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与培育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与培育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

主要表现在:精神追求和政治信仰不够坚定;政治意识、民族意识、理想信念淡化;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否定或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的精神;宽容、诚信以及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等等。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民族精神教育方面的缺失,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也有社会环境的因素。

因此,必须研究多种途径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标签: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对策
民族精神指的是一个民族在改造自然、不断发展的历程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优秀品格和坚定意志,是每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精神财富与不竭的发展动力[1]。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社会发展的未来,是民族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其精神面貌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主义事业的成败得失,但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背景下,特别是由于西方一些腐坏思想的侵入和市场经济活动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显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部分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这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

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强化其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缺失的现状
大学生是先进文化、先进知识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他们能否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

目前多数大学生民族精神认同感较强,他们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使命感、危机感。

但另一面,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面对复杂动荡的国际形势和西方各种思潮的冲击,民族精神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大脑里淡漠了,不少学生并未确立正确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

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精神追求和政治信仰不够坚定
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部分大学生经不住西方文化的冲击,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对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信仰,对本民族的文化表现出异常的冷淡甚至反感和排斥。

在政治信仰上,部分学生经受不住西方价值观的诱惑,表现为对国家、民族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怀疑,对国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失去信心,这种对于主体意识形态的怀疑态度,不可避免的在这部分同学中引发民族信仰危机。

(二)政治意识、民族意识淡化
多元文化背景下,西方的商业性文化和功利性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使得一些学生的理想、信念、追求发生动摇,在价值观念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虑。

部分学生政治意识、民族意识淡化,只关心自身发展,而对民族、国家和政治漠不关心。

(三)思想认识模糊,理想信念淡化
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崇高理想,胸怀远大抱负。

然而,一些学生进了大学就没有了前进的目标,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动力,沉迷于网络游戏,逃课、缺课,不及格的课程很多;有的追求过“小日子”生活,谈恋爱、同居甚至结婚,理想信念淡漠。

(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精神淡化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这种精神却不断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不少学生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传家宝精神”也过时了。

(五)宽容、诚信精神淡化
宽容互助、诚实守信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

然而,一些大学生心胸狭窄,一点小事不如意,就报复、伤害别人,甚至剥夺他人生命;一些大学生弄虚作假,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有的学生欺骗学校,欺骗家长等等,严重违背了中华民族精神。

(六)社会公德意识淡化
关心集体、热爱公物、尊老爱幼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然而,在一些大学生中,不讲文明礼貌,不尊重他人,不爱护公共卫生,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的事情时而发生。

他们缺乏基础文明素质修养,“慎独”精神差,社会公德意识在他们身上逐步淡化。

二、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方面的缺失,多元文化的影响,也有社会环境的因素。

主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民族精神教育的缺失
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场所,但反观我国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民族精神方面的教育都有明显的缺失,尤其是不重视对中国历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可以说这方面的教育已经到了相当薄弱的地步[3]。

一些学校虽然认识到民族精
神培育的重大意义,成立了民族精神培育的机构,但由于缺乏经费保障和人员保障,加之在工作中没有形成健全的培育机制和考评体系,致使工作开展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

培育的方法也比较单一,路径较为狭窄,培育效果欠佳。

(二)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弱化着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经济全球化在推进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国家主权观、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冲击,淡化着人们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

多元的文化空间使大学生既能吸收其积极的东西,同时对消极的东西又缺乏辨别能力。

西方的商业性文化、功利性文化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使得他们的政治意识、民族意识淡化,甚至对民族的前途命运失去信心。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社会矛盾的凸显弱化着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市场经济活动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社会生活中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败现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另外,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在横向的比较中,他们更多地了解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等方面的差距,这就很容易使其缺失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造成对国家、民族认同感的弱化。

(四)网络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普及弱化着其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网络以其传播范围的开放性,内容的广泛性,速度的敏捷性,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成为大学生的“第二校园”。

互联网的使用,使青年学生跨越了时空的界限,部分大学生盲目追求网络的虚幻自由化,逐渐依赖于那样的一个虚拟世界,导致许多大学生弱化对现实世界的认同感,这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

三、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民族精神培育的整体合力
做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关键在于统一和提高学校领导、广大教职员工以及大学生的思想认识。

高校应把民族精神培育工作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逐步建立健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做好此项工作。

(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注重公民意识教育
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国家之魂。

高校在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民族精神的同时,更应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

主要包括:公民与传统文化、公民意识与个人发展、公民意识与国际交往、公民意识中的道德与法等,让公民教育成为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生长点,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能动性、创造性和自律意识的形成,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注重学科渗透
课堂教学是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途径,是大学生系统了解和认知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首先,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使大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深刻地理解,培养他们深厚的民族感情,不断增强其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4]。

其次,注重学科渗透。

民族精神应贯穿于各门课程的教学中,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要有意识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将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育人作用,教师自身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智慧及其人格魅力等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和熏陶,也会对民族精神培育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创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和场所,优美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充实大学生生活,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

例如,学校通过举办高水平、知识性的人文讲座,向大学生传播更广泛的文化信息,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科学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感受力、领悟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组织大学生参观校史馆,使其了解学校艰苦创业的非凡经历及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校园主要活动场所建造高雅的人文景观,在教室、走廊悬挂伟人、名人的画像、语录,营造一种文明、健康、品位高的人文氛围和精神氛围,这些都能对大学生起到陶冶情操、激发爱国情感、鼓舞学习热情的作用。

(五)重视网络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当前,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与阵地。

高校要借鉴网络建设的经验,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优势,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站,突出红色主题,使网络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舆论阵地。

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建设一支包括专兼职辅导员、德育课教师在内的队伍,走入网络世界,主动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有效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着力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六)注重在实践中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高校要充分挖掘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的民族精神教育内涵。

社会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社会调查,用寒暑假让学生到革命老区,领会革命精神,从而让大学生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

志愿服务活动要引导大学生饯行奉
献服务的公民人格,在课外实践活
动中,要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提高课外实践活动的效果,使大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充分理解重建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和意义,真正使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大学生的主体性,达到自我教育。

首先,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怀、学会选择。

其次,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尤其要重视培养大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给大学生以充分的人性理解[5]。

总之,通过教育传授民族文化不是目的,因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是发展的,但是通过教育、引导、激发大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才是自我教育的最终目标。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支柱,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源,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既是国情的使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西方的思潮侵袭着每个大学生的心灵,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时代要求。

高校的民族精神教育应立足于现实,紧跟社会形势,把握时代内涵,群策群力从各方面进行培育,使当代大学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坚定不移、忠贞不渝的民族精神,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强大、社会的富强而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田克俭.民族精神与竞争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陈至立.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弘扬培育民族精神[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3(10).
[3]刘苑.关于民族精神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56-59.
[4]蔡旭群.在学校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探微[J].教育评论,2006,2:48-51.
[5]李远星.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1:145-1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