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学
耕作学
第⼀章引论部分
⼀、填空题
1、耕作制度包括与两部分,以为中⼼,为基础。

2、是指⼀个地区或⽣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臵、熟制与种植⽅式的综合。

3、养地制度是与相适应的以提⾼⼟地⽣产⼒为中⼼的⼀系列技术措施,包括,
,⽔分供求平衡,以及等。

4、耕作制度的功能包括2个⽅⾯:即功能和功能。

5、与单项技术不同,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特点往往带有较强的,,和。

6、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标是:,,和。

7、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

8、耕作学从性质上属于⾃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条件有着⼗分密切的关系。

它是,有很强的,但也包含着⼀定宏观布局的软科学内容。

⼆、选择题
1、耕作制度包括的2⼤部分:
A.种植制度
B.旱作农业
C.养地制度
D.农牧结合
2、下列哪⼀个不属于种植制度范畴:
A.作物布局
B.熟制
C.平衡施肥
D.种植⽅式
3、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体现在:
A.减少投⼊
B.技术指导
C.宏观调控与决策
D.⾼产优质
4、下⾯哪项不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A.⽣产程序机械化
B.⽣产技术科学化
C.农业主体知识化
D.作物管理⼯业化
5、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体系有:
A.多熟种植
B.节⽔农业
C.营养管理
D.农制改⾰
三、名词解释
1、耕作制度
2、种植制度
3、养地制度
4、农作制度
四、简答题
1、耕作制度在农业⽣产中的功能。

2、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中国农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有哪些?
五、论述题
1、耕作制度的含义?包括哪两⼤部分内容?
2、简述为什么要建⽴合理的耕作制度?
3、论述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4、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哪些⽅⾯?
5、请提出当前耕作制度研究中你认为急需要解决的⼏个重⼤问题,并阐述你的理由,分析可能解决的途
径。

6、试分析改⾰开放以来我国粮⾷⽣产的态势,并综合论述我国是否能⾃⼰解决16亿⼈⼝的吃饭问题?
第⼆章作物布局
⼀、填空题
1、作物布局是指⼀个区或⽣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臵的总称。

作物结构包括、、和
等,配臵是指作物在区域或⽥地上的分布,即解决、与的问
题。

2、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

3、作物布局的原则应该以为基础,为⽬标,为可⾏性。

4、作物的⽣态经济适宜区可划分为四级,分别是、、和。

5、指的是农作物的⽣物学特性及其对⽣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
程度。

6、从⼤范围的作物类型看,⼀般⼤⽥作物需光,果树需光。

某些以茎叶为⽬的的蔬菜需光可稍⼀些,如叶菜类、萝⼘、马铃薯、胡萝⼘,某些树种以及茶叶、咖啡等耐荫性稍强。

7、从不同发育时期看,时需光相对少⼀点,时缺光影响较⼤。

8、⼩麦在⽇长度超过12h条件下才能开花,所以称为,多分布在,在⾚道附近不开花。

反之,有些作物如⼤⾖、棉花、⽟⽶、⾼粱、⾕于、⽔稻、⽢蔗、⽢薯等,在短于某种⽇长度界限下才能开花,称为,短⽇照作物多分布在附近。

还有⼀类植物或品种对⽇照长短不敏感,四季均可能开花,称为,如番前、四季⾖、黄⽠、菜⾖以及⽔稻、棉花、烟草等的⼀些品种。

9、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可把作物分为、和三种类型。

10、根据作物的⽔旱适应性,我国⼤⽥作物可分为、、和、耐旱耐涝型、避旱涝型六种类型。

11、对于灌溉农业的作物布局,为了经济科学⽤⽔,采取以下措施:
(1)
(2)
(3)
12、评价⼀个地⽅⼟壤⽣产⼒的⾼低以及作物的适应性,不能只凭某⼀个指标,⽽要从⼟层厚度、、养分、、、地下⽔位以及等多⽅⾯去综合考虑。

