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区高三历史复习世界史下册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问二:俄国十月革命过程中重大事件?
二月革命--两权并存--四月提纲--七月事件--武装起义
设问三:俄国十月革命的结果?为巩固政权,苏维埃政 府采取哪些措施?
政治(破+立);经济(破+立);军事;外交(全面评价)
设问三: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呈现哪些特点?
性质+国内意义+国际意义(3点) ①城市中心道路 ②相对落后的国家单独取胜③ 分两个阶段
新经济政策取得很大效果,但列宁逝世后,即被 4、效果: 高度集中的体制所取代; 我国在邓小平之后仍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发展
返回
7.(03上海历史15)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 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 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 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8.(03江苏22)下列事件发生于1917年至1918年 的俄国,其先后顺序是①《四月提纲》的发表②两 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的形成③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 勒发动武装起义④布列斯特和约签订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项目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 行政管理 指令计划 单一的公 有制。
③缺乏社建经验
④ 长期形成的专制传统
根本 由苏联当时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原因:
设问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过程:①变革生产关系:两化(十四大:工业化和十五大; 农业集体化);
②发展生产力: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2--1937)
③肃反运动(1935-1938):民主政治的倒退 ④1936年宪法:社义制度的确立;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二战 1939 — 1945
动荡与革命
考点一
1917----1936年的苏联
知识结构:建立政权—巩固政权—社会主义建设三种模式
一.俄国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十月革命
设问一: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最根本 的?最主要的?
条件:经济(根);阶级(主);思想;组织四大基础+ 一战的促进
承认民族自决原则建立欧洲新的民族国家承认民族自决原则建立欧洲新的民族国家暂时调整了列强矛盾利于资稳定发展暂时调整了列强矛盾利于资稳定发展战败国与战胜国矛盾战败国与战胜国矛盾纳粹党煽动民族复仇情绪二战纳粹党煽动民族复仇情绪二战战胜国间矛盾战胜国间矛盾英法美日英美英法美日英美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矛盾帝国主义与苏俄矛盾帝国主义与苏俄矛盾华盛顿会议日本受遏制太平洋战争华盛顿会议日本受遏制太平洋战争五四运动凯末尔革命五四运动凯末尔革命绥靖政策祸水东引二战绥靖政策祸水东引二战英法主导英法主导惩治德国惩治德国
例.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 A.当时的社会性质 B.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需要 C.消除农民不满情绪的需要 D.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
例.新经济政策在思想理论方面的重大意义是 A.符合当时的俄国国情 B.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C.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D.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
设问三:对新经济政策你怎样评价?
为社建奠定基础;成功探索;过渡时期的政策,不是建设社义的长期策略。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有何不同
战时共产 项目 主义政策 农业 余粮收 政策 集制
新经济政策 内容
粮食税代替 余粮收集制
作用
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 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市场经济 的发展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 极性
例:20世纪初,俄国己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物质条件, 这种“客观物质条件”主要是指 A.社会矛盾的激化 B.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C.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人民革命运动的不断发展 例:俄国十月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最根本的不同点在于: A.开创了历史新时期 B.推翻了旧的阶级统治 C.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D.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例:俄国十月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农村包 围城市,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 A.俄国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 B.俄国城市人口占多数,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 C.二月革命后俄国城市反动势力弱;中国城市反动势力强 D.俄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顽固
设问三: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评价: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和当时的国情
(?),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重要 的作用(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实力迅 速
增长,成为工业强国。②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 了强有力 的保障)。 存在严重的缺陷(经济;政治)制约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其 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3、(2006年全国Ⅰ卷)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 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A.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 B.提出了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使中国富强的主张 C.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D.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 4、(2006年全国Ⅱ卷)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 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表现之一是 A.探索出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C.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 D.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设问四: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1.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3.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艰难和曲折的; 4.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5.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 6.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7、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世界现代史
时限: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线索: 资本主义: 进入国家垄断资义时期
社会主义: ①理论到制度的实现 ②一国到多国成功 ③社义建设道路受挫,各国探索本国特色道路 ① 30年代反法西期斗争 民族主义: ②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各国独立, ③亚洲发展 国际关系: ①凡—华体系.雅尔塔体系.一超多强和多极化趋势 ②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美苏两极取代.多极化 近代化角度: 资义和社义两种近代化模式相互竞争.对抗.借鉴
