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凯“儿童的世纪”教育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第4期
·教育史论·
收稿日期:2021-12-16
基金项目:2020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项目“新时代高校理工科民族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BMA200041);中央民
族大学《外国教育史》一流课程建设项目(KC2046)。
作者简介:吴明海,男,安徽芜湖人,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功雨,女,湖南长沙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
梁 芳,女,山西朔州人,博士,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通讯作者,E-mail:tina_liang168@sina.com。
爱伦·凯“儿童的世纪”教育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吴明海,李功雨,梁 芳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儿童的世纪”是瑞典教育家爱伦·凯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提出的重要论断,基本含义是:全社会应充分意识到儿童对人类的意义且尊重儿童的个性与人格,建设理想家庭与理想学校;理想家庭要充满理性的光明,理想学校应尊重、保护、发展儿童自主人格。
“儿童的世纪”成为新教育运动最早的呐喊声,唤醒了千家万户,不仅更新了人们的儿童观、家庭观和学校观,而且对20世纪儿童研究及教育实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学习、研究爱伦·凯“儿童的世纪”教育思想,对建设中国高质量的儿童教育与儿童保障体系具有史鉴价值。
关键词:瑞典;爱伦·凯;“儿童的世纪”;理想家庭;理想学校;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4-0001-08DOI: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2 04 001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有一位女作家曾预言“二十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她就是被誉为“瑞典的智慧女神”(PallasofSweden)的爱伦·凯(EllenKey
,1849—1926)。
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总是与其童年经验有一种根源性的内在联系,或是对痛苦童年的反思与超越,或是对金色童年的追忆与再现。
爱伦·凯就属于后者。
1849年,爱伦·凯出生于瑞典南部风景秀丽的斯马兰州(Smaland),自幼生活在自由主义传统浓郁的家庭。
她的祖父非常欣赏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 seau,1712—1778)的著作《爱弥儿》(émile,ouDel
’éducation),曾为她的父亲取名为“爱弥儿·凯”(EmileKey)。
爱伦·凯的父亲是激进的国会议员,曾积极参加过争取自由民主的政治活动;她的母亲崇尚自由,痛恨压迫,关心妇女问题和儿童问题,曾用自由主义的方法教育爱伦·凯。
在自由家庭气氛的熏陶下,爱伦·凯自小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爱
好体育、音乐,也爱好阅读,对司各特(WalterScot,1771—1832)、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1832)、易卜生(HenrikIbsen,1828—1906)等人的文学作品爱不释手。
爱伦·凯23岁时就跟随父亲漫游欧洲诸国,走访名山大川,欣赏名胜古迹,尤其是绘画、雕刻艺术。
回国后,除偶尔帮助身为国务大臣的父亲做点秘书之类工作外,大部分时间潜心于攻读卢梭、达尔文(CharlesRobertDarwin,1809—1882)、斯宾塞(HerbertSpencer,1903—1820)等人的自然哲学、进化论、社会学著作,也广泛涉猎心理学、生理学、优生学等领域。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些阅读与游历对她的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扩大了她的视野,陶冶了她的情怀,也奠定了她的人文主义与自由主义学术与思想基础。
