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习题:课时达标检测(六)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民国后期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达标检测(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民国后期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大庆模拟)八七会议通过的《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指出:“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
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
”材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
A.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D.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土地革命是指打土豪、分田地,题目中并未涉及,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得出,此时中共还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故B项正确;中共独立做出决策,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故C项错误;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在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失败后,故D项错误。
2.经过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
这说明长征( ) A.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
B.是国共走向合作的根本保障
C.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D.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革命主力
解析:选C 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随着国内外局势的不断变化会有缓和,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不会消除,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长征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但不能说是国共走向合作的根本保障,故B项错误,C项正确;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革命主力结论正确,但不符合国共合作抗日的主旨,故D项错误。
3.下表为1933~1936年中国轻工业平均指数增长表,这一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干预经济刺激消费
B.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影响
C.国民政府经济政策推动
D.国家统一社会环境稳定
解析:选C 近代列强对华实行经济侵略,掠夺中国资源和财富,刺激中国消费不是列强
经济侵略的作用,故A项错误;美国扶蒋反共政策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实行的,故B 项错误;国民政府实行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鼓励工商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故C项正确;当时是国共两党对峙局面,东三省被日本占领,故国家统一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4.(2017·汕头模拟)1936年《东方杂志》发表评论:“我们今日的建设,应当具有适合战争的性质……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本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在强有力的指挥之下,在齐整的步骤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
”这说明当时(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形成
B.苏联经济思想影响了中国
C.中国深受经济大萧条影响
D.国民党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解析:选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时间是1937年9月,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及1936年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得出当时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受到了苏联经济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没有国民党集中力量围剿红军的信息,故D项错误。
5.国民政府于1937年9月修正了《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删除了“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者”为犯罪的条款。
同时承认了各爱国民主党派的合法地位。
1938年7月,各党派参政议政的国家机关——国民参政会成立。
这说明国民党( )
A.由集权化向协商化转变
B.放弃一党独裁方针
C.与共产党争夺中间势力
D.阶级立场发生变化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国民政府“承认了各爱国民主党派的合法地位”“各党派参政议政的国家机关——国民参政会成立”得出国民党由集权化向协商化转变,故A项正确;国民党从没有放弃一党独裁的方针,故B项错误;与共产党处于国共合作,不存在争夺中间势力,故C项错误;阶级立场没有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
6.下面是1937年6月15日,蒋介石向周恩来提出的几项条件。
它反映出国民政府( )
(1)成立国民革命同盟会,由蒋指定国民党的干部若干人,共产党推出同等数目的干部组成,蒋为主席,有最后决定之权;
(2)两党一切对外行动及宣传,统由同盟会讨论决定,然后执行;
(3)同盟会在进行顺利后,将来视情况许可扩大为国共两党分子合组之党。
A.竭力维护全民族抗战局面
B.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
C.力图削弱中共的政治实力
D.联合中共力量共同抗日
解析:选D 材料中蒋期望通过建立国民革命同盟会团结共产党以对抗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故D项正确。
7.东北抗日联军是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领导人来自全国各地。
如抗联创始人、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是广东人,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杨靖宇是河南人,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是云南人,第二路军政委赵尚志是热河人,第三路军政委冯仲云是江苏人,第三军二团政委赵一曼是四川人。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中共有组织地领导了东北抗日武装斗争
B.日本侵略促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
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促进了救亡运动高涨
D.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由自发到自觉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当时东北的抗日联军的总指挥和军政委等都是中共党员,说明中共有组织地领导了东北抗日武装斗争,故A项正确;材料中日本侵略仅限于东北地区,并未促使民族意识的觉醒,故B项错误;中共统一战线政策是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提出的,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共对东北抗日的领导,不是自发性的,故D项错误。
8.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
57对新人结成佳偶。
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
这反映出( )
A.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B.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C.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
D.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
解析:选D 婚礼仅是“生活习惯”的一种体现而已,不能反映其全貌,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是否为自由婚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仅是上海集体婚礼的开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体现了一定的政府鼓励行为,故D项正确。
9.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正如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
”这表明毛泽东( )
A.坚持只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B.全面彻底否定俄国式的革命道路
C.全盘吸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D.准确把握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思想的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精准把握,故D项正确。
10.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提出:“然欲以铁与血主义实保中国东三省,则第三国之阿美利加必受支那以夷制夷之煽动起来而制我,斯时也,我之对美角逐势不容辞。
”这说明了日本( )
A.侵略的主要目标是东三省
B.侵略计划中东三省的地位重要
C.侵占东三省是为打击美国
D.局部侵华与全面侵华性质不同
