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 PCB设计

合集下载

PCB设计中EMC-EMI的仿真

PCB设计中EMC-EMI的仿真

PCB设计中EMC/EMI的仿真由于PCB 板上的电子器件密度越来越大,走线越来越窄,走线密度也越来越高,信号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不可避免地会引入EMC(电磁兼容)和EMI(电磁干扰)的问题,所以对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分析以及应用就非常重要了。

但目前国内国际的普遍情况是,与IC 设计相比,PCB 设计过程中的EMC 分析和模拟仿真是一个薄弱环节。

同时,EMC 仿真分析目前在PCB 设计中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PCB 设计中的对EMC/EMI 的分析目标信号完整性分析包括同一布线网络上同一信号的反射分析,阻抗匹配分析,信号过冲分析,信号时序分析等等;对于邻近布线网络上不同信号之间的串扰分析。

在信号完整性分析时还必须考虑布线网络的物理拓扑结构,PCB 介质层的电介质特性和介电常数以及每一布线层的电气特性。

现在已经有了抑制电子设备和仪表的EMI 的国际标准,统称为电磁兼容(EMC)标准,它们可以作为PCB 设计者布线和布局时抑制电磁辐射和干扰的规则,对于军用电子产品设计者来说,标准会更严格,要求更苛刻。

对于由多块PCB 板通过总线连接而成的系统,还必须分析不同PCB 板之间的电磁兼容性能以及接口电路和连接器的EMC/EMI性能。

EMC/EMI 的仿真需要用到仿真模型EMC/EMI 分析要了解所用到的元器件的电气特性,之后才能更好地具体模拟仿真。

目前应用较多的有IBIS 和SPICE 模型。

IBIS(I/O Buffer Interface Specification),即ANSI/EIA-656,是一种通过测量或电路仿真得到,基于V/I 曲线的I/O 缓冲器的快速而精确描述电气性能的模型。

1990 年由INTEL 牵头、联合数家著名的半导体厂商共同制定了IBIS V1.0 的行业标准,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于1997 年更新为IBIS V3.0.现在此标准已被NS、Motorola、TI、IDT、Xilinx、Siemens、Cypress、VLSI 等数百家半导体厂。

笔记本电脑PCB的抗EMI设计分析

笔记本电脑PCB的抗EMI设计分析

Z eil nz o 10 0 hj gHa gh u3 0 2 ) m
摘 要 : 文结合 作者 的实 践经 验 , 笔 记本 电脑 P B的抗 E 设 计进 行 分析 与总 结 , 本 对 C MI 阐述 r笔 记本
P B抗 E I C M 设计 的三个 关键 问题 。对 工程 应用具 有很 大的 实践和指 导意 义。 :
没计 。
笔 记 本 开 发 设 计 是 一 个 复 杂 的过 程 ,需 要 一 个 优 良 的设
计 团 队 ,MC设 计 贯 穿 整 个 设 计 过 程 ,但 是 从 宏 观 来 说 , MC E E
设 计 有 个 最 重 要 的 步 骤 , 当然 这 只 是 笔 者 在 设 汁 中 的 切 身 体 会 , 文 主 要 针 对这 个 重要 步骤 进 行 分析 论 述 。 本
认证与实验 室
笔 记 本 电 脑 PCB 的 抗 E I 计 分 析 M 设
Ant -E M I Des gn nal i fNot i i A ys s o ebook Com put erPCB
张斌 , 丽 玲 , 永 华 , 黎 娜 ( 江省 检验 检 疫 科 学 技 术研 究 院 电气 程 蔡 屠 浙
构 想设 计 绘 出 的 一 张 笔 记 本 的 假 想 图 。 然 后 通 过 假 想 图 进 行 E MC的初 步 评 价 。
( 笔记本 的遮盖 , 4 ) 例如硬盘遮盖 , 内存遮 盖 , 保证每 隔 要
3 m 一 个接 地点 与机 壳 屏 蔽 地 连 接 。 0m
( 检 查 各 个 单 元 小 P B板 的 地 连 接 , 证 通 过 螺 丝 或 其 5 ) C 保 他 方 式 与 地 的完 全连 接 , 免 地 阻 抗 过 大 , 致 噪 音 信 号 向空 避 导

PCB EMI设计规范说明

PCB EMI设计规范说明

PCB EMI设计规范1 、IC的电源处理1.1)保证每个IC的电源PIN都有一个0.1UF的去耦电容,对于BGA CHIP,要求在BGA 的四角分别有0.1UF、0.01UF的电容共8个。

