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扩散6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扩散方程, Q x2 x2 N( x ) exp( ) N s exp( ) 4 Dt 4 Dt Dt -高斯分布 Q Ns ―表面浓度 Dt NS 1/ 2 结深 x j 2 Dt (ln ) NB
T一定, t ↑ Xj ↑Ns↓; t一定, T ↑ Xj ↑Ns↓; Q不变
质量守恒:单位时间内,相距dx两个平面(单位积)间, 杂质数的变化量等于通过两个平面的流量差。
N ΔJ 2N dx J 2 J 1 ΔJ dx D 2 dx t dx x

N 2N D 2 t x
--扩散方程
3.3 扩散杂质的浓度分布
3.3.1 恒定表面源(浓度)扩散

N s2
2 N s1

tg (
1
D1 t 1 D2 t 2质分布的其他因素
3.4.1 硅中的点缺陷
缺陷:任何对周期晶格形成扰动都称为“缺陷” ①面缺陷:层错、多晶的晶粒间界等; ②线缺陷:位错等; ③点缺陷:杂质原子产生的缺陷,如空位、间隙、间隙 原子团。 空位缺陷:晶格上缺失一个Si原子。 0 ①中性空位V ②带一个负电荷的空位V ③带两个负 电荷的空位V-- ④带一个正电荷的空位V+

图3.13 硅中空位的能带图
3.4 影响杂质分布的其他因素
3.4.2 扩散系数与杂质浓度的关系
① N<ni,D与N无关,称本征扩散系数Di; ② N>ni,D与N有关,称非本征扩散系数De。 空位浓度与掺杂浓度 ①V0与N无关 ;②高掺杂施主可使V-和V-2浓度增加; ③高掺杂受主可使V+浓度增加。 各种空位以不同方式与离化的掺杂原子相互作用,具 有不同的ΔE和D。 扩散系数与空位浓度成正比
某硅晶体管基区硼预淀积温度为950要求预淀积后的方块电阻为120确定预淀积所需要的时间取硅ic采用的n型外延片电阻率为04?cm要求基区硼扩散的结深为2m方块电阻为200现在采用两步扩散法试分别确定硼预沉积和再分布的温度和时间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f IC
热扩散掺杂利用原子在高温下的扩散运动,使杂质原子从浓 度很高的杂质源向硅中扩散并形成一定的分布。 热扩散通常分两个步骤:预淀积和再分布。 预淀积:高温下,利用杂质源B,P,对硅片的掺杂窗口扩散, 在窗口处形成一层较薄但具有较高浓度的杂质层,恒定表面 源扩散。 再分布:利用预淀积所形成的表面杂质层做杂质源,在高温 下将这层杂质向硅体内扩散的过程。通常再分布时间长,再 分布可在硅衬底上形成一定的杂质分布和结深。限定表面源 扩散。
3.3.3 两步扩散工艺
两步法的浓度分布: ①预淀积-恒定源扩散,温度低,时间短,扩散浅。 目的:准确控制表面杂质总量Q。 x N 1 ( x , t 1 ) N s 1erfc ( ) ―余误差分布;

2 D1 t 1

Q 2 N s1
D1 t 1

3.3.3 两步扩散工艺
②再分布—高温、深结
—浓度梯度
“-”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J—扩散流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杂质数。
3.2 扩散系数与扩散方程
3.2.2 扩散系数 D=D0 exp(-ΔE/kT)

D0—表观扩散系数,既1/kT→ 0时的扩散系数

ΔE—激活能;间隙扩散:ΔE = Wi, 替位扩散:ΔE = Ws+ Wv
D是描述粒子扩散快慢的物理量,是微观扩散的宏观 描述。




扩散


定义:将掺杂气体导入放有硅片的高温炉中,从而达 到将杂质扩散到硅片内的目的。 方法: 按掺杂源 ①固体源扩散:BN,B2O3,Sb2O3,As2O3 ②液态源扩散:B(CH3O)3,POCL3 ③气态源扩散:B2H6,PH3,ASH3 按扩散系统:开管和闭管两大类。
替位式扩散:杂质离子占据硅原子位置: Ⅲ、Ⅴ族元素 高温(950~1280℃)下进行,横向扩散严重。 对设备要求较低。 磷、硼、砷等在SiO2中的D均远小于在硅中D, 可用氧化层作掩蔽层。 间隙式扩散:杂质离子位于晶格间隙: Na、K、Fe、Cu、Au 等元素 扩散系数比替位式扩散大6~7个量级 + (绝对不许用手摸硅片—防止Na 沾污)
3.4.3 氧化增强扩散(EOD)



