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关系史》复习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部分
1.“30年战争”——发生于1618—1648年欧洲的大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掷出窗外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30年战争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30年战争”的结果,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从而在欧洲形成了一个相对均势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指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定的一系列和约。
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该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3.北方大战(北方战争)——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而与瑞典发生了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俄国取胜,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特和约》。
根据和约,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沿岸领土,打通了波罗的海出海口。
北方大战后俄国国力大振,一跃而成为当时的欧洲强国,奠定了以后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基础。
4.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748年,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欧洲两大阵营为争夺奥地利王位,并在奥地利攫取取利益而引发的战争,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当中包括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爭。
1740年12月,普鲁士派兵占领了西里西亚。
接着,巴伐利亚、萨克森和西班牙也向奥地利发动了进攻,奥地利战败,于1745年12月与奥地利签订了《德雷斯登和约》,以及1748年1月18日签订的《亚琛和约》,和约确认了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王位继承权,普鲁士如愿已尝地得到了西里西亚,正式加入欧洲强国行列。
普鲁士的崛起是通过内政外交方面的改革和对外侵略扩张等途径实现的。
同时普鲁士的强大为日后欧洲均势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5.均势外交——是大国为谋取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
均势外交是是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在16世纪开始的欧洲民族国家争夺欧洲大陆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均势外交是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国的重要战略,而小国和弱国往往是列强谋取均势的筹码。
所以均势外交为大国的强权政治服务,用以削弱对方,增强自己,造成有利于已的国际力量对比,以实现自己的霸权地位。
6.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一场革命,法国的君主专制政体被推翻。
法国大革
命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为资本主义在法国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同时也推动了整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
法国大革命之后,封建的欧洲同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法国之争,在相当长的时期之内,成为欧洲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
欧洲王朝性的国际主义同法国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民族主义形成尖锐的国际意识形态冲突。
此外,传统上欧洲列强奉行多强均势与寻求欧洲霸权的法国之间处于尖锐对峙,革命的法国同欧洲其他国家关系一直极为紧张。
7.拿破仑战争——拿破仑执政(1799—1804)和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1815)时代,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在欧洲建立法国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同英国争夺贸易和殖民地的领先地位,以及兼并新的领土而与奥、普、俄、英为核心的反法联盟进行的一系列战争。
拿破仑战争延续15年之久,其直接后果是反法联盟取得了胜利,封建王朝复辟,但它动摇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唤起了欧洲民族觉醒,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但是,拿破仑战争也有侵略的一面,而且它的侵略性质到战争后期越来越明显了。
8.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是拿破仑帝国瓦解后,与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所确立的欧洲新的均势。
它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重建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暂时调整了欧洲各大国的矛盾,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殖民地)形成了难得的和平环境。
维也纳体系虽然开了历史的倒车,但它不能消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带来的广泛国际影响。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不断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断冲击和瓦解这一体系。
维也纳会议是分赃会议,损害了许多中小国际的利益,必然遭致反抗,从而为体系的瓦解埋下隐患。
但维也纳会议提出的“大国协调”和“会议外交”在外交实践上有所创新。
9.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
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明治维新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
日本的明治维新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10.“门罗主义”——由美国总统门罗总统在1823年12月2日的国会咨文中提出来的。
其内容包括三个原则:①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争夺殖民地原则;②不许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和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的“不干涉原则”;③“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美洲体系原则。
这些内容后来被称为“门罗主义”或“门罗宣言”。
门罗主义是在国际反动势力神圣同盟武装干涉拉美的企图实际存在、英美对拉美的激烈争夺以及美俄两国之间尖锐冲突的国际形势下,为了维护美资产阶级现实的和未来扩张的利益的产物。
11.巴黎和会——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
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
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
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12.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
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
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1919)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
会议标榜废除秘密外交,实际上所有重大问题都由美、英、法、日四国代表团团长会议先行讨论决定,有时法国也被排斥在外。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
这一体系是在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凡尔赛体系未能包括的远东、太平洋区域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体系,因此它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
但它并未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此后,美日两国之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
13.《洛加诺公约》——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的会议上通过的8个文件的总称。
其主要内容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德比、德法边界不受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区非军事化的规定;德国和比、法、波、捷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间的纠纷;在抵御遭受无端袭击时互相支援。
公约保证德国与西部邻国的边界现状,对改善法、德关系,稳定欧洲局势有积极意义,但未给予德国与其东部邻国的边界以保证,即不约束德国向东扩张。
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较大调整。
它暂时缓解了欧洲安全问题,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同德国的关系,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14.《九国公约》(《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日、意、比、荷、葡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和中国北洋政府在华盛顿会议(又称太平洋会议)上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
条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会议上中国提出废除“第二十一条”,收回山东主权,取消外国在华势力范围和一切特权;“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九国公约》以条约的形式将美国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向远东太平洋地区扩张时的一个重要思想——“门户开放”原则进一步具体化了。
它同时也起了遏制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
15.布列斯特和约——1918年3月3日,苏维埃俄国与德、奥、保、土四国同盟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正式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条约规定波兰、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爱沙尼亚的部分地区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德军占领;俄军应完全复员;苏俄要向德国支付赔款60亿马克等。
布列斯特和约先后被布尔什维克的七大和苏维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会批准。
德国宣布战败后的同年11月12日,苏维埃俄国于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
16.《国际联盟》——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组成的国际组织,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
国际联盟标榜“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
与安全”,实则被英法操纵,是帝国主义对战后殖民地进行再分割的工具。
国联对德意日侵略政策的纵容、姑息,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46年4月边防部队正式宣布解散。
17.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美、日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
这个体系,暂时维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和平。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危机的发展,以及帝国主义国家间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自30年代起,该体系被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一系列侵略行径所打破。
1939年 9月,德国进攻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18.绥靖政策——主要指二战前英法美等主要大国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以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换取大国之间的“和平”,避免冲突和对抗的一种外交政策。
它主要包括英法绥靖政策,美国中立政策等。
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也称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战后世界秩序安排等问题,通过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国际会议达成的一系列协议而建立的战后国际体制。
雅尔塔体制是美苏按照各自实力瓜分世界的产物,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
它确定了美、苏两国在欧洲及远东的势力范围和保持均势的各项措施,从而确定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雅尔塔体制所体现的“东西”关系和美苏对抗,是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核心和主要标志。
20.国际恐怖主义——国际社会中某些组织或个人采取绑架、暗杀、爆炸、空中劫持、扣押人质等恐怖手段,企求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和行动。
恐怖主义与刑事犯罪的国际恐怖活动两者所采用的手段和造成的社会危害大同小异,但一般说前者具有政治色彩,故又被称为政治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事件主要是由极左翼和极右翼的恐怖主义团体,以及极端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组织和派别所组织策划的。
21.非传统安全——又称“新的安全威胁”,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没有遇到或很少见过的安全威胁。
具体说,是指近些年逐渐突出的、发生在战场之外的安全威胁。
是相对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言的,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排法移民、海盗、洗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