13、从作物对⼟壤养分消耗的程度与种类可以分为可把作物分为、
和半养地作物三种类型。

14、我国粮⾷作物布局秦岭淮河以南,青藏⾼原以东的⼴⼤南⽅地区,以为主,兼有麦类、⽢薯、⽟⽶、⾖类等;华北以、为主,兼有⾕⼦、⾼粱、⽢薯、⼤⾖等;东北以、⾼粱、⾕⼦、为主;西北以春⼩麦、⽟⽶、杂粮为主;青藏⾼原则以青裸、豌⾖、春麦为主。

15、我国棉花主要集中于;油菜集中于;花⽣主产地是;茶叶主要分布于。

⼆、选择题
1、下列作物哪个是C4作物:
A.棉花
B.⽔稻
C.⽢薯
D.⽟⽶
2、下列因素中的哪⼀种可能是种⼦的休眠原因:
A.胚未成熟
B.湿度太低
C.温度太低
D.光照太强
3、对光合作⽤最为有效的光照波长范围是:
A.150-580nm
B.580-640nm
C.640-660nm
D.650-700nm
4、“⽣理⼲旱”是指下列哪种原因造成的植物⼲旱:
A.⼤⽓湿度低
B.⼟壤⽔分含量低
C.⼟壤盐浓度过⾼
D.叶⽚蒸腾作⽤太强
5、下列作物哪个是喜光作物:
A.⽟⽶
B.⼩麦
C.萝⼘
D.⼤⾖
6、⼤于0℃的积温在1500-2500之间,适合种植下列哪种作物:
A.春⼩麦
B.⽟⽶
C.花⽣
D.⽢蔗
7、下列作物属于耐旱怕涝的有:
A.⽔稻
B.⼩麦
C.花⽣
D.芝⿇
8、我国冬⼩麦的优势种植区在:
A.华北
B.东北
C.西北
D.长江流域
9、棉花的优势种植区在:
A.东北
B.新疆
C.西藏
D.云南
10、河南的特⾊农产品有:
A.苹果
B.⾹蕉
C.⼤枣
D.荔枝
三、名词解释
1、作物布局
2、C3作物
3、C4作物
4、喜光植物
5、喜荫植物
6、临界⽇长
7、长⽇照植物
8、短⽇照植物
9、中性植物
10、喜凉作物
11、喜温作物
12、养地作物
13、耗地作物
14、半养地作物
15、作物的⽣态适应性
四、简答题
1、作物布局的含义及意义。

2、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3、简述光照条件与作物分布的关系。

4、简述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5、简述⽔分条件与作物布局的关系。

五、论述题
1、合理的作物布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何作⽤?
2、作物布局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如何?
3、作物布局为什么要以⽣态适应性为基础?
4、作物的⽣态适应性包括哪些⽅⾯?
5、⼀个地区应该如何进⾏作物布局?
第三章种植⽅式
⼀、填空题
1、在同⼀块⽥地上种植⼀种作物的种植⽅式,也称为纯种、清种、净种或平作。

2、间作在同⼀⽥地上于同⼀⽣长期内,分⾏或分带作物的种植⽅式。

3、间作时,不论间作的作物有⼏种,皆不增计复种⾯积。

间作的作物播种期、收获期相同或不相同,但作物共处期,⾄少有⼀种作物的共⽣期超过其全⽣育期的。

4、在同⼀块⽥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式,也称为混种。

5、在前季作物⽣长后期的株⾏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6、套种与间作都有作物共处期,所不同处,前者作物共处期较,每种作物的共处期都不超过其全⽣育期的。

7、在同⼀农⽥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本)从平⾯、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空间的种植⽅式。

8、间混套作在农业⽣产中的意义有、、和协调作物争地的⽭盾。

9、间、套作复合群体的种间互补与竞争关系及其效益,具体地表现在:、、和四个⽅⾯。

10、耕作学上常⽤的符号表⽰的意义:→表⽰:—表⽰:|| 表⽰:/表⽰:×表⽰:。

11、间套作时,作物⾼矮搭配或存在空带,作物边⾏的⽣态条件不同于内⾏,由此⽽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称为。