对PCB走线的电源尤其要注意加滤波电容,如VTT等。

这不仅对稳定性有影响,对EMI也有很大的影响。

2、时钟线的处理2.1)建议先走时钟线。

2.2)频率大于等于66M的时钟线,每条过孔数不要超过2个,平均不得超过1.5个。

2.3)频率小于66M的时钟线,每条过孔数不要超过3个,平均不得超过2.5个2.4)长度超过12inch的时钟线,如果频率大于20M,过孔数不得超过2个。

2.5)如果时钟线有过孔,在过孔的相邻位置,在第二层(地层)和第三层(电源层)之间加一个旁路电容,以确保时钟线换层后,参考层(相邻层)的高频电流的回路连续。

旁路电容所在的电源层必须是过孔穿过的电源层,并尽可能地靠近过孔,旁路电容与过孔的间距最大不超过300MIL。

图2.5-1过孔处的旁路电容2.6)所有时钟线原则上不可以穿岛。

下面列举了穿岛的四种情形。

2.6.1) 跨岛出现在电源岛与电源岛之间。

此时时钟线在第四层的背面PCB走线,第三层(电源层)有两个电源岛,且第四层的PCB走线必须跨过这两个岛。

2.6.2) 跨岛出现在电源岛与地岛之间。

此时时钟线在第四层的背面PCB走线,第三层(电源层)的一个电源岛中间有一块地岛,且第四层的PCB走线必须跨过这两个岛。

如图2.6-2所示。

2.6.3) 跨岛出现在地岛与地层之间。

此时时钟线在第一层PCB走线,第二层(地层)的中间有一块地岛,且第一层的PCB走线必须跨过地岛,相当于地线被中断。

如图2.6-3所示。

2.6.4) 时钟线下面没有铺铜。

若条件限制实在做不到不穿岛,保证频率大于等于66M 的时钟线不穿岛,频率小于66M的时钟线若穿岛,必须加一个去耦电容形成镜像通路。

在两个电源岛之间并靠近跨岛的时钟线,放置一个0.1UF的电容。

PCB设计:在真实世界里的EMI控制

PCB设计:在真实世界里的EMI控制
印刷電路板設計--在真實世界裡的 EMI 控制
印刷電路板設計 在真實世界裡的 EMI 控制 PCB Design for Real-World EMI Control
By Bruce R. t
Dr. Archambeault 為 IBM 之資深 EMI 工程師,在 EMI 之分析上有非常深入之 研究。我曾於 2002 年初參加過其於馬里蘭大學開辦之一短期課程,受益良 多。同年 8 月間於 IEEE 研討會尋得並購買本書,特將之整理編譯以與大家 分享。 Bruce 上課之費用極為高昂,但確有其價值。我參加過其課程後曾與其聯繫 希望能促成其至台北開課,惜因時間、費用等因素未能實現,殊為可惜。但 花些時間研讀其著作,相信也可讓大家獲益不少。 本書內容闡述許多 EMI 之基本觀念,對於 EMI 工程師是很好的教科書。同 時對於相關之產品設計工程師,如電子、Layout、機構工程師,也是建立正 確 EMI 觀念之教材。畢竟,好的 EMI 產品設計是要各部分配合的。閱讀本 書可以知道要如何做好 EMI 設計,更重要的是知道其原理為何,讓你不僅 可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張蘭光
Raymond Chang 編譯
2003/6/23 Ver1
第 1 頁 / 共 137 頁
印刷電路板設計--在真實世界裡的 EMI 控制
目錄
第一章 印刷電路板之 EMI/EMC 設計簡介 .............. 3 第一節 EMI/EMC 介紹......................................3 第二節 EMI 干擾源 ...........................................4 第三節 電感 Inductance .....................................5 第四節 接

pcb设计emc注意事项

pcb设计emc注意事项

pcb设计emc注意事项
在进行PCB设计时,EMC(电磁兼容性)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以下是几点需要注意的事项:
1.布局设计
将高频电路和低频电路分开布局,避免相互干扰。

在布局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信号路径和电源路径的彼此穿插和交叉干扰问题,需要采用合适的屏蔽和滤波措施。

2.地面规划
地面的规划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布局设计时,需要特别注意地面的分割和电路板上各个区域的接地方式。

需要保证地面的高频和低频信号分离,并且各个区域的接地点要保证电势的一致性。

3.EMI滤波
在电路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EMI源和接收器,因此需要在电路中加入滤波器,减少EMI的干扰。

4.防静电
防止静电的积累和放电也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采用合适的防静电措施,如接地、静电屏蔽和加装放电电路等。

5.测试和认证
在电路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EMI测试和认证。

需要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测试,并逐步修正和优化电路的设计。

总之,EMC是电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考虑到EMC的问题。

只有合理的布局设计、地面规划、
EMI滤波、防静电措施以及测试和认证,才能保证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快点PCB∣多层PCB设计时的EMI问题怎么办?

快点PCB∣多层PCB设计时的EMI问题怎么办?

快点PCB∣多层PCB设计时的EMI问题怎么办?解决EMI问题的方法无数,现代的EMI抑制办法包括:利用EMI抑制涂层、选用合适的EMI抑制零配件和EMI设计等。

本文从最基本的布板动身,研究PCB分层堆叠在控制EMI辐射中的作用和设计技巧。

电源汇流排在 IC的电源引脚附近合理地安置适当容量的,可使IC输出的跳变来得更快。

然而,问题并非到此为止。

因为电容呈有限频率响应的特性,这使得电容无法在全频带上生成整洁地驱动IC输出所需要的谐波功率。

除此之外,电源汇流排上形成的瞬态电压在去耦路径的两端会形成电压降,这些瞬态电压就是主要的共模EMI干扰源。

我们应当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就我们板上的IC而言,IC周围的电源层可以看成是优良的高频,它可以收集为整洁输出提供高频能量的分立电容器所泄漏的那部份能量。

此外,优良的电源层的电感要小,从而电感所合成的瞬态信号也小,进而降低共模EMI。

固然,电源层到IC电源引脚的连线必需尽可能短,由于数位信号的升高沿越来越快,最好是挺直连到IC电源引脚所在的焊盘上,这要另外研究。

为了控制共模EMI,电源层要有助于去耦和具有足够低的电感,这个电源层必需是一个设计相当好的电源层的配对。

有人可能会问,好到什么程度才算好?问题的答案取决于电源的分层、层间的材料以及工作频率(即IC升高时光的函数)。

通常,电源分层的间距是6mil,夹层是FR4材料,则每平方英寸电源层的等效电容约为75pF。

明显,层间距越小电容越大。

升高时光为100到300ps的器件并不多,但是根据目前IC的进展速度,升高时光在100到300ps范围的器件将占有很高的比例。

对于100到300ps升高时光的电路,3mil层间距对大多数应用将不再适用。

那时,第1页共4页。

简析功率电路PCB的设计准则

简析功率电路PCB的设计准则

简析功率电路PCB的设计准则功率电路PCB设计准则是电子工程师必须熟悉和遵循的重要规范。

在设计功率电路板(PCB)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电路的电流、电压、功率、热量和EMI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功率电路PCB设计准则。