实验结果:P、B、As等在氧化气氛中扩散增强。 氧化增强机理—替位-间隙交替的双扩散: Si-SiO2界面产生大量间隙Si与替位B、P等相互作用, 使替位B、P变为间隙B、P;B、P在近邻晶格有空位时 以替位方式扩散,无空位时以间隙方式扩散;B、P的 间隙扩散作用更强;扩散速度比单纯替位方式快。 Sb氧化扩散是减弱的:Sb是替位扩散为主。 As氧化增强低于B、P:替位-间隙两种扩散作用相当
(constant-surface-concentration) 定义: 扩散过程中,Si片表面杂质浓度始终不变 (等于杂质在Si中的溶解度)。 例如:预淀积工艺,箱法扩散工艺 初始条件:t=0,N(x,0)=0; 边界条件: N(0,t)=Ns , N(∞,t)=0; 解扩散方程,
0
exp(-Wi/kT),
3.1 扩散机构
3.1.2 替位(代位)式扩散
①定义--杂质原子从一个晶格点替位位置运动到另一个 替位位置。 前提--邻近格点有空位 ②势垒--与间隙式相反,势能极小在晶格位置,间隙处 是势能极大位置,必须越过一个势垒Ws。 跃迁几率Pv=ν0 exp[-(Wv+Ws)/kT], Wv-形成空位所需的能量
School of Microelectronics Xidian University 2012.9
第三章 扩散
掺杂工艺(扩散与离子注入) 基本思想:通过某种技术措施,将一定浓度的Ⅲ价元素B,或 Ⅴ价P、As等掺入半导体衬底。通过掺杂可在硅衬底上形成 不同类型的半导体区域,构成各种器件结构。 目的:改变半导体的电特性 定义: 用人为方法,将所需的杂质,以一定方式掺入到半导 体基片规定的区域内,达到规定的数量和符合要求的分布。 应用:制作①PN结②IC中的电阻③欧姆接触区④硅栅⑤多 晶硅互连线 方法:①热扩散②离子注入③合金
3.3.1 恒定表面源扩散
余误差函数性质: ①erfc(x)= 2 e y 2 dy ;erfc(x) ≡ 1-erf(x);



x
②erfc(0)=1; ③erfc(∞)=0; 2x ④erfc(x)≌ ,当x«1;

erfc(x)≌
1 e
x2

x
,当x»1;
3.3.1 恒定表面源扩散

③扩散杂质种类 B,P ④晶向,材料缺陷 ⑤本体浓度NB↑, D↑ ⑥杂质源表面浓度Ns ↑, D↑ D不是常数,实际工艺修正。
3.2 扩散系数与扩散方程

3.2.3 菲克第二定律—扩散方程
对Si平面工艺,扩散流近似沿垂直Si表面方向(x方向),
J J( x ) D N x
3.1 扩散机构
3.1.1 间隙式扩散
①定义—重金属杂质Ni,Fe,Cu,Ag,Au在晶格间的间隙 中运动(扩散) ②势垒—间隙位置的势能相对极小,相邻两间隙之间 是势能极大位置,必须越过一个势垒Wi。 ∵ f(Wi)∝exp(-Wi/kT) —玻尔兹曼统计分布 ∴单位时间越过Wi的跃迁几率Pi=ν ν 0–热振动频率 ③杂质—r较小的原子,如H。


定义:扩散过程中,杂质源限定于扩散前淀积在晶片 表面极薄层内的杂质总量Q,没有补充,也不减少 如:再分布工艺 初始条件:假设扩散开始时,杂质总量均匀分布在厚 度为δ的薄层内; N(x,0)= Q/δ=Ns, 0≤x≤δ; N(x,0)=0,x>δ; 边界条件:N(∞,t)=0;