⾼位作物边⾏由于所处⾼位的优势,通风条件好,根系竞争能⼒强,吸收范围⼤;
⽣育状况和产量优于内⾏,表现为边⾏优势或叫;同时,矮位作物边⾏由于受到⾼位作物的不利影响,则表现为。

12、间作作物的⾏数,要根据和来确定,⼀般⾼位作物不可多于⽽矮位作物不可少于边际效应所影响⾏数的倍。

13、是指在向⼀⽥地上⼀年内接连种植⼆季或⼆季以上作物的种植⽅式。

14、耕地复种程度的⾼低,通常⽤来表⽰,即全年总收获⾯积占耕地⾯积的百分⽐。

15、利⽤⼟地提⾼⽣产⼒的途径有三,⼀是;⼆是;三是。

16、条件是决定⼀个地区能否复种的⾸要条件。

17、在我国,≥10℃积温低于3600 ℃为,3600-5000℃可以,5000℃以上可以⼀年三熟。

18、我国麦⽥主要麦⽥套作两熟⽅式有:(1)、(2)、(3)、(4)、(5)⼩麦与喜凉作物、菜⽠套作等。

⼆、选择题
1、下列属于套作的有:
A.⽟⽶||马铃薯
B.⼩麦/⽟⽶
C.⼤麦×豌⾖
D.麦/⽟⽶/⽢薯
2、间套作在农业⽣产中的作⽤体现在:
A.增产
B.增效
C.稳产保收
D.缓解作物争地⽭盾
3、我国最早记载间套作的农书是: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氾胜之书
D.王祯农书
4、⼀般来讲,可以实⾏复种的地区⼤于10℃的积温最少是:
A.3600
B.2400
C.1800
D.4900
5、复种的争时技术包括:
A.育苗移栽
B.套作
6、与复种有关的热量条件指标主要有:
A.积温
B.⽣长期
C.界限温度
D.⽣育进程
7、世界上复种指数最⾼的地区是:
A.亚洲
B.⼤洋洲
C.⾮洲
D.欧洲
8、我国复种指数最⾼的省份是:
A.海南
B.浙江
C.河南
D.⿊龙江
9、能够充分利⽤热量资源的种植⽅式有:
A.套作
B.间作
C.复种
D.混作
10、在河南⽣态条件下,可以实现间作的有:
A.⼩麦和⽟⽶
B.⼩麦和花⽣
C.⽟⽶和花⽣
D.油菜和花⽣
三、名词解释
1、单作
2、间作
3、混作
4、套作
5、边际效应
6、复种
7、种植指数
10、多熟种植
11、⽴体种植
12、休闲
13、撂荒
四、简答题
1、简述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

2、间、套作在农业⽣产中的作⽤和意义。

3、间、套作的增产效益原理。

4、复种的效益原理。

5、复种对农业增产的作⽤。

6、复种的实施条件。

7、简述提⾼作物年单产的可能途径。

8、如何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技术?
9、⽣物间的互补和竞争表现在哪⼏个⽅⾯?
1、简述多熟种植和间混套作的联系与区别?
2、影响复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举例加以说明。

3、间混套作在种植形式、⼟地利⽤率、增产增收作⽤等⽅⾯有哪些异同?
4、复种的技术要求有哪些?
5、间、套作的技术要求?
6、提⾼复种指数有哪些主要技术措施?
7、请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述间、套、复种的利弊和适⽤条件。

