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意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意见
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意见教育改革的号角在中国已吹响多年,但我们的教育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怪圈。

应试”教育的作用,严重束缚教师教改积极性。

一线教师为了单纯应试,不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上课,任意删减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以考促学”以考代教”的现象严重。

上课只按书本重点加点勾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加之,中学生对此门功课也有明显的功利性趋向。

初中教师将这门学科与语、数、外相比落差很大。

可想而知,如果我们不关注历史教学的发展,不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必然跟不上历史教学前进的步伐,将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

历史教学的讲述怎样更符合客观事实,更富有时代气息,我从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转变历史教学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明确告诉我们:历史教学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

这是历史课必须遵循的教学目的。

同时也表明:第一,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

历史教学就是要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彻到历史教学之中。

第二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

强调知识和能力并重发展,知识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一个方面,历史知识是历史课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基础和依托,但又
不能只强调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而忽视了历史德育功能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

历史教材、教学和考试只是认识历史的一种方式,历史的最大价值就是对现实的人文关怀,教学作为中介,力图传达历史的人文内涵。

学习历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最好的发展,这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的最好途径。

二、转变教法观,充分运用现代课堂教学方法
我国“现代课堂教学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及其组合优化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实践。

为此,结合初中历史教学我们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激趣求知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原动力。

激发学习兴趣的真谛在于,变自发兴趣为自觉兴趣,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状态。

教育家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否则,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

现代课堂教学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亲自参与获取知识的喜悦,取得进步的欢乐。

2、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

素质教育是强调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主体参与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必需条件。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发展性教育”的主张,认为学生的立场就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

教学应有刺激发展、表现、活动,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索、观察和发现事物。

我校学习杜郎口教学经验,就有一个很具体的提法:留给学生思维的时空”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一般应不少于一节课30分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如按照教学评价来要求:学生主体参与活动将是教学过程的一项重要指标。

此外,对学生活动的情况还有必要的了解,如听课情况、发言情况、思维状况、笔记情况、书面测试等等。

3.善于运用教学媒体。

在这个多元的世界里,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对教法的改进也提出了要求:要与时俱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用恰当教学媒体。

根据自己以往教学体验及与同事交换意见中我们都得出结论:教师勤快到一节课讲1万字,而结果是历史课堂太沉闷,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累得苦不堪言。

换一种方法运用多媒体效果就体现出来了。

4.参观活动、社会调查或角色扮演等也是上活历史课的好方法。

我们是农村初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家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我们身边的活材料。

可布置作业让学生调查农村政策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后我们吃、穿、住、行、用的变化。

5.历史特色体现法,注重教学艺术。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教学艺术归纳起来多种多样,主要有使用和处理教材的艺术、教学设计的艺术:导言、板书、语言、提问、图画、练习等等,历史情景的渲染艺术,能表现历史场景的人物个性的文学作品的运用,历史图画、考古、历史资料的选取,都是历史课堂艺术化的最好体现。

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语言表达艺术,语言要干净、清晰、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老师特别要注意克服语言表达的随意性、口语化、土语化。

初中历史教学应当采用普通话。

三、改革评价体制,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但成效甚微,究其原因是评价体制的改革未跟上:评价一个老师的优劣看考试的结果。

现在所提的等级也是变相的分数,我们教师的评职、晋级、评优、选模无一不与分数挂钩,这种功利性的评价方式被迫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我们历史课一开学上课就作好计划必须提前一月结束新课,最后一个月来强化记忆。

至于教学过程中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天下兴旺,匹夫有责”的誓言和“精忠报国”的豪情,国家的强盛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等民族情感都体现不足,何谈素质教育,何谈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这些情感内涵。

依次类推,学生对祖国对人民朴素的爱,升华至爱国主义价值观的理智的爱,就是一句空话,何谈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意义。

特别是期末这一个月学校就有一个怪现
象,教师轮番轰炸,试卷铺天盖地而来,历史学科要求学生必须个个过背诵关,我扪心自问历史学科有这种必要吗?其结果只能是劳命伤才,徒劳无益。

我们呼吁配套的体制,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文关怀。

我们呼唤历史教学的春天,在历史教学中应该重视以爱为主旋律的情感教育。

有人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但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民族精神,就不打自垮了。

