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划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标准在于()
A.是否承认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D.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答案】B
【解析】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和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是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所以选项A和选项C错误。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两种历史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所以选项B正确。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是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非决定论的区分标准,所以选项D错误。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答案】D
【解析】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所以生产力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所以,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见生产方式反映双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所以,选项D正确。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可见社会存在包括自然物质,二者的关系不能表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故选项A不选。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并不体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故选项B错误,至于选项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认识和实践领域的基本关系,不反映生产力,也不反映生产关系,所以不选。
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完全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A.道德、语言学、政治思想
B.政治法律思想、文学、逻辑
C.哲学、艺术、宗教
D.自然科学、形式逻辑、语言文字
【答案】D
【解析】根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层次高低不同,我们把低层次、自发的社会意识称为社会心理;把高层次、自觉、系统的经过思想家加工的社会意识称为社会意识形式。
在社会
意识形式中直接地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思想体系称为意识形态,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
意识形态因为反映经济基础,所以具有阶级性。
那些不反映经济基础、没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非意识形态,包括语言文字、形式逻辑、自然科学等。
选项A中道德、政治思想属于意识形态,选项B 中政治法律思想、文学属于意识形态,选项C中哲学、艺术、宗教都是意识形态,只有选项D(自然科学、形式逻辑、语言文字)完全不属于意识形态,所以符合题干要求的是选项D。
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答案】A
【解析】在四个选项中,选项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选项C“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选项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是所有的社会意识,既包括先进的社会意识,也包括落后的社会意识所共同具有的特点,而选项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是先进的社会意识所独有的特点,也正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从整体上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
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答案】C
【解析】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选项C正确。
选项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和选项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的第二个方面,选项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之一。
选项ABD都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但不是突出表现。
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C。
6.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
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
这说明()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解析】试题引用的是1890年10月27日恩格斯写给康·施米特的信中讲到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一段话。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之一是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从理论上说,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也应该是先进的,反之亦然,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历史上和现实中有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其社会意识发展水平不一定高,有些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有可能在思想领域超过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如18世纪末法国哲学和政治思想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18世纪到19世纪,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分裂的德国却产生了黑格尔哲学并孕育了马克思主义。
这种现象是与特定的社会政治思想条件、阶级斗争形势、民族传统、思想材料以及国际环境状况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7. 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国家推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这在哲学上的依据有()
A.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原理
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原理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D. 矛盾的力量不平衡性原理
【答案】B
【解析】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八荣八耻中的“热爱祖国、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旨在通过扬正气以进行新时期的道德建设与主流价值观的树立,为经济建设营造和谐、积极进取的社会氛围,能够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和其他各项建设的顺利进行,这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原理,故选项B正确。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不反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也不体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所以,选项ACD错误。
本题答案是选项B。
8.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社会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答案】B
【解析】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所以,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故选项B正确。
选项A(人与社会的关系)忽略了自然,没有反映出生产力的内涵,因而错误。
选项C(人与人的关系)是生产关系范畴所反映的关系,与题意不符。
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可见劳动资料本身就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人与自然关系建立的手段,所以选项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B。
9.生产力中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是()
A.劳动者
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
【答案】A
【解析】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条件,不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所以选项BCD错误。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并从事生产实践的人。
劳动者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素质、科技水平在生产力发展中起首要的主导作用,是最具决定性的力量。
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
10.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阶级斗争
D.社会基本矛盾
【答案】A
【解析】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这一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又是最基本的,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每一新的社会形态由初步形成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至最后走向灭亡或消亡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会引发调整和变革。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变化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选项A正确。
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变革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故选项B错误。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所以选项CD错误。
1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
A.生产资料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D.是否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只能看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选项B正确。
生产资料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只是生产关系中的所有制形式。
人类最初
的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就是公有制,后来出现了私有制,不能说原始社会比后来的社会形态先进,故选项A错误。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只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二者都可以与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不能作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选项C不合题意。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由于综合国力是一个全面、综合的指标,过于宽泛,也不能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选项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B。
12.政治上层建筑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国家政权
B.政党
C.军队
D.宪法
【答案】A
【解析】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立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控制中心,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都是围绕国家政权而进行的,所以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政党、军队和宪法是为国家政权服务的政治组织、国家机器和法律制度,所以选项BC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
13.下列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是()
