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虚词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虚词研究·方法篇》阅读论文
一、比较研究
《论语》的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的区别,[日]山崎直树,古汉语研究1993/1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余(予)”“我”“朕”的分别,洪波,语言研究1996/1
先秦疑问代词“谁”与“孰”的比较,王海棻,中国语文1982/1
释否定词“弗”“不”,丁声树,《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1933-1935)
论毋与勿,吕叔湘,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一卷四期(1941);又载《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
《左传》否定副词“不”“弗”特点的比较,何乐士,《第一届国际先秦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集》,岳麓书社1994
《世说新语》中副词“都”和“了”用法的比较,李行健,《语言学论丛》第二辑,新知识出版社1958
《左传》的副词“偕”与“俱”,何乐士,《左传范围副词》,岳麓书社1994
《左传》的副词“同”及其与“共”“皆”的比较,《左传范围副词》,岳麓书社1994
《左传》的副词“并”及其与“皆”“兼”的比较,《左传范围副词》,岳麓书社1994
古汉语连接副词“遂”和“乃”的差别,马景仑,电大语文1983/8
古汉语情态副词“尚”、“犹”词义异同辨,马景仑,银川师专学报1987/1
古汉语时间副词“既”“已”词义异同辨,马景仑,银川师专学报1987/3
《水浒》、《金瓶梅》、《红楼梦》副词“便”、“就”的考察,李思明,语言研究1990/2
《水浒全传》中的虚词“便”与“就”,李思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1/1
古汉语情态副词“信、诚、实、果”的词义差别,马景仑,镇江师专学报1991/1
古汉语时间副词“忽、卒、遽、亟、骤”的词义差别,马景仑,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3 古汉语情态副词“独、专、特、直”的词义差别,马景仑,《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并列连词“与、及”用法辨析,周生亚,中国语文1989/2
《并列连词“与、及”用法辨析》质疑,蒋宗许,中国语文1990/2
“再”与“还”重复义的比较研究,蒋琪、金立鑫,中国语文1997/3
“还”和“更”,陆俭明,《语言学论丛》第六辑,1980;又载《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语文出版社2003
“更加”和“越发”,陆俭明,语文研究1981/1;又《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语文出版社2003
“稍微”和“多少”,马真,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3
普通话里的程度副词“很、挺、怪、老”,马真,汉语学习1991/2
表示重复的副词“又”、“再”、“还”,马真,《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商务印书馆2000;又《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语文出版社2003
“已经”和“曾经”的语法意义,马真,语言科学2003/1
副词“再”、“又”的语用意义分析,蒲喜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3
关于“还”和“再”的区别,杨淑璋,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3
表示限定的“只”和“就”,《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现代汉语中“就”和“才”的语义分析,白梅丽,中国语文1987/5
“而且”和“再说”,白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6
“有点”和“有些”,白兆麟,徽州师专学报1982/1
限定副词“只”、“仅”的句法分布及语义制约辨析,陈伟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4
限定副词“只”、“就”语义指向辨析,陈伟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4
总括副词“都”的语义指向以及与“全”的比较,陈子骄,蒲峪学刊1995/3
试论转折关系的假设复句——兼谈“尽管”和“即使”、“不管”的区别,冯志纯,自贡师专学报1988/2
“只要”与“如果”用法的异同,郭春贵,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4
时间副词“已经”和“都”的异同,郭春贵,世界汉语教学1997/2
论副词“正”和“在”的语义特征,郭风岚,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2
时间副词“正”、“正在”和“在”的分布情况,郭志良,世界汉语教学,1991/3、1992/2 比较句中的“更”和“还”,黄祥年,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1
关于动态助词“过1”和“过2”,孔令达,中国语文1986/4
“不”和“没(有)”的比较,李迎,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1/4
谈谈“了1”和“了2”的区别方法,卢英顺,中国语文1991/4
时间副词“就、再、才”的语义语法分析,史金生,逻辑与语言学习1993/3
试论“只要”、“只有”和“无论”所表示的条件,史锡尧,语文研究1982/1
如何区别结构助词“的”和语气词“的”,王爱军,阅读与写作1998/1
“但是”与“却”的相容性和排斥性——兼论转折句的语义关系,杨月蓉,世界汉语教学2000/1
试说“都”和“全”的语法作用,赵宝珍,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1
表限定的“光”、“仅”、“只”,周刚,汉语学习1999/1
限定副词“只”和“就”,周小兵,烟台大学学报1991/3
二、系统研究
副词“又”及其网络系统,史锡尧,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4
副词“才”的语义分析,张谊生等,《语法研究和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关于表示总括全部的“都”,程美珍,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2
再谈“都”,王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2
表总括的“都”的语义分析,徐颂列,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4
论“NP1+A+VP+NP2”格式中A的语义指向,张力军,烟台大学学报1990/3
现代汉语状位形容词的“系”研究,郑贵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八十年代副词研究的新突破,邵敬敏,1987
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初探,邵敬敏,《汉语论丛》一,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
关于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邵敬敏,南京师大学报1992/4
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左传〉单复句语法研究》:《〈左传〉的“皆”》、《〈左传〉的被动句式与虚词》、《〈左传〉的比较句式与虚词》、《〈左传〉的特殊句式与虚词》;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
“还”和“更”,陆俭明,《语言学论丛》第六辑,1980;又载《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语文出版社2003