1. 细线宽度和间距功率电路PCB通常需要通过大电流。

因此,应该使用较大的线宽和间距,以确保电路板不会过热或损坏。

常见的线宽和间距为0.5毫米。

2. 适当的铺铜为了降低电路板的电阻和热阻,建议在电路板上增加适当的铜片。

宽度应为电路板的一半或三分之二,并确保在PCB板上均匀分布。

3. 热量处理功率电路PCB设计必须考虑电路产生的热量。

在布线时,应尽可能摆放较大的元件和铜片,以便于散热并降低温度。

此外,还可以在电路板上添加散热片。

4. 避免尖锐的角度在PCB设计中,应避免设计太多细小的、尖锐的角度,因为这些角度会导致电流过载并可能损坏电路板。

应使用圆角设计来减少角度。

5. 去耦电容在功率电路板设计中,应使用适当的去耦电容器来过滤电源噪声并稳定电压。

此外,还应采用低ESR(有效串联等效电阻)电容器,以确保电路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 EMI和EMC电磁干扰(EMI)和电磁干扰(EMC)是设计功率电路PCB时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应通过给适当的地线保持传输线分离,分隔地面平层和电源电平,使控制环安装。

7. 细节问题在PCB设计时,还应注意以下细节问题:a) 元件的合适安装位置和方向。

b) 铜片大小和位置的合适层次。

c) 避免元件之间太近,从而防止发生短路。

d) 根据业内标准设置布局以便实现容易阅读、生产和修复。

在设计功率电路PCB时,应该遵循这些准则。

通过这些准则,可以确保电路板的性能、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减少可能损坏电路板的风险。

PCB设计中的电磁干扰问题

PCB设计中的电磁干扰问题

PCB设计中的电磁干扰问题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简称EMI)是在电路和系统中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在PCB(Printed Circuit Board)设计中。

PCB设计中的电磁干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电磁干扰可能导致电路性能下降,甚至造成设备故障。

本文将探讨PCB设计中电磁干扰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法。

一、电磁干扰的原因在开始讨论电磁干扰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电磁干扰的产生原因。

电磁干扰主要由两个方面引起:辐射和传导。

1. 辐射干扰辐射干扰是指电路或设备本身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干扰了周围的电路或设备。

辐射干扰的主要原因包括信号线的高频振荡、电源电压的突变、PCB布局和接地设计不当等。

2. 传导干扰传导干扰是指电磁波通过电路连接导线(如供电线、信号线等)进入电路或设备,干扰了正常的电路信号传输。

传导干扰的主要原因包括电源线和信号线的布局不当、共模干扰、地线回路不完整等。

二、电磁干扰的影响电磁干扰对PCB设计和整个电子系统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1. 性能下降电磁干扰可能导致电路性能下降,例如信号失真、噪声增加、抖动等。

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电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 系统故障严重的电磁干扰可能导致电子系统的故障。

例如,电磁辐射干扰可能导致无线通信设备的接收机无法正常接收信号,传导干扰可能导致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互相干扰,从而导致数据错误或丢失。

三、解决电磁干扰的方法为了解决PCB设计中的电磁干扰问题,工程师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1. 合理布局合理的PCB布局对于减小电磁干扰影响至关重要。

首先,信号线和电源线应分开布局,信号线和地线应尽量平行布局。

其次,应将高频信号线与低频信号线分开布局,以避免它们之间的相互干扰。

另外,还需要注意电路板的尺寸和形状,合理设计电路板的大小以及内部元件的摆放位置。

2. 适当屏蔽对于一些特别敏感的电路或设备,可以考虑使用屏蔽罩或屏蔽材料来降低电磁辐射干扰。

信号完整性和PCB板EMI规则完美版PPT

信号完整性和PCB板EMI规则完美版PPT

• (2)戴维宁(Thevenin)端接即分
压器型端接,如右图示。它采用上
拉电阻R1和下拉电阻R2构成端接电
阻,通过R1和R2吸收反射。R1和
R2阻值的选取由下面条件决定。
R1的最大值由可接受的信号的最大上升时间(是RC充放 电时间常数的函数)决定,R1的最小值由驱动源的吸电流 数值决定。R2的选择应满足当传输线断开时电路逻辑高电 平的要求。戴维宁等效阻抗可表示为 RT=R1R2/R1+R2,
• 在高速数字系统中,传输线上阻抗不匹配会引起
信号反射,那么减小和消除反射的方法是根据传 输线的特性阻抗在其发送端或接收端进行终端阻 抗匹配,从而使源反射系数或负载反射系数为零
• 传输线的长度符合下式的条件应使用端接技术。
L tr 2 t pdL
• 式中,L为传输线线长,tr为源端信号的上升时间,
尽管二极管的价格要高于电阻,
但系统整体的布局布线开销也
许会减少,因为不再需要考虑
精确控制传输线的阻抗匹配。
二极管端接的缺点在于:二极管的开关速度一般很难做到很 快,因此对于较高速的系统不适用。
• (2)串行端接
• 串行端接是通过在尽量靠近源端的位置串行插入一个电阻
这里要求RT等于传输线阻抗Z0以达到最佳匹配。此端接 方案虽然降低了对源端器件驱动能力的要求,但却由于在 VCC和GROUND之间连接的电阻R1和R2从而一直在从系 统电源吸收电流,因此直流功耗较大
• 并行AC端接如右图所示,
并行AC端接使用电阻和 电容网络(串联RC)作 为端接阻抗。端接电阻R 要小于等于传输线阻抗Z0, 电容C必须大于100pF,推 荐使用0.1uF的多层陶瓷电 容。电容有阻低频通高频
成为当今PCB设计业界中的一个热门课题.