第四章农牧结合
⼀、填空题
1、农牧结合,指的是农区与牧渔业相互适应与协调、牧渔业的规模与种类与提供的
饲料相适应,⽽⽣产⼜适应于牧渔业的需要。

2、研究⾐牧结合种植制度的意义在于:(1)促使更多植物产品更有效地转化为动物产品;(2);(3)。

3、是决定牧渔业⽣产的关键。

⼜是农牧结合的纽带。

4、在农区,绝⼤部分饲料是由所提供的,所以,饲料的种类、数量决定了农牧结合种植制度的内容。

⼆、选择题
1、种养结合的意义在于:
A.使植物产品有效转化为动物性产品
B.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值
C.充分利⽤时间、空间和⼟地
D.实现多级质能循环转化
2、下列不属于农牧结合种植模式的是:
A.⽟⽶‖黄⾖
B.⾼粱‖⾖类
C.⼩麦/棉花
D.⽢蔗‖⾖类
3、庭院⽴体种养业的特点:
A.多样性
B.⾼效性
C.经营的灵活性
D.⽣态的特殊性
4、属于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模式的是:
A.饼粕利⽤
B.稻鱼种养结合
C.稻草鹅种养结合
D.粮畜结合
5、属于⽥间⽴体种养模式的是:
A.饼粕利⽤
B.稻鱼种养结合
C.稻草鹅种养结合
D.粮畜结合
三、简答题
1、庭院⽴体种植的特点和类型有哪些?
2、何谓种养结合?为什么在种植制度上要强调种养结合?
四、论述题
1、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种养结合的模式。

2、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旱地⾼效种植模式及技术。

3、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麦、⽟⽶、蔬菜⽴体种植模式及技术。

4、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西⽠、棉、复种⼤⾖⽴体种植模式及技术。

5、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稻蟹萍⽴体种养技术。

6、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稻鱼⽴体种养技术。

7、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庭院产值3000元、效益2000元的种养形式和技术。

8、庭院⽴体种植的特点和类型有哪些?
9、简单概括论述设计庭院⾼效种养的内部原理,说明多物种结构、多级质能循环的优势。

第五章轮作与连作
1、⼀年⼀熟条件下的⼤⾖→⼩麦→⽟⽶三年轮作,这是在年间进⾏的的轮作。

南⽅的绿肥⼀⽔稻⼀⽔稻→油菜⼀⽔稻⼀⽔稻→⼩麦⼀⽔稻⼀⽔稻轮作,这种轮作由不同的复种⽅式组成,也称为。

2、与轮作相反,是在同⼀⽥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式,称为,⽽在同⼀⽥地上采⽤同⼀种复种⽅式称为。