5、(2006年全国Ⅱ卷)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先后建立 过多个无产阶级的国际组织,每个组织都带有鲜明的时代 特征。其中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首次被突破的背景下成立 的是 A.国际工人协会 B.第二国际 C.第三国际 D.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6、(2006年广东历史卷)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 危机的重要原因 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是行不通的 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 商品贸易
第一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东西方世界 (1917--1939)
时限
1917年十月革命——1939年“二战”爆发
①俄国十月革命—向社义过渡—社义建设 社会主义: 线索 ②中国:宣传十月革命;中共成立 ①“凡——华”体系 资本主义 ②20年代 相对稳定.发展 ③30年代经济.政治危机,大战迫近
民解运动 30年代亚非国家反法西斯斗争
本单元知识结构
战后初期 1917—1922
社 会 主 义 资 本 主 义 民 族 解 放 运 动 俄国十月革命 及向社会主义 过渡 凡尔赛华 盛顿体系 的形成 亚非民族解 放运动高涨
二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形成 20年代资本主 义国家与国际 关系 大危机与两 大战争策源 地形成 反法西斯民 族解放战争 稳定与繁荣 危机与战争
1、(2006年全国Ⅰ卷)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 义。十月革命 A.在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取得胜利的 B.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 C.中止了帝国主义大战 D.推动了第三国际的建立 2、(2006年全国Ⅰ卷)巴黎公社和以列宁为首的苏维 埃政权采取的措施中,相同的是 A.实行土地改革 B.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C.以革命武装代替旧军队 D.给予国内各民族平等权利
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 特点(实质):排斥商品和市场;是一次对生产关系的超越生产 力水平的变革。
设问三:你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保障军事胜利;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不利于工农联盟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相脱离的,这一政策 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 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 的失败。 ---《列宁文集》 1)材料中“这一政策”指的是什么政策?
背景:①政权巩固,掌握经济命脉;②直接过渡尝试的失败; ③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目的:①直接:解决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②根本:向社会主义过渡。标志 1921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设问二: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从内容 上有何变化?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 特点(实质):一定条件下恢复资本主义,允许商品生产和交换
3、模式三: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设问一:什么叫斯大林模式?有何特点? 含义:在建设中逐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 缺乏民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特点: 高度集中
设问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内:①落后的经济文化 ②建设社会主义的迫切愿望 外:⑤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
工业 全面推行工 国家资本主义 政策 业国有化
贸易 取消自 政策 由贸易 分配 制度 实行配 给制 恢复自由贸易, 允许商品买卖
实行按劳分 配制
从上面的内容比较两种政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 政策 策新在何 特 管理方法、高度集中,行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 处? 政管理。 行社会主义建设。 点 手段 经济体制 单一的公有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 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制体制。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三种模式
1、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尝试直接过渡 设问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目 的是什么?
背景:反动势力包围封锁;战争使经济崩溃。 目的:①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人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
②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设问二: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分析其特点。
※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制约生产力的发展,而且 造成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十年“文革”使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边缘,经济发 中国: 展远远落后于世界
1、背景:
2、目的: 都要发展生产力,改革不适当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1)都从农村改革入手: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取代余 3、内容: 粮收集制;我国内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都是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经济:新经济政策放开商 品市场,允许私人办企业;我国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也鼓励私人办企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结合所学和材料分析这一政策实行的目的 (1)巩固政权; (2)加快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3)材料表明这一政策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分析原因
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 这一政策造成社会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2、模式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间接过渡 设问一:新经济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目的是什 么?标志?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 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 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①目的: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 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内容: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 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③成效: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 社会动乱;后者则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 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事实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则是在小 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 了发展道路,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 导和借鉴意义。 两种政策的交替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 肯定了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作用,采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