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MW汽轮机整体优化改造及效果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MW汽轮机整体优化改造及效果评价
刘彦丰;付晓俊
【摘要】分析了某200 MW汽轮机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该机组整体优化的改
造方案.通过性能考核试验验证,改造后的汽轮机效率得到了提高,3VWO工况下,汽
轮机热耗率下降了442.45 kJ/ (kW·h),折算成发电煤耗率下降量为16.84g/ (kW·h),高、中压缸效率分别提高了5.14%、2.21%.热耗降低明显,达到了预期的增容降耗的目的,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大战略.
【期刊名称】《电力科学与工程》
【年(卷),期】2016(032)003
【总页数】4页(P55-58)
【关键词】汽轮机;整体优化;热耗
【作者】刘彦丰;付晓俊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河北保定071003;华北电力
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河北保定0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K11
某电厂5号汽轮发电机组为哈尔滨汽轮机厂生产的冲动式、一次中间再热、单轴、三缸、三排汽、冷凝式汽轮机,型号为N200-130-535/535型,冷却方式为直流开式循环,水源取自嫩江。

高压缸为双层缸结构,中压缸为单层缸,低压缸为对称分流式。

汽轮机共有37级叶轮,高压转子12级叶轮,第一级为单列调节级,转
子为整段式;中压转子装有15级叶轮,其中前7级为整段式,后8级为套装式;低压转子10级叶轮全部为套装式。

在以往的改造中,胡远涛等[1]、李清[2]等对
汽轮机通流部分进行了改造,王艳[3]对汽轮机喷嘴技术进行了改造,钟阁顺[4]等
对汽轮机配汽进行了改造及优化,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以往的改造只针对汽轮机的某个部分,汽轮机效率的提高有限。

为了进一步提高汽轮机效率,增加功率降低煤耗,提高机组经济效益,现对该机组进行整体优化改造。

不仅对汽轮机本体进行优化改造,对各个辅机也进行优化,以最大的提高改造效果。

机组目前的性能与设计值有较大的差距。

5号机组3VWO工况下试验热耗率为
8 777.17 kJ/(kW·h),进行二类修正后热耗率为8 663.98 kJ/(kW·h),比THA设
计工况下热耗率8 246.28 kJ/(kW·h)高出417.70 kJ/(kW·h),高压缸效率试验值
为79.09%,比设计值85.05%低5.96%,中压缸效率试验值为88.21%比设计值92.30%低4.09%。

在对5号机组进行了全面的性能诊断试验及现场检查后,发现汽机侧存在如下问题:
(1)汽缸效率偏低
3VWO工况试验下,高压缸效率试验值为79.09%,比设计值85.05%低5.96%;中压缸效率试验值为88.21%,比设计值92.30%低4.09%。

造成汽缸效率偏低的主要因素有:通流部分的动静间隙较设计值大;通流部分加工质量与设计存在偏差;高压调速汽门存在较大节流损失等因素。

(2)机组凝汽器清洁系数为0.54,与0.88的设计值有一定的差距。

(3)为测试循环水泵性能,分别进行了1号与3号循泵并联、2号与3号循泵并联、1号与2号循泵并联及三泵并联工况试验,性能试验表明,1号循环水泵在不同工况下的效率为62%-67%,比2号、3号循泵效率低5%以上;循环水泵采用单速
运行,运行方式比较单一。

(4)高压加热器堵管数较多,其中1号高加堵管数为87根,2号高加堵管数为45
根。

试验发现加热器端差偏离设计值,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5)机组热力系统内漏现象较为严重,内漏阀门较多。

(6)机组保温多处不合格。

2.1 改造构想
根据火力发电科学技术发展趋势,5号机组优化改造总体构想是在保证机组安全性前提下:
提高机组内效率;
提高机组回热效率和换热器效率;
提高主要辅助设备效率降低厂用电率;
减少热力系统内漏;
提高设备可靠性和可调性,优化机组运行调度。

2.2 改造内容
在分析了机组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现有的改造经验,现提出如下的改造方案:
(1)通流汽封改进
对已改造过的布莱登汽封及蜂窝汽封,本次大修以检查性修复为主,对损坏部分进行更换,以维持汽封的改造效果;对于镶嵌式汽封,本次大修对间隙超标部分进行重新镶嵌,将间隙调整至设计下限;对汽缸汽封间隙进行统一优化调整,达到良好的检修效果。

