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岗前培训课程
2005年新编教材《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学生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4、发现学习或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接受学习是指教师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教师传授,学生接受。
5、动机或学习动机: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指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首先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6、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7、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
四个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两种形式: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8、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9、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10、心理枯竭: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心智、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二、简答题
1、图式说明人的心理活动系统。
认识过程——感知、表象、思维、想象、记忆等。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特点——能力、气质、性格。
2、简述心理学任务。
答:(1)描述;(2)解释;(3)预测;(4)控制;(5)提升。
3、简述你对教师角色的理解。
答:唐朝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教师成为集许多角色于一身的特殊职业,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变化:教师是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评定者角色;教师是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教师是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家角色;教师是榜样、模范公民角色;教师是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教师是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
总之教师的角色功能都是为了完成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4、简述学习的作用。
答:(1)获取知识;(2)发展智能;(3)提高素质。
5、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
答:(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强化功能
6、简述大学生学习特点。
答:(1)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①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②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③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法的特点:①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②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③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7、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答:(1)情绪与动机;(2)对问题情境的知觉;(3)定势;(4)功能固着;(5)原型启发。
8、简述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答:(1)认知因素:①智商;②领域知识;③策略性知识。
(2)人格因素。
9、简述凯尔曼的关于品德形成理论。
答:凯尔曼认为:个体品德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现,因此,人的品德的形成也是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内化的结果,经历了从外向内的三个阶段的转化过程:(1)社会规范的依从;(2)社会规范的认同;(3)社会规范的内化。
10、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答:(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
11、试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答:(1)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充分性、完整性和社会性;(2)大学生自我体验的丰富性、波动性和敏感性;(3)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主性;(4)大学生自我规划的稳定性、长远性和现实性。
12、试述自我意识发展。
答:(1)自我意识的分化;(2)自我意识的矛盾;(3)自我意识的统一:积极统一、消极统一、难以统一。
13、试述人际交往的功能。
答:(1)信息交流功能;(2)促进发展功能;(3)协调整合功能;(4)自我认识功能;(5)心理保健功能。
14、试述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答:(1)仪表;(2)空间距离;(3)交往频率;(4)相似性;(5)互补性;(6)能力;(7)个性品质。
15、试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完整;(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三、论述题
1、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试论述应如何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意识完善?
答:(1)建立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2)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引导大学生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2、创造性的实质是什么?试论述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创造性的实质是指建立某种新东西而不是原来某种东西的再现,即非重复性,意谓着发现、发明、革新,它标志着突破和前进。
创造力通常包含发散性思维的五种基本能力:敏锐力、发散力、变通力、独创力和精致力。
创造力6P说:创造的人、创造的过程、创造的产品、创造的环境、创造的压力、创造的说服力。
创造力的含义:第一,从教育的观点来看,创造力和任何一个领域中的高品质新产品联系起来尤其是艺术方面的杰作;第二,创造力是想出别人所想不出的观念,即独创力,并且把创造力视为一种产品或任何创造的结果;第三,创造力是忽视所谓的质,把产品的数量看得比创意更重要;第四,创造力强调思维运作的状态比实际产品更重要。
第五,创造力是指面对问题能够寻求解决的方法,就如创造性思维的头脑有了品质证明一样。
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1)发散思维法:用途发散、结构发散、形态发散、方法发散;(2)类比思维法:(3)逆向思维法;(4)转换思维法;(5)直觉思维法:进行跳跃性思维训练、进行灵感性思维训练、进行整合性思维训练、进行猜测性思维训练。
3、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那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答:影响学习迁移既有外在环境因素也有内在心理因素,其中主要的条件因素有: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认知技能与策略、心理定势的作用。
实际教学中促进学习迁移应做到:(1)根据迁移产生的心理机制促进学习迁
移: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信息编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科学的组织;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辨别;帮助学生建构迁移的心向。
(2)根据迁移的形成条件促进学习迁移:科学确定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
4、结合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试论述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
答: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多元性、复杂性、间接性、社会性、职业性。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既由潜在状态转化为活跃的状态,成为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因素:(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5)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成功感;(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7)科学设计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5、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答:将简述题第6题加上自已体会既可。