解析:选B 东方会议是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方针政策而召开的重要决策会议,主要是讨论侵略中国的总方针,并非仅是东三省,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欲以铁与血主义实保中国东三省”表明其地位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不符;局部侵华与全面侵华性质相同,D项错误。
11.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
此军事举动( )
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解析:选A 据材料“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可得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故A项正确;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辽沈战役,故B项错误;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指的是淮海战役,故C项错误;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是渡江战役和攻占南京,故D项错误。
12.1949年5月,解放军占领上海后,陈云将华北贸易总公司改组为11个专业公司。
各专业公司均按经济区划和交通要道在中小城市设立分支公司,统一调度资金和干部。
上海的这一试验( )
A.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B.奠定了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
C.提供实行新经济体制的经验
D.改变了民族私营经济的性质
解析:选C 社会主义改造始于1953年,故A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是通过恢复交通、工农业生产等方式实现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按经济区划和交通要道在中小城市设立分支公司,统一调度资金和干部”,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的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企业所有制问题,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改订新约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重大外交举措,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8年6月,北伐军进入北京,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的中央政权。
当时有部分不平等条约已经满期,英美等国家表示愿意放弃部分在华特权。
为树立形象的需要,国民政府认为:“对于一切不平等条约之废除,及双方平等互尊主权新约之重订,久已视为当务之急。
”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一策略被他誉为“于铁拳之外,罩上一层橡皮”。
——摘编自陈家晶《评南京国民政府之改订新约运动》等材料二1928年7~12月,在南京国民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各种新条约中,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都承认中国关税自主,且与中国在条约中的关系是平等互惠的。
……但对于“在华领事裁判权”,只有比利时、意大利、丹麦等五个国家在新约中有条件地放弃了“在华领事裁判权”,如比利时提出“应于现有领事裁判权之国半数以上承认放弃这项特权时才放弃”。
而美英等主要国家不是采取拖延的态度,就是提出种种苛刻条件来保持。
列强强硬的态度,使谈判几乎没有进展。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内形势的骤变迫使中国的外交重心不得不发生转变。
国民政府前期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的交涉就半途而废了。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外交志(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原因并谈谈你对“革命外交”策略的理解。
(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美列强对待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态度及原因。
(8分)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改订新约运动”的历史影响。
(7分)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并联系当时国内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以及思想解放等内容分析原因。
抓住“于铁拳之外,罩上一层橡皮”这一核心语句分析“革命外交”。
第(2)问,结合材料二分析欧美列强的态度,其原因要从国家利益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分析原因。
第(3)问,从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分析,积极方面从政治、外交、经济上分析,局限性从改订新约的目标没有实现方面考虑。
答案:(1)原因:北洋军阀政府承认不平等条约有效;北伐胜利,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中央政权,地位提高;部分不平等条约到期;南京国民政府意图通过外交进取树立形象;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长;五四运动后,中国民族意识增强,掀起爱国运动;列强对华政策发生改变,为“改订新约运动”提供了可能;一战后,世界民族自决潮流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
(6分,回答其中
三点即可)
理解:以废除不平等条约为斗争目标,带有革命性;采用非暴力的手段,用温和的谈判方式。
(4分)
(2)态度:对政治与经济要求区别对待(政治上强硬,经济上配合);大国与小国态度有别。
(4分)
原因:维护列强在华利益;中国经济水平与列强差距大,威胁小;列强在华利益不同。
(4分,回答其中两点即可)
(3)影响:“改订新约运动”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
它顺应了时代潮流和民意,废除了部分不平等条约,使中国赢得部分主权;实现了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保护民族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是,“改订新约运动”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7分,积极方面5分,消极方面2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
之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
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
主张以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先行提出于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诉诸公理,同时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乃出于最后自卫之行动。
“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
”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致抗日的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当时身处华北抗日前线,驻守长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激于民族义愤,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及绥远抗战,以血肉之躯推动了中国局部抗战的发展。
材料二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
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声明:“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性抗日迅速展开。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两则材料中的一个变化。
并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历史知识论述其原因。
(要求:写出变化,变化要根据材料,史论结合。
)(12分)
解析:根据两则材料可以从国民政府抗战态度的转变、抗战规模的壮大角度得出变化,然后根据材料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即可。
答案:示例一
变化:抗战态度由保守、消极变为积极、坚决抗日。
(2分)
原因:30年代初,日本侵华处于局部地区,国民政府没有足够重视,而是把政策重点放在稳定国内局势,镇压共产党势力上。
同时把希望更多寄托于国际力量——国联的干预上。
1937年后,日本全面侵华,意图消灭国民政府。
尤其是对长江流域的侵略,威胁到国民
党统治中心地区。
加之全国民众的要求,还有国际上对法西斯侵略威胁的重视,故而态度日渐积极。
(8分)
总之,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激化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国民政府的态度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2分)
示例二
变化: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2分)
原因:30年代初,日本对东北侵略,国民政府没有明确坚决态度。
而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派干部进入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并且发展成为东北抗联,成为东北抗战的主力。
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使东北民众也组织义勇军,国民党党内爱国将领也进行抗日,局部抗战逐渐发展。
1937年之后,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根本利益受到威胁。
中国共产党代表的爱国主义力量不断推动,尤其是“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做出重大让步,由政府主持的全国性的抗日迅速展开。
(8分)
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各界力量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有自发、局部抗战发展成为政府组织的全面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