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文(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文(含解析)
一、单选题:共30题
1.《全球通史》中载:“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

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来”的历史事件
A.二月革命
B.七月事件
C.十月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

材料中“摇摇欲坠的机构”即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可见导致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的革命就是俄国二月革命,故选A。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故排除。

2.列宁曾设想俄国二月革命后有和平发展的可能,后来却走了暴力革命道路。

这主要是由于
A.《四月提纲》提出了革命任务
B.临时政府的高压政策使革命丧失了和平发展的条件
C.临时政府下令逮捕列宁,激起人民的愤怒
D.布尔什维克党提出武装起义方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进程。

依据所学可知,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未能给俄国人民带来和平、面包和土地,对内准备镇压工兵代表苏维埃,制造七月流血事件,革命和平发展已无可能,列宁改变了原来的设想,武装起义提上日程,故选B。

《四月提纲》提出了革命和平发展的方针,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项为结果,而非原因,故排除。

3.下表是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

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说明,最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资本主义仍旧处于不断上升和发展的时期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不完全具备
C.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运动
D.社会主义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时期欧洲社会发展的状况。

依据表格信息及所学可见,18—19世纪两次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改变了社会面貌,可见资本主义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资本主义仍处于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故选A。

B项尽管在材料中有体现,但不能全面反映问题,故排除;社会主义运动成为当时的时代潮流,但并非主流,故C项错误;D项在表格信息中无反映,故排除。

4.毛泽东曾赋诗颂扬骁勇善战的彭德怀:“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1940年下半年,彭大将军纵横驰奔在中国华北战场,亲自指挥了一场鼓舞全国军民抗日斗志的战役。

这场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的重大战役。

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40年下半年,在彭德怀的亲自指挥下,八路军100多个团在华北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进行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发起的最大规模的主动进攻的战役,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的信心,故选D。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故排除。

5.1937年10月,毛泽东委托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向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递交一封信。

信中毛泽东呼吁艾德礼带领他的党派,帮助中国人民抵御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

这表明毛泽东认为
A.英国工党和中共同属于无产阶级政党
B.中国的抗日战争应该获得更广泛支持
C.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伤害了英国的利益
D.艾德礼可能将会成为英国下一任首相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中共的抗战政策。

材料中的“1937年10月”即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在信中“呼吁艾德礼带领他的党派,帮助中国人民抵御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希望中国的抗战得到世界各种进步力量的支持,即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应获得更广泛的支持,故选B。

英国工党属于资产阶级政党,故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信息中无反映,故排除。

6.下列歌谣与如图相关的是
A.“东洋鬼子恶魔王,烧杀奸淫像虎狼.叫咱同胞做牛马,叫咱儿孙做猪羊”
B.“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工友们呀啊,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
C.“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D.“刘邓大军过黄河,大军打俺门前过.俺给大军端碗水,大军还俺一条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分析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见,图中的战争由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国民政府发动,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甚至波及黄河流域,此战争应为北伐战争,与C项中的歌谣相关,故选C。

A、B、D三项分别与抗日战争、广州起义和解放军战略反攻相关,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7.1938年10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敌未出国门前言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该提案的“伟大”之处在于
A.鼓舞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桥
B.坚决反对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
D.成功的制止了国民党亲日派的投降倾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材料中的“1938年10月”即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采取政治诱降的方针,国民党内消极抗日的投降思想不断上升;陈嘉庚在提案中提出“敌未出国门前言和即汉奸”主张,体现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的精神,此为其“伟大”之处,故选C。

此时北平已失守,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D 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8.1949年11月,毛泽东在给华中局等单位的电报中指出.“你们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动员群众完成剿匪反霸,恢复与发展生产,恢复与发展文化教育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

这反映出新中国初期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初步形成
B.民主政策深得民心
C.政治协商成为统战的重要方式
D.中央允许地方自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之初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依据1949年11月即新中国建立伊始,毛泽东指示华中局等单位“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恢复与发展生产”可知,毛泽东重视发挥政治协商制度的作用,反映政治协商成为统战的重要形式,故选C。

1953年12月新中国开始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初步形成,故A项错误;B、D两项均在材料信息中无反映,故排除。

9.“这一制度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政党和政党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越走越宽广。

”该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由材料“这一制度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选择”、“是世界政党和政党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可知,此制度反映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并肩战斗的结果,也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等与中共新型的政党关系,可见该制度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选B。