PCB板设计的EMI和EMS问题分析

PCB板设计的EMI和EMS问题分析

PCB 板设计的EMI 和EMS 问题分析PCB 板的接口连接线及电缆的电磁兼容性问题;
分别来看EMI 和EMS 这两个方面;
EMI-辐射发射的问题:
在下示意图中与电路板相连的电缆也是产生辐射问题的原因之一,因为高速信号电流在电缆中流动由于环路和阻抗不匹配等原因;很易对外产生共模或差模的电磁辐射。

EMS-对于抗干扰问题:(EFT 的设计问题)
注意:排线电缆对参考接地有分布电容;我们进行耦合群脉冲试验时;高频的干扰信号耦合进来了。

这时候要检查GPIO 控制的输入接口要滤波(最简单用RC)和系统的供电的电源要进行干扰滤波;。

PCB设计中降低EMI

PCB设计中降低EMI

package supply voltage SS% operating current REFout PownDown Standby current
Revision 0.60
ASM3P218XA 性能
Fs
SS
Deviation %
Jeter Cycle
1
0
1.4%
77.8080 ps
Revision 0.60
Revision 0.60
SSC 原理 (cont.)
图 A - 40 MHz 非扩频的信号
图B - 40 MHz 扩频的信号
调制在39MHz和41 MHz之间 和 调制在 之间 频普分析仪 频普分析仪
45 40 35 30 25 20 15
`
45 40 35 30 25 20 15
20
40
60
80
ASM3P218XA 性能
Fs
SS
Deviation %
Jeter Cycle
1
0
1.4%
77.8080 ps
Revision 0.60
低功耗 EMI系列 EMI系列
ALSC Part Number ASM3P2759AF ASM3P2760AF ASM3P2870AF ASM3P2872AF ASM3P2780AF ASM3P2590AF
EMI Reduction 产品
Revision 0.60是非常危害的 不同的电子设备产生的电磁干扰互相影响 从而引起这些电子设备工作的不稳定 电磁干扰是非常危害的, 不同的电子设备产生的电磁干扰互相影响, 从而引起这些电子设备工作的不稳定, 同一电子设备系统内部,不同部件间的也会产生干扰 也会造成设备的不稳定和功能的降级. 不同部件间的也会产生干扰, 同一电子设备系统内部 不同部件间的也会产生干扰 也会造成设备的不稳定和功能的降级 EMI的危害远 的危害远 不止这些, 会使飞机导航系统失灵,从而导致重大空难 影响医疗设备,导致医疗事故 从而导致重大空难; 导致医疗事故;EMI会对人体造成直 不止这些 会使飞机导航系统失灵 从而导致重大空难 影响医疗设备 导致医疗事故 会对人体造成直 接伤害;

避免 pcb 设计中出现 emc 和 emi 的 9 个技巧

避免 pcb 设计中出现 emc 和 emi 的 9 个技巧

避免 pcb 设计中出现 emc 和 emi 的 9 个技巧:
避免PCB设计中出现EMC和EMI的9个技巧:
1.合理的分区:根据电路的功能,将PCB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模拟区域、数字区域、
电源区域等。

在不同的区域之间设置适当的隔离,以减少信号之间的干扰。

2.合适的布局:在PCB布局时,应将高电流、高电压、高速数字信号等区域进行适当
的分离,避免相互干扰。

同时,要考虑到电源和地的分配,保证电源和地网络的连续性。

3.良好的接地设计:接地是解决EMC和EMI问题的关键。

设计合理的接地网络,可以
有效地抑制干扰信号,提高电路的稳定性。

4.使用适当的屏蔽技术:对于关键的电路部分,可以采用屏蔽措施,如电磁屏蔽罩、
导电衬垫等,以减少外界对电路的干扰。

5.合理的布线:在布线时,应避免使用过长的信号线、90度折线、突然的线宽变化等
不良布线方式。

合理的布线可以降低信号的传输阻抗,减少信号之间的干扰。

6.使用适当的滤波技术:在电路中加入适当的滤波器,可以有效地滤除高频噪声信号,
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

7.合理的元件布局:在元件布局时,应将元件按照功能进行分组,并保持合适的间距。

这样可以减少信号之间的耦合和干扰。

8.使用合适的去耦电容:在电路中加入适当的去耦电容,可以减小电源和地之间的噪
声,提高电路的稳定性。

9.进行充分的仿真和测试:在完成PCB设计后,应进行充分的仿真和测试,以确保设
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同时,也可以通过测试来优化设计,提高电路的性能。

EMC十三条设计参考规则

EMC十三条设计参考规则

《PCB Layout EMC 设计参考规则》1、 概述经验告诉我们,修改PCB layout 成功解决EMI 的案例很多, PCB 已成为EMI 设计的关键。

总结多年的经验,得出13条经典的设计规则。

希望通过理解和运用13条经典 EMI 规则,并在PCB layout 过程中进行控制,减少PCB 修改次数,提高研发效率。

本规则针对高速数字信号PCB 设计,适用于双面板、四层板及多层板。

2、 EMI 噪声模型差模计算公式:E=1.316×10-14(f 2·A·I)/rf ,差模电流的频率,单位是Hz ; A ,差模电流的环路面积,单位是m 2;I ,差模电流强度,单位是A ;r,观察点到差模电流环路的距离,单位是m。

