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
内容摘要:我国内部经济结构失衡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解决经济结构失衡对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结合国际一般经验和国内经济发展现状,首先分析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然后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经济部门市场化改革以及相关制度体制建设方面对我国内部经济失衡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剖析;最后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结构失衡战略调整制度改革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表现
(一)储蓄与消费长期不均衡
我国储蓄率在世界各国中长期位居前列,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东西方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即东方文化崇尚节俭而西方文化鼓励消费。

虽然东亚的经验事实(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儒家文化圈的国家,都(曾)是高储蓄的主要发生国)为这种观点提供了部分支撑,但是,这种观点却无法解释日本储蓄率近期的逐年下降以及其他有着类似文化基础的亚洲国家“正常”的储蓄率。

相对于我国一直居高不下的储蓄率,我国的消费率近年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从1994年的57.4%上升到2000年的61.1%后,以后各年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06年降至47.7%的低点。

横向比较,虽然近几十年来和我国一样走出口拉动型经济发展道路的东亚国家和一些地区在相应阶段的消费率也不高,但却远远没有低到我国这种程度。

(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资源超限矛盾日益突出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更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与我国有限的环境资源容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

首先,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仍然偏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008年,中国每万美元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是美国的4倍、德国的4.4倍、日本的8倍、英国的5.7倍、巴西的两倍;其次,从生态环境看,中国已经成为主要污染物排放最大的国家,2010年主要水污染物化学耗氧量(COD)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1238.1万吨和120.3万吨,居世界第一,超过环境容量近90%。

从废气污染物排放来看,1995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排放SO2最多的国家,到2006年已达到峰值2588.8万吨,是美国的两倍,全国1/5的城市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空气中。

目前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

从水污染程度来看,2010年全国流经城市的河流中,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3亿农民无法喝到安全的饮用水,75%以上的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问题。

而且长期以来我国“高消耗、高污染、资源型”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近年占工业能耗70%的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始终高于工业平均增速,经济增长越来越接近资源环境承载的临界点。

(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且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规模发展总体很快,但发展结构失衡。

首先表现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另外,我国城乡差距仍在持续扩大。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也达到3.13∶1。

而如果综合考虑城乡居民在各种补贴、福利、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那么城乡之间的差距更大。

早在2005年,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就显示,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
收入比都小于1.6,而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一般是在1.5左右。

只有3个国家超过了2,中国名列其中,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失衡原因
(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滞后
1.我国经济增长长期实行的“唯GDP论”调整滞后。

国家为了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地方政府为了完成GDP增量考核指标,在经济发展观念上,重投资、轻消费,重增长、轻质量;在经济发展手段上,非市场化地压低生产要素价格,实行低利率、低工资和低资源成本制度,并通过高储蓄、高投资,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储蓄与消费的不平衡呈不断加剧的趋势,生态环境也为这种发展战略付出沉重代价。

2.地区非均衡发展战略调整缺失造成区域经济结构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采取了沿海优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非均衡发展战略。

这些发展战略突出发展重点,以局部带动全局,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了国家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但是,由于政策的分散化以及缺乏适时适度的协调改进,造成地区间发展能力差异过大,引发国内区域经济结构性失衡。

(二)相关部门市场化改革滞后
1.金融部门改革落后于经济改革。

金融部门由四大国有银行占主导,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大银行倾向于给大企业贷款。

与此同时,我国目前企业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比例过低(2011年我国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占比只有14%),导致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支持。

而中小企业更多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损害,从而减少就业机会,进一步降低了我国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加大了居民收入差距。

2.自然资源部门改革也落后于经济改革。

改革前,中国为了支持重工业优先发展,政策性地扭曲投入品的价格,将自然资源作为廉价的生产投入品之一,使得能够大量利用廉价自然资源的特殊群体不断从中受益,从而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无度开采利用。

更为关键的是,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大部分的自然资源价格扭曲并没有得到有效纠正,使得国内自然资源的价格与国外价格仍有很大差距,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居民收入差距。

(三)经济发展制度体制改革滞后
1.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尚不健全。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国家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经济,符合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国家长远战略利益。

但长期实行城乡分治,客观上造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快速推进,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快速增加;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仍然落后,农民收入低而消费能力弱,城乡之间差距愈发严重。

虽然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三农”领域的投入,但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尚未健全,我国独有的城乡“行政性”分割的二元结构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