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太极拳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鑫:太极拳论
展开全文
缠绕运劲,舒畅经络
“凡经络皆有益于拳。
”
“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
“太极拳缠丝法也。
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
“浑身俱是缠劲,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在左手前,右手后;右手前,左手后,而以一顺合者;亦有左里合,右背合者;亦有用反背劲而往背面合者,各因其势之如何而以自然者运之。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
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
“此中意趣,莫割断神气,神气不断,知脉自然流通。
”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
”
“盖物有对持,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
”“卫生之本,还气妙诀。
能善运气,始能卫其生命。
”
“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朋,处处循规矩,一线启灵明;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
”
“五运六气司变化,武术得之自通神。
”
“任脉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至天突、廉泉止,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下降至人中止。
……上身任督以腹背言,……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
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
……人能明任督以运气保身,……行导引之术,以为(却病延年)之根本。
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即丹田),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
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
无念之发,天机自动。
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
……练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
时措碱宜,自然合拍。
此言任督之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
气动由肾而生,静仍归宿于肾。
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
……总之,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
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
“此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斜缠顺逆原有定,最耐浅深细究研。
究研功夫真积久,一旦豁然太极拳,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混然。
”
“胳膊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此是顺缠法。
由骨至肌肤,由肩至指,出劲也。
由指至肩倒(逆)缠法,所谓入劲者,引之而来,使敌近于我也。
”
“两腿之劲,皆由足大拇指领起,过涌泉,上缠过外踝,向里缠,斜行而上,过三里,越膝,逾血海,至大腿根,两腿根间谓之裆,即会阴穴也(盖两劲对头是其结穴,此处是腿劲归宿,腰劲稍往下降,降至此腿根撑开,裆劲自圆)。
运劲足后跟踏地,渐至趾通谷、大种、外腓以及隐白、大敦、厉兑,实实在在地踏于地上(脚趾脚掌要抠住
地,涌泉要虚,不虚则趾不着力,用不上力,是为前后实,中间虚)。
”
“官体之劲,各随各经络运行,无纤悉之或差。
”
“一往一来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自古太极皆如此,何须身外妄营求。
”
九松十要一虚灵,学好太极不要愁
太极拳具有健身、修身、医身、乐身和防身五种功效,涉及哲学、力学、中医学、兵学和美学五大领域。
太极拳涉及这么多领域,加上几十个复杂的动作、众多的要领和无过不及的“度”,如果不通过缓慢均匀的练习,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其精髓的。
我起初不明白太极拳的内涵,也不知道怎样掌握其要领,学拳学剑,只模仿外形动作,学了一套又一套,只求数量和多花样多,没有在练拳质量和内功上下功夫。
近十年来,我舍掉了原学的十几个拳剑套路,专门练传统杨式85式这一套,反而觉得有学不完练不完的东西,不断有新的收获,也逐渐体会到缓慢均匀地慢练比快练和跟随音乐行拳的效果更好,归纳起来,有以下好处。
01
慢练有利于领悟太极拳立身中正安舒、全身放松、节节贯穿、上下贯通等精髓,克服快练时容易出现的上体不正、前俯后仰、左右晃动、肢体僵硬等问题。
有位太极高手说,中定放松是太极拳入门的基本要求。
按我的理解,“中”就是立身中正,上下一条线;“定”就是身躯不能随便晃动,要定得住;放松是太极拳的灵魂,从心意到肢体,里里外外都要放松。
然而在明白了这些之后,要做到身知体悟,还需要有一个很长的习练过程。
我年轻时就有点驼背,生理上的缺陷一直妨碍我掌握立身中正的要领,为此,我不论习拳练功,还是日常坐立、行走或看书写字,都注意头正身直、尾闾中正,慢慢地腰身比过去直了很多,现在是老头了,反倒几乎不怎么驼背了。
过去窝胸驼背,习惯性低头,“神”提不起来,现在头往上领,精神有了,身直了、也就中正安舒了。
02
慢练有利于腹式深呼吸,即呼吸深长气沉丹田。
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中明确指出:“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
”在《新编太极拳全书》137页中
对呼吸的论述,却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拳友中也有各种不同的练法,有的主张有意识气沉丹田,有的主张意守丹田,有的主张自然呼吸不用守,还有的主张似守非守。
我本人的体会是,初练时以自然呼吸为好,动作熟练后,待能缓慢均匀全身放松地练拳时,意念中只要稍有松□气之意,就能由自然呼吸过渡到腹式深呼吸,此时丹田似守非守,身上手上都会有内气充盈之感。
凡脚底、身上、手上出现的发热、发麻、发胀、蚁爬等,都是应该伴有的正常感觉。
03
慢练有利于分清虚实,稳定下盘。
杨澄甫强调“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
我的体会是,如果把中定放松当作入门的第一步,那么,下盘功夫就是第二步了。
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下盘功夫是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
如果基础不牢,就如空中楼阁,见风即倒。
那么怎样才能练好下盘呢?