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沈开木,中国语文1983/1
“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沈开木,中国语文1984/6
从“才”看语义与句法的相互制约关系,汉语学习1987/3
否定载体“不”的语法—语义考察,钱汝敏,中国语文1990/1
副词“别”在祈使句里的用法,彭可君,汉语学习1990/2
副词“可”的语义及用法,杨惠芬,世界汉语教学1993/3
论副词的语义制约,段业辉,南京师大学报1990/2
表示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并”和“又”,马真,世界汉语教学2001/3;又《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语文出版社2003
葛佳才《东汉副词系统研究》,岳麓书社2005
葛佳才,《太平经》中表顺承关系的“反”,语文研究2005(1)
葛佳才,《论衡》中的恰幸副词,语文研究2006(1)
葛佳才,系统方法在古汉语虚词研究中的应用价值,语文研究2008(3)
葛佳才,否定副词在东汉的混同兼用,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
三、认知研究
沈家煊《认知心理和语法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2003
沈家煊《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十二讲:认知理论与语言认知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张敏《汉语认知语法面面观》,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张敏《第二次认知革命与认知语法》,陆俭明主编《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2004 袁毓林《多项副词共现的语序原则及其认知解释》,《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2004
袁毓林《照应的结构限制和认知解释》,《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2004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蒋绍愚《当代语言学理论与汉语史研究》,沈阳、冯胜利《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
桂诗春,认知和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3
熊学亮,认知科学和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3
郭承铭,认知科学的兴起与语言学的发展,国外语言学1993/1
袁毓林,认知科学背景上的语言研究,国外语言学1996/2
张辉,认知语义学述评,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2
文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崔希亮,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5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许余龙,语篇回指的认知语言学探索,外国语2002/1
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中国社会科学1995/1
戴浩一,叶蜚声译,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国外语言学1990/4
谢信一,叶蜚声译,汉语中的时间与意象,国外语言学,1991/4
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995/1
李讷、石毓智,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中国语文1997/2
沈家煊,“有界”和“无界”,中国语文1995/5
刘宁生,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中国语文1994/3
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中国语文1995/2
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1997/2
蒋绍愚,“抽象原则”和“临摹原则”在汉语语法史的体现,古汉语研究1999/4
沈家煊,“差不多”和“差点儿”,中国语文1987/6
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中国语文1994/4
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中国语文2006/4
江蓝生,概念叠加与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中国语文2008/6
王寅,汉语“副名构造”的认知构式语法分析——基于“压制、突显、传承、整合”的角度,外国语文2009/4
沈阳,关于“大+时间词(的)”,中国语文1996/3
周韧,“全”的整体性语义特征及其句法后果,中国语文2011年2期
董秀芳《古汉语中动名之间“于/於”的功能再认识》,《古汉语研究》2006-02
四、语用研究
邢福义《现代汉语》“第五章现代汉语语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沈家煊《语用和语法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2003
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十三讲:语用理论与语言认知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俞东明《什么是语用学》(外语学术普及系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何兆熊(主编)《语用学文献选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何兆熊(主编)《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严辰松、高航《语用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沈家煊《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
史锡尧《语法·语义·语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文旭、陈治安《句法·语用·认知》,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蒋严《形式语用学与显义学说》,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胡壮麟,语用学,国外语言学1980/3
范开泰,语用分析说略,中国语文1985/6
廖秋忠,“语用学的原则”介绍,国外语言学1986/4
何自然,什么是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4
戚雨村,语用学说略,外国语1988/4
钱冠连,语用学在中国:起步与展望,现代外语1990/2
沈家煊,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分界,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2
张绍杰、杨忠,语用学的形成、确立及其发展,外语学刊1990/4
何自然,我国近年来的语用学研究,现代外语1994/4
沈家煊,我国的语用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1
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1
易仲良,语用学的方法论与解释力,现代外语1996/1
刘绍忠,国外语际语用学研究现状与我国语际语用学研究的思考,现代外语1997/3
何兆熊,90年代看语用,外国语1997/4
俞东明,语用学的哲学基础说略,浙江大学学报1998/2