3、⽣产上把轮作中的前作物(前茬)和后作物(后茬)的轮换,通称为或,连作也叫。

4、轮作换茬的基本作⽤有(1)(2)(3)。

5、在低投⼊的少肥或⽆肥的传统农业阶段,轮作的主要作⽤集中体现在,我国的农谚“倒茬如上粪”、“要想庄稼好,三年两头倒”就是对这⼀历史阶段轮作作⽤的⽣动描述。

6、在现代农业中,化肥、农药、除草剂的施⽤量⼤⼤增加,使轮作养地的基础作⽤受到削弱,但轮作的作⽤却相应得到加强。

7、根据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不同,将作物分为、、
和4类。

8、忌连作作物有茄科的、、,胡芦科的、、等为典型代表。

9、合理的轮作可以增产,不适当的连作不仅产量锐减,⽽且品质恶化。

导致这些连作受害的根本原因有:(1)(2)(3)。

10、是作物轮作换茬的基本依据。

11、茬⼝是作物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及其的泛称。

12、是指栽培某⼀作物后的⼟壤⽣产性能,是在⼀定的⽓候、⼟壤条件下栽培作物本⾝的⽣物学特性及其措施对⼟壤共同作⽤的结果。

13、影响茬⼝特性形成的因素有:(1)(2)(3)。

14、从作物与⼟壤养分关系的⾓度来看,⾖科作物属于,⽲本科作物属于,棉花、油菜、芝⿇、胡⿇等属于。

15、轮作中茬⼝顺序安排的⼀般原则是:、,前茬为后茬,、。

⼆、选择题
1、我国最早对轮作有记载的古书是:
A.红楼梦
B.吕⽒春秋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2、忌连作的作物有:
A.西红柿
B.⽔稻
C.⼩麦
D.马铃薯
3、轮作换茬的作⽤体现在;
A.调养地⼒
B.减轻病⾍危害
C.减轻⽥间杂草
D.合理利⽤农业资源
4、耐连作的作物有:
A.西⽠
D.烟草
5、作物茬⼝安排应注意:
A.瞻前顾后,统筹安排
B.农⽥⽤养结合
C.考虑当前利益
D.注意长远利益
6、连作的危害有:
A.营养物质的消耗
B.病⾍害加重
C.作物品质下降
D.杂草严重
7、连作危害的消除途径:
A.化学技术
B.⽣物技术
C.品种更换
D.合理施肥
8、连作应⽤的必要性:
A.社会需求
B.资源利⽤
C.经济效益
D.作物结构
9、连作危害的⽣物学原因:
A.杂草严重
B.病⾍害加重
C.根系分泌有害优质
D.⼟壤酶活性变化
10、影响作物茬⼝特性的因素主要有:
A.作物种群
B.根系特点
C.作物⽣长期与收获期
D.耕作措施
三、名词解释
1、轮作
4、茬⼝特性
四、简答题
1、轮作倒茬的作⽤。

2、连作的危害及其消除途径。

3、什么是茬⼝特性,如何评价。

4、产⽣轮作的背景及条件。

5、我国传统轮作与连作有什么特点?
6、轮作如何培养和调节⼟壤肥⼒?
7、作物茬⼝特性的形成影响因素。

8、各类作物的茬⼝特性。

9、作物茬⼝顺序安排的原则与⽅法。

五、论述题
1、作物布局与轮作关系。

2、轮作的现实意义。

3、为什么连作能够⼀直存在于⽣产实际?
4、如何合理应⽤轮作与连作?
第六章⼟壤耕作
⼀、填空题
1、⼟壤耕作的主要⽬的任务是:(1)(2)(3)。

2、,⼜称熟⼟层,是指农业耕作经常作⽤的⼟层,也是作物分布的主要层次。

通常厚约cm。

3、反映耕层构造与三相⽐的主要指标有:(1)(2)(3)。

4、决定⼟壤三相⽐的重要因素是与。

5、耕层可分为、、三层。

6、在耕层之下为,即犁耕难以涉及的⼟壤深层,俗称⽣⼟层,它可起着保蓄⾬⽔、源源不断地向耕层提供⽔分和少量养分的作⽤。

7、在⼼⼟层与耕作层的界⾯上往往还出现⼀层厚5⼀10cm不等的。

它是在犁耕时犁底与⼼⼟层摩擦、压实并淀积粘粒⽽逐渐形成的。

8、根据对⼟壤的作⽤强度不同,⼟壤耕作措施可分为与,它们对⼟壤的影响各不相同。

9、⼟壤耕作的机械作⽤有:(1)(2)(3)(4)
(5)(6)。

10、基本耕作,⼜称,指⼊⼟较深、作⽤较强烈、能显著改变耕作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类⼟壤耕作措施。

包括:(1)(2)(3)。

11、翻耕是世界各国采⽤最普遍的⼀种耕作措施,对⼟壤起三种作⽤:⼀是。

可将原耕层上层⼟翻⼊下层,下层⼟翻到上层;⼆是,使原来较紧实的耕层翻松;三是。

12、就北⽅地区的⽓候条件及⽣产条件⽽论,优于,早秋耕优于晚秋耕,秋耕⼜优于。

13、,或叫次级耕作,是在基本耕作基础上采⽤的⼊⼟较浅,作⽤强度较⼩,旨在破碎⼟块、平整⼟地、消灭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产条件的⼀类⼟壤耕作措施。

表⼟耕作深度⼀般不超过10cm。

14、次级耕作包括:(1)(2)(3)(4)镇压(5)(6)等六种耕作措施。

15、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壤耕作次数或在全⽥间隔种、减少耕作⾯积的⼀类耕作⽅法。