我自编了一首口诀:“两眼平视静心身,提顶吊裆腰胯沉,实腿支撑稳如柱,虚腿迈步才轻灵。
”所有跟我学拳的拳友,我都是用这□诀帮他们加强记忆的。
练拳两腿轮换移动重心,全身像是坐在一条腿
上打拳,重心的移动要缓慢均匀。
虚实分得清,实腿就会越来越沉稳,虚腿就会越来越轻灵。
如果能感到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八面支撑的桩功,就达到了既练了拳,又练了功的理想效果。
太极拳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就是在缓慢均匀移动重心和分清虚实中体现出来的。
04
慢练有利于做到腰带四肢,劲力完整。
杨式太极名家杨振基强调,太极拳必须以练腰为主,“一切动作要靠腰带动,腰带,腰拉,腰转,腰脚手”。
还说“太极拳不从腰上去练,永远也练不成”。
行拳走架时,全身都应放松,前进、后退、左右侧行,脚不能用力,手更不能主动和妄动,需要用腰(有的动作还要用胯)来带动作圆弧形运动,即大圈套小圈,一圈连一圈,相连不断。
如果动作快了,就容易忽视腰带四肢、劲力完整。
十五六年前我虽然认识到了练腰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指点,我打起拳来仍然是身、脚、手各行其是,形不成整体。
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手上的劲是从脚下传上来的。
如果习拳时手妄动,主动劲就散了。
要形成整劲就必须用腰带。
我的老师曾说过,腰管左右(指手的左右运行),手管上下(上下用手领),腿管前后(身手前去和回收靠腿的前弓和后坐)。
简短朴实的几句话,把太极腰、太极脚、太极手如何协调一致,讲得清清楚楚。
这种练整劲的感受,也只能在缓慢均匀的练拳中体会到,练快了,是无法感受到的。
05
慢练有利于细心领会“用意不用力”这一重要拳理拳法。
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中讲得十分明白:“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
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
”“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
”不用力,就是指通过长期练拳,逐渐减去身上的拙力。
曾有师傅和拳友提示我,打拳不要灌意(意太浓),我想,无过不及不光指外形动作,意和劲同样要无过不及。
用意还有个度的问题,也就是用意必须适度:意太浓,无意中用了拙力;意太淡了,又丢了掤劲(指太极拳的总劲)。
打拳强调缓慢均匀,既指速度要均匀,还包括力度也要均匀适
度。
如果练快了,行拳走架中就难以意识到力的正确使用了。
06
慢练更有利于把拳架练规范打准确,也便于拳友看出不足。
也就是说如果练快了,不但自己难以感受到对与错,同行也不易看出拳架是否准确。
太极拳的外形动作是否规范极为重要,比如手的位置摆对了就出劲,摆错了就丢劲。
07
慢练有利于修身养性。
过去我爱人与我性子都比较急,长期相处中难免会有些摩擦。
她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不高兴时开口就刺人,以往我听到剌耳的话也沉不住气,容易和她争吵。
经过长期慢练太极拳,每天习惯性地专心致志、心静体松地练,并将这心态有意识地融入日常生活中,即使遇到烦心事,也不会太在意,与人产生矛盾时也能冷静思考,妥善处理。
让人三分,事情很快就过去了。
现在我老两□感情更加亲密,真正是少来夫妻老来伴,三世同堂的家庭更加和睦美满。
这是快练难以达到的境界。
慢练究竟要慢到怎样才合适呢?这要根据习拳者年龄、体质、习练阶段和层次、功力和目的的不同而不同。
一套杨式85式拳,可打20-30分钟,也可打40多分钟或更长时间。
慢练不光是行拳速度放慢,更要注重均匀连贯,避免断续和起伏。
但如果习拳者平衡能力和腿力不够,暂不必求慢,可经常练练桩功,走走太极步,力求由快到慢自然过渡。
慢练太极拳,对健身养身防病治病也是非常有益的。
中医认为,
人体气血不畅就易生病,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节节贯穿、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可以促进休内经络疏通,气血流畅,利于新陈代谢,提高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