1879年正值爱伦·凯的而立之年,这一年她的父亲政坛受挫,家道中落,她毅然走向社会独自谋生,先在一所小学任教,后被斯德哥尔摩平民大学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第4期JiaoYuWenHuaLunTan ·教育史论·
聘为瑞典文明史讲席教授,同时在女子学校、工人学校兼课,且为《家庭杂志》撰稿。
社会工作经历使其有机会更深入地接触、了解、理解教育现实和社会现实,特别是对儿童与妇女真实处境有了切身体会。
1889年,她结束教师生涯,开始专心从事写作,并积极投身于保卫母亲和儿童权利的妇女运动。
爱伦·凯的著作以儿童研究为中心,辅以妇女、婚姻、家庭等社会问题。
其著作既针砭现实,也弘扬理想,既有文化底蕴,也有科学依据,观点鲜明,说理透彻,文笔清新,深受读者喜爱,主要有《儿童的世纪》(TheCenturyoftheChild)、《生活道路》(LinesofLife)、《女性的道德》(TheMoralityofWomen)、《妇女运动》(TheWomenMovement)、《恋爱与道德》(LoveandEthics)、《爱情与婚姻》(LoveandMarriage)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儿童的世纪》。
《儿童的世纪》,瑞典文为BarnetsArhundrade,英文为TheCenturyoftheChild,爱伦·凯特意将之发表于1899年岁末。
“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就是作者在这本书中发出的庄严预言。
如果说英国瑟瑟尔·雷迪(CecilReddie,1858—1932)1889年创办的阿博茨霍姆学校是新教育家创办的第一所新学校,那么“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则是新教育家在20世纪黎明即将到来时清晰发出的第一声嘹亮号角,对推动欧洲新教育运动由自发兴起走向理论自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本着文明交流互鉴的精神,本文从儿童的意义、理想的家庭、理想的学校三个视角阐释瑞典爱伦·凯“儿童的世纪”的教育思想,以期对我国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高质量儿童保护及儿童教育提供借鉴。
一、儿童的意义:“20世纪是儿童的世
纪”
“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这是一个世纪性的教育命题。
如何正确地解读和理解爱伦·凯所要表达的教育思想?我们细细地从引文处追索。
“我们已对这些有了全新的认识,从信仰发展规律中,我们已经了解其整个过程。
20世纪必将是儿童的世纪。
这一目标将以两种方式实现:首先,成人要理解儿童的特点;其次,成人要保护儿童纯朴天真的个性。
只有这样,旧的社会秩序才能自我更新。
”①[1]85循着这两条道路,我们便可探寻“儿童的世纪”的含义。
那么,成人需要怎样了解孩子的性质?
首先,必须充分意识到儿童对人类的意义。
针对“子孙没为自己做什么,那自己为什么要为子孙忙碌”的疑问,爱伦·凯认为,孩子对祖辈意义是极大的———是祖辈忙碌的动力,是祖辈创新的源泉,他们开阔了祖辈的视野,超越了生活的束缚。
她说:“要是没有子孙,我们每天的工作只是工作罢了,哪里会有瞻望着一块未来的无穷土地不断向前开拓的动力?”[1]84孩子是人类的崭新未来,是未来世界的主人,蕴涵着我们成年人的力量和命运,只有重视儿童和儿童的教育,我们才有力量站在自由人的地位,去决定人类将来的命运。
为儿童忙碌,就是为人类的未来忙碌。
她说:“从儿童身上,我们看到人类的未来。
我们必须谨慎对待儿童心灵中的每一根纤细的神经,它们将编织人类的未来。
我们要知道,我们在孩子晶莹的心灵深处投入每个石块,所激起的涟漪将对未来几个世纪产生深远的影响。
”[1]84儿童的心灵透明、纯洁,每一个刺激都留有长远的影响,因此,不仅要重视儿童教育,而且要重视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
其次,要尊重儿童的个性。
个性,是有创见有作为的人的典型性格。
这种人,爱伦·凯称其为“新人物”,其形象是“独辟蹊径的发现者,独倡新理的思想家,冒犯众怒的革新家”[1]84。
个性之于社会是进步的活力。
她说,英国之所以政治自由、社会进步,关键就在于英国人民有独立精神,英国民族是有个性的民族,因此,要促进整个民族进步和发展,教育不可不注意唤醒儿童的独立精神。
成人又如何留心保存孩子淳朴天真的性质?