这句话讲得有道理。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人们将越来越需要了解历史,搞好初中历史教学是时代的呼唤,素质教育的要求,学会做人的起码条件。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新课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在《历史新课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规定“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的团
队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争取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可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目标之一。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对人身心健康的解释认为,身心健康的人不仅指一个
人身体健康,没有生理疾病,而且要有良好的精神和社会适应状态。

目前中学生大多存在心理困扰,缺乏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因此,我
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提
高其心理素质,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健康的发展。

那么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与做法。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
义首先,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
火如荼,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学习活动深入开展,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更加应该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加强学生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的一种提高生存技能和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历史学科作为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在其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力求历史教学和
学生生命特点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

生命教育的思想贯穿历史教学的始终。

七年级讲授的是中国古代历史,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有序的发展特点,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形成积极乐观积极的生命态度。

八年级上册讲的是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探索史和抗争史,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更加珍爱和正视自己的生命,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八年级下册讲的是中国现代史,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的历史,这个过程中既有失误也有成就。

比如文化大革命就是一场全面的内乱,造成一些冤假错案,对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命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
今天我们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其实就是对生命的重视,对人的生命状态的重视。

九年级上册讲的是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其中对外战争和殖民扩张,是对生命的亵渎,尤其殖民国家的扩张,造成亚非拉的贫穷和落后。

比如三角贸易,几百年来,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青壮劳动力,这是对生命的极端不尊重,甚至是漠视。

所以,今天世界各国都在重视国民的生命健康权。

九年级下册讲的世界现代史,二十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变动中,和平与发展越来越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其实就是如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命质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智慧。

所以,这种智慧就是不断总结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天的生活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如何考试、升学,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安全生存、快乐的生活,如何迈向生命的充实。

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适时的讲授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和著名的人物的经历,使他们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点燃他们求知的火种,为学生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亲自实践和合作探究,从体验认知的快乐中感受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的精神力量。

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要为自己和他人营造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启迪他们的精神生命,使学生的生命充满智慧和激情,使他们的人生更加绚丽多彩。

扩展和提升已有的课程资源,提高历史课堂的生命教育魅力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看这篇
一、中学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历史学作为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人们思想境界和认识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决策,但是这需要一个较长的形成过程,不像数理化等工具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国社会在人才的选拔考试中,绝大多数不考查被选拔者的历史水平,这在客观上强化了“读史无用论”
在历史教改存中也还存有种种误区。

当前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仍然是“人才”而首先不是“人”考分和升学自然成为学校的首要目标,考试成绩成为衡量教学效果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如果不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历史教育的这种应试性很难改变。

二、何谓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这两个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就出现了。

《说文》文,错画也。

”王筠注:错者,交错也。

错而画之,乃成文也。

”匕,变也,从倒人。

”甲骨文(化)从人一正一倒,有倒人为正,二人相顺不背之意。

即变正相顺,含有教化的意思。

文化构成一词,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的“文化”是指与“武力”相对的文治教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
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源远流长。

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相比,第一就时间绵延上讲,中国是由一个人自始至终老在作长距离的跑,而欧洲是由多人接力跑。

第二,就空间来说,欧洲文化,起自希腊、雅典,由这个文化中心,向四周发散。

后来希腊衰微,罗马代兴,文化中心便由希腊搬到罗马,由罗马再向四周发散。

…所以西方文化,常有由一个中心向各方发散的形态,而且这些文化中心,又常是由这一处传到那一处。

这种情景,连带会发生一种现象,就是常有文化中断的现象。

”钱穆《国史新论》中国传统之演进”
2、博大精深。

比如学术上有先秦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等,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尤其是儒、墨、道、法四家具有世界影响。

诗歌创作上,周代就有了《诗经》后来有了《楚辞》以后有两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递相继承,不断创新。

小说方面,六朝志怪、唐人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出现的《三国
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

戏曲方面,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还魂》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

尤其是关汉卿一生写了杂剧63种,比写过36个剧本被称为世界大戏剧家的莎士比亚还要早300年。

绘画方面有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韩滉《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稀世珍品。