姜望琪,语言学的前沿领域——语用学,福建外语2001/4
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中国语文1994/4
沈家煊,语用否定考察,中国语文1993/5
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福建外语1998/2
齐沪扬,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
五、语法化研究
吴福祥《语法化理论、历史句法学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2
吴福祥《语法化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07
吴福祥主编《汉语语法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12
吴福祥主编《汉语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11
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7
石毓智《语法化理论——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5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1-11
褚俊海《汉语副词的主观化历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梁银峰《汉语趋向动词的语法化》,学林出版社2007-4
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04
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商务印书馆2003-11
沈家煊、吴福祥、马贝加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商务印书馆2005-10
沈家煊、吴福祥、李宗江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商务印书馆2007-08
吴福祥、崔希亮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商务印书馆2009-08
吴福祥、张谊生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五)》,商务印书馆20011-07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4期
孙朝奋,《虚化论》评介,国外语言学1994/4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刘丹青,语法化的更新、强化与叠加,语言研究2001/2
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
吴福祥,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当代语言学2003/4
吴福祥,语法化演变的共相和殊相,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商务印书馆2005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国语文1995/3
陶红印、张伯江,无定式把字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中国语文2000/5 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中国语文2000/1
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4
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1
杨永龙,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语言科学2003/2
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后”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4
六、类型研究
1、普及性论著
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十四讲:类型理论与语言类型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刘丹青《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金立鑫《什么是语言类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翻译论著
陆丙甫、陆致极合译Greenberg《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国外语言学》1984/2 刘海燕译Kortman《类型学与方言学》,《方言》2004/2
〔美〕伯纳德·科姆里著、沈家煊译《语言共性与语言类型》(第一版),华夏出版社1989(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 ,Comrie),(陆丙甫指导)罗天华补译第二版龚群虎等译Croft《语言类型学与语言共性》
余志鸿译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
龙海平、谷峰合译Heine的《语法化的世界词库》
3、影印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Comrie《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陆丙甫导读)、宋在晶的《语言类型学》(陆丙甫、屈正林导读)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Whaley《类型学导论——语言的共性和差异》(刘丹青导读)、Payne《如何描述形态句法》(方梅导读)、Heine《语法化的世界词库》(吴福祥导读)、Hawkins《语法的效应和维度》(陆丙甫导读)
william Croft著、沈家煊导读《语言类型学与普遍语法特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Typology and Universals,.william Croft)
4、国内专著
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中国语言学文库》第三辑)
徐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程工《语言共性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陈前瑞《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
陈玉洁《汉语指示词的类型学研究》
李云兵《中国南方民族语言语序类型研究》
陆丙甫《语言类型学和语言功能》
张敏的《语义地图及空间地图上的汉语方言比较语法》
5、国内论文集
徐丹主编《量与复数的研究——中国境内语言的跨时空考察》,商务印书馆2010年
徐杰主编《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角》,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第一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集)
石毓智《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野》,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6、其他
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7、国内论文
Greenberg,陆丙甫、陆致极译,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国外语言学1984/2 Kortman,刘海燕译,类型学与方言学,方言2004/2
陆丙甫,加强共性研究更是当务之急:对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反思的反思,汉字文化1990/1 伍铁平,语言类型学,语文建设1991/8