首先,爱伦·凯非常赞同卢梭强调的自然、自由的儿童教育。
她认为,儿童教育的主要意义就在于能够使每个儿童自觉地、有意识地领悟到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能够自己去走人生的这条道路。
为此,教育环境必须保持自然和自由。
她指出,儿童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无边无际,儿童自由地生活在其中,在与人、与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帮助儿童去创造这样一个形式和内容都美丽的自然世界,使儿童在这样的世界中自由自在地活动,“去自
①笔者依照现代汉语语法,对该书原译文引文部分略有文字改动,意思不变。
下同。
吴明海,李功雨,梁 芳:爱伦·凯“儿童的世纪”教育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教育史论·
觉精神,去实践固有的道路”[2]1011。
其次,对儿童一定要少一些干涉。
爱伦·凯指出,教师只有在旁边间接地进行引导从而影响儿童,才能促进儿童自觉精神的发展。
教育成功的秘诀其实在于“不可教训”,因为不论是用肢体暴力还是用语言劝告的教育干涉,总是会大大削弱儿童的天性直至将其毁灭。
在成长过程中,儿童难免会犯错误,对此,教育者要学会宽容,让儿童在由错误所产生的自然后果中反思,自觉纠正,逐步趋于人格的完善。
她感叹道:“自然教育的精髓在于对于孩子的不足,要忽视十之八九,并且避免即时干预,因为即时干预通常都是错的。
”[1]19“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用百分之九十九的精力去不加干涉地引导孩子,只用剩下的百分之一干涉孩子,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能让孩子自己获取经验,从经验里获得知识。
”[1]11
爱伦·凯尤其反对体罚。
她指出,现代文明社会已渐渐地舍弃了报复主义的刑罚,因为刑罚既不能使人悔悟罪恶,也不能阻止罪恶,可在教育中却残忍地盛行体罚,即所谓的“以毒攻毒”。
教育中的体罚危害极大,使正义受到玷污,温和的性情变得固执,怨毒蕴积便会日夜图谋报复。
对此,她痛心疾首:“什么一种烈焰般的怨毒和报仇的欲望,什么狗般的谄媚,不曾被肉体的责罚所引起?体罚使懒惰者愈懒惰,固执者愈固执,冷漠者更冷漠。
体罚强化了那两种万恶之源的情绪———怨恨和恐惧。
如果把体罚与教育等同起来,这两种情感就会把人控制住。
”[1]15“体罚对孩子的身体与心灵都会造成伤害,会影响他一辈子。
”[1]43教育者用体罚的方式来进行教育,犹如音乐家用拳头去击他音调不准的乐器,而不用他的耳朵和手去校音———爱伦·凯用夸美纽斯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体罚是教育上的无能。
至于教育中的过分干涉尤其是体罚的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教育者没有意识到孩子是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人———有些教育者把“孩子”当作一个抽象的观念,一个无机的或人格的物质,可以将孩子任意捏造成任何形象,这种观念是相当错误的。
再次,适当的管教。
虽然爱伦·凯提出儿童教育要少干涉、不体罚,但这并不等于放弃必要的管教。
她指出,严格的管教在儿童年纪尚小的时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通过正确的管教可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接受更高一级训练的先决条件。
管教的目的在于使小孩明白,自由行动的前提是不妨碍他人。
正确的教育实践源于正确的原则,正确的管教原则又要始终如一,要即时且没有随意性。
教育者应该把外面的世界打造成一个统一体,将生活中最重要的经验与儿童的意愿相结合,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使好的习惯能深刻地印刻于儿童的心灵里;当儿童哭闹不是因为病痛或不舒服时,成年人要对经常性哭闹必须予以纠正,将孩子带到安静处隔离起来,同时向他解释,打扰别人自由的人是不准和大家在一起的;当儿童在就餐时间或其他地方与他人纠缠时,以及不经他人同意乱动别人的东西时,均可用隔离法管理他,使其从经验中反思自由的界限。
二、理想家庭:应该充满理性的光明
爱伦·凯认为,家庭教育是现代社会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具有建设性的作用。
建设充满理性光明的理想家庭是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根本,理想家庭不仅是孩子身体的居所,更是心灵的港湾。
在理想家庭中,必须具有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和睦的氛围和养育子女的义务感;在一个和谐理想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的灵魂既宁静又飞翔,可以观察蕴藏在那些可见可触的感觉世界后的神奇奥妙,精神生活得到持续和谐的发展:父母和子女开诚布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既相互慰藉,又互相给予帮助,有利于孩子利己心和利他心的一致性发展,个性也能得到自由的舒展。
在理想家庭和谐气氛的熏陶下,新生代逐渐体悟人生的重要意义,树立明确而坚定的信念。
做父母的应当如何正确地进行家庭教育?
