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成因心理学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事故成因心理学分析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相关因素涉及人、车、路、环境、管理,但究竟在何种条件下发生交通事故,从心理学的观点,发生事故的行为可分为人的因素和环境因素。
人的因素,包括驾驶人、骑自行车人、乘车人、行人,以及参与交通活动的其他人,这些交通参与人的各种素质、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知识水平、身心状态、感觉功能、动作功能、经验、疾病、气质等;
环境因素,包括车辆的各种性能、路况、交通密度、天气状况、照明、家庭、社会、工作单位等情况。
在道路交通系统中,交通参与者是最为核心的因素。
尤其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机动车驾驶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由于驾驶人原因造成的事故占绝大多数。
据统计结果,人的因素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由此造成的交通事故约占总事故的95.30%。
其中,因机动车驾驶人的过失造成交通事故的占87.5%,非机动车驾驶人占
4.7%,行人、乘客占
5.19%,其他人员占2.63%。
一、机动车驾驶人心理分析
1、一般原因分析
由机动车驾驶人失误发生的交通事故从表面上看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分析其在的原因可发现,交通事故主要是由于感知迟缓(错误)、判断不准确(或判断过慢、判断失
误)、操作不当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其中感知迟缓引起的事故约占55%,判断错误的事故约占40%,操作不当约占5%。
驾驶人对任何一个信息的处理都要依次经过信息感知(观察)、分析判断(推断和决策)、操作(执行)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错误都将造成整个信息处理过程的迟缓甚至失败,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信息感知就是收集理解信息的过程。
感知是感觉器官所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的反映。
信息先由感觉器官接收,经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相应的映像。
这个过程的速度通常是相当快的。
若因某种原因使得这个速度变慢,就是感觉迟缓;若在大脑中产生的映像出现错误就是感知错误。
发生感知迟缓或感知错误的原因,除了刺激物方面的原因如有些信息过于突然、过于隐蔽、刺激强度过弱等以外,主要是驾驶人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原因。
心理方面主要有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围过小、注意转移和分配能力差等。
生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感觉器官和大脑机能不正常,比如有视觉障碍(色盲、近视)、酒精或药物作用、疲劳等,都会造成感觉器官和大脑迟钝,使得感知缓慢甚至错误。
信息被感知后,驾驶人吧感知到的信息与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对照、分析,然后判断出道路的宽窄、软硬,前后车速、意图,行人的年龄、行走的速度与方向,自己车辆的
技术状况等,并决定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这些项目中的任何一项判断不准,都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驾驶人判断错误的原因常有感知材料不全面、不准确,知识、经验不丰富,对感知的情况不知如何处理,犹豫之下造成判断失误;存在侥幸心理,知己不知彼,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去猜测对方车将会怎样减速,行人将会如何躲让。
以猜测为基础作出判断,结果经常是事与愿违而造成事故。
信息被感知和判断之后,驾驶人大脑将发出指令,指挥肢体作出相应的操作反应,即手脚按大脑决策后的指令,进行具体操作,并对汽车发生效果。
操作错误造成的事故虽然不多,但常导致一些比较严重的交通事故。
发生操作失误主要是因为手脚动作的错误或不恰当,或手脚配合不好造成的。
在实际驾驶过程中,感知、判断、决策、操作是有机结合的。
感知是判断的前提,为判断提出材料,是分析的源泉。
分析判断是为操作反应提供指令。
操作是感知、判断的结果。
同时,操作的结果又反馈到感觉器官,对操作进行修正、调整。
感知、判断、操作构成驾驶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其中任何环节出错都会导致交通事故。
2、机动车驾驶人的操作原理
驾驶人和其所驾驶的车辆共同组成了一个人——车复合系统。
这个系统的运动过程包括反应、判断、操作三大环
节。
(1)反应:即外界信息从感官传到大脑的过程。
人的反应时间长短与交通事故的发生密切相关。
国外统计资料表明,反应时间长的人,出事故率也高。
以制动反应时间为例,无事故的驾驶人平均为0.377秒,出事故的驾驶人平均为0.393秒,相差0.016秒。
驾驶人的反应时间的长短除了于刺激物的强度有关外,还与反应者心理上有无准备、驾驶经验、驾驶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有很大关系。
心理方面,如情绪不佳或兴奋等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会引起反应迟缓。
心理因素对反应速度的影响还因驾驶人个人的气质、性格、文化层次而异。
生理方面,如过度疲劳、睡眠不足、身体欠佳、饮酒过多等都会造成反应迟缓而酿成交通事故。