3.3.2 有限表面源扩散/恒定杂质总量 扩散(constant-total-dopant)
N衬底掺III价,原先N衬底电子浓度变小,或N衬底变P型; N衬底掺Ⅴ价,提高衬底表面杂质浓度。 P衬底掺Ⅴ价,原先P衬底空穴浓度变低,或P衬底变N型; P衬底掺III价,提高P衬底表面浓度。
掺杂:热扩散法和离子注入 由光刻工艺为掺杂确定掺杂的区域,在需要掺杂处(掺杂窗口) 裸露出硅衬底,非掺杂区用SiO2或SiN屏蔽。 离子注入常用SiO2 、光刻胶或这两层材料同时作掺杂屏蔽。
III-V 族,r大,替位式,慢扩散, 不改变晶体结构 金属杂质,r小,间隙式,快扩散(105-106) 复合中心

3.2 扩散系数与扩散方程
扩散本质:微观粒子无规则热运动的统计结果 扩散规律: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扩散条件:温度,浓度梯度
3.2.1 菲克第一定律
D—扩散系数(cm2/s),
N ( x, t ) J(x,t)=-D· x N ( x, t ) x
3.3.3 两步扩散工艺
1预淀积: 较低温度(800-900℃),短时间浅结恒定源扩散 2再分布: 预淀积的晶片在较高温度下(1000-1200℃)深结 扩散,达到所要求的表面浓度及结深。 如:双极器件基区要求Ns=1017-1018 cm-3, Xj =2-3µ m。 采用恒定源一次扩散掺B(900-1200℃), 最大固溶度NSi = 5×1020cm-3 , Ns无法达到要求。 掺P, NSi = 1021cm-3 Si :5×1022cm-3
3.4 影响杂质分布的其他因素
3.4.4 发射区推进(陷落)效应 实验现象:NPN 管的工艺中,发射区下方的内基区B 的扩散深度大于发射区外的基区扩散深度。 推进(陷落)机理: ① P与空位作用形成PV对, 发生分解带来的综合效应。 P+ + V-2 → P+V-2 P+V-2 → P+ + V- + e 大量过饱和V-扩散较远,深入基区,增强B扩散速度; ② P+V-2的分解导致大量的间隙Si,增强了B扩散。
3.3.1 恒定表面源扩散
N ( x ,t ) N s ( 1 2
x 2 Dt

)
x
exp( 2 )d
0
简化,
N ( x , t ) N s [ 1 erf (
2 Dt
)] N s erfc (
x 2 Dt
)
―余误差分布 Dt―扩散长度;Ns= NSi(杂质在Si中的固溶度) erf(x)—误差函数(error function); erfc(x)—余误差函数(complementary error function);
目的:达到所需Ns和Xj a. 若预淀积的Xj1<<再分布Xj2, Q x2 x2 N 2 ( x, t2 ) exp( ) N S 2 exp( ) 4 D2t2 4 D2t2 D2t2
或 N 2 ( x ,t1 ,t 2 ) 表面浓度
2 N s1

x2 exp( )―高斯分布 4 D2 t 2 D2 t 2 D1 t 1

杂质总量

Q N ( x , t )dx N s erfc (
0 0
x 2 Dt
)dx 2 N s
Dt

1.13 N s Dt
T一定, t ↑ Q ↑; t 一定, T↑Q ↑ 结深
NB X j 2 Dt erfc ( ) Ns
1
3.3.1 恒定表面源扩散
3.3.2 有限表面源扩散/恒定杂质总量 扩散(constant-total-dopant)
N s2
2 N s1
D1 t 1 D2 t 2

3.3.3 两步扩散工艺
b. 若预淀积的Xj1与再分布Xj2相近,

N 2 ( x ,t1 ,t 2 )

D1 t 1 D2 t 2
2 N s1



e y erf ( y )dy
―Smith分布

x2 , 4( D1 t 1 D2 t 2 )

3.2 扩散系数与扩散方程

D0、ΔE、T决定D ( D=D0 exp(-ΔE/kT)) 替位扩散: ΔE = Ws+ Wv ,能量高,慢扩散;
①D与ΔE成反比 间隙扩散: ΔE = Wi,能量低,快扩散。 ② D与T成正比 a.高温扩散: T=800-1000℃ ; b.精确控温:若ΔT=± 1 ℃,则ΔD=5%-10%。

3.4 影响杂质分布的其他因素

总的扩散系数
①低掺杂(本征扩散系数) Di= Di0+ Di++ Di-+ Di-②高掺杂(非本征扩散系数) De= Di0+ Di+(p/ni)+ Di-(n/ni)+ Di—(n/ni)2 ni-本征载流子浓度;p-空穴浓度;n-电子浓度


3.4 影响杂质分布的其他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