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编 教宗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口诀:法国仪式)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德国(1763年)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 全新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教育的生产性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益突出 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主题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景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 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随笔 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也可以说:“教育心得”,主要是写教育过 程中的某一点体会的心得
教育改革 含义、作用 含义: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以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 作用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概念: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 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是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特点:目的性;自然性;有翔实的观察记录;能动性
调查研究法 使用最广泛的是问卷调查
实验研究法 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
个案研究法 比较法
保罗郎格郎 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1970 观点:终身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观点:和谐教育思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学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教育学与驾驭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在批判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基础之上提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
克卢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 凯洛夫:《教育学》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批判教育学 当代西方教育理论占据主导地位的学说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蔡元培 “学界泰斗,认识楷模” ——毛泽东 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教育独立思想 黄炎培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 著名职业教育理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晏阳初 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三大方式:学校、家庭、社会 梁漱溟 当务之急是“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 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 “万世师表”——宋庆龄
教育最基本的规律 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 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
教育学发展概况 萌芽阶段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
教育思想 学说核心:“仁”和“礼”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 把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 劳动 教学原则与方法
代表国家:中国、苏联
教育发展的历史 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具有非独立性,与社会活动、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教育具有原始性 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 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 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封建社会 学校规模扩大,类型增多 教学内容日益丰富,并且具有等级性、专制性、保守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 阶级性: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 道统性:天道、神道、人道合一,只认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 等级性:不通阶层——不同教育 专制性:权威性强,不民主 刻板性: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象征性:不同教育——不同阶层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德国) 杜威(美国)
20世纪多元化发展 实验教育学 产生:19C末20C初 德国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比纳、霍尔、桑代克 代表著:《实验教育学纲要》 《实验教育学》 教育实验三阶段:提出假设、进行实验、确认 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 产生:19C末德国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代表作:《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 《教育与文化》 教育的研究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理解与解释的方法 实用主义教育学 产生:美国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设计教学法》等
斯巴达教育 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培养军人 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中世纪的西欧 教会教育 教士僧侣 七艺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 封建骑士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咏诗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 代表人物:意大利——维托利诺、法国——拉雷蒙、法国——蒙田、尼德兰 ——埃拉斯莫斯(提出“班级”)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国外教育改革背景和趋势 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 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 重视提高师资水平 教育公平渐成教育改革的主题
教育适应自然
班级授课制
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
卢梭(法国) 代表作:《爱弥儿》 观点:性善论 自然主义教育
康德(德国) 代表作:《康德论教育》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人
裴斯泰洛奇(瑞士) 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洛克(英国) 代表作:《教育漫话》 观点:“白板说”——天物的智力人人平等,教育导致了后期的差异 “绅士教育论”
从人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总体来说,教育是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
永恒性 历史性 继承性 长期性 相对独立性 生产性 民族性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具有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既是受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的功能 按作用的对象分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基本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拓展功能 按作用的方向分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按呈现形式分 显性功能:计划之中的 隐形功能:预料之外的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观点: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代表人物:朱熹、宗教 地位:最古老的教育起源学说 生物起源说(口诀:利马能生) 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 地位: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心理起源说(口诀:心中美孟) 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代表人物:美国孟禄 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劳动起源说 观点:教育起源宇人类所特有生产劳动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 用》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当代理论的新发展 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布鲁纳:《教育过程》 结构教学论 倡导发现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发展性教学理论(五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的教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学生得到一般发 展
瓦根舍因:范例式教学理论 其他学者的观点
