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皖江城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城市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全面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8-2018年)》和《安徽省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按照“保证规模、优化结构、创建品牌、突出特色、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加强内涵建设,激发发展活力,提升服务能力,为宣城承接产业转移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问题入手,突出重点。

以改革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完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基础能力薄弱、师资力量不强、教育质量欠佳等突出问题。

整体谋划,抓住关键。

以提高服务能力为目标,着眼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突出制度创新,改革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案模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分类指导,全面提升。

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重点,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支持示范学校、重点学校和特色学校创建和集团化办学,带动全市职业学校提升办学水平。

着眼长远,有序推进。

以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立足一年新开局,三年新突破,五年新跨越,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能力大幅提升。

<三)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2018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保障制度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吸引力和服务贡献率明显提高。

1.事业发展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大体相当,在校生保持在3万人以上,校均在校生达2000人以上。

同时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2018-2018年累计为承接产业转移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20万以上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逐年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量,力争使全市中职学校平均师生比达到1︰20,“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比例达到70%左右。

校长和教师的全员培训全面实施,师德素养、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2.服务产业目标
——服务于承接产业转移,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加快培养加工制造、信息技术、现代农业、商贸旅游、能源交通、医药卫生等专业领域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县级职教中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完善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办好涉农专业,多形式对现有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全面开展职业培训,培养大批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3.改革创新目标
——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坚持“分级管理,市县为主”的原则,完善政府统筹、部门管理、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主导统筹、部门协调配合、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局面。

——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

以促进教产结合、内涵发展为重点,政府主导、开放办学、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激发活力,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格局。

——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推进“产教结合、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加速专业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和教育教案信息化,完善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

——创新职业教育评价制度。

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案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形成教育与社会、部门与行业、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4.基础能力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设置标准,生均占地面积、校舍面积、仪器设备总值、图书册数达标,现代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建成2-3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1-2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重点建好8-10所省级示范以上骨干学校。

建好7所县级职教中心和一批省、市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重点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市级品牌专业和实训基地,争创国家级精品专业、特色专业和重点实训基地
二、重点任务及主要内容
<一)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1.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建设
按照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优化布局、适应需求的原则,推动中职学校达标建设,全面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

到2018年,骨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达到国家设置标准;2018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均达到国家设置标准。

2.加强骨干示范中职学校建设
支持学校创建国家级示范、国家级重点、省级示范,建成3-5所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优质特色学校,重点建好省级示范以上骨干学校;每个县市区要突出职教中心和上规模的中职学校建设,不断扩大骨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群体。

3.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围绕我市支柱产业、新兴行业和技能型紧缺专业的人才需求,合理布局,确定重点,扶持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和省级重点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市级实训基地;支持工程学校引进企业设备、人员、技术以及生产服务工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

<二)推进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办学
4.推动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
教育部门与人社、农业、经信等有关部门及行业组织,重点围绕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建立经常性的对话协商机制和工作平台,促进信息交流,拓展合作渠道,密切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联系,为有关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提供支撑。

每年举办教育与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题论坛和校企对接会议。

5.创新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
支持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

鼓励学校开设冠名班、订单班,“引企入校”、“办校进厂”,积极探索“校中企”、“企中校”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国家示范、国家重点、省示范学校都要探索与合作企业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

全市遴选3-5所中职学校作为校企一体、合作办学工程学校进行改革试点。

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重点支持国家示范、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牵头,以专业为纽带,联合相关行业、企业以及其他职业学校组建3-5个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促进集团成员之间优势互补,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6.完善中职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就业情况统计公告制度,构建市、县<市、区)、校三级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就业指导,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服务。

<三)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合作
7.推进区域合作办学和交流
加强与皖江城市带各市之间的合作和与皖北及长三角地区之间的合作,推进市内职业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鼓励优质学校开展集团化连锁式办学。

支持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及研究机构开展多形式的区域合作、工程合作活动。

8.参与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实验
积极参与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探索符合区域特点、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探索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新途径。

<四)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服务水平
9.加快推进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和骨干中职学校建设,鼓励县<市、区)整合区域内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扩大农村职业教育规模,提升办学内涵,做大做强县域职业教育。

支持职业学校与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办好涉农专业,推进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专业建设。

支持县<市、区)争创“省级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示范县”。

10.加强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建设一批省、市级示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健全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覆盖县、乡<镇)、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2018-2018年,完成当年的职业培训任务。