共模计算公式:E=1.26×10-6(f ·I·l)/rf,共模电流频率,单位是Hz;I,共模电流,单位是A;l,电缆长度,单位是m;r ,测量天线到电缆的距离,单位是m 。

3、抑制共模辐射设计共模辐射是 EMI 最主要的干扰,通常是由于电路板地的“不平整”导致的,或者连接 Cable 线两端地电位的高低差而导致连接线变成辐射天线。

线路板则是由于地阻抗而引起电位高低不平,从而能量由高到低有了辐射的条件。

所以PCB 排版时要特别注意 PCB 地阻抗问题,从而减小其产生的干扰。

减小共模辐射常用的方法:(1)降低地阻抗以减小地电位差;(2)使用去耦电容 ;(3)使用铁氧体磁环 ;(4)使用共模滤波器(电源/信号)3.1 抑制共模辐射的PCB设计①、双面板尽量减少Bottom层走线,保证信号流向的地平面连续,不产生明显的地平面分割;②、四层及多层板应有完整的地网络平面层;③、良好的螺丝孔接地设计,保证螺丝孔与整机的系统地良好接触;④、高速信号的Cable线端的地平面尽量完整并与系统地良好接触,比如增加接地泡棉、增加接地片(建议深入了解整机结构,了解整机接地设计)⑤、保证IC每个供电管脚都有退藕电容设计;⑥、四层板及多层板电源分区四周增加退藕电容,避免电源平面与地平面产生谐振;4、抑制差模辐射设计信号流出至信号流入形成信号环路,每个环路都相当于一个天线,这是差模干扰发生原因,也是PCB 设计中EMI 控制的关键。

pcb设计检查要素 -回复

pcb设计检查要素 -回复

pcb设计检查要素-回复什么是PCB设计检查要素?PCB(Printed Circuit Board)设计检查要素指的是在进行PCB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核查和检查的关键因素和要点。

这些要素涵盖了PCB设计的各个环节,包括原理图设计、布线、元器件布局、电源和地线规划、信号完整性、EMI/EMC等。

PCB设计检查要素的目的是确保电路板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性能,并减少后期生产和测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原理图设计检查要素1. 元器件的正确选型。

在原理图设计之前,需要仔细选择合适的元器件,包括封装、功能和性能等方面。

在选型过程中需要考虑元器件的可获取性和成本。

2. 引脚和管脚的正确连接。

原理图中各个元器件之间通过引脚和管脚进行连接。

在设计时需要确保引脚和管脚的连接正确,以避免后期布线时出现问题。

3. 电路的正确连接。

原理图中的电路连接是电路功能实现的基础,需要确保连接正确、清晰、简洁,并符合设计要求。

二、布线设计检查要素1. 线宽和间距的设计。

在布线过程中需要根据电流大小选择合适的线宽,并且考虑到相邻线之间的间距,以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地线、电源线和信号线的规划。

在布线过程中需要合理规划地线、电源线和信号线的走向和布局,以减少干扰,提高信号的完整性。

3. DRC(Design Rule Check)规则的检查。

DRC规则是PCB设计软件提供的规则检查工具,可以自动检查布线过程中是否有违反设计要求的问题,如线宽、间距、并排线等。

三、元器件布局检查要素1. 元器件的密度和热管理。

在元器件布局过程中,需要考虑元器件的密度,尽量减少元器件之间的空隙,以实现PCB板的小型化。

同时,需要合理规划元器件的布局,以便进行热管理,保证元器件工作的温度安全。

2. 元器件之间的电气隔离。

不同模块的元器件可能有不同的电气工作要求,需要进行电气隔离,避免电路之间的干扰和串扰。

3. 元器件布局与封装的匹配。

在元器件选型时要考虑合适的封装,以方便布局和焊接。

基于EMI分析的数模混合PCB设计

基于EMI分析的数模混合PCB设计
第 2 第 5期 7卷
21 0 0年 5月




Vo . 7 N . 12 o 5 Ma 01 v2 0
Jun l fMe h ncl& Elcrc n ie r g o r a c a ia o e t a E gn e n il i
基 于 E 分 析 的 数 模 混 合 P B设 计 M1 C
A s at T ef u n i cl f i dp ne i u or( C bt c : h c s dd f ut o x r t c cibad P B)ds ni e c om gei it f ec( MI u pes n iig r o a f y m e i d r t i ei l t a t e e n e E )sp rsi .Am n g s e r n c n rr o a tepolm,h i E o r sadcu l gp ts e i usda dd s r cp so i t -n o yr C eep psd th rbe te n MI uc n opi a r ds se ei p nil f ga aa ghb dP Bw r r oe ma s e n hw e c n n g i e di l l i o
tr u h a ay i g te s l t n o d c n MI y e gn e n r ci e ,h e i p r a h a d p o e u e y u ig d sg ue d smu h o g n zn o ui fr u i g E .B n i e r g p a t s t e d sg a p o c n rc d r sb sn e in r l sa i - l h o e i c n n

开关电源PCB板的EMI抑制与抗干扰设计

开关电源PCB板的EMI抑制与抗干扰设计
p r o d u c t s P C B p l a t e a r e d i s c u s s e d . T h e c o mmo n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i n h i b i t i o n a n d t h e a n t i . . i n t e r f e r e n c e d e s i g n
存在于通讯设备或者计算机操作设备中 , 有部