A、C、D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10.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建立后政权组织结构。

依据图片信息及所学可见,此时期应为新中国建立后至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前,此时政协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故①正确;
依据《共同纲领》的内容,新中国属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性质,故②正确;此时《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尚未颁布,故③错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底,起到领导作用应是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新当选的中央人民政府,故④错误。

故选A。

11.2016年10月10日,国台办表示:是否接受“九二共识”,是检验台湾当局领导人所谓“善意”的试金石。

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可以平等协商、良性互动,两岸同胞就能赢得两岸关系发展的光明前景。

材料中“核心意涵”指的是
A.平等协商
B.和平统一
C.一国两制
D.一个中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祖国的统一大业。

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关系的基础;“九二共识”强调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可见材料中“核心意涵”即一个中国,故选D。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故排除。

12.美国在建国理政过程中,先由13个州的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了一部宪法,后建立了联邦制民族国家,进而形成各种利益集团和两大政党,遵循的是“宪法—国家—政党”的道路。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则走的是
A.“国家—宪法—政党”的道路
B.“政党—宪法—国家”的道路
C.“国家—政党—宪法”的道路
D.“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分析对照材料中的美国建国理政历程,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有完全不同的历程:“政党”即中国共产党团结其他民主党派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国家”即召开新政协,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宪法”即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基础。

据上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历程,走的是“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故选D。

A、B、C三项均不符合史实及题意要求,故排除。

13.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

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

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C.“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反映出1982年宪法的制定要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实际上强调了1954年宪法的若干原则在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中没有得以体现,结合“文革”中对民主法制的践踏的史实,可知答案为B。

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是针对“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修订的,反映不出1954年宪法的导向作用,A项错误;“文革”时期的宪法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原则,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82年宪法制定时的情景,当时还体现不出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的意义,D项错误。

14.1972年2月,敌视中国的佐藤首相在观看某一电视实况转播时,称自己仿佛在做一场噩梦,并不加掩饰地说:“他(美国总统)自己不是说了吗?这是本世纪的伟大事业。

他自己说了别人还说什么!”随后,他歪着嘴一声不吭地离去了。

佐藤首相的这一反应是针对
A.尼克松访华
B.《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发表
C.中美建交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由材料中“1972年2月”、“敌视中国的伊藤首相”、“仿佛在做一场噩梦”及“美国总统”等信息可见,伊藤首相这一反映是针对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故选A。

中美建交和《建交联合公报》均出现在1979年初,故B、C两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1970年10月,故D项错误。

15.1980年,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为由抵制莫斯科奥运会。

中国奥委会也发表声明,不参加此次奥运会。

1984年,苏联、民主德国等国家以安全问题为由宣布不参加洛杉矶奥运会。

该届奥运会是中国大陆代表团首次参加奥运会。

这反映出
A.中国在外交政策上追随美国
B.国际政治斗争冲击体育运动
C.意识形态是外交决定性因素
D.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开始瓦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80年代奥运会与大国外交关系。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服从于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故A项错误;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举办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为由加以抵制,中国奥委会也反对苏联这一霸权主义行为声明不参加此次奥运会,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举办时苏联东德等国也以安全问题为由宣布不参加,可见国际政治斗争冲击了体育运动,故选B;国家根本利益是外交的决定性因素,故C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及60年代后期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已宣告瓦解,故D项错误。

16.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对1950—2005年中美两国双边关系进行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如图。

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时期的出现主要缘于
A.中美建交,中国对外开放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D.美国放弃了称霸全球战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发展。

分析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见,“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的时期”出现于1979年—1988年,此时中美建交实现,中国对外开放推动了双方的良性的合作与交流,故选A。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整个国际形势相关,并非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相关因素,故B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美攻苏守的态势,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7.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初访中国,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

乾隆这一做法
A.有利于实现外交近代化
B.维护了主权与领土完整
C.固守了传统的朝贡体制
D.表明乾隆开始关注世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前期中国宗藩外交政策。

材料反映了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时,乾隆帝对一些清朝地方官员称其为“钦差”不满,下谕旨称使团为贡使,“以符体制”,可见乾隆帝仍以天朝上国自居,固守传统的朝贡体制,故选C。

明清宗藩外交体制与以平等外交为基础的外交近代化有根本的不同,故A项错误;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18.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
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形成。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采取法律强制手段,建立小家庭制度,有利于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B。