慢练太极拳,腰身不停地左右旋转,能对内脏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特别是要求全身肌肉放松,思想安静,能使大脑皮层得到很好的调养。
我年轻时易感冒,年过七十后,感冒反而少了。
即使是偶感风寒,也容易康复,有时上午在医院吊瓶,下午我就打拳去了。
十几年前我患有轻度脑梗,曾出现过多次短暂性意识障碍,后来又患上了前列腺增生。
医生认为前列腺增生不开刀就难以治愈,我考虑到自己年纪偏大,决定采取服药保守治疗,辅以慢练太极拳。
以上病症两、三月后均明显好转,现在基本治愈。
我今年77岁,每天坚持练拳3至4个小时,还要做几个小时的家务活,竟然没觉得疲劳,吃饭香、睡觉甜、两便正常,全身舒适。
练太极成为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已形成越练越想练的良性循环。
可以预计,习练太极终将伴我余生。
太极拳核心功法就是肢体放长训练
人们一直认为打太极拳是慢悠悠的、软绵绵的,因此比喻做事为打太极拳。
许多人觉浸在“用意不用力“的要领里,认为打太极拳只用意不用力,练起拳来也慢悠悠、软绵绵的。
打太极拳为什么要慢?有人说是“物极必反”,意思是说慢到极点就是快,实际上,你不动,就不会产生效果。
打太极拳真的不用力吗?其实是指不用拙力,意与力是相互作用的,反过来,没能力,意也就没有作用。
太极拳高手陈发科先生曾说过,“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拙力,但不说用意不用劲,太极拳可称为“棚劲拳”。
这里所说的棚劲,就是太极拳的核心功法——肢体放长,没有肢体放长,打起太极拳来就会软绵绵的,缺乏内劲。
第一,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所谓顶虚领,是把头、颈向上虚虚领起。
气沉丹田,则是意想气沉入丹田,即小腹放松成圆形。
从人体解剖上讲,头上顶脊柱上拔,丹田下沉,尾骨下附,使脊柱产生上下的争力,从而带动脊部上下筋肉拉伸。
长期锻炼,筋肉才会被拉长,增加肌肉力量,俗话说“筋长力大”,“力发于脊”亦在于此。
在练拳时,不仅意识上有头尾朝相反方向拉开之意,实际上,头微微用力上顶,尾骨微用力下坠,也是肢体放长的要点之一。
第二,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含胸要求胸部既不凸出,也不凹进,使胸成为脊背拔长的支柱,并依靠支柱加以放长。
沉肩的作用是将臂部下塌,使臂生根,同时坠肘,使肘与肩部之间达到放长,当手臂进行缠丝运动也是以坠肘为中心的,同时坠肘和腕又可以使肘与腕之间放长,因此沉肩坠肘和挫腕是整个手臂的放长,,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其实质为背部筋肉相互拉伸,使背部如同弓背,背部筋肉左右拉伸;坠肘,使手部肉与肩部筋肉因拉伸而连结成一体,太极中的背如弓亦在于此。
这样背脊动,手就会被带动,所以说缠丝是脊带手而动的。
练拳时,又肘应微用力下沉且有横撑之力,双肩下沉且相互内抱,这样才能与头尾相争构成十字劲,即上下左右的劲力相争,这才是太极拳因放长而产生的弹性棚劲。
第三,松腰圆档,开胯屈膝。
这是指腿部的放长。
腿因站立,放长比较难,开胯屈膝就可以在这一特定的姿势下圆档,用螺旋式的运
动来变换虚实。
这主要表现在膝的旋转上,当腿向外旋转时,使外侧处于放长而侧则为收缩,这种腿的旋转配合着手、臂、身成为全身的旋。
从人体解剖上讲,因开胯、屈膝,腿上的筋肉被拉长,胯部的筋肉也被拉长,日久,这两部位的筋肉被放长,力量增大,同时因为胯、腿筋肉被拉紧,使其与背部筋肉相连接,成为全身的整体运动,脊柱动,腿也跟着动,这就是常说的“上动下自相随”。
实际练太极拳时,双胯须用力左右相争,前后相争,以使腿部筋肉放长。
练拳时,把以上三种要领合一,就是太极拳的肢体放长。
因为身体的筋肉被拉长,如同皮筋被拉长,对方碰上拉紧的皮筋,就会产生反弹力,这就是太极拳的棚劲。
为保持这种棚劲,练拳时就不能快,因为一快,就不能保持筋肉的拉伸,棚劲则散架。
只有慢慢地动,才能保持棚劲不散,习惯了后,才可以渐渐地快,这就是“以慢制动”的根本所在。
而不是慢去打人,那样只能成为挨打的靶子!
