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的可持续发展》专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及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整合而成的专题学习。主要掌握河流特征、流域开发自然条件和流域综合开发方向的知识矩阵及其迁移应用。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联系所学的地形、气候、水系水文等相关知识以及运用地理区域空间定位、地理统计图表判读、地理等值线图判读、地理综合分析思维和对地理问题合理阐释表述等多种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做文综题发现:学生对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描述、对流域开发自然背景及其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对河流综合开发方向的认识均存在许多不足。同时,学生对地理区域空间定位、地理图文信息获取、地理综合分析思维等学科能力有很大欠缺。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图文信息,描述河流的水系和水文特征。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条件)。

3、学会依据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说明流域综合开发的方向与治理措施。

4、能够举一反三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

运用“温故、知新”教学手段,学生学会联系所学地理知识点与思维链,分析具体的地理问题,构建相关的地理知识(建模)。

运用“评析、提能”教学方法,学生学会“先抓地理要素、再找关联因子”的地理思维技巧和“分点描述和综合阐释”的地理答题能力(用模)。

●课前准备:

1、对全班同学划分成若干小组,对全班学生按性别、成绩、能力、性格等因素划分若干小组,每组推荐一名组长。

2、编写切实可行的预习案。提前1、2天发给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基础汇总部分变填空式为问题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组内交流,组长统计本组的疑惑生成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课前预习为课上合作探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张证。

3、老师根据学生预习提出的疑点,新发现的问题本科的重点编写探究案

学习过程:

【课堂探究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湘江与莱茵河,分处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通航里程相近,年均径流量几乎相等,流域布局相似,但湘江年货运量仅为莱茵河的三分之一。近年来,湖南省提出“把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的目标。

材料二湘江流域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其中“长株潭”经济圈GDP 占全省GDP总量的37.7%。近年来,湘江流域有机物污染在逐年加重,环境问题突出。为此,该区域制定了“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其工业结构也由原来以有色金属冶炼为主,逐渐向以新材料、生物、新能源、电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转变。

材料三湘江流域图和莱茵河流域图。

合作探究一: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1.对比湘江上游和莱茵河中下游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比 较

湘江上游 莱茵河中下游

地形

气候

水系 支流众多,水量丰富 水系发达,支流众多,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其它大河相连接,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

矿产

煤矿、钨矿、铅锌矿

煤矿

合作探究二:流域开发方向

归纳提升

1.地形特征的描述。

2.气候特征的描述。

2. 目前,湘江上游地区流域开发的重点是水能,分析其水能蕴藏量丰富的原因。

3.湘江与莱茵河相比谁的航运价值更大,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与B平原相比,A发展种植业的自然区位优势。

合作探究三:流域可持续发展

6.分析湘江流域早期以有色金属冶炼为主的经济结构会对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

7.针对湘江流域综合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可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满意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贯彻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设置探究活动力求发展学生高考中要求的四项基本能力,教学中并不缺乏知识到能力的升华过程。 满意二:体现了“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这一理念。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我充分开发文本资源、信息网络资源。博采众家之长,对不同版本的教材、科技杂志、报纸以及多媒体网络进行挖掘,力求让课堂更加有血有肉、丰富多彩。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主的其它案例的再剖析,达到举一反三的复习目的。

困惑一:材料取舍难以把握。必修三的核心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是高考的主旋律,每年高考必考。但由于其涉及的案例繁多,而高考的选材又不完全来源于课本,所以必修三的复习是高考复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困惑二:提升自己对学生的点拨能力。点拨:点石成金;拨乱反正,拨云见日。永运走在我的教学路上。让学生听所未听的东西,才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广度、高度、深度。

【课后习题】

材料一 非洲某河发源于东非高原,上游两条支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成为该河水源的主要补给来源,下游流经甲国(如下图),在A 工程(如右图所示)建成之前,该河每年6月至10月定期泛滥,当洪水消退后,田野上堆积着一层厚厚的淤泥。

材料二 非洲某河的下游水系及其流经甲国的城市分布图。

等高线 国界 河流

首都 运河 沙漠 500

2001000

200

200200

20200

200

20500

500

0100

500

500

A

30°

30°

200

省会 水库

解读图文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描述该河下游的水系特征。

①流向由南向北,注入地中海;②流域面积狭长;③落差较大;④支流和湖泊稀少;⑤干流河道较为平直;⑥河口三角洲水流分叉多。

(2)运用所学知识,简述A工程建成后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

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防洪抗旱、库区养殖、水力发电、河流航运、发展旅游等。(3)结合图文信息,分析该河下游地区发展航运的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①上游地区降水丰富,下游流量较大;②地形平坦,水流平缓;③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河流不结冰,全年可通航。

社会经济条件:①A地修建水坝,调节与稳定下游的流量;②沿河城市分布密集,航运需求量大;③河口地带有著名港口和运河,江海联运畅通。

(4)联系相关知识,推测A工程建成后对河口地带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

(4)①下游输沙量减少,导致海岸线后退,三角洲土地面积缩小;②减少河流定期泛滥带来的天然肥料,导致土地肥力下降;③下游径流量减少,降低河口水位,导致海水倒灌,三角洲土地盐碱化;④减少河流带来有机质和营养盐类,导致河口海域鱼类锐减。

【学情分析】

通过做文综试题发现:学生对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描述、对流域开发自然背景及其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对河流综合开发方向的认识均存在许多不足。同时,学生对地理区域空间定位、地理图文信息获取、地理综合分析思维等学科能力有很大欠缺。

【效果分析】效果分析_流域的可持续发展_地理_高中__372325本节课主要从三个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自学情况: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是否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备而来。

课堂表现:是否能积极主动探究问题、记录笔记、踊跃发言进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以致用:督促学生高质量的完成反馈练习。是否做到步步清、人人清。师生交流对话充分,教学相长,形成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反映出浓厚的课堂文化等,基本实现本节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课堂效果上面,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因为提前给学生发了学案,布置了学习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