(2)通流部分进行除垢
机组常规大修中,通流部分污垢的清理方法主要有:高压水枪清洗法、喷沙处理法及人工打磨等方法。

但这几种方法存在一些缺点,如消耗大量人力、污染大、噪音大、表面不光洁等问题。

转台式喷丸清理机是汽轮机除垢(锈)专用设备,采用该技术对汽轮机通流部分进行除垢(锈)后,表面光洁度能够达到5级,露出光亮的金属
光泽。

经过喷丸处理的汽轮机通流部分效率增加1%~3%,表面疲劳强度能够提
高1O%。

同时提高了除垢的工作效率。

(3)主机轴瓦修复
轴瓦间隙超标,导致轴系稳定性差、晃度大,并使汽封间隙增大,因此,为达到机组整体优化目标,保证汽封间隙最小,为配合汽封改造,应进行轴瓦修复。

(4)主汽调门阀口、阀杆更换
主汽调门经过长时间运行,受高压蒸汽冲刷严重,机组检修过程中发现主汽调门阀口位置冲刷严重,造成调门节流损失较大,需更换阀口及阀杆。

更换后,机组在顺序阀运行中,高压蒸汽经过高压调门时节流损失减少,有助于汽缸效率的提高,对机组运行经济性产生积极影响。

(5)辅机改造
循环水泵、疏水扩容器、内冷水冷却器、高压加热器等辅机进行优化改造,以提高其经济效益。

(6)机组运行方式优化调整
通过定滑定试验制定出机组的定滑定曲线,以优化阀门开度与机组负荷之间的匹配。

加热器端差偏离设计值,加热器运行水位有待优化。

通过加热器水位优化,使加热器水位在最佳值运行,减小加热器端差,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

通过定滑定及加热器水位优化等试验,制定出符合机组实际情况的定滑定曲线和加热器最佳水位,进一步优化机组运行方式,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

整体优化后,为验证改造后汽轮机的热力性能指标是否达到改造的要求,进行了修后热力性能考核实验。

3.1 实验工况
5号汽轮机组大修后诊断试验工况如表1。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热力性能考核实验结果如表2、表3、表4、表5所示。

从表中数据可见,优化改造后3VWO工况下热耗率为8 475.78 kJ/(kW·h),比改造前热耗率8 918.23 kJ/(kW·h)下降442.45 kJ/(kW·h),比3VWO工况下设计值8 250.80 kJ/(kW·h)高224.98 kJ/(kW·h)。

220 MW工况下热耗率为
8 498.51 kJ/(kW·h),比改造前热耗率8 962.17 kJ/(kW·h)下降了
463.66 kJ/(kW·h),比3VWO工况下设计值8 250.80 kJ/(kW·h)高
247.71 kJ/(kW·h)。

5号机组优化改造后3VWO工况下高压缸效率为84.24%,比改造前79.09%提高5.14%;220MW工况下高压缸效率为82.88%,比改造前 78.84%提高4.04%。

本次优化改造中通过对汽封的改造、通流部件的处理及其间隙的调整,高压缸效率提升显著。

优化改造后5号机组3VWO工况下平均中压缸效率为91.19%,比改造前效率88.21%提高2.98%;220MW工况下中压缸效率为90.58%,比改造前效
率 88.37%提高2.21%。

本次优化改造中通过对汽封的改造、通流部件的处理及其间隙的调整等措施,中压缸效率提高明显。

通过整体优化改造,热耗率及高、中低压缸效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提高了机组效益,实现了增容降耗的目的。

与优化改造前热耗率相比较,下降了
442.45 kJ/(kW·h),折算成发电煤耗率下降量为16.84 g/(kW·h),优化改造效果明显。

改造后机组运行良好,极大地响应了国家节能降耗的战略,为电力企业的同类型机组的节能增容降耗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关文献】
[1]胡远涛,郑家衡,齐进,等. 国产引进型3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及效果分析[J]. 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2(1):39-42,46.
[2]李清,黄竹青,左从瑞,等. 浅析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及效果[J]. 华中电力,2011,24(3):84-86,90.
[3]王艳. 200MW级汽轮机喷嘴组技术改造[J]. 电力科学与工程,2015,31(8):71-78.
[4]钟阁顺. 国产600MW抽汽式汽轮机配汽改造及优化[J]. 电力科学与工程,2008,24(7):8-12.
[5]查冰峰. 2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及效果分析[J]. 江西电力,2008,21(6):49-51.
[6]张剑萍. 国产125MW汽轮机通流部分技术改造及效果分析[J]. 汽轮机技术,2001,43(3):142-144.
[7]赵林峰,刘卫,贺庄. 600MW汽轮机轴系调整和基础沉降分析[J]. 电力科学与工程,2015,
31(4):58-65.
[8]张志强,张旭炎,杨景军,等. 汽轮机最大负荷的优化[J]. 电力科学与工程,2008,24(6):34-37.
[9]陈显辉,李曦滨,吴其林,等. 东方第八代300MW汽轮机通流改造及性能评价[J]. 东方汽轮
机,2010(3):11-14.
[10]谢诞梅,武云鹏,刘占辉,等. 3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经济性及敏感性分析[J]. 汽轮机技
术,2006,48(5):369-371,3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