有了棚劲,就可以练出其它的捋、挤、按、靠、采等劲。
例如,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外向内缠丝,为捋劲;双手同时将棚劲交叉向外棚出,为挤劲。
掌心向下圈沾着一点而不离开的下棚劲,为按劲。
实质发劲是在头尾相争,沉肩坠肘,由脊柱引导下,通过手的伟递,有身体去撞人,劲由脊发出。
从人体解剖上,发劲实质是脊柱头尾相争被拉长,手、胯、等均被拉长,如同一张拉开的弓,发劲时,将脊柱突然放松,手、胯、腿也放松,如同弓箭射出,将手射在对方身上,这就是发劲,也称射法。
所以有推手或散手时,必须保持这种棚劲,这样练太极拳会很累,也就是过去太极拳宗师说的打十几遍拳就苦不堪言的道理。
而现在练太极拳打十几遍,体力消耗也不大,以这样的练法去搏击,也许是太极拳难以实战的原因之一吧。
有人说,太极拳讲究放松,为什么要拉紧筋肉去练拳“所谓放楹,实质是放长身体达到的松开,由松开的放长而使身体产生弹性,弹性加强,即成为棚劲,这种弹簧力就是太极中的刚劲,刚柔相济的关键是肢体放长后,动作的落点用刚劲,其过程中则用柔劲,可见这种放松是在放长下的放松。
如果关节肌肉绷紧,则无法放长,这就是紧中有松,松中有紧的“棉里藏针“。
只有多花时间练肢体放长,才能练
出真功,而天天去盘松散的架子则无济于事。
说说慢练太极好处多
太极拳具有健身、修身、医身、乐身和防身五种功效,涉及哲学、力学、中医学、兵学和美学五大领域。
太极拳涉及这么多领域,加上几十个复杂的动作、众多的要领和无过不及的“度”,如果不通过缓慢均匀的练习,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其精髓的。
我起初不明白太极拳的内涵,也不知道怎样掌握其要领,学拳学剑,只模仿外形动作,学了一套又一套,只求数量和多花样多,没有在练拳质量和内功上下功夫。
近十年来,我舍掉了原学的十几个拳剑套路,专门练传统杨式85式这一套,反而觉得有学不完练不完的东西,不断有新的收获,也逐渐体会到缓慢均匀地慢练比快练和跟随音乐行拳的效果更好,归纳起来,有以下好处。
01
慢练有利于领悟太极拳立身中正安舒、全身放松、节节贯穿、上
下贯通等精髓,克服快练时容易出现的上体不正、前俯后仰、左右晃动、肢体僵硬等问题。
有位太极高手说,中定放松是太极拳入门的基本要求。
按我的理解,“中”就是立身中正,上下一条线;“定”就是身躯不能随便晃动,要定得住;放松是太极拳的灵魂,从心意到肢体,里里外外都要放松。
然而在明白了这些之后,要做到身知体悟,还需要有一个很长的习练过程。
我年轻时就有点驼背,生理上的缺陷一直妨碍我掌握立身中正的要领,为此,我不论习拳练功,还是日常坐立、行走或看书写字,都注意头正身直、尾闾中正,慢慢地腰身比过去直了很多,现在是老头了,反倒几乎不怎么驼背了。
过去窝胸驼背,习惯性低头,“神”提不起来,现在头往上领,精神有了,身直了、也就中正安舒了。
02
慢练有利于腹式深呼吸,即呼吸深长气沉丹田。
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中明确指出:“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
”在《新编太极拳全书》137页中对呼吸的论述,却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拳友中也有各种不同的练法,有的主张有意识气沉丹田,有的主张意守丹田,有的主张自然呼吸不用守,还有的主张似守非守。
我本人的体会是,初练时以自然呼吸为好,动作熟练后,待能缓慢均匀全身放松地练拳时,意念中只要稍有松□气之意,就能由自然呼吸过渡到腹式深呼吸,此时丹田似守非守,身上手上都会有内气充盈之感。
凡脚底、身上、手上出现的发热、发麻、发胀、蚁爬等,都是应该伴有的正常感觉。
03
慢练有利于分清虚实,稳定下盘。
杨澄甫强调“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
我的体会是,如果把中定放松当作入门的第一步,那么,下盘功夫就是第二步了。
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下盘功夫是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
如果基础不牢,就如空中楼阁,见风即倒。
那么怎样才能练好下盘呢?