第一,父母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在儿童生活及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承担起建设和谐、健康、美满的理想家庭的义务。
工业化、物质主义使许多传统家庭矛盾丛生,趋于解体,爱伦·凯对此痛心疾首。
她认为,理想家庭能孕育儿童高尚的德性、美好的情操、博爱的精神以及健康的人格,只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才能养育健康的儿童,所以,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建设家庭。
青年男女要以纯洁、健康、平等、和谐的爱情为基础,这样组建的家庭才能幸福美满。
她特别强调家庭建设中女性的独立意识和平等地位的观念,强调家庭环境的优美以及优生优育的重要性。
第二,父母要承担与孩子共同过家庭生活的义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第4期JiaoYuWenHuaLunTan ·教育史论·
务。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作用;同时,父母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家庭是最长久的教育场所,教育子女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论是平常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孩子在有余暇的时候,父母都应该利用余暇在游戏或作业中引导孩子成为家庭的一分子。
当今社会,不仅父亲需要在外忙事业,母亲也将越来越多的时间投入到社会事业中,因此,爱伦·凯呼吁,父母尤其是母亲,应该从外面的工作中或社会事业中抽空回来陪伴、关心自己的孩子。
第三,正确处理亲子关系。
爱伦·凯批判父母为子女而活和子女为父母而活的两种错误观念。
前者指父母为子女不惜付出一切,将子女安排得明明白白,过度的照顾使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并产生了厌倦情绪;后者指父母强行将孩子纳入自己称之为理想的行动模式之中,企图让子女成为另一个自己,无视孩子的实际,压制孩子的个性发展,这更容易使孩子痛苦不堪。
爱伦·凯认为,正确的观念应该是:“孩子不是为父母而存在,也不是父母为孩子而存在。
谁也不用控制谁,也不用忍受谁的控制。
”“假如家庭中人人能体行此旨,各自满足地完全地享受他自己的生活,而同时也让别人拥有自己的生活,那么家庭生活就会有理性的光明了。
”[1]75-76只有父母能够有此理性,才有权利要求子女在家一天遵守一天家庭中的习惯;只有孩子有此理性,才能够在家庭生活中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情绪,才能够要求父母用对待客人一样的敬意和周到来对待他们。
总之,“理性的光明”之家的亲子之间应该是独立的,相互宽容,相互理解,相敬如宾。
第四,为人母者要有大爱情怀,不自私。
爱伦·凯说,一位女作家发现自己为子女精心设计的培养计划全盘失败后幡然悔悟,把子女当成可随意捏造的黏土是在发泄她的自私的管理欲[1]78,只有无私的母亲才能用爱和智慧呵护孩子成长,才能引导孩子按照生长法则健康生长。
无私的母亲乐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孩子成长,愿意为孩子打开一扇门,让孩子到更广阔的世界中走自己的路,并丝毫不要求孩子的回报。
第五,要以美的规律建设具有高雅生活情趣的家庭。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追求高雅生活情趣自然也可以深刻地影响孩子。
爱伦·凯指出,其实孩子是非常善于学大人的,大人在做好事,他们也学会去做好事;大人欣赏自然与艺术之美,他们也会欣赏自然与艺术之美,所以,为人父母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父母在丰盈的精神世界不断求索,不仅能使自己永葆青春,同时也将赢得孩子的尊敬和学习。
家庭里的艺术品、书籍、平日的赏心悦事与假日的风俗习尚,都能在孩子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想象生活中留下鲜明的轮廓,呈现出斑斓的色泽。
爱伦·凯十分重视家庭阅读环境的构建,她说,在家中孩子应该拥有一个独立的书房,精选那些不朽的经典书籍,并按照孩子的年龄排列次序,这样,孩子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书可以阅读。
爱伦·凯反对工厂生产的成品玩具,主张父母自己准备材料和工具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玩具,这样不仅可以断绝孩子的获得欲,同时还可以发展孩子的创造发明能力,丰富想象力。
第六,父母要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和实际生活中锻炼。
爱伦·凯认为,有些时候父母不是不管孩子,而是管得过于细致,以致成为一种对孩子变相式的软禁,不仅不能使孩子舒心,反而让孩子心生腻烦,越是把孩子软禁得厉害,孩子反叛的愿望就越强烈,所以,要避免这种过度的照顾,恢复孩子对自然界的真实感觉,即实行“自然训练法”。
自然训练法的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家庭选址应尽量选择乡间,固定住址,少搬家,好让孩子得到深切的印象,养成固定的生活习惯;二是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事务,承担一份家庭责任。
爱伦·凯说,这种生活教育方式是斯堪的那维亚的古老传统,斯堪的那维亚的先祖们从不娇惯孩子,12岁的男孩就被视为成年人参加成年人的工作,亲身经历艰辛与危险,所以,他们个性鲜明,团结一致,勇猛剽悍。
三、理想学校:尊重、保护、发展儿童自主
人格
根据自由教育观,爱伦·凯提出了理想学校的具体设想。