(2)判断:判断是对传入大脑信息处理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驾驶人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从所获取的信息中,作出自己认为安全的行为决断。
造成判断错误的主要原因有:感知材料不全面、不正确;知识经验不足;侥幸心理;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有缺点等。
表现出对行人、车辆等运动体的动向估计不准;会车时对来车的速度及交会地点估计错误;尾随时与前车的车距保持过小;对道路的宽度、弯度,路面的附着力估计不足等。
(3)操作:操作是将判断后大脑所发出的指令,通过
神经系传给手脚,以产生操纵车辆的动作过程。
操作失误与驾驶技术及车辆操纵机构的技术状况两方面的因素有关。
前者是技术熟练程度问题,其失误抓哟出现在新驾驶人身上。
后者则是车辆结构合理性及维修水平问题。
大多数操作上的错误都与反应迟缓、判断不准有直接关系。
从反应到操作的传递过程是连贯的。
全部过程所用的时间极短,正常人只有约0.3-1秒。
对驾驶者来说,三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延迟或错误,都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3、驾驶人的心理特性
与驾驶人有关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性格、气质、意志等方面。
(1)性格:性格是一个人最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
根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部,把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向型两大类。
向型个性的驾驶人谨慎稳妥、讲究条理。
外向型的驾驶人动作敏捷、反应迅速、感知能力强。
但在安全驾驶方面,向型性格却有相当的优势,发生违章和事故次数都比较低。
见下表
向型和外向型性格驾驶人的不同风格
向型和外向型驾驶人所发生的事故在性质上也不同。
前者往往由于认知判断不当,后者却常常由于情绪兴奋而采取冒险动作、超速行驶、强行超车等。
(2)气质:气质是一种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在人的各种活动中都染上气质的色彩。
人的气质类型分为四种: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气质类型无所谓好坏优劣,各类气质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在行车安全教育、驾驶培训、组织交通运输等工作中要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驾驶人,给予相应的帮助、教育和指导,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3)意志:意志是指一个人为了一定的目的,强制地支配、调节自己行为举止方式的能力。
汽车驾驶人的意志通过宣传教育、科学的训练、严格的执法管理、汽车驾驶技术的提高和其汽车经历的延长是可以加强的。
二、行人心理分析
行人交通事故主要发生在人、车混行的道路上,在这种
道路条件下,行人横穿公路过程中与车辆交织机会增多,所以发生交通事故的机会也就增多。
行人交通事故不仅与保护行人的安全措施的完善程度有关,还与行人本身特点有关。
1、行人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
从世界各国的交通事故情况看,以儿童和老人的死亡率最高,而中青年相对较低。
老年人行走迟缓,反应迟钝,常不能正确估计车速和自己横穿道路的速度。
儿童活泼好动,动作迅速。
但缺乏生活经验,走路时东西望,注意不集中,分析判断能力差,对复杂的交通环境应变、适应能力差,容易发生突跑的现象。
中青年行动灵活,感知敏锐,应变、适应能力强,但是好胜心强,不甘示弱,有的人故意不遵守交通规则,所以常因走捷径、越隔离设施、闯红灯等造成交通事故。
2、行人事故的特点
行人事故由于其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道路交通情况不了解,如一边走路一边思考问题等,忽视对所处道路交通环境的观察和了解。
(2)判断错误
(3)错误行为,如与车辆抢行等。
三、骑自行车人心理分析
在我国自行车是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
它以其适应性强、灵活方便、操作技术要求不高等优点,受到绝大多数人
的欢迎。
据一些大中城市统计,自行车交通约占城市交通的50%~60%。
但是由于自行车稳定性差,受干扰后容易改变方向,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同时因其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也使骑自行车人容易出现钻、抢、猛拐等现象。
这不仅使自行车本身发生事故,而且也对其他车辆和行人的交通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
1、骑自行车人不同年龄心理特点
12岁以下儿童刚学会骑自行车或有一定的骑车经历,但对骑车的危险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控制自行车的能力较差,所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青年人虽然对骑车的危险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大都喜欢骑快车、骑车抢行、不遵守交通规则等。
中年骑车人事骑车人群中最安全的一组。
老年人骑车较稳,但由于行动迟缓,反应较慢,且考虑又多,欲行而又止,极易发生事故。
2、骑自行车人的临危心理
骑自行车人遇到意外情况时由于心情紧,容易失去平衡而摔倒,在同样不利的安全条件下,不同心理素质的人,其行为可能导致不同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