A.政治法律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
D.国家政权
【答案】C
【解析】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立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
选项ABD皆为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思想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为思想上层建筑。
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C。
14.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最终取决于()
A.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制度的需要
B.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它是否能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答案】D
【解析】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选项D正确。
上层建筑如果只是适合于经济制度的需要,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而这个经济制度和经济基
础已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这时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就不起促进作用,所以选项AB错误。
任何上层建筑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也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选项C不合题意。
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D。
15.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社会发展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这说的是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
A.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B.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答案】B
【解析】社会发展的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是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该题题意即是如此,选项B正确。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但这一过程并不否认历史发展暂时的曲折和倒退,所以选项C不合题意。
题干的意思是说社会发展的统一模式和特殊情况,并不涉及可能性和现实性以及必然性和偶然性,选项A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B。
16.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答案】C
【解析】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实质是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
剥削阶级总是凭借他们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在生产体系中所处的统治地位,对被剥削阶级实行残酷的压榨和掠夺。
被剥削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就不得不起来进行反抗。
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都是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的表现,所以选项AB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C。
17.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这表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
B.最终动力
C.唯一动力
D.直接动力
【答案】D
【解析】在任何社会,社会基本矛盾都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故选项AB错误。
阶级斗争不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选项C不合题意。
阶级斗争
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中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
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迫使反动统治阶级做出某些让步,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关系和政策,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D。
18.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社会革命指促进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根本转变的社会活动,是先进阶级为改变旧的社会形态而进行的历史行动,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社会革命并不是少数人的心血来潮,也不是人们的任意行动,而是有深刻的物质利益根源,总的来说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具体来说是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选项BCD三项虽然也可能成为社会革命发生的原因,但却不是最深刻的根源,故不选。
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
19.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
B.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的妥协
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D.对社会基本制度进行改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改革的概念”。
改革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改革不同于政治革命,不是直接去推翻已有制度,而是社会形态自身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选项A和选项D都是指革命,故不能选。
改革是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自我调整,不一定是向被统治阶级的妥协,故选项B也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是选项C。
20.下列关于普通个人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A.普通个人对社会历史都起同等作用
B.普通个人对社会历史发展不起作用
C.普通个人创造历史
D.普通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答案】D
【解析】普通个人因其实践能力、影响力等不同,对社会历史产生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故选项A错误。
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故选项B错误。
选项C说法错误,不能笼统地说普通个人创造历史,有些人阻碍历史的发展。
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D。
21.在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这是()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辩证法观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剧作者”,而不是说英雄人物是“剧作者”,这种观点夸大了英雄人物的作用,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所以选项B正确,选项A错误。
机械唯物主义又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选项C不合题意。
历史辩证法是关于社会历史过程自身的辩证法,有唯心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辩证法之分,不能说明题干,选项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B。
22.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指出:“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如今,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以人为本”,这两者()
A.思想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
B.思想实质是一样的,都重视人民群众对国家的作用
C.前者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不具有积极意义
D.思想实质是不同的,前者是统治人民,后者是服务人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今对待人民群众的不同观点”。
管仲在《管子·霸业》中提到:“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在提醒统治者提供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因为在他看来人民群众是国家治乱的决定因素。
这一观点无疑在封建时期有利于减轻人民受剥削和压迫的程度,所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所以选项C错误。
但是也要看到管仲的这一观点的实质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为了统治阶级更好地统治人民,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实质是不同的,故选项AB错误。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可见,以人为本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于人民。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D。
23.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A.必然的
B.偶然的
C.有些是必然的,有些是偶然的
D.必然和偶然的辩证统一
【答案】D
【解析】杰出人物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
每一时代一定会出现自己的杰出人物,这是
必然的,但杰出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出现,由谁来担当杰出人物,则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选项ABC割裂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因而是错误的。
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D。
二、多项选择题
1.唯心史观的主要错误在于()
A.只看到导致社会历史运动的精神动因,未看到其背后的物质根源
B.把历史看成是少数杰出人物创造的,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C.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没看到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相互关系
【答案】ABC
【解析】唯心史观又称历史唯心主义,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的社会历史观。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点出发,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斗争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只看到导致社会历史运动的精神动因,未看到其背后的物质根源,故选项ABC正确,选项D是干扰项,唯心史观也看到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相互关系,但它对二者关系的看法是错误的,认为不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BC。
2.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存在的有()
A.物质资料生产
B.地理环境
C.人口
D.风俗习惯
【答案】ABC
【解析】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资料生产、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其中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与社会存在相对,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社会风气等社会心理。
所以选项D属于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存在。
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BC。
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原因在于()
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
【答案】ABD
【解析】地理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推进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