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产业结构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影响产业结构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产业结构的协调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要求。

由于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着供求关系和一系列数量比例关系,所以第二次产业的发展必须与第一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的发展相适应。

只有产业结构合理,才能保证各产业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在产业结构分析中除了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之外,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不同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都是产业结构分析的重点。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 -share Method , 缩写成SSM )是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儿·B ·克雷默于1942 年提出的,后由邓恩和胡佛在应用中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依据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我们将被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与标准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分解为两个分量:一个是结构分量,反映区域经济增长与标准区域经济增长因结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另一个是竞争分量,它反映区域内各产业增长是因不同与标准区域相应各产业的增长引起,因而它提供了区域的产业增长优势与劣势以及区域产业竞争力等信息。

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设Fj(T)表示T 时期全省j 产业经济活动水平(用j 产业产值或就业人数表示);Fij(T)表示T 时期i 区域j 产业经济活动水平(i=l ,2,3,⋯,n ;j=1,2,3,⋯,m);F(T)表示T 时期全省所有产业经济活动水平之和(可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表示)。

其中T=t 。

为基期,T=t 为研究期。

即 ()()1m j
j F T F T ==
∑ ()()1
n
j
i j
i F T F T
==∑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一个县(市)域的经济增长(Gi)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全省增长份
额(Ri)、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i)和区位份额(竞争力份额Di),用关系式表示为:Gi=Ri+Pi+Di , 从而将区域经济的实际增长量分解为三个分量。

区域某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也可以分解为全省增长份额(Rij)、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ij)和区位份额(竞争力份额Dij)三个分量,即Gij=Rij+Pij+Dij
()()01
1
[]m m
i ij ij ij j j G G F t F t ====-∑∑
(1)、全省份额分量(R)
()()
()
01
1
0[
1]m m
i ij ij j j F t R R F t F t ====-∑∑ 上式中,()
()
0[
1]F t F t -为全省GDP 增长率,Ri 代表假定i 地区各产业均按全省GDP 增长率增长所实现的增长份额。

把这种假定的增长水平同实际的增长水平相比较,如果高于实际增长水平,则区域的总偏离值为正;反之,为负。

(2)、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
()()
()
()
()01100[]m
m
j i ij ij j j j F t F t P P F t F t F t ====-∑∑
式中,Pi 代表i 区域按照全省第j 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照全省GDP 增长率所实现
的增长额之差,反映了该区域第j 产业随全省第j 产业增长(或下降)而增长(或下降)的情况。

若i 地区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则Pi>O ,反之,则Pi<O 。

(3)、区位(或竞争力)份额(D)
()()()
()
()
01
1
00[
]m m
ij i ij ij j j ij F t F t D D F t F t F t ====-
∑∑ 式中,Di 代表i 区域第j 产业按实际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与按全省同一产业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了与全省相比,该区域与全省相比在发展第j 产业方面具有区位(竞争)优势或劣势; ()()
0[
1]ij ij F t F t - 代表i 区域第j 产业的实际增长率,若i 地区竞争力高于全省水平,则
Di>O ,反之,则Di<O 。

2.2 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2.2.1 数据处理
选取2004 - 2008 年这五年作为考察区间,其中2004 年为期初,2008 年为期末。

分别以全省县域和全省为参照,运用前面偏离份额分析法公式进行计算,得到表1和表2数据。

2.2.2 结果分析
(1) 整体偏离状况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4 - 2008 年毗邻长三角地区县域的GDP 增量( G) 为1245.77 ,比按全省县域规模得出的理论经济增量(N) 1231.44多14.33亿元,说明相对于全省县域而言,毗邻长三角地区县域在2004 - 2008 年五年间经济总量增长高于全省县域增速0. 01 个百分点。

从表2 可以看出,从2004 - 2008 年毗邻长三角地区县域的GDP 增量( G) 为1245.77 ,比按全省规模得出的理论经济增量(N) 1293.98 少48.21亿元,说明相对于全省而言,毗邻长三角地区县域在2004 - 2008 年五年间经济总量增长较慢,低于全省增速0.04 个百分点。

(2) 结构偏离状况分析
从结构分量可以看出,若以全省县域为基准,毗邻长三角地区县域总体结构分量P
=73.21 > 0 ,相对于参照区域而言,具有结构性发展优势。

其中, P1 =-194.17< 0 ,说明2004 - 2008年五年间毗邻长三角地区县域的第一产业发展相对较弱, P3 =-3.63< 0 ,说明毗邻长三角地区县域在这五年间没有充分发挥出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换言之,促进毗邻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积极因素, 仍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的贡献。

若以全省为基准,可以看出毗邻长三角地区县域总体结构分量P = -37.70 < 0 , 相对于参照区域全省而言,不具有结构性发展优势。

其中, P1 =-212.72< 0 此时第一产业的弱势地位更加明显,第二产业的结构分量虽也为正,然而优势没有以全省为基准的明显,而第三产业的结构分量, P3 =51.37>0,相对于全省而言,经济快速发展的积极因素主要来源于第二、三产业的贡献。

(3) 竞争力偏离状况分析
从竞争力分量来看,若以全省县域为基准,整体规模和第一产业均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其中增长率分别为1 %和3 %,说明所具备的竞争力优势并不明显。

若以全省为基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其中, D2 = 92.78 ,增长率为19 %,说明仍以第二产业的竞争力优势明显。

2.3 结论
(1) 毗邻长三角地区县域产业结构水平偏低,优化进程缓慢。

对于我省所有县域而言,毗邻地区县域的产业结构处于优势,而相对于全省而言,毗邻地区的县域产业结构处于劣势。

同时,毗邻长三角地区县域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占GDP 的比重由2004 年的30 %下降至2008 年的23%;第二产业由2004 年的38 %上升至2008 年的47 %,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呈弱下降趋势,由2004 年的33 %下降至2008 年的30%,明显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农业发展“大而不强”,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水平亟待提升。

在毗邻长三角地区县域的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较大,反映出毗邻长三角地区县域仍是农业大县的现实。

然而,通过上述的SSM 分析可以看出,毗邻长三角地区县域农业的竞争力优势却相对较弱;同时, P1 < 0 ,说明农业发展中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因此,可以说, 毗邻长三角地区县域农业发展大而不强,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水平亟待提升。

(3) 第二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竞争力有待加强。

由SSM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是带动毗邻地区发展的主要力量,然而与江浙地区相比仍很落后,且第二产业发展的技术含量较低。

从结构分量上看,无论是参照全省还是参照全省县域,所求得的值均大于零,然而参照全省所求得的值比以县域为参照的值要小的多,可见,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以全省所有县域为参照时,竞争分量为负,可见竞争优势不足,应利用区位优势吸取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提升产业竞争了。

(4)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无论是参照全省还是参照全省县域看,第三产业的竞争分量均小于零,并且抵消了以全省为参照的结构优势,从而使得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该产业的增加量还是以全省份额分量带动效应为主,这种靠全省效应带动下的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隐患。

且相对于全国第三产业2008年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40. 7 %而言,毗邻地区县域的第三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