皮亚杰 代表作:《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观点: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的“词源” 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最早解释: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使子做善也。” 教育的定义 从社会角度定义 广义的教育 概念: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 概念: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变化的活动 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构建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 物的总和,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内容上: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科书 形式上: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过程中的三对基本矛盾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教育者与 教育内容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最基本、决定性的矛盾,教育活动的起点)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养士之风:稷下学宫 两汉 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育机构
中央:太学——最高教育机构 地方:郡县学、郡国学 文翁兴学(地方官学) 隋唐 选士制度上采取科举制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 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宋代:书院 明代:八股文(封建教育走向衰落) 清朝:1905年废除科举制
新兴的教育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 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 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步骤:计划、行动核心、观察、反思 特点 为教育行动而研究 在教育行动中研究 由教育行动者研究
质性研究法 也称为“实地研究法”或“参与观法”,是基于直觉之上的研究方法,以研 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在于研究对象的互动 中理解和解释其行为和意义的建构
古代印度 婆罗门教育:家庭教育为主,背诵《吠陀经》,僧侣是唯一的老师。 佛教教育:背诵经典、钻研经义
古代埃及 三种学校 宫廷学校: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 职官学校:贵族和官员子弟 文士(书吏)学校:一般奴隶主阶级(开设最多) 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代希腊
重点
雅典教育 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培养政治家、商人 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特点 终身化:(法国)保罗郎格郎提出 全民化
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方式和内容日趋民主 多元化 现代化 全球化 信息化 科学化
第二节 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发展的内在动力
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古代中国 五帝时期:“成均”和”痒“,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 夏代:“序”和“校”我国最早的学校出现 商代:考古首次证实,学校确实已经出现,“痒、序、小学、大学” 西周 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学在官府,学术官守,以官为师、以吏为 师 有国学、乡学之分 教学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
柏拉图(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坤体良(古罗马) 独立形态阶段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夸美纽斯(捷克) 代表作:《大教学论》(1963) 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教育观点 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即普及教育
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 语》
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育的教育家 因材施教 学、思、行相结合 温故知新(巩固性原则)
孟子 荀子(口诀:闻见化恶)
墨家 道家
《学记》 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古希腊) 问答法(产婆术) 步骤 讽刺 定义 助产术 作用:为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基础
第三节 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 教育研究 概念 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收集、整理和分析 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基本过程(单选、多选、简答) 选择研究课题(起始环节、关键性一步) 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贯穿研究的全过程) 制定研究计划 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教育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 研究方法(单选、 多选) 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观察研究法
现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 全新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教育的生产性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益突出 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主题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景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 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随笔 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也可以说:“教育心得”,主要是写教育过 程中的某一点体会的心得
教育改革 含义、作用 含义: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以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 作用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概念: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 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是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特点:目的性;自然性;有翔实的观察记录;能动性
调查研究法 使用最广泛的是问卷调查
实验研究法 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
个案研究法 比较法
保罗郎格郎 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1970 观点:终身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观点:和谐教育思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学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教育学与驾驭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在批判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基础之上提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
克卢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 凯洛夫:《教育学》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批判教育学 当代西方教育理论占据主导地位的学说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蔡元培 “学界泰斗,认识楷模” ——毛泽东 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教育独立思想 黄炎培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 著名职业教育理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晏阳初 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三大方式:学校、家庭、社会 梁漱溟 当务之急是“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 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 “万世师表”——宋庆龄
教育最基本的规律 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 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
教育学发展概况 萌芽阶段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
教育思想 学说核心:“仁”和“礼”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 把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 劳动 教学原则与方法
代表国家:中国、苏联
教育发展的历史 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具有非独立性,与社会活动、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教育具有原始性 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 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 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封建社会 学校规模扩大,类型增多 教学内容日益丰富,并且具有等级性、专制性、保守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 阶级性: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 道统性:天道、神道、人道合一,只认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 等级性:不通阶层——不同教育 专制性:权威性强,不民主 刻板性: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象征性:不同教育——不同阶层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德国) 杜威(美国)
