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理论的主要内容:
3.1贸易的分析基础 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异 →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同→相 对生产成本和相对价格不同→贸易可能发生 比较优势具体而言,某种商品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 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相对价格、机 会成本四种方法来确定。
设甲国在A产品上的产量为Q1,所要求的劳动投入为L1;
CIC1
小麦 240 贸易后的均衡状态(E2) 15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15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进口120单位小麦 出口150单位布 CIC2
O
120
180
贸易前的均衡状态(E1) 生产组合 消费组合 贸易 福利水平 10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10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没有 CIC1
6.2理论局限性
①李嘉图把比较优势思想建立在一系列较为简单的假设前提上。 他简单地把动态的经济世界抽象成静止的世界,因而得出的参加 贸易各国所获得的利益都是短期利益,没有说明这种利益是否符 合一国的长远利益。 ②比较优势思想并未完全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它认为国 际贸易中比较利益产生的原因在于国内、国际 市场中有着不同的交换比率,这个观点并非错误的,但试图用这 一观点来完全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却是不妥的。 ③比较优势思想无法解释国际贸易的一些实际情况。按照其思想, 比较利益越大则发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国际贸易最有可能出 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实际上国际贸易主要在发达 国家之间展开。 ④它只注意到了国际贸易能够使贸易国的整体福利水平得以提高, 却忽视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事实上国际贸易会造 成一些人获利,而另一些人受损。这也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
美国分工前和分工交换后的市场均衡
CIC1
O
小麦
120 贸易前的均衡状态 240 贸易后的均衡状态 15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15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进口150单位布 出口120单位小麦 CIC2
生产组合 消费组合 贸易 福利水平
10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10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没有 CIC1
布 300
美国分工前和分工交换后的市场均衡
PPF2 CIC2
200
PPF1
150 100
E2 E1
CIC1
O
小麦 120 240
对美国而言:小麦(用布来表示)的相对价格为(200/240)/1=0.83 布(用小麦来表示)的相对价格为:(240/200)/1=1.2
布 300 PPF2 CIC2 200 150 100 E1 PPF1 E2
(二)比较优势理论
1、产生背景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 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 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 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 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 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 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 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 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 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 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 易。李嘉图站在工业资本家的立场上反对《谷物法》,由 此提出了比较优势思想。
中国
注:美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率(Q1/L1)为12,中国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Q2/L2)为5;
相互贸易后美国和中国的国内消费量
小麦的消费量 布的消费量 小麦的消费量 布的消费量
120
美国
(从240单位小 麦中拿出120单 位去交换布而余 下的)
150
(从中国那里用120 单位小麦交换而来 的布)
中国
乙国在A产品上的产量为Q2,所要求的劳动投入为L2, 劳动的工资率为W,则: A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甲国相对于乙国)=(Q1/L1) /(Q2/L2)。比值越高,表示甲国在A产品的生产相对 于乙国来说具有相对优势; A产品的相对成本(甲国相对于乙国)=(L1/Q1)/ (L2/Q2)。比值越低,表示甲国在A产品的生产相对于 乙国越具有相对优势; A产品的相对价格=(WL1/Q1)/(WL2/Q2)=(L1/Q1) /(L2/Q2)。比值越低,表示甲国在A产品的销售相对 于乙国越具有相对优势;
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田忌赛马
4、实例论证
(1)理论假设: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中国两个国家,两个国家都只生产小麦
和布两种产品,劳动L是唯一的同质投入要素。两国在分工前的产出和相对 劳动生产率如下表所示
小麦
劳动 投入 量L1 美 国
中 国

相对劳 动生产 率 4 相对生 产成本 劳动 投入 量L2 10 产出 量Q2 劳动生 产率 Q2/L2 10 相对劳 动生产 率 2 相对生 产成本
2、理论假设:
①只考虑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②以两国的真实劳动成本差异为基础,并假定所有劳动 是同质的。 ③所有生产要素都实现充分利用。 ④生产要素可以在国内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⑤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 ⑥世界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⑦贸易方式是直接的物物交换,没有货币媒介的参与。 ⑧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