6、根据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认识,谈谈如何进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答:(1)优化社会环境: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生活条件;溶化教育改革,减轻教师心理压力;提高培训质量,增强教师的职业满意感;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重塑教师形象;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师心理素质。
(2)完善学校管理:优化学校环境;端正领导作风;健全激励机制;密切人际关系;开展健康休闲。
(3)注重自我维护:树立科学观念;进行身体锻炼;学会科学用脑;丰富业余生活;扩大人际交往;善于调适情绪。
7、通过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谈谈学习它的现实意义。
答:(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提高师资水平;(2)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4)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四、辨析题(附答题要点)
1、高校里有些老教师以前从没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同样上得很好,有的还当了教授,可见学不学这门课没多大关系。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有些老教师确实从未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他们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不断进行总结和摸索,终于成长为优秀教师。
而如果学了这门课,就会大大缩短自我摸索的过程,较快地取得教学经验,增强教学能力,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学习相应的理论,将有助于解决怎样教与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
简而言之,学习这门课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2、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答:这种说法不全面。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包括学与教两方面。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教师只要努力扮演好教学者的角色就已足够。
答:不正确。
由于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专业性,教师应成为一个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角色丛。
除了教学者的角色外,还应包括朋友、管理员角色;心理辅导人员角色;榜样模范公民角色;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等。
4、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心理现象,严格说来,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并不存在本质区别。
答:错误,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之间存在本质区别。
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思维活动产生和实现的;它是一个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它以语言为中介;是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
而以上特点动物的学习都不具备。
5、要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最有效的还是靠高额奖学金、评优、推荐直升研究生等外部刺激。
答:这种说法较片面。
题中所列的均属于外部动机,它们对大学生的学习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可能只对少数较为优秀的学生有较大作用,多数普通学生难以实现这些目标。
而且外部动机往往不能持久,遇到挫折就可能气馁。
所以教学中不能忽视内部动机的重要性,如大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对学科的热爱等,这些动机更为持久,也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6、既然学习需要动机的作用,那么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会越好。
答;这种说法不恰当。
学习活动必须有动机推动,一般而言,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但是动机水平如果过高反而会适得其反,降低学习效果。
根据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应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而不是动机水平越高越好。
7、“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这话有道理吗?
答:有道理。
人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相互影响的现象,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学习迁移,即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骑自行车与骑摩托车之间存在相同因素,因此在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技术后,再学习骑摩托车就发生了迁移,学习就变得容易了。
8、从学习迁移的角度看,“温故知新”属于顺向迁移。
答:正确。
“温故知新”是指通过复习以往所学知识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根据学习迁移的观点,这是一种顺向迁移,即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9、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的作用。
答:不全面。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如果是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定势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
率。
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定势就可能是一种束缚,使得思维受到旧框架的限制而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
10、我国学生与欧美学生相比,在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方面明显不足,这与缺乏创造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答:正确。
与欧美等国相比,我国学校教育对学生管理得过紧、束缚得过严、包办代替得过多。
主要表现在:必修课太多、课时安排过满、理论知识繁难偏旧、考试内容死板、考试形式单一等多方面。
因此,当务之急是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宜他们创造力发挥的环境。
11、学生考试作弊表明其品德存在问题。
答:这种说法较武断。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只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表现出来一贯的作弊行为,才能认为该学生确实存在品德问题。
而学生偶尔一次的考试作弊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并不一定就是品德问题,不能因此就将其一棍子打死,必须联系以往行为表现深入分析。
12、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经历了从道德评价到道德信念、道德概念再到道德观念的过程。
答:错误。
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它经历了从道德观念到道德概念、道德信念再到道德评价的过程。
道德观念是道德认识的感性阶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的理性阶段,道德评价则是道德认识的具体化过程。
13、自我意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貌、体形、性格特点的认识。
答:这种说法不全面。
自我意识从形式上看包含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部分。
题中所说的主要为自我认识方面,它除了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的认识外,还包括对社会自我(如人际关系)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个体产生一定的自我体验,如自尊或自卑,自豪或内疚。
而自我调控则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最主要方面。
14、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统一是指个体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和谐的统一。
答:正确。
这种情况称为“自我肯定型”,即坚持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不断与发展的理想自我保持动态一致。
15、有人喜欢在人际交往中夸赞对方,这属于阿谀奉承,不值得提倡。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人际交往的艺术,学会赞美对方便是其中之一。
人的本性都是喜欢受人夸奖的,通过适当的赞美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和谐的环境,还能使人心情愉快、增强信心。
而且根据交互的原则,还能引来别人对自己的赞美与欣赏,这对个体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都有好处。
当然如果是一味的脱离实际的称赞,则又另当别论。
16、个体的心理功能状态或是健康的,或是存在心理疾病的,二者必居其一。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状态这一序列的两极,它们是一种相对关系,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而且有相当多的人介于健康与不健康的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