第1 6 卷
第6 期
奄涤艘 石闵
P 0 W ER S UP P L Y T E CHNOL OGl E S AND AP P L l C ATl ONS
Vo 1 . 1 6 No . 6 J u n e . 2 0 1 3
p r o b l e ms t h a t s h o u l d b e p a i d a t t e n t i o n t o w h e n d e s i g n i n g P C B b o a r d g r o u n d a r e a r a l y z e d
( 1 ) 辐 射 干扰
接 的提 供者 。而 所有 开关 电源 设计 的最 后一 步就 是 P C B线路 设 计 , 如果这部分设计不 当, 也会 导致 电 源 工作不 稳定 , 产 生过 量 的 E MI ( 电磁 干扰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2 8
De s i g n o f S wi t c h i n g P o we r S u p p l y
F ANG L i — t i n g , XU Xi a o — q i a n g
Ab s t r a c t : T h e e l e c t r o m a g n e t i c i n t e r f e r e n c e( E MI )a n d t h e c a u s e s o f t h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 e l e c t r o n i c

EMI相关PCB布局布线规则

EMI相关PCB布局布线规则

EMI相关PCB布局布线规则引言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简称EMI)是在电路板(PCB)设计中常遇到的问题。

它可能导致信号质量下降,甚至对整个电子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坏。

为了有效减少EMI对电子系统的干扰,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PCB布局布线规则。

EMI的来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EMI的来源。

EMI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高频信号:在高频信号传输过程中,电流和电压变化迅速,容易产生电磁辐射。

2.快速开关:当快速开关的电源或信号线上出现较大的电流变化时,也会产生较强的辐射。

3.地线回流:当大电流通过地线返回电源时,也会产生较强的辐射。

4.辐射天线:射频电路中的辐射天线可能会通过电磁波和其他设备进行干扰。

PCB布局布线规则为了有效降低EMI的干扰,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几个PCB布局布线规则:1. 地线规划地线是减少EMI的关键。

正确规划地线布局可以提供低阻抗回路,减少回流噪音。

以下是地线布局的一些建议:•使用星型接地:将所有地线连接到一个共同的地点,以避免形成环路。

•保持短接:最小化地线的长度,避免地线成为天线。

•分离模拟和数字地线:为模拟和数字电路分别设计独立的地线,以减少干扰交叉。

•分层地线:根据电路需求,将地线分为不同的层次,以减少干扰。

2. 信号与电源线分离将信号线和电源线分离布局可以降低互相干扰的可能性。

以下是一些建议:•远离电源线:尽量将信号线远离电源线,以减少电磁干扰。

•使用屏蔽线:对于高频信号线,使用屏蔽线可以有效减少互相干扰。

•增加地隔离:在电源和信号地之间增加地隔离层,以减少共地干扰。

3. 电源和地面平面电源和地面平面是减少EMI的重要设计元素。

以下是一些建议:•使用整片平面:在PCB设计中尽量使用整片电源与地面平面,减少回流干扰。

•分离模拟和数字平面:为模拟和数字电路分别设计独立的电源平面,以减少干扰交叉。

•避免孔渗透:在电源和地面平面上避免使用过多的孔,以防止干扰的穿透。

EMI相关PCB布局布线规则

EMI相关PCB布局布线规则

PCB布线 地屏蔽
多层PCB中,电源平面尺寸比地平面尺寸内缩相互间距地20倍。 通过20-H规则,单板边缘辐射可减小80%。将电源的外层用地包起 来,并打上GND VIA以减少power辐射
PCB敷铜 地分割
信号线跨越分割地,引起的空间辐射场强
PCB敷铜 地分割
信号线跨越分割地,走线下要有地桥已减小回流
电源布局
菊花链和星形走线
电源布局
LDO器件布局
LDO器件布局
LDO器件布局
DCDC器件布局
保持通路在Vin、Vout之间,Cin、Cout 接地很短,以降低噪音和干扰;
R和C的反馈成份必须保持靠近VFB反馈 脚,以防噪音;
大面积地直接联接2脚和Cin、Cout的负 端
DCDC器件布局
加入端接匹配可以减小或消除反射,从而减小串扰; 信号层限制在高于地线平面10mil以内; 在串扰较严重的两条线之间插入一条地线,可以起到隔离的作 用,从而减小串扰。
PCB布线 串扰
减少串扰措施
信号线( CLK , audio ,video, RESET ,USB)用3W法则, 70%的电场不互相干扰 USB差分线对间距为air gap USB的线宽W,与其他的信号线的间距为2W 音频等模拟信号一般使用5W法则,用铺铜屏蔽隔离
PCB和信号完整性
by WZK
板层结构 布局 布线 电源/地层敷铜
PCB板层结构
地层和电源层的电容模型 层间距小 堆叠面积大 层电容越大 环流越小 抑制越有效
PCB板层结构——层电容
地层和电源层间距引起层电容的容值变化
E=2.8 H=0.6mm C=0.2022nF E=9.6 H=1mm C=0.4159n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抗干扰3(部分)3 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是指从敏感器件这边考虑尽量减少对干扰噪声的拾取,以及从不正常状态尽快恢复的方法。

