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困境与路径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库时代 ·129·
智谋方略
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困境与路径的思考
*
赵青1 崔孝彬2
(1.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2.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有效管控网络舆情成为当前高校开展网络育人工作、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校网络舆情演化原因表现为高校本身的特殊性容易成为舆论关注点;舆情主体诉求的丰富性和弥散性不易把控;高校政策难以规定舆情主体的自由意志;公众媒介“吸睛”式报道引发舆情的波动。

然而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面临着系列困境,如舆情管控的配套措施不足、舆论话语权与承担责任的不对等、舆情主题的碎片化与传播媒介即时化带来的双重困扰。

要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需要构建机制健全、人员专精的舆情监管网;转变舆情工作思路,搭建言论输出渠道;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大学生;舆情主体;思政教育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49-0129-002
随着互联网对人们日常影响的逐渐深入,网络在生活中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匿名性、隐蔽性等特点为舆情主体制造舆论热点提供了庇护。

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频发,对大学生、高校和社会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也引起了各教育单位的重视,“高校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发展在高校的具体反映,是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网络平台或校园网络空间内,通过多种多样的互联网渠道对其所关心的或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政策、新闻等表达的个人看法、意见、态度、情绪,从而汇集而成的信息集合。

[1]
”可以看出,建立积极有效的舆情管控路径,解决好学生关注的实质性问题,对维护校园生活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情演化原因分析(一)高校的特殊性容易成为舆论关注点
教育事业是提升国民素质最有效的途径,高校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坚力量的使命和职责,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在我国尤其是“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这三类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为社会输送大批高质量的行业人才。

因此,高校在育人理念、管理能力、成果转化等方方面面的表现均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在涉及高校学生的切身利益时,更加容易成为舆论的关注点,引发公共危机事件。

舆情主体诉求的丰富性和弥散性不易把控。

舆情的发展必定与诉求的伸张相关联,诉求的满足程度推动着舆情事件的发
展过程,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舆情在社会上的反响。

高校舆情主体的诉求从内容上看不仅与校园学习生活相关,还涉及社会、国家、世界各种热点事件;从目的上看,可表现为现实利益的争取、负面情绪的宣泄、对同质性事件的声援。

同时,舆情主体的诉求往往具有弥散性,一方面,诉求的表达内容大多具有共性特征,可以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共鸣和响应,吸引更多诉求主体;另一方面,诉求的内容不仅限于事件本身,在舆情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其他诉求的关联。

(二)高校政策难以规定舆情主体的自由意志
高校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更多的是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而学生的自由意志与诉求表达很难被学校的制度所察觉,反而易被部分同学认为是限制个性发展的枷锁。

舆情主体在舆情发展初期对事件的认知、信念始终围绕各种规章制度,处于可被容纳的范围内,但随着舆情的推动、深入,主体对诉求内容的扩展膨胀,制度便很难维持原有的规制作用而被突破,造成舆情的不可控。

例如,学生对评奖学金制度和流程的诉求,可能会引发对辅导员工作透明性、公平性和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问题的讨论。

(三)公众媒介“吸睛”式报道引发舆情的波动
舆情的广泛传播,媒介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尤其是伴随着自媒体的发展,阅读、评论、转发触手可及,而在这个过程中引导舆论走向的话语权往往掌握在少数的媒体大亨,
在没有官方权威和当事人辟谣的情况下,网民对舆情的了解可能只是媒体新闻工作者想让了解的部分,目的则在通过“吸睛”式的报道追求经济价值。

因此,媒体新闻工作者的从业素质,对引导社会道德舆论的走向、维护高校的声誉带来巨大挑战。

二、高校网络舆情在管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舆情管控的配套措施不足高校舆情的有效管控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和专业的人才支撑。

当前,大多高校都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舆情调查、分析、研判、预警、应急、反思管理系统,也没有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联动机制,更多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这导致校内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存在“推诿”现象,造成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现状。

另一方面,舆情工作始终是做人的工作,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需要专业的舆情管理队伍,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逐渐形成一支舆情管理团队,但是团队成员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网络技术的熟悉程度、舆情的研判能力及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方式等都有待提升。

(二)高校舆论话语权与承担责任的不对等
舆论话语权是指“作为信息传播主体,公众舆论的潜在现实影响力。

舆论话语权是舆论形成的话语影响力、控制力、规训力,展现的是舆论的话语权力。

[2]”掌握了话语权,也就相当于可以有力控制舆论的走向,然而高校在网络舆论环境中处于被动位置,其拥有的话语权力仅限于校园网内的各大平台,而对于校园网外的新闻
智库时代
·130·
智谋方略
舆论,只具有舆论话语权,且权力的发挥有可能并不充分。

