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一、人文事项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人文地理学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其所占据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这是指某中文化现象易于为接受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等级扩散:这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当面,存在等级现象。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得其在当地存在。

迁移扩散的特征:1、比扩展扩散传播快;2、使文化现象出现孤立的点或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3、随着时间向四周传递,范围逐渐扩大,并逐渐减弱最后完全消失;4、存在周期性。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一、生态文化关系类型:直链型,网络型,社会体系,和谐。

二、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为文化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环境加速或延缓文化发展;环境条件的差异导致文化的差异;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地貌,形成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和具体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态的地理复合体。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一,人地关系论: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

二,其他学科理论: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韦伯的宗教思想、年鉴学派。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让你问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地理社会调查法;科技文献资料法;新技术新方法(遥感技术RS、GPS、GIS);区域地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归纳)

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一、人口转变理论:1、法国,迪兰,1934《人口革命》,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2、美国,诺特斯坦,1944,提出人口转变的概念,三个阶段:高低高、过渡、低低低;寇尔,五个阶段:原始静止时期、前现代时期、转变时期、现代时期、现代静止时期。

二、人口转变模式:1、西北欧模式 2、日本模式 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4、印度模式

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最适宜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

人口分布与迁移

一、人口分布规律主要表现在水陆、南北半球、沿海与内地、高原与平原之间;在各大洲分布也极不均匀。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即趋向暖湿地区(中低纬指向)、低平地区河岸边(海岸、河岸)。。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对人口的分布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雨量来实现的;人口分布多趋向于低平地区,其原因是气温和气压都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降低,直接制约着人类的生理机能;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

基础;水体;矿产。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历史因素;政治因素。

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美国拉文斯坦七条迁移法则: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移民,长距离的移民一般趋向于迁移到大的工业中心。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3、两地之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富有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全家迁移是很少见的。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到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人口迁移的机制:1、环境,2、个人动机。。。经济为主,还有政治文化生态等因素。。

人种的划分:

标志:毛发(亚洲直发,欧洲波状,非洲羊毛卷);肤色;身高;头颅形状;鼻型(白狭黄中黑宽);血型;指纹

种族划分:四大种群十二种族,,1、白色种族群(北欧种族、南欧种族、印度种族)。2、黄色种族群(蒙古族、美洲印第安种族、爱斯基摩人)。3、黑色种族

群(尼格罗种族、布须曼种族)4、棕色种族群(澳大利亚种族、美拉尼西亚种族、波利尼西亚种族、密克罗尼西亚种族)

地理人种:①亚洲地理人种。又称蒙古地理人种。是居住在亚洲大陆(除西亚)及其附近岛屿,以及北美洲北极地区的人群,包括蒙古地域人种、西藏地域人种、华北地域人种、东南亚地域人种和爱斯基摩地域人种等。②欧洲地理人种。又称高加索地理人种。是主要居住在欧洲、北非和西亚地区的人群,包括东北欧地域人种、西北欧地域人种、阿尔卑斯地域人种和地中海地域人种等。1500年以后,欧洲地理人种经历了一场异常迅速的扩张活动,大量移居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③非洲地理人种。又称尼格罗地理人种。是主要居住在非洲撒哈拉地区以南的人群,包括森林尼格罗地域人种、俾格米地域人种、班图地域人种、布须曼和霍屯督地域人种(即开普地域人种),以及东非地域人种、苏丹地域人种和南非有色地域人种等。1500年以后,随欧洲地理人种大量迁入美洲,非洲地理人种亦大批移入北美洲、加勒比群岛等地区。④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是原居住南、北美洲和加勒比群岛的人群,包括北美印第安地域人种、中美印第安地域人种、南美印

第安地域人种、福吉安地域人种(即火地岛地域人种)等。1500年以来,欧洲地理人种的迁入,使美洲印第安人种人数大减,且大都被迫离开原居住地。现在的北美洲居民不少是非洲人和欧洲人的混血后裔,南美洲居民大量是印第安人与欧洲人的混血后裔,加勒比地区居民不少是印第安人和非洲人的混血后裔。

⑤印度地理人种。是居住在印度次大陆的人群,包括印度地域人种、达罗毗荼地域人种等。⑥澳大利亚地理人种。原居住于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的人群,包括已于1876年灭绝的塔斯马尼亚地域人种,以及默里澳大利亚地域人种和卡奔塔澳大利亚地域人种。由于18世纪以来欧洲人的大量迁入,现在欧洲人及其与当地人的混血后裔已占澳大利亚居民的绝大多数。⑦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又称美拉尼西亚-巴布亚地理人种。是居住在新几内亚、斐济群岛和西太平洋其他岛屿的人群。⑧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居住在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以及西南太平洋一些岛屿的人群。⑨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居住于东太平洋广大地区,自夏威夷、波利尼西亚群岛到新西兰一带的人群。

种族歧视是指根据种族将人们分割成不同的社会阶层从而加以区别对待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