提高敏感器件抗干扰性能的常用措施如下:(1)布线时尽量减少回路环的面积,以降低感应噪声。

(2)布线时,电源线和地线要尽量粗。

除减小压降外,更重要的是降低耦合噪声。

(3)对于单片机闲置的I/O口,不要悬空,要接地或接电源。

其它IC的闲置端在不改变系统逻辑的情况下接地或接电源。

(4)对单片机使用电源监控及看门狗电路,如:IMP809,IMP706,IMP813,X25043,X25045等,可大幅度提高整个电路的抗干扰性能。

(5)在速度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单片机的晶振和选用低速数字电路。

(6)IC器件尽量直接焊在电路板上,少用IC座。

第三篇印制电路板的可靠性设计-去耦电容配置在直流电源回路中,负载的变化会引起电源噪声。

例如在数字电路中,当电路从一个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时,就会在电源线上产生一个很大的尖峰电流,形成瞬变的噪声电压。

配置去耦电容可以抑制因负载变化而产生的噪声,是印制电路板的可靠性设计的一种常规做法,配置原则如下:●电源输入端跨接一个10~100uF的电解电容器,如果印制电路板的位置允许,采用100uF以上的电解电容器的抗干扰效果会更好。

●为每个集成电路芯片配置一个0.01uF的陶瓷电容器。

如遇到印制电路板空间小而装不下时,可每4~10个芯片配置一个1~10uF钽电解电容器,这种器件的高频阻抗特别小,在500kHz~20MHz范围内阻抗小于1Ω,而且漏电流很小(0.5uA以下)。

●对于噪声能力弱、关断时电流变化大的器件和ROM、RAM等存储型器件,应在芯片的电源线(Vcc)和地线(GND)间直接接入去耦电容。

●去耦电容的引线不能过长,特别是高频旁路电容不能带引线。

第四篇电磁兼容性和PCB设计约束(缺具体数据)PCB布线对PCB的电磁兼容性影响很大,为了使PCB上的电路正常工作,应根据本文所述的约束条件来优化布线以及元器件/接头和某些IC所用去耦电路的布局(一)、PCB材料的选择通过合理选择PCB的材料和印刷线路的布线路径,可以做出对其它线路耦合低的传输线。

当传输线导体间的距离d小于同其它相邻导体间的距离时,就能做到更低的耦合,或者更小的串扰(见《电子工程专辑》2000年第1期"应用指南")。

设计之前,可根据下列条件选择最经济的PCB形式:对EMC的要求·印制板的密集程度·组装与生产的能力·CAD系统能力·设计成本·PCB的数量·电磁屏蔽的成本当采用非屏蔽外壳产品结构时,尤其要注意产品的整体成本/元器件封装/管脚样式、PCB形式、电磁场屏蔽、构造和组装),在许多情况下,选好合适的PCB形式可以不必在塑胶外壳里加入金属屏蔽盒。

为了提高高速模拟电路和所有数字应用的抗扰性同时减少有害辐射,需要用到传输线技术。

根据输出信号的转换情况,S-VCC、S-VEE及VEE-VCC之间的传输线需要表示出来,如图1所示。

信号电流由电路输出级的对称性决定。

对MOS而言IOL=IOH,而对TTL而言IOL>IOH.功能/逻辑类型ZO(Ω)电源(典型值)<<10ECL逻辑50TTL逻辑100HC(T)逻辑200表1:几种信号路径的传输线阻抗ZO。

逻辑器件类型和功能上的原因决定了传输线典型特征阻抗ZO,如表1所示。

图1:显示三种特定传输线的(数字)IC之间典型互联图图2:IC去耦电路。

图3:正确的去耦电路块表2:去耦电容Cdec..的推荐值。

逻辑电路噪声容限(二)、信号线路及其信号回路传送信号的线路要与其信号回路尽可能靠近,以防止这些线路包围的环路区域产生辐射,并降低环路感应电压的磁化系数。

一般情况下,当两条线路间的距离等于线宽时,耦合系数大约为0.5到0.6,线路的有效自感应从1μH/m 降到0.4-0.5μ H/m.这就意味着信号回路电流的40%到50%自由地就流向了PCB上其它线路。

对两个(子)电路块间的每一块信号路径,无论是模拟的还是数字的,都可以用三种传输线来表示,如图1所示,其中阻抗可从表1得到。

TTL逻辑电路由高电平向低电平转换时,吸收电流会大于电源电流以,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将传输线定义在Vcc和S之间,而不是VEE和S之间。

通过采用铁氧体磁环可完全控制信号线和信号回路线上的电流。

在平行导体情况下,传输线的特征阻抗会因为铁氧体而受到影响,而在同轴电缆的情况下,铁氧体只会对电缆的外部参数有影响。

因此,相邻线路应尽可能细,而上下排列的则相反(通常距离小于1.5mm/双层板中环氧树脂的厚度)。

布线应使每条信号线和它的信号回路尽可能靠近(信号和电源布线均适用)。

如果传输线导体间耦合不够,可采用铁氧体磁环。

(三)、IC的去耦通常IC仅通过电容来达到去耦的目的,因为电容并不理想,所以会产生谐振。

在大于谐振频率时,电容表现得象个电感,这就意味着di/dt受到了限制。

电容的值由IC管脚间允许的电源电压波动来决定,根据资深设计人员的实践经验,电压波动应小于信号线最坏状况下的噪声容限的25%,下面公式可计算出每种逻辑系列输出门电路的最佳去耦电容值:I=c·dV/dt表2给出了几种逻辑系列门电路在最坏情况下信号线噪声的容限,同时还给出每个输出级应加的去耦电容Cdec.的推荐值。

图4:PCB上环路的辐射对快速逻辑电路来说,如果去耦电容含有很大串联电感(这种电感也许是由电容的结构、长的连接线或PCB 的印制线路造成的),电容的值可能不再有用。

