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26课《一面五星红旗》∣人教新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课《一面五星红旗》(教案)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知识与技能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
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中读懂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对国旗的尊重、热爱和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习并运用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尊重和爱护国旗,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教学重点】
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学习用外在动作和表情来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搜集有关国旗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当嘹亮的国歌响起,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今天,这面红旗因一位中国留学生而显得格外鲜艳,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6课《一面五星红旗》。
二、听读课文,学会生字
1