20世纪多元化发展 实验教育学 产生:19C末20C初 德国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比纳、霍尔、桑代克 代表著:《实验教育学纲要》 《实验教育学》 教育实验三阶段:提出假设、进行实验、确认 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 产生:19C末德国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代表作:《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 《教育与文化》 教育的研究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理解与解释的方法 实用主义教育学 产生:美国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设计教学法》等
斯巴达教育 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培养军人 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中世纪的西欧 教会教育 教士僧侣 七艺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 封建骑士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咏诗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 代表人物:意大利——维托利诺、法国——拉雷蒙、法国——蒙田、尼德兰 ——埃拉斯莫斯(提出“班级”)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国外教育改革背景和趋势 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 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 重视提高师资水平 教育公平渐成教育改革的主题
教育适应自然
班级授课制
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
卢梭(法国) 代表作:《爱弥儿》 观点:性善论 自然主义教育
康德(德国) 代表作:《康德论教育》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人
裴斯泰洛奇(瑞士) 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洛克(英国) 代表作:《教育漫话》 观点:“白板说”——天物的智力人人平等,教育导致了后期的差异 “绅士教育论”
从人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总体来说,教育是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
永恒性 历史性 继承性 长期性 相对独立性 生产性 民族性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具有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既是受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的功能 按作用的对象分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基本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拓展功能 按作用的方向分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按呈现形式分 显性功能:计划之中的 隐形功能:预料之外的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观点: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代表人物:朱熹、宗教 地位:最古老的教育起源学说 生物起源说(口诀:利马能生) 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 地位: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心理起源说(口诀:心中美孟) 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代表人物:美国孟禄 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劳动起源说 观点:教育起源宇人类所特有生产劳动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 用》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当代理论的新发展 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布鲁纳:《教育过程》 结构教学论 倡导发现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发展性教学理论(五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的教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学生得到一般发 展
瓦根舍因:范例式教学理论 其他学者的观点
皮亚杰 代表作:《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观点: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的“词源” 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最早解释: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使子做善也。” 教育的定义 从社会角度定义 广义的教育 概念: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 概念: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变化的活动 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构建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 物的总和,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内容上: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科书 形式上: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过程中的三对基本矛盾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教育者与 教育内容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最基本、决定性的矛盾,教育活动的起点)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养士之风:稷下学宫 两汉 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育机构
中央:太学——最高教育机构 地方:郡县学、郡国学 文翁兴学(地方官学) 隋唐 选士制度上采取科举制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 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宋代:书院 明代:八股文(封建教育走向衰落) 清朝:1905年废除科举制
新兴的教育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 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 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步骤:计划、行动核心、观察、反思 特点 为教育行动而研究 在教育行动中研究 由教育行动者研究
质性研究法 也称为“实地研究法”或“参与观法”,是基于直觉之上的研究方法,以研 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在于研究对象的互动 中理解和解释其行为和意义的建构
古代印度 婆罗门教育:家庭教育为主,背诵《吠陀经》,僧侣是唯一的老师。 佛教教育:背诵经典、钻研经义
古代埃及 三种学校 宫廷学校: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 职官学校:贵族和官员子弟 文士(书吏)学校:一般奴隶主阶级(开设最多) 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代希腊
重点
雅典教育 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培养政治家、商人 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特点 终身化:(法国)保罗郎格郎提出 全民化
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方式和内容日趋民主 多元化 现代化 全球化 信息化 科学化
第二节 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发展的内在动力
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古代中国 五帝时期:“成均”和”痒“,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 夏代:“序”和“校”我国最早的学校出现 商代:考古首次证实,学校确实已经出现,“痒、序、小学、大学” 西周 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学在官府,学术官守,以官为师、以吏为 师 有国学、乡学之分 教学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
柏拉图(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坤体良(古罗马) 独立形态阶段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夸美纽斯(捷克) 代表作:《大教学论》(1963) 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教育观点 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即普及教育
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 语》
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育的教育家 因材施教 学、思、行相结合 温故知新(巩固性原则)
孟子 荀子(口诀:闻见化恶)
墨家 道家
《学记》 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古希腊) 问答法(产婆术) 步骤 讽刺 定义 助产术 作用:为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基础
第三节 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 教育研究 概念 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收集、整理和分析 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基本过程(单选、多选、简答) 选择研究课题(起始环节、关键性一步) 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贯穿研究的全过程) 制定研究计划 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教育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 研究方法(单选、 多选) 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观察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