这时则需要在尽可能靠近IC管脚的地方加入另外一个小陶瓷电容(100-100Pf),与"LF-"去耦电容并联。

陶瓷电容的谐振频率(包括到IC电源管脚的线路长度)应高于逻辑电路的带宽[1/(π.τr)],其中,τr是逻辑电路中电压的上升时间。

如果每个IC都有去耦电容,信号回路电流可选择最方便的路径,VEE或者VCC,这可以由传送信号的线路和电源线路间的互耦来决定。

在两个去耦电容(每个IC一个)和电源线路形成的电感Ltrace之间,会形成串联谐振电路,这种谐振只可以发生在低频(<1MHz=或谐振电路的Q值较低(<2=的情况下。

通过将高射频损耗扼流线圈串联在Vcc网络和要去耦的IC中,可使谐振频率保持在1MHz以下,如果射频损耗太低可通过并联或串联电阻来补偿(图2)。

扼流线圈应该总是采用封闭的内芯,否则它会成为一个射频发射器或磁场铁感应器。

例如:1MHz*1μHz Z1=6.28ΩRs=3.14Ω Q<2 Rp=12.56Ω大于谐振频率时,"传输线"的特征阻抗Z0(此时将IC的阻抗看作电源负载)等于:Z0 =(Ltrace/Cdecoupling)的平方根去耦电容的串联电感和连接线路的电感对射频电源电流分配没有多大影响,比如采用了一个1μH扼流线圈的情况。

但它仍然会决定IC电源管脚间的电压波动,表3给出了电源信噪容限为25%时,推荐的最大电感值Ltrace.根据图2所建议的去耦方法,两个IC间的传输线数量从3条减少到了1条(见图3)。

因此,对每个IC采用适当的去耦方法:Lchoke+Cdec.电路块间就只需定义一条传输线。

对于τr<3ns的高速逻辑电路,与去耦电容串联的全部电感必须要很低(见表3)。

与电源管脚串联的50mm 印制线路相当于一个50hH电感,与输出端的负载(典型值为50pF)一起决定了最小上升时间为3.2ns。

如要求更快的上升时间,就必须缩短去耦电容的引脚。

长度(最好无引脚)并缩短IC封装的引脚,例如可以用IC去耦电容,或最好采用将(电源)管脚在中间的IC与很小的3E间距(DIL)无引脚陶瓷电容相结合等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也可以用带电源层和接地层的多层电路板。

另外采用电源管脚在中间的SO封装还可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但是,使用快速逻辑电路时,应采用多层电路板。

(四)、根据辐射决定环路面积无终点传输线的反射情况决定了线路的最大长度。

由于对产品的EM辐射有强制性要求,因此环路区域的面积和线路长度都受到限制,如果采用非屏蔽外壳,这种限制将直接由PCB来实现。

注意:如果在异步逻辑电路设计中采用串联端接负载,必须要注意会出现准稳性,特别是对称逻辑输入电路无法确定输入信号是高还是低,而且可能会导致非定义输出情况。

图3:正确的去耦电路块。

对于频域中的逻辑信号,频谱的电流幅度在超出逻辑信号带宽(=1/π.τr)的频率上与频率的平方成反比。

用角频率表示,环路的辐射阻抗仍随频率平方成正比。

因而可计算出最大的环路面积,它由时钟速率或重复速率、逻辑信号的上升时间或带宽以及时域的电流幅度决定。

电流波形由电压波形决定,电流半宽时间约等于电压的上升时间。

电流幅度可用角频率(=1/π.τr)表示为:I(f)=2.I. τr/T其中:I=为时域电流幅度;T=为时钟速率的倒数,即周期;τr为电压的上升时间,约等于电流半宽时间τH。

从这一等式可计算出某种逻辑系列电路在某一时钟速率下最大环路面积,表5给出了相应的环路面积。

最大环路面积由时钟速率、逻辑电路类型(=输出电流)和PCB上同时存在的开关环路数量n决定。

如果所用的时钟速率超过30MHz,就必须要采用多层电路板,在这种情况下,环氧树脂的厚度与层数有关,在60至300μm之间。

只有当PCB上的高速时钟信号的数量有限时,通过采用层到层的线路进行仔细布线,也可在双层板上得到可以接受的结果。

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如采用普通DIL封装,则会超过环路面积的限制,一定要有另外的屏蔽措施和适当的滤波。

所有连接到其它面板及部件的连接头必须尽可能相互靠近放置,这样在电缆中传导的共模电流就不会流入PCB电路中的线路,另外,PCB上参考点间的电压降也无法激励(天线)电缆。

为避免这种共模影响,必须使靠近接头的参考地和PCB上电路的接地层、接地网格或电路参考地隔开,如果可能,这些接地片应接到产品的金属外壳上。

从这个接地片上,只有高阻器件如电感、电阻、簧片继电器和光耦合器可接在两个地之间。

所有的接头要尽可能靠近放置,以防止外部电流流过PCB上的线路或参考地。

(五)、电缆及接头的正确选择电缆的选择由流过电缆的信号幅度和频率成分决定。

对于位于产品外部的电缆来说,如果传送10kHz以上时钟速率的数据信号,则一定要用到屏蔽(产品要求),屏蔽部分应在电缆的两端连接到地(金属外壳产品),这样能确保对电场和磁场都进行屏蔽。

如果用的是分开接地,则应连到"接头地"而不是"电路地"。

如果时钟速率在10kHz到1MHz之间,并且逻辑电路的上升时间尽可能保持低,将可以得到80%以上的光覆盖或小于10Nh/m的转移阻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