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非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思考与设计依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思考与设计依据

北京丰台二中吴非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北京高考出现了新题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其实早在2015年初发布的高考《考试说明》中,就已经出现了以“天坛”为素材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例题,广大考生第一次见到“多则材料比照”、“先题目后文本”的命题形式,对此类新题型非常陌生,加之平时缺乏训练,故而如临大敌。在当年北京各区县的模拟题中,命题专家对非连续性文本究竟怎么考做了诸多揣测和尝试,也命制出了很多广受好评的题目,但最终的高考试题——与印刷术有关的阅读文本一经面世,便让很多命题专家和一线教师大跌眼镜——试题考查的能力点高度重叠,主要是筛选信息的能力,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并不全面。

或许是命题人考虑到考生对这类新题型接触较晚,适应尚需时日,故而有意降低试题难度,但这在客观上掀起了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探讨与热议的高潮却是不争的事实。一线高中老师议论纷纷,看法分歧:有老师认为,过多的信息筛选类试题一旦成为“指挥棒”,必然会影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造成不深究文本内涵实质甚至根本没有做到“读懂”却只求把题做对的功利化的“浅阅读”,而新题型所考查的学生阅读能力,传统的阅读题也都能够实现。不过,也有老师认为,非连续性文本给学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在阅读文字量增加而考试总时长不变的情况下,“加量不加时”必然伴随着试题整体难度下降,对多数学生未尝不是“福音”。

二、笔者的思考

笔者从初涉教职起就一直在思考,语文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什么?著名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提出语文教育要“传染语感”的主张:“自己努力修养,对于文字,在知的方面,情的方面,各具有强烈敏锐的语感,为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使学生传染了,也感得相当的印象,这是国文科教师的任务。并且在文字的性质上,人间的能力上看来,教师所能援助学生的,只此一事。这是我近来的个人信念。”1夏先生甚至不讳言“仅此一事”,笔者对此观点也是高度认同的,问题是,现实的语文教学中靠什么阅读素材给学生传递语感呢?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到高中,每个学段都有不同版本却同样卷帙浩繁的所谓“经典必读书目”,但事实上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不令人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起着重要导向作用的语文试题中的阅读素材不能普遍选用经典文本,没有进行精读训练的价值,不能带给学生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震撼,还要继续那种备受有识之士诟病的“快餐式”的浅阅读的话,我们何忍在本就不如数理化被学生重视的语文课上再给学生机械训练一些“文字次品”,让本就不够高效不尽如人意的语文阅读课继续蒙羞呢?

语言教学必然伴随着语言的美感和情感,汉字是美丽的文字,汉语是伟大的语言。语文课不是生活常识课,过于强调工具性、应试化,必然带来学生阅读理念的功利性、技术化,势必极大减损语言的魅力,再加上苍白的文本和机械的试题检测的摧残,非但不能吸引学生对阅读的热爱,反而会将它们推到离阅读、离经典更远的地方。所以,高考试题阅读材料的选择要精致,试题的命制也应该朝着全方位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向,提高综合性。

三、试题类型研究

回归现实,既然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高考中已成事实,就必然有其合理性,无论对这一新题型持何种观点,都应该用学术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认真研究一下这类题本身。其实就考生在考场上的应试心态来说,即便出题人选用思想性、文学性俱佳的经典文本,也难保学生不投之以敌视的眼光——这是选拔性考试无可避免的竞争压力必然导致的。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的风格

非连续性文本旨在测量学生将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迁移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2纵观2015北京高考和各区县的模拟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的整体风格一是“文化味”,二是“生活化”。随着近年来传统文化复归的社会思潮,“文化味”在语文考题中体现得很明显,也很必要,比如印刷术,古人的字号,二十四节气等,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的倡导和重视。而“生活化”,则主要体现为所选文本的题材内容更“接地气”,不再是以往科技类说明文中常出现的专业性较强的高科技类题材,取而代之的是与普通百姓现实生活联系更为密切的“身边的”素材,比如智能手机的应用、新机场路线的规划等。而2015年海淀一模中的“清明”,东城二模中的“中药”等素材则既体现了文化味又体现了生活化。

由此可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初衷应该是“生活化阅读”理念的践行。“生活化”的含义除了所选文本题材内容的生活化,更是指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的生活化——这是由阅读目的的多元性决定的。我们倡导在课堂上精读深究,但以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产品或是家用电器的说明书等毫无文学性可言的纯实用类文本,在现实生活中只需要我们获取知识提取有效信息即可。所以,“快餐式”阅读固然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流,但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一无是处。放眼中国14亿国民,真正的读书人能有多少?其中被语文老师培养出来的读书人又有多少?休说一生与高雅的文学作品相伴的人屈指可数,即便偶尔翻阅者都已是凤毛麟角。“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所以,姑且不论这类考题对今后阅读教学和语文命题的影响怎样,它的出现毕竟适应了当下自媒体时代部分“快捷人士”简约高效的阅读需求。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的特点

1.依据课标分析

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尚未明确提及非连续性文本,2015年北京高考的《考试说明》中虽出现了非连续性文本的例题,但没有对试题样式、考查能力点做出详细说明,我们不妨借鉴初中课标来了解非连续性文本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指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3问题是,我们需要指导学生从长文本中获取哪些信息,即一篇长文本中什么样的信息属于有效信息;需要灵活运用什么样的阅读策略,怎样才能得出正确的且有意义的结论;对文本信息的加工整合和分析评价如何落实到书面文字表达上,即如何引导学生准确、规范地组织语言答题。

2.从试题中总结

从2015年部分区县的高考模拟题先呈现题目后阅读文本的试题结构可以看出,该题型实质上仍属于科技类说明文,因为要突出“解决实际问题”,阅读的目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因为涉及多则材料,文本较长,文字量大,因而对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准确把握关键信息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最能体现“非连续性”的多则材料间的比照阅读,需要学生通读文本、前后勾连,准确把握行文思路和文章结构,概括类、原文比对类的题需要学生强化对有效信息的加工整合能力,推断、探究等灵活的考查样式需要学生加强以文解题的意识,语基题的融入需要学生在积累方面进一步夯实基础。

据此,笔者不揣浅陋,推估高考命题者的意图是希望通过传统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连续性的文本阅读)继续考查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等方面的能力,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学生获取特定的知识、信息以满足快捷阅读需要的能力——两类试题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各有侧重。

四、阅读与解题策略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继续尝试提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策略和解题过程。(一)从阅读能力培养的角度

非连续性文本对于高考试题来说属于新的类型,但阅读的过程和性质本质上仍然属于阅读认知,应遵循阅读教学的普遍规律。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应结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材自身具有的较强的生活化、实用化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尤其是阅读经验。至于在考试中应该先读文本还是先浏览题目,笔者认为,读懂是一切语文阅读教学的根基,应遵循先有整体理解,再去探究细节的阅读顺序。因为阅读之于学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可用分数衡量,单纯为做题而读会滋生阅读的功利主义,给学生以负面影响,很难想象将来能够真正喜欢上阅读。

1.对大量文本进行广泛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