劳动投入 量

产 出 量 劳动投入 量

产 出 量
英 国
美 国
0
20
0
240
20
0
400
0
表1.2国际分工之后各国的劳动投入和产出
从表1.2可以看出,进行国际分工之后,整个世界 小麦的产出量仍是240,没有变化,但是布的产量增 加到400,比分工前增加了200个单位。这说明,国际 分工使两国的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
E2
150 100 E1 CIC2
CIC1
小麦 240
O
120
180
对中国而言: 小麦(用布来表示)的相对价格为(300/180)/1=1.67 布(用小麦来表示)的相对价格为:(180/300)/1=0.6
布 300 PPF2 PPF1 E2 150 100 E1 CIC2
中国分工前和分工交换后的市场均衡
(二)绝对优势理论
1、主要内容: 斯密认为,如果“某一国家在某种产品或某个行业中 占有那么大的自然优势,以至全世界都认为,跟这种优势 作斗争是枉然的”,那么,该国就应该集中分工生产该种 产品,其他国家根据自身行业具有的优势分工生产其他商 品,然后各国相互交换,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各 国按照自身的优势进行分工,可以使得资本和劳动力流向 最有生产效率的部门和行业,加速资本积累,从而增加社 会财富。斯密的这种国际贸易理论被称作“绝对优势说”, 也称“绝对成本论”,又称“地域分工论”。 两国分工的原则是“只要甲国有此优势,乙国无此优势, 乙国向甲国购买,总比自己制造有利”。
5、结论:
(1)可以看出美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占有绝对
优势,但生产小麦的优势更大些。而中国在小麦 和布的生产上都出于绝对劣势,但生产布的劣势 更小些。
(2)在此情况下美国应生产最有利的小麦,而中国
应生产布,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 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 会劳动的节约,给双方带来“双赢”的局面。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一)生平简介及思想产生的背景
1、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年),是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他继承和 发展了亚当.斯密经济思想中的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 学达到了最高峰。 成名巨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2、思想产生的背景:李嘉图生活在工 业革命时代,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 命使得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关 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工业资产阶 级登上历史舞台。在工业资产阶级迫 切需要找到自由贸易的思想依据时, 李嘉图适时而出。
产出 量Q1
劳动生 产率 Q1/L1 12
10
120
0.25
100
0.5
40
120
3
0.25
4
20
100
5
0.5
2
Sum: 美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占有绝对优势,但小麦的绝对优势更大些; 中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占有绝对劣势,但布的绝对劣势更小些;
分工后美国和中国的劳动投入和产出
小麦 劳动投入量 美国 20 0 产出量 240 0 布 劳动投入量 0 60 产出量 0 300

3.2主要内容:
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如果其中一
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 国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 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劣势较小的产品,这 样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
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
6、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6.1理论意义 ①比较优势思想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 建立。萨缪尔森称它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是 经济学中最深刻的真理之一”。 ②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国际贸易的产生。揭示了比较利 益原则,证明了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绝对成本的差 异,而且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 ③现代国际贸易理论都是建立在比较优势思想基础之上 发展起来的。
2、举例: 下面,我们看一个关于绝对优势的例子。我们假定,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美国;两个国家都只生 产两种产品:小麦和布,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 两国的劳动力投入和产出情况如表1.1所示:
小 麦 布
劳动投入量
产出量
劳动投入量
产出量
英国
15
120
5
100
100
美国 10 120 10 表1.1 国际分工前各国劳动投入和产出
假定英国用200单位布与美国120单位小麦进行交换, 交换的结果如表1.3所示。与没有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相比,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之后,英国和美国的消 费量各增加了100单位布。这说明贸易双方开展国际贸 易后,两国都从中得到了利益。
小麦消费量 英 国 美 国
表1.3
布消费量 200 200
120 120
从表1.1可以看出英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率(单位 劳动投入的产出量)为8,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为20;美 国生产小麦和布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2和10,英国在布 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英国应把全部生产要素都用于生 产布,而美国应把全部生产要素都用于生产小麦。 这种国际分工将导致两国的产出发生变化,其变化情 况如表1.2所示: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一、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一)亚当.斯密生平简介及其思想产生的背景 1、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英国古典经济 学派的创始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 成名巨著: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即《国富论》。
2、思想产生的背景: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 不彻底性,封建残余势力仍然保留着对社会生 活的影响,在对外贸方面坚持一系列重商主义 政策和保护关税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 济的自由发展。为了打破封建主义对资本主义 经济的束缚,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资产 阶级必须首先从理论上论证这一时代要求。
(从300单位 (从美国那里用 布中拿出150 150单位布交换而 单位去交换小 来的120单位小麦) 麦而余下的)
120
150
注:假定美国用120单位小麦与中国150单位布进行交换。
(2)图形描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分工前和分工交换后的市场均衡
PPF:生产可能曲线 CIC: 福利水平
300 PPF2 PPF1
国际贸易后各国的消费量
3、简评 3.1理论意义 ①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了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为 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作出了宝贵贡献。斯密注 重对生产领域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研究,从而对国际 贸易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观点。 ②绝对优势理论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 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的思想。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 “双赢”的局面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 ③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地主和重商主义者提供了 理论支持,为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2理论缺陷
①它只能说明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 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才能获得利益。现实中,世界上有 很多国家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中都不存在比别国具有绝对优势 的地位,它们生产的所有产品效率都低,成本都高。那么, 这类经济落后的国家是否应该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如 果参加,它们是否能够从中获得利益?依据斯密的绝对成本论, 对这种问题只能做出否定的回答。这就成为了绝对成本理论 的最主要的缺陷。 ②斯密关于交换的倾向产生了分工的观点是错误的。他认为, 交换是人类固有的天性,正是由于人类有了交换的倾向,才 产生了社会分工。斯密在这里颠倒了分工和交换的关系。人 类社会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才逐渐有了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 有了分工,才有了以专业化生产为纽带的商品交换和国际贸 易。斯密受时代的局限,未能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