当高校发生舆情事件时,社会的舆论聚焦点往往会落到高校管理制度本身,误以为学生进入大学的一刻即是家庭与学校监护权的完全交接,忽略了作为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所具备的独立自主意识,而一旦舆情事件的主体是学生,舆论更多倾向保护“弱者”。

这两者造成高校在网络舆情中表现出话语权弱化与承担责任无限化的不对等。

(三)舆情主题的碎片化与传播媒介即时化的双重困扰
通过对各大论坛、贴吧、校园网等发帖信息的统计,可以将高校舆情主题归类为普遍接受的校园管理、卫生安全、心理健康、政治热点等几方面,但这些主题的发生又呈现出碎片化特点。

在人人都具有发言权的网络时代,舆情主体筛选舆情主题不再按套路出牌,任何可以吸引其眼球达到曝光目的的信息都会被捕捉,通过渲染传播造成舆情事件,这也为高校舆情管控带来了难度。

媒介的发展为舆情的推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QQ、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可以即时发布讯息而不经事先审核,经过多次裂变式的传播引发舆情涟漪,而往往“较之其他网民而言,高校学生网络依赖性更大,对社会发展和热点事件关注度高,互动性更强,在网络上也更加活跃。

[3]
” 这使得拥有庞大数量大学生的高校成为舆情事件可能爆发的聚集地。

三、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路径思考(一)构建机制健全、人员专精的舆情监管网
高校舆情监管要在制度上做好保障,依托法律法规、结合校内实际,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避免对网络言论的监管出现真空地带,做到有法可依,各部门之间权责分明,配合有度;同时搭建各大高校与政府部门间的舆情监控联动机制,共同做好舆情的监控、研判与干预,互通有无,提升舆情管理的时效度;组建一支高精尖的专业化舆情工作团队,从政治素质的磨炼、相关政策的学习、舆情信息的研判、网络技能的提升、舆情引导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培训,并将基层思政工作者,如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等纳入团队管理,增强舆情信息的收集整合能力。

(二)转变舆情工作思路,搭建言论输出渠道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个体表达自由意志的愿望,创造机会让学生共同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中,培养主人翁意识。

学校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文件时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有参与感和被重视感,培养学生爱校、荣校的情怀;其次,学生在校期间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学业、食宿管理、奖助学金、精神心理、时事热点等等方面,学校将高效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不推诿、不搞形式主义,以实际行动赢得学生认可;再次,很多时候学生爆发舆情是因为无法找到一个理想的场所去释放负面情绪,从而以相对极端的方式解决,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设施,为学生情绪的发泄提供场所,帮助其恢复理智思维,防止舆情演化;最后,畅通言路,从人与人到人与平台,为学生提供健全的多节点反馈渠道,同时,在掌握舆情事件原委的第一时间,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和形式,及时客观发布,掌握舆论主导权,将舆情危机消灭在萌芽中。

(三)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高校舆情演化的原因除了舆情事件本身对舆情主体的影响之外,舆情主体与高校、思政工作者之间没有建立起必要的信任关系也是因素之一。

如果学生对学校的各项举措抱有不信任的态度,则不利于高校思政工作者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并非是辅导员独有的工作内容,实现全员育人才能发挥思政教育的最大效用,即实施课程思政,是指“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门的思政课之外的课程,也就是融入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之中。

[4]”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5]”因此,高校各教学单位应结合本学科特点研讨具体的课程思政实施办法,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规划的“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6]”等方面有机融入课程,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另一方面,开设专门的相关舆情课程,增加
学生对舆情相关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遵守互联网规则及网络舆论道德的意识,为高校舆情的管控做好前序预警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灵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政治学院,2010:30.
[2]汝绪华,汪怀君.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中的政府执行力与舆论话语权——以湖南永州唐慧事件为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32-138.
[3]刘静姿,李墩.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典情监控机制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5):52-53+127.
[4]成桂英,王继平.课程思政是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有力抓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8):142-146.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有关情况[EB/OL]. /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 w f b _20171206/s f c l /201712/t20171206_320713.html.
【作者简介】赵青(1990-),男,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2018年西北工业大学政策与战略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大学生心理认知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8ZCY10)阶段性成果。

【相关链接】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

高校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政课的领导,着重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大力提升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

另一方面,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通过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高校党委要在学校政策制定、财力投入、人员配备、资源供给等方面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大力支持,确保思政课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此外,还要推动全校各职能部门共同关心思政课建设,形成主渠道、主阵地、专业课、职能部门多维一线、合力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