B
解析:(1)B
(2)A
(3)D
6.C
解析:(1)C
(2)A
7.A
解析:(1)A
(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路送他。
(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8.(1)多;很少
(2)①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
9.A
解析:(1)A
(2)B
10.(1)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不加装饰的;擅长、善于;想要
(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陋室环境清幽,交往人物博学多才,生活情趣高雅,所以“陋室不陋”。
(4)如:甲文中,作者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被贬,身居陋室,但仍不改其安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乙文提到,作者虽屡遭贬谪,但“语涉讥刺,执政不悦”,仍不改其刚正不阿的本性。
链接材料中的《秋词》一诗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将自古皆有的悲秋之作写出了春意,可见其豪气。
11.(1)丢下,舍弃;离开;告诉,对……说;以……为贤能
(2)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善不为也。
(3)“也”是肯定语气,写出众人肯定周敦颐断案才能远胜那些有经验的官吏,表达了众人对周敦颐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4)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5)面对王逵严酷与强悍,周敦颐以弃官抗争,与众人莫不敢辩形成对比,突出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刚正不阿、不愿同流合污的君子作风。
12.D
解析:(1)推托;谁,哪一个;到,等到
(2)①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