宗法关系以父系血缘关系为依据,在材料中无反映,故A项错误;C、D两项说法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19.汉代长安城的宫殿、官署、武库等朝廷机构的建筑物约占9/10的面积,剩下供居住的仅占1/10。

唐代长安的宫城和皇城占10%,而居民区占63.8%,其他面积为道路、河渠等设施所占。

从汉至唐都城布局的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弱化
B.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
C.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D.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唐都城布局的变迁。

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见,汉朝长安城中宫殿、官署等朝廷机构面积占9/10,足见其政治职能的特点;而唐朝长安宫城和皇城仅占10%,其余的为居民区、道路、河渠等设施,体现其经济职能特点;可见从汉朝到唐朝都城布局的变化反映了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故选B。

汉至唐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以来重农抑商政策长期牢固存在,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与经济重心转移无关,故D项错误。

20.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

材料反映了汉朝中期以前江南经济落后,到南朝时期经济发展较快,耕地面积扩大、农业发展迅速及手工业发达。

这种发展在于北方长期战乱,大量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见先进的生产技术的传播成为促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故选C。

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只是经济发展的条件,而非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此时南方经济发展只是为经济重心南移提供基础,故B项错误;D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不符合“主要原因”的题意要求,故排除。

21.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时期丝织业的发展。

材料反映了唐朝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等外来丝织品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由此生产“胡式锦”,可见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故选D。

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唐朝丝织业等手工业不断吸收外来手工生产技术,取长补短而使唐朝手工业水平大为提高,故B、C两项错误。

22.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A.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
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
C.小农经济发展较快
D.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中该学者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一些市镇中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约30%,而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约占70%,表明当时一些人发家致富后并未将大量资金用于购田置地,反映当时江南一些地方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D。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市镇地区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故A 项错误;B、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及史实,故排除。

23.据统计,麦哲伦船队船员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葡萄牙人37人,意大利人30
多人,法国人19人,此外还有佛兰德(今属比利时)人、德国人、英国人等。

这表明当时A.葡意法成为航海活动的领导者 B.各国间加强了航海方面的合作
C.航海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地圆学说的科学性已得到证实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见,麦哲伦远航船队的船员来自于欧洲十几个国家或地区,反映当时欧洲许多国家的各阶层的人们均有到东方掠夺财富的愿望和要求,表明当时航海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选C。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航海活动的领导者,故A项错误;B、D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24.下图是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该表格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西欧国家的差距较大
B.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利于中国近代化
C.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强于农业文明
D.近代中国传统的农本思想仍然很浓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分析表格信息可见,19世纪西欧的英国、法国与中国城市化水平,英国城市化程度最高、法国城市化较低,而中国城市化程度最低,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而法国、中国农业经济为主导,城市化进程缓慢,以上现象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强于农业文明的本质,故选C。

A项仅为现象,不符合“本质”的要求,故排除;B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D项表述不全面,故排除。

25.英国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也是近代史上率先崛起的国家之一。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 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英国社会发展的特点。

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英国“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实现了政治民主化方面,“抢占了先机”在于17世纪英国率先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即在18、19世纪英国领先于世界在于开展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据上,故选D。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故排除。

26.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1656年清政府颁布《禁海令》。

对两者认识正确的是
A.是依据各自的经济基础而制定
B.不利于两国海外市场拓展
C.都禁止各自国民进行海外贸易
D.增强各自国家的经济实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17世纪中期英国《航海条例》和清朝“海禁”政策的比较。

结合所学可知,前者是英国为适应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与海上商业强国荷兰争夺海外市场而颁布,后者是清朝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严格限制中外商民交往和海外贸易的措施,故两者是依据各自的经济基础而制定的,故选A。

英国的《航海条例》利于拓展海外市场,故B项错误;英国的《航海条例》体现了重商主义思想,鼓励发展海外贸易,故C项错误;清朝的《禁海令》不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及海外市场的拓展,不能扩大资本的积累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故D项错误。

27.1870年以后,欧美国家重工业发展迅速。

在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生产流程日趋复杂,一个产品需要多道工艺流程分工与技术的复杂性与19世纪前期不能同日而语。

因此,垄断组织在重工业的各个领域中发展很快。

这说明
A.资本主义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
B.生产技术的发展是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催化剂
C.垄断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D.垄断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过程
【答案】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