我自编了一首口诀:“两眼平视静心身,提顶吊裆腰胯沉,实腿支撑稳如柱,虚腿迈步才轻灵。
”所有跟我学拳的拳友,我都是用这□诀帮他们加强记忆的。
练拳两腿轮换移动重心,全身像是坐在一条腿上打拳,重心的移动要缓慢均匀。
虚实分得清,实腿就会越来越沉稳,虚腿就会越来越轻灵。
如果能感到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八面支撑的桩功,就达到了既练了拳,又练了功的理想效果。
太极拳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就是在缓慢均匀移动重心和分清虚实中体现出来的。
04
慢练有利于做到腰带四肢,劲力完整。
杨式太极名家杨振基强调,太极拳必须以练腰为主,“一切动作要靠腰带动,腰带,腰拉,腰转,腰脚手”。
还说“太极拳不从腰上去练,永远也练不成”。
行拳走架
时,全身都应放松,前进、后退、左右侧行,脚不能用力,手更不能主动和妄动,需要用腰(有的动作还要用胯)来带动作圆弧形运动,即大圈套小圈,一圈连一圈,相连不断。
如果动作快了,就容易忽视腰带四肢、劲力完整。
十五六年前我虽然认识到了练腰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指点,我打起拳来仍然是身、脚、手各行其是,形不成整体。
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手上的劲是从脚下传上来的。
如果习拳时手妄动,主动劲就散了。
要形成整劲就必须用腰带。
我的老师曾说过,腰管左右(指手的左右运行),手管上下(上下用手领),腿管前后(身手前去和回收靠腿的前弓和后坐)。
简短朴实的几句话,把太极腰、太极脚、太极手如何协调一致,讲得清清楚楚。
这种练整劲的感受,也只能在缓慢均匀的练拳中体会到,练快了,是无法感受到的。
05
慢练有利于细心领会“用意不用力”这一重要拳理拳法。
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中讲得十分明白:“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
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
”“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
”不用力,就是指通过长期练拳,逐渐减去身上的拙力。
曾有师傅和拳友提示我,打拳不要灌意(意太浓),我想,无过不及不光指外形动作,意和劲同样要无过不及。
用意还有个度的问题,也就是用意必须适度:意太浓,无意中用了拙力;意太淡了,又丢了掤劲(指太极拳的总劲)。
打拳强调缓慢均匀,既指速度要均匀,还包括力度也要均匀适度。
如果练快了,行拳走架中就难以意识到力的正确使用了。
06
慢练更有利于把拳架练规范打准确,也便于拳友看出不足。
也就是说如果练快了,不但自己难以感受到对与错,同行也不易看出拳架是否准确。
太极拳的外形动作是否规范极为重要,比如手的位置摆对了就出劲,摆错了就丢劲。
07
慢练有利于修身养性。
过去我爱人与我性子都比较急,长期相处中难免会有些摩擦。
她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不高兴时开口就刺人,以往我听到剌耳的话也沉不住气,容易和她争吵。
经过长期慢练太极拳,每天习惯性地专心致志、心静体松地练,并将这心态有意识地融入日常生活中,即使遇到烦心事,也不会太在意,与人产生矛盾时也能冷静思考,妥善处理。
让人三分,事情很快就过去了。
现在我老两□感情更加亲密,真正是少来夫妻老来伴,三世同堂的家庭更加和睦美满。
这是快练难以达到的境界。
慢练究竟要慢到怎样才合适呢?这要根据习拳者年龄、体质、习练阶段和层次、功力和目的的不同而不同。
一套杨式85式拳,可打20-30分钟,也可打40多分钟或更长时间。
慢练不光是行拳速度放慢,更要注重均匀连贯,避免断续和起伏。
但如果习拳者平衡能力和腿力不够,暂不必求慢,可经常练练桩功,走走太极步,力求由快到慢自然过渡。
慢练太极拳,对健身养身防病治病也是非常有益的。
中医认为,人体气血不畅就易生病,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节节贯穿、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可以促进休内经络疏通,气血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