⼆、选择题
1、下列哪个不是我国⼟地资源的特点:
A.⼈均⼟地多,耕地少
B.⾮耕地农⽤地多.但质量较差
C.后备耕地资源
2、免耕主要优点是:
A.减少⽔蚀和风蚀
B.农耗时间减少
C.节约成本
D.减少病⾍害
3、⼟壤耕作的主要依据
A.作物对⼟壤的要求
B.⼟壤特性
C.⽓候条件
D.作物根系特征
4、初级耕作措施有:
A.翻耕
B.中耕
C.耙地
D.镇压
5、次级耕作措施有:
A.翻耕
B.中耕
C.深松耕
D.镇压
6、旱⽥⼟壤耕作包括:
A.平翻耕法
B.垄作耕法
C.免耕法
D.少耕法
7、垄作耕法的缺点有:
A.受农具限制
B.多年⽣杂草严重
C.效率低
D.不便于精耕细作
8、典型的⽔⽥剖⾯包括:
A.耕作层
B.犁底层
C.⼼⼟层
D.母质
9、建⽴⼟壤耕作制度的原则:
A.应发挥当地⽓候优势与突出缓冲⽓候劣势
B.应适合各茬作物⾼产的播种⽅式
C.应适应当地的地势与⼟壤类型
D.与⽣产条件相适应
10、导致我国南⽅和北⽅耕作制度产⽣很⼤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热量
C.⼟壤
D.⽔源
三、名词解释
1、⼟壤耕作
2、免耕
3、少耕
4、初级耕作
5、次级耕作
6、表⼟耕作措施
7、基本耕作措施
四、简答题
1、⼟壤耕作的的⽬的。

2、⼟壤耕作的机械作⽤。

3、初级耕作和次级耕作有哪些内容?
4、少、免耕的技术原理。

5、作物对⼟壤条件的要求有哪些?
6、对⼟壤耕层构造产⽣较⼤影响的⽓候条件有哪些?
7、什么是⼟壤宜耕性?不同⽔分条件与⼟壤宜耕性的关系。

8、如何检查⼟壤耕作质量?
9、⼟壤耕作有哪些作⽤?
10、初级耕作有哪些作⽤?如何应⽤?
11、次级耕作有哪些作⽤?如何应⽤?
12、旱⽥耕作有哪些⽅法?各有什么特点?
13、垄作耕法有哪些优点?
14、少、免耕有哪些优缺点?如何应⽤?
五、论述题
1、我国不同地区⼟壤耕作制的类型。

2、如何建⽴⼀个良好的⼟壤耕作制。

第七章农⽥⼟壤保护与培肥
⼀、填空题
1、⾼产稳产农⽥建设标准为:(1);(2);(3)坡地梯⽥,等⾼耕作;(4);(5);
(6)园⽥绿化,⾼产稳产。

2、⼟壤培肥的途径与措施:(1)(2)(3)。

3、,就是利⽤⽣物及其遗体培养地⼒或改良⼟壤。

如种植⾖科作物、⽲本科作物、绿肥,实⾏轮作,放养绿萍、蓝藻,稻⽥养鱼,利⽤⼟壤中的蚯蚓、藻类、菌根和⾃⽣固氮菌,施⽤厩肥、堆肥
,造林种草、保持⽔⼟等。

4、⽣物养地的主要作⽤:(1);(2),为⼟壤中的⽣物提供能源;(3)分解有机态养料为⽆机态养料;(4);(5);(6)⽣物排除盐碱等。

5、农作物按它们的⽔⼟保持效能分为三⼤类:(1),如⽟⽶、⾼粱、棉花、马铃薯、烟草等,⾏株距离较⼤,植株对地⾯的覆盖度⼩,经常中耕松⼟,连年种植常促使⼟壤结构破坏,导致径流量和冲刷量加⼤,⽽引起;(2),如⼩麦、⼤麦、莜麦、⾕⼦、糜⼦、⼤⾖、花⽣等
⽲⾕类和⾖类作物,保持⽔⼟的作⽤较;(3)⼆年⽣与多年⽣牧草,如草⽊樨、苜蓿、沙打旺、⼩冠花等,覆盖⾯积⼤,时间长,能缓冲⾬滴冲击地⾯,根系能穿插挤压⼟壤,形成团聚体,有⼤量有机质还⽥、改良⼟壤结构,使⼟壤具有良好的渗透性,⽔⼟保持作⽤。