早年,爱伦·凯主张理想学校应该是尊重、保护儿童自主人格,让其人格可以得到自由发展的场所:理想学校应当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孩子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把独立自主作为他们美好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理想学校应该崇尚自然,具有良好的环境,校园应当环以广大的自然庭园,内有花
吴明海,李功雨,梁 芳:爱伦·凯“儿童的世纪”教育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教育史论·
草树木,学生能够自己动手修剪整理庭园里的花草,并以花草为材料装饰教室和自己家的窗台,构成“窗边花园”。
学生在美化校园的劳动中,审美情趣得以满足,自助能力得到提高。
理想学校应该是共通陶冶之学校。
“共通”体现于学生构成的综合性。
学生来自各阶层家庭,孩子们互相交流,消除家庭的阶层性隔膜,加强友谊,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通过相互交流与影响,来自上流社会的孩子会获得热诚之品性,来自下层社会的孩子会获得一般的教养的光泽。
这种学校有教无类,在一切阶层之间架设起“自然的交通”的桥梁。
此外,男女共学也是“共通性”的体现,男女共同作业和共同生活是自然秩序的常态,因而,男女同校同学是符合人性的,是能够促进相互发展的。
理想学校也是各尽其才、个性自由发展的综合学校。
爱伦·凯经常批评当时以学科为教育中心采用注入式教学方式的学校,即便是有上乘素质的学生也会逐渐变得平庸,其最好的教育结果也不过是在其毕业时成为一本袖珍式的百科全书而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当时学校只是读死书的学校。
理想学校应该是能适合所有学生,满足学生多方面兴趣,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理想学校:既基于现实主义,又基于理想主义;既应该有各种书籍提高孩子的智慧,也有各种社会活动锻炼孩子的眼睛和双手;既是锻炼实际才干者的场所,也是培养思想理论家的场所;既是我们现实主义的场所,也是理想主义者的场所。
总之,使每个孩子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特长自由地去成长,各尽所能,各尽其善,发挥自己的力量求得自身的发展。
在理想学校,15岁以后的孩子可以按自己的专长分流,有的从事脑力工作,有的则多从事手的工作,于是在共通学校基础之上,各种实用学校应运而生,如关于古典研究之学校,关于纯理论科学、社会科学、美的科学之学校,关于手艺及手工之学校,关于各种职业及行政之学校等。
尽管这些学校各有其目的、特点与方法,但其共同点在于“无论对于知的教养与物的教养,对于科学的才能或发明的才能,对于艺术的才能与一切处世之技能,它们都将赋予新鲜的人格力”,将唤醒、鼓励、培养儿童敢于探索、敢于发现、敢于思考的锐气与能力。
理想学校可以用“苏格拉底法”来代替注入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的价值体现在不关注学生当时获得多少知识,而在于如何能够引导每个学生去正确对待问题,对待自己生活的追求,引导每个学生自己发展自己内心的道德。
理想学校的教师应该是间接暗示的指导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应该是“在人生之大管弦乐中,年少者应该怎样去奏响其自身曲调”[2]1026。
理想学校对教师素质是有一定要求的,教师必须能真正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欢乐与苦痛,理解孩子的梦想与热诚、梦想与憧憬,能够与孩子一同游戏、一同生活、一同学习;同时,还应该具有独立的思想人格,对问题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可随意附和学生,也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同意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让学生可以有自己选择的自由,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人格得以自由地健康发展。
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爱伦·凯认为,教师队伍应该有男性也有女性,服务时间可以相对较少,休息时间应当相对较长,并且应有丰厚的薪金,这样才能为教师持续良好的发展提供可能。
师范学校毕业生至少需在学校实习一年,然后经考核评定是否正式聘任为教师———评定时可征询学生的意见,其根据是“小儿之本能,以惊人的正确,而选出第一等人”[2]1026。
爱伦·凯继承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广泛汲取历史上欧洲自由主义思想家、著作家的思想精华,针对工业化带来的种种家庭与学校的现实问题,从本国文化传统和当前周围人群的教育活动中吸取经验教训,形成了自己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她用散文诗般的笔触,在辞旧迎新的世纪之交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既高瞻远瞩,又一针见血。
“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这句宣言成为新教育运动最早的呐喊声,唤醒了千家万户,不仅更新了人们的家庭观、儿童观和教育观,而且对教育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借鉴与启发
爱伦·凯“儿童的世纪”教育思想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尤其是瑞典文化的产物,《儿童的世纪》一经出版,立即蜚声西方世界,引起连锁反应,不仅对欧洲新教育运动理论化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英美儿童研究运动及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产生了积极作用。
她的教育思想与英国的罗素、美国的杜威遥相呼应,促进了儿童中心主义在欧美世界的广泛传播,共同促进了欧美传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