刘丹青,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3/4
江轶,国际当代语言类型学发展动态,现代外语2006/3
金立鑫,语言类型学——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外国语2006/5
罗仁地,历史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罗天华,语言类型学和我国语言学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4
李韧之,类型学及其理论框架下的语言比较,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
沈家煊,语言类型学的眼光,语言文字应用,2009/3
王勇,论语言类型学研究中的解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
刘丹青,汉语宏观研究的五大课题,汉语学习1987/3
刘丹青,汉语量词的宏观分析,汉语学习1987/4
刘丹青,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研究,中国语文2001/5
刘丹青,先秦汉语语序特点的类型学观照,语言研究2004/1
刘丹青,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中国语文2005/1
刘丹青,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属性,中国语文2007/1
陆丙甫,人脑短时记忆机制和人类语言结构的关系,世界科学1983/9
陆丙甫,语句理解的同步组块过程及其数量描述,中国语文1986/2
陆丙甫,从语义、语用看语法形式的实质,中国语文1998/5
陆丙甫,从宾语标记的分布看语言类型学的功能分析,当代语言学2001/3
陆丙甫,作为一条语言共性的“距离—标记对应律”,中国语文2004/1
陆丙甫,论“整体—部分、多量—少量”优势顺序的普遍性,外国语2010/4
曹聪孙,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的SVO和SOV之争,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储泽祥、邓云华,指示代词的类型和共性,当代语言学2003/4
储泽祥,汉语处所词的词类地位及其类型学意义,中国语文2006/3
崔希亮,空间关系的类型学研究,汉语学习,2002/1
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国外语言学1988/1
高航,语言类型学中的词类问题,外国语言文学2003/1
高增霞,处所动词、处所介词和未完成体标记——体标记“在”和“着”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4
金立鑫,对一些普遍语序现象的功能解释,当代语言学1999/4
牛顺心,从类型学参项看普通话中分析型致使结构的句法类型及其语义表现,语言研究2008/1
强星娜,话题标记代系词功能的类型学初探,语言科学2008/6
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世界汉语教学2003/3
史有为,汉语方言“达成”貌的类型学考察,语言研究2003/3
唐正大,关系化对象与关系从句的位置——基于真实语料和类型分析,当代语言学2007/2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当代语言学1999/3
吴福祥,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中国语文2003/1
吴福祥,汉语语法化演变的几个类型学特征,中国语文2005/6
余东涛,类型学视野下的时间词研究——谓语时间词状语与谓语动词的语序类型考察,汉语学报2006/1
张孝荣,话语因素影响下SVO基本语序的优选分析,外国语言文学,2007/3
周世界、单勇,副词状语的位置,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周士宏,汉语被动标志的类型学考察,汉语学报2005/3
朱琳,起动/致使动词的类型学研究,汉语学报2009/4
徐杰,主语成分、话题特征及相应语言类型,语言科学2003/2
唐贤清、陈丽,“极”作程度补语的历时发展及跨语言考察,古汉语研究2010/4
唐贤清、陈丽,程度补语“煞”的历时来源及跨方言考察,理论月刊2011/2
唐贤清、陈丽,“死”作程度补语的历时发展及跨语言考察,语言研究2011/3
七、篇章研究
陈平,话语分析说略,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
廖秋忠,《篇章语言学导论》简介,国外语言学1987/2
刘鸿坤,篇章语言学的发展史及其研究领域,国外语言学1987/3
王福祥,话语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4、5
徐赳赳,话语分析二十年,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徐赳赳,话语分析在中国,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4
贾正传,话语语言学的主要分支及其发展趋势,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版)1997/2
徐赳赳,《汉语话语语法》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徐赳赳,《认知语言学中的话语研究》述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
康光明,语篇语言学及语篇例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
朱永生,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外国语2003/3
黄国文、徐珺,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
苗兴伟,语篇分析的进展与前沿,外语学刊2006/1
姜望琪,从句子语法到篇章语法,中国外语2007/5
陈平,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中国语文1987/5
陈忠,“了”的隐现规律及其成因考察,汉语学习2002/1
董秀芳,无标记焦点和有标记焦点的确定原则,汉语学习2003/1
范开泰、张小峰,独白语体中“呢”问句和语气词“呢”的篇章分析,语言科学2003/2
高增霞,副词“还”的基本义,世界汉语教学2002/2
薛凤生,试论“把”字句的语义特性,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1
金立鑫,词尾“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世界汉语教学2002/1
李晋荃,话题连贯与述题连贯,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1
李晓琪,现代汉语复句中关联词的位置,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
廖秋忠,现代汉语中动词的支配成分的省略,中国语文1984/4
廖秋忠,现代汉语篇章中指同的表达,中国语文1986/2
廖秋忠,现代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中国语文1986/6
廖秋忠,篇章中的管界问题,中国语文1987/4
廖秋忠,篇章中的论证结构,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1
廖秋忠,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
徐赳赳,叙述文中“他”的话语分析,中国语文1990/5
徐赳赳,多动词小句中的零形式,中国语文1993/5
徐赳赳,篇章中的段落分析,中国语文1996/2
刘丹青、唐正大,话题焦点敏感算子“可”的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1/3
刘丹青、徐烈炯,焦点与背景及汉语“连”字句,中国语文1998/4
屈承熹,汉语副词的篇章功能,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
屈承熹、李彬,论现代汉语句末情态虚词及其英译——以“吧”的语篇功能为例,外语学刊2004/6
郑贵友,关联词“再说”及其篇章功能,世界汉语教学20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