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拓宽办学渠道,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目前,我国教育投资的主体仍然是国家和政府,然而我国特殊的国情使得国家投资的学校远远满足不了教育的需求,缺乏一个教育平等的现实基础。针对这个现实,除了继续加大国家投入之外,要更多地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或各种基金组织等与学校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二、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
关于有教无类思想内涵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首先关于教字,古今同义,作为教育之意,没有分歧。而历来人们的争论点更多的是在类的解释上。梳理前人关于类的诠释,大多数将类解释成种类、类别。正如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所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又如南朝儒家学者黄侃所言人乃有贵贱, 同宜资教, 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 教之则差, 本无类也。二人皆把类解释为种类,而这种解释也历来被更多人所接受。此后关于类的解释出现的族类、善恶、贵贱等等,皆为后人在类别基础上对类的一种扩展、一种细化。然而无论将类做以上何种解释,我们都可以认识到一点,这里所讲的类是有等级之分的,这跟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首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是在仁的具体论述基础上提出来的。仁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基本体现是爱人。这里孔子所指的人 是大范围的人,不仅仅指爱具有血缘关系的人,还包括爱他人、爱众人。因而爱人与教育相结合就是要有教无类,让愈多的人去获得受教育的权利是孔子奉行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有教无类的理论依据还包括其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的人性论。这句话是说每个人的先天本性是相近的,但后天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会使人的品质有所不同。而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和其接受的教育紧密相关, 只有经过习, 才能为形成更优的品格奠基。正是在该理论支持下,有教无类思想应运而生。
(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针对我国目前教育资源不均衡等突出问题,注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对我们发展现代教育事业变得尤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统筹城乡资源,尤其加大对农村、偏远、贫困、民族地区教育的资金投入及人才补充,促进不同区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此外,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也需要配套的法律与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其中,对教育资源匮乏地区适当的政策倾斜已显得非常必要。
综上可见,孔子所主张的有教无类思想是没有种类之分的,是惠及大多数人的,不论学生的贵贱、贫富、畛域,只要愿意学习的人都可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当代教育坚持有教无类思想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中、高等教育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进一步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的教育改革问题同经济政治的发展、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就教育公平而言,受教育机会仍客观存在着城乡、男女、贫富等之间的差别,教育不公问题仍然是我们应当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问题, 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 很多学校都存在着经费紧缺、师资不足、教育质量差等问题。有些贫困地区的孩子, 因缴不起学费, 不得不选择了辍学在家或外出打工。与之相应,虽然大城市的学生受教育的条件要明显优于贫困地区的学生,但是近些年来, 随着政府的教育资金、师资力量以及相关教学政策不断地向重点学校倾斜,实验学校、私立名校、重点班等这些有违教育公平的现象同样屡见不鲜,甚至在同一教室里,也存在重点培养对象与一般培养对象之差。同时,金钱、地位等因素也越来越多地被考虑在人为给学生划分等级之中,有些学校更是出现了因分施教,因财施教等现象。以上这些有教有类问题已经逐渐阻碍了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和谐音符,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予以解决。在教育发展不断优化的今天, 坚持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不仅可以使人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而且可以促进教育的机会、过程、效果等方面的进一步公平,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孔子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就是说,只要是想学习的人,主动奉送上每家都可以拿的出的、普通的十条干肉作为师生见面礼,就可以对他进行教育。这正是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孔子的招生习性也同样印证了这一观点。首先,孔子招生不分贫贱富贵。他的学生中有出身平凡的子夏、曾参等,也有大贵族出身的南宫敬叔、孟懿子等。其次,孔子的学生地域分布广,来自诸侯各国,并无明确国别划分。再次,孔子招生无品行高低之分。即使前来求学之人之前是盗贼身份,但孔子也会一视同仁,对其施行教育,帮助其培养善良品德。
四、当代践行有教无类思想的相关建议
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虽然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该思想,试图从该主张中挖掘对当今教育有益的启示。
(一)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作为国家宪法规定的一项国民教育制度,具有强制性、公益性、普及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它是体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目前来说,坚持落实义务教育政策最重要的是保证国家在义务教育投入的主体地位,继续加大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尤其要注重完善与教育相关的公共服务建设以确保为义务教育投资的公平提供可能,使适龄学生真正可以获得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的权利。
一、有教无类思想产生背景及其理论基石
有教无类主张出自于《论语卫灵公》。该思想的提出与孔子所处的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由于奴隶制的深入存在,初期所采用的办学形式依然是学在官府, 民间无学。在这种制度下,只有贵族才可以享受受教育的权利。随着铁制工具和牛耕的出现, 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井田制度被破坏, 王权和奴隶主贵族走向了衰落。正是针对这种紧张的现实情况, 孔子审时度势, 明确提出了以扩大教育对象为特点的有教无类思想,想要通过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达到缓和尖锐局势、巩固统治的目的。孔子提出这一思想离不开当时尖锐的历史环境,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认识到,有教无类主张的形成同样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进一步落实,我们将追求人人都有学上的重点转移到了对教育质量的追求上,而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必然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因此我们要努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技能,尤其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为推进教育公平提供支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