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PPT课件汇总:第三单元PPT课件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PPT课件汇总
第三单元课件汇总
第三单元目录
8 兰亭集序王羲之
9 赤壁赋苏轼
10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暑期寄语
虚度光阴往岁迁,云高秋立再结缘偃城莞尔圣人笑,陋室愧然俗子虔师旷炳烛终不晩,老泉悟道亦为贤今兹亮剑招招论,终信悬梁必曙天
高考文言文考什么?(19分)
1. 实词的解释
2. 虚词的用法
3. 句读
4. 句子的翻译
5. 文意的把握
6.文化常识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真迹绝真心能给谁
牧笛横吹黄酒小菜又几碟夕阳余晖如你的羞怯似醉摹本易写而墨香不退
与你共留余味
一行朱砂到底圈了谁
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叠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迭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弹指岁月倾城顷刻间烟灭
青石板街回眸一笑你婉约
恨了没你摇头轻叹
谁让你蹙着眉
而深闺徒留胭脂味
人雁南飞转身一瞥你噙泪
掬一把月手揽回忆怎么睡
又怎么会心事密缝绣花鞋
针针怨对
若花怨蝶你会怨着谁
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
手书无愧无惧人间是非
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夜
我等春雷来提醒你爱谁
兰亭序
周杰伦
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
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
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的作家。
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字逸少。
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
(303--361)
作者简介
王羲之像
《兰亭集序》
唐人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流觞曲水:
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流觞曲水
☆时间:☆地点:☆目的:☆人物:☆环境:☆活动:☆天气:
☆感慨:良辰美景赏心悦事乐第一部分(1—2):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交代了哪些内容?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时节难得会稽山阴之兰亭聚地清雅修禊事欢欣之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名士相聚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环境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优美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活动有趣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气候宜人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悦目赏心
人贤
辰良事趣
赏心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景美信可乐也
情真
第三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哪个?
痛
痛惜???
痛苦???痛心???
悲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
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就是保全性命。
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但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
此处之“痛”,痛在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短暂。
☆作者因何而痛呢?
☆在文中找出能引起作者“痛”的词句。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当其欣于所遇不知老之将至
痛
悟言一室之内(静)
放浪形骸之外(躁)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之痛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往事不再之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无常之痛
死
生
亦
大
矣
惜!
人生感慨:“欢乐有尽,人生短暂”“死生亦大矣”
☆第四段最能体现作者情
感的词语是哪个?
悲!
死生之大古今同感
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人生无常而悲,无不为生死之事而叹。
★第四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什么意思?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
本文的写作意图?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悲!
古人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时人以作者为代表的一类文人雅士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千古同悲
主旨
这篇书序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强调了生死问题,表明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这篇课文中,哪几个字可以显示作者情感的变化?
乐痛
悲
整体感知
今昔之悲
死生之痛
相聚之乐
乐痛
悲
乐:兰亭盛会痛:人生感慨悲:作序目的
修禊事也茂林修竹况修短随化列坐其次丝竹管弦之盛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足以极视听之娱夫人之相与
重点实、虚词
古代的一种风俗高长
地方,这里指水边热闹繁多用来
……的原因动词,尽享交往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有时会面
动词,注定
面对明
白
本来
动词,把……看作一样动词,把……看成平等原因
如同,好像
对这
重点实、虚词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②况修短随化寿命长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
4、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古今异义: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古义:全、都。
今义:盐味)
2:列坐其次
(古义:水边。
今义:居于次一等的)
3: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自然界。
今义:种类)
4: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抱在怀里)
6、茂林修竹
7、曾不知老之将至8、向之所欣9、终期于尽
10、亦将有感于斯文古:长;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
古:竟;
今:无此义
古:过去;今:常用义为方向
古:至,及今:无此义
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为
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用来。
今:连词,表因果关系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
⑴介宾短语后置(于+宾语也叫状语后置):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定语后置:
1,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三,省略句:
⑴省主语:
①(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⑵省介词宾词:
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⑶省介词“于”:
①映带(于)左右②悟言(于)一室之内
出自本文的成语
✞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
✞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抗拒人生虚幻性的真正行之有效的办法只能是
在给定的生命限度内进行最大可能的价值创造
赤壁赋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苏
轼
苏门三学士:苏洵,苏轼,苏辙
散文“欧苏”:欧阳修,苏轼
宋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宋词“苏辛”:苏轼,辛弃疾
宋书法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书法
苏轼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056年, 苏轼首次出川赴京考试。
翌年,他
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其弟也高中进士,一时“三苏”名声鹊起。
但适逢母亲病故,苏轼归家服孝,于1059年期满,重回汴京。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1066年逢其父于汴京病故,再一次扶丧归家。
✞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苏轼也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
✞(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
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
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
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
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
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赋的文体
✞汉代大赋:铺张扬厉
✞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六朝律赋:注重对仗工整
✞宋代文赋:介乎诗和文之间,整散结合,灵动灵活。
✞《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代表。
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
听读课文思考:
苏轼在游赤壁时的
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1、壬戌()10、酾酒()
2、桂棹()11、横槊()
3、余音袅袅()12、渔樵()
4、幽壑()
13、扁舟()5、嫠妇()
14、匏尊()6、愀然()
15、蜉蝣()7、山川相缪()16、无尽藏()8、舳舻千里()
17、狼籍()9、旌旗()18、枕藉()
rénxūzhào niǎo hèlíqiǎo liá
o zhúlújīng shīshuòqiáo piān páo fúyóu zàng jíjiè
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悲)→(乐)
二、文本研习
(一)整体感知
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三、疏通文意
理解情感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下面游览。
清凉的风缓缓吹来,水面上不起波浪。
我端起酒杯劝客人们喝酒,朗颂吟唱“明月”的诗歌和“窈窕”的篇章。
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
白濛濛的水气笼罩江面,江水的泛光和天空连成一片。
任凭小船向何处漂荡,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
江面是那么浩瀚啊,船儿象凌空乘风而行,不知道将要飞向何方;我们轻快地飘起啊,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飞升到仙境的神仙。
第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古:越过今:欺辱通“凭”,凭借古:白茫茫的水汽
今:节气古:旷远的样今:不知道的样子
泛舟赤壁
1、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
此时作者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
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
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情:“乐”。
舒畅飘逸,飘飘欲
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乐在何处
一、良辰:七月既望
二、美景: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三、豪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
然物外的境界。
在黄州苏轼过
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
境相当困难。
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
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反映了他超
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