6、保护性⼟壤耕作措施有:(1);(2);(3)坡地梯⽥,等⾼耕作;
(4);(5)防风防蚀耕作。

⼆、选择题
1、耕作制度包括:
A.种植制度
B.作物布局
C.复种⽅式
D.养地制度
2、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A.农⽥污染
B.农业⽤地内部调整
C.城乡建设
D.交通⽤地
3、农⽥⼟壤⽬前存在的问题:
A.⼟壤污染
B.⼟壤沙化,盐碱化
C.⼟壤板结
D.⽔⼟流失
4、保护性耕作种植⽅式有:
A.垄作
B.间作
C.混作
D.套作
5、保护性⼟壤耕作措施有:
A.翻耕
B.旋耕
C.深松耕
D.免耕
6、⼟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
A.有机物不能⼤量还⽥
B.绿肥播种⾯积不⼤
C.氮肥⼤量使⽤
D.⾬⽔淋溶
7、农⽥⼟壤培肥的措施:
A.⽤养结合
B.⽣物养地
C.化学养地
D.有机⽆机结合
8、森林对农⽥的有益作⽤是:
A.坡地保护⽔⼟
B.减低风速
C.改变农⽥⼩⽓候
D.“胁地”作⽤
9、地⼒培养要做到:
A.充分⽤地
B.积极养地
C.以⽤促养
D.以养保⽤
10、农⽥⽔⼟流失治理措施有:
A.保护性作物种植
B.保护性⼟壤耕作
C.农林结合
D.梯⽥种植
三、名词解释
1、⽣物养地
2、节⽔农业
四、简答题
1、我国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2、试述逆境⼟壤的产⽣及其治理措施。

3、⽬前农⽥⼟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4、农⽥⼟壤培肥措施有哪些?
5、试述我国节⽔抗旱农业的具体措施。

6、分析农⽥物质循环与养分平衡之间的关系。

五、论述题
1、针对农业⼟壤受污染程度拟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2、在耕作制度的设计⾥,保护性作物种植应如何应⽤?
3、根据我国国情,节⽔农业发展意义何在?
4、试述⽤养结合的必要性与可⾏性。

第⼋章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填空题
1、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经历了:(1)耕作制、(2)耕作制、(3)草⽥耕作制、(4)耕作制、(5)耕作制5个阶段。

2、集约种植主要包括两个⽅向,即提⾼和提⾼⼀季作物单位⾯积产量的栽培集约化。

3、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是(1)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2)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3)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内涵;(4)
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4、《中国耕作制度区划》根据热量条件、⽔分、地貌以及社会经济条件、耕作制与熟制特点分个带,个⼀级区,个⼆级区。

5、三个带为(1),>0℃积温4000-4200℃以下;(2),>O℃积温4000-4200⾄5900-6100℃;(3),>0℃积温5900-610O℃。

⼆、选择题
1、耕作制度区划原则包括:
A.⾃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致
B.作物种类结构,熟制,的相对⼀致
C.作物种植⽅式的⼀致
D.⼟壤结构
2、耕作制度发展⽅向有:
A.复种
B.多熟种植
C.改变作物布局
D.农林结合
3、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
A.⾃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B.社会需求是更最制度发展的动⼒
C.⽤地程度和养地程度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内涵
D.继承与发展结合是耕作制度重要的重要原则
4、耕作制度改⾰的主要成就:
A.调节作物布局,扩⼤了⾼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积
B.提⾼了复种指数
C.发展了多熟种植
D.间套作制度
5、耕作制度改⾰的原则:
A.适应原则
B.协调原则
C.多样原则
D.持久原则
三、简答题
1、耕作制度区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什么?
2、我国耕作制度区划有哪些类型?
3、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耕作制度类型?
4、举例说明我国耕作制度改⾰取得哪些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