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剂回收设备的安全管理和安全防护(二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剂回收设备的安全管理和安全防护
一、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通过安全教育、定期的安全检查和安全测试,及时发现安全事故苗头,把安全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达到不发生安全事故的目的。

1.安全教育
必须经常进行全员的溶剂回收安全教育,讲清溶剂的特性,对人身体的危害及生产中应注意的事项等,生产过程中要及时向全员通报安全检查和定期的安全测试及各种异常和纠正情况,并进行教育和安全培训。

2.定期的安全检查
一周进行一次安全小检查,一月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发现安全事故苗头及时落实整改,并及时向全体员工通报有关情况。

检查情况要登记,落实整改情况要由技术员或安全员进行复查。

3.定期的安全监测
(1).工艺检查与测试
a.包括使用溶剂工房,溶剂回收工房等里面的溶剂/空气混合气体浓度,看其是否超标并做好记录。

b.每班测一次风管浓度、混合气体通过活性炭层的流速及用泵打溶剂时的流动速度,并做好记录。

c.做好工艺异常并采取相关措施调整至正常的记录。

(2).接地防雷检查与测试
(3).成品溶剂输送流速的检查与测试
(4).溶剂生产设备及装盛器具的焊前检查
(5).停产前的全面检查
二、安全防护
溶剂进入人体的途径有三种:溶剂蒸气挥发到空气中,人通过呼吸道吸入、通过皮肤接触由皮肤进入人体、口吃进,包括不小心如接触了溶剂的手没洗干净去拿东西吃。

了解了溶剂的毒性及其进入人体的途,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也就明确了。

1.要严禁往大气中排放溶剂气体
2.有溶剂挥发的工作环境要尽可能做到密闭操作或采取抽、送风的办法降低空气中溶剂蒸气的浓度。

3.避免不了的有毒溶剂蒸气的操作要戴口罩或防毒面具。

4.尽可能采用低毒或无毒的溶剂。

5.给患溶剂职业病的人调换岗位,即将其从有机溶剂蒸气污染的工作岗位调到少或没有溶剂蒸气污染的工作岗位工作并坚持治疗。

溶剂回收设备的安全管理和安全防护(二)是确保工作环境安全、保证人员身体健康以及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

在日常操作中,必须遵循相关的安全管理规定,并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和人员的安全。

一、安全管理措施
1.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明确各类设备的使用规范以及操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制定明确和详细的工作程序,并定期进行相关培训和考核,确保所有操作人员了解并遵守操作规程。

2.设备定期检验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能。

定期检查关键部位的磨损情况,及时更换损坏的部件,防止设备发生故障和事故。

3.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类事故的应对措施和责任分工。

在设备使用过程中随时注意监测溶剂回收设备的工作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4.建立完善的事故风险评估机制,对设备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条件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加强对设备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并排除事故隐患。

5.设备使用过程中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人员在事故时的应对能力,确保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急救和紧急疏散等工作。

二、安全防护措施
1.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眼镜、耳塞、口罩、防护手套、防护服等,以防止操作人员受到溶剂挥发物的损害。

特别是在操作有毒有害溶剂回收设备时,应严格按照防护要求进行操作。

2.严格控制操作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等参数,确保操作环境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在溶剂回收设备操作区域要保持通风良好,确保操作人员不受有害气体的影响。

3.设备的放置和定位要合理,保证操作空间的安全性和畅通。

设备周围不应堆放杂物,以免对设备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

4.建立溶剂回收设备标识牌和警示标识,提醒工作人员注意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设备周围要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以提醒人员注意危险区域和禁止行为。

5.对溶剂回收设备进行定期清洗和维护,防止残留物堆积或泄漏。

在清洗过程中要注意个人防护,采取合适的措施防止操作人员受到化学品的伤害。

综上所述,溶剂回收设备的安全管理和安全防护是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和人员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定相关规程和流程、定期检验和维护、建立应急预案、加强事故风险评估和安全教育、穿戴个人防护装备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设备故障和事故的发生。

同时,通过合理的安全防护和设备标识,控制操作环境和操作空间的安全性,有效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