雕塑方面有云冈、龙门、敦煌等石窟雕刻。

有秦始皇兵马俑。

书法方面,有东晋“书圣”王羲之、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草圣”张旭、创立颜体的颜真卿、柳体的柳公权。

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徽宗首创“瘦金体”元代赵孟頫、清代傅山等。

3、影响深远。

早在周代,商朝王族箕子率领5000族人避居朝鲜,随同带去诗书礼乐、百工技艺。

随后在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一条通往西域的商路,我国的丝绸、生铁炼铸技术以及农产品、手工业品,便沿着这条商路源源不断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地。

之后,四大发明也通过*人逐渐传到欧洲,对欧洲的工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我国特产瓷器、茶叶、草药等不断输往南洋、南亚和非洲国家。

日本与中国交往,始于东汉初,大规模输入文化在公元四至五世纪。

日本的文字则是在东汉中国文字输入后,被日本仿效和利用的。

唐代日本先后派120多名留学生和学问僧来我国,全面学习中国文化,回去传播使用。

越南、缅甸、柬埔寨、泰国等也受我国古代文化影响很深。

迄今在世界各国大都市中建立的“唐人街”仍能反映中国文化的影响。

四、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以经典诵读为先导。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千百年来尽管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千锤百炼,但传统美德依然流传至今,并散发着无人能及的独特魅力,也正是这样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了国人“忠勤,仁义,厚德,睿智”的优秀品质。

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学历史教学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内容。

从《论语》三字经》到《千字文》唐诗、宋词,到古代散文、名人名言等等。

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或早自修时间,饱览古今传统经典,理解内容,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

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
2、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中学生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教育。

在进行古代文化的教学时,注重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品德修养教育,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不断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升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加强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习俗。

课后让学生调查一下,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目前我们还保留了哪些节日?在各种洋节进入我国后,传统节日是否受到影响?学生自己家里过哪些传统节日,在过节时有哪些习俗?
3、增强学校特色。

如果一所学校有意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它的校园文化也一定会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当然,除了“孔子书院”之外,像上述所说的公立中学是不多见的,所以如果有中学如此行事的话,一定会非常有特色。

比如课外活动课可以开设学写毛笔字,学画国画等。

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心灵,使传统文化与美德深入学生心灵。

利用节日活动,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美德教育。

如果举办一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古代礼制与礼俗,如新学期举办一个拜师礼,提供一个让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对于向学生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很有作用。

尤其是我国的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绝顶,早已将数学运用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果全校师生一起通过“古典数学节”来领略古人智慧
的结晶,就可以在愉悦的节日气氛中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比如说,我国很早就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个名称来记60天的日期,同学们可以根据这种计算方法,重新对日期做命名。

4、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紧密结合传统文化研究德育与学科教育
的渗透整合,进一步开发完善以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使学生在所有课程中接受道德教育,在课堂上获得道德体验,让一个以知识教育为主的道德教育走向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相整合
的以感受体验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注重深层挖掘、重视熏陶感染和情感的体验。

5、着力提高历史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各种途径诸如讲座交
流研讨等方式丛师德学养气质兴趣等诸方面提升教师素质让教师成
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6、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游历让学生了解人情动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等扩大实际见闻。

开展传承传统文化的各类活动如知识竞赛调查探讨开发挖掘具
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等。

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智、信、忠、孝、礼、义、廉、耻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只有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八荣八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在中学生中弘扬民族精神有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炎黄子孙对国家、对民族的一片深情;富贵不能*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超越功利的价值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加强自我修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

“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这些传统美德在现代的集中概括。

“八荣八耻”为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提供了行为准则。

当今社会应该教育学生树立被大众认可和接受的价值观,如诚信、合作、公正等等。

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务之急。

只有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与荣辱,才能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崇高追求的社会主义新公民,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1]刘林.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4.
[2]占素娇.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3]刘根文.中学历史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4]孟长玲.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03:37-38.
[5]汪霞萍.传统文化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D]苏州大学,2011.
[6]逯成武.高中传统文化史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7]李爱真,曲爱香.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教育[J]神州,2011,26:180.
[8]陈志刚.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01:46-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