<五)提升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
11.加强职业学校专业品牌化建设
围绕我市支柱产业、新兴行业和技能型紧缺专业的人才需求,加强专业建设与管理,推进职业学校专门化发展,优化专业布局和资源配置,重点支持建成一批省级重点、市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争创国家级精品专业、特色专业,其它所开设专业都达到基本办学标准,提升教案质量和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12.探索职业教育专业改革试点
抓好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中餐烹饪、民族工艺品制作等专业的国家级和省级试点工作。

同时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确定5-10个市级改革试点专业,按照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案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着力探索人才培养与行业、区域产
业、职业岗位和企业用人吻合的方式与方法,努力提供可借鉴的改革模式和经验范例。

13.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
指导职业学校贴近职业岗位和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创新课程的教案设计、教案方式方法,开发教案资源和教案技术,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探索课程评价体系,完善课程评价制度。

支持学校开发特色课程和创建精品课程,创建30-50门市级精品课程和一批省级精品课程。

14.开发地方性教材和校本教材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使用管理办法,成立市级地方性教材和校本教材审定委员会和开发建设专家库,健全教材遴选、开发、使用管理机制,以国家教案计划和职业标准为依据,针对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对接职业岗位标准,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开发一批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辅助教材,依托企业研发地方特色专业教材和适应新产业,新职业,新岗位的校本教材。

<六)提升职业教育科学管理水平
15.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管理能力建设
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政府统筹、部门管理、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依法保障职业学校在招生就业、教师聘任、教育教案等方面的自主权。

落实和完善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案管理等领域的规章制度,创新工作载体,健全运行机制,推进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16.加强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能力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建立教师全员参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德育工作机制,探索德育新载体、新途径和新方法,使教案过程与育人过程紧密结合,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

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文化、技术文化、地方文化进校园、进课堂。

开展“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和文化艺术体育活动。

<七)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
17.建设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
提高全市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装备水平,提高教育教案信息化水平。

建设全市职业教育网站,提升职业学校网站建设水平,推进面向全市职业学校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和面向全市职业学校教师的教案支持服务系统建设,开发、整合数字化资源,以信息技术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环境,为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员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质学习资源、交流信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平台。

18.开展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
建设全市职业教育数字化教案资源库和服务资源库,构建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

加强以省级数字化资源为引领,市级数字化资源为基础、校级数字化资源为支撑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系统建设,推进全市职业教育教案资源信息化建设和推广应用,提升教育教案、管理、科研和决策的信息化水平。

<八)加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
19.开展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培训
健全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基本管理制度,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和企业实践并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和认定
工作,落实与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机制。

落实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省级培训工作,开展市级培训,提升教师实践教案能力、教研能力,开展市级专业带头人、教坛之星评选,组织参加省级评选,培养一批名师和骨干教师。

20.加强职业学校管理队伍建设
组织校长和管理人员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努力开展职业学校管理人员市级培训,提高校长和管理人员的改革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开展市级优秀校长和管理人员评选,组织参加省级优秀校长评选,培养一批名校长和优秀校长,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校管理团队。

<九)完善和落实职业教育政策与制度
21.健全职业教育政策制度执行机制
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度,逐步完善我市保障和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度,鼓励企业及社会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形成政府主导统筹、部门协调配合、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深度参与,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督导考核和县市区教体局年度主要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推动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发展职业教育责任的落实。

<十)促进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
22.实施社区教育促进工程
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构建开放共享的社区教育网络,县市区建设社区教育中心,乡镇<街道)建设成社区教育学校,健全企业职工教育体系,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发挥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抓手,以精品活动为引领,引导居民参与和享受社区教育,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社区教育发展格局,推进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建设。

创建2-3个国家级、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建立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街道、学校。

三、计划实施和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
市教体局成立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领导组。

各县市区教体局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实施方案要求,制订本地落实任务的具体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二)强化工作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要为任务的落实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加强中职管理队伍、科研队伍建设,充实精干力量,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管理和教育教案研究工作。

<三)强化工作责任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勇于改革创新,尤其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大胆实践,努力创造新鲜经验,拓展工作局面。

要具体细化工作任务,精心组织重点工程和各项任务的实施。

<四)强化督导评估
市政府督学室、市教体局将加强对县市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和实施方案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和评估,建立考核奖惩机制,推进工作落实,总结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经验。

附件1:
安徽省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
宣城市试点任务
附件:2
宣城市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试点任务布局一览表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附件3:
宣城市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试
点任务布局一览表
<以县市区为序)
附件4:
宣城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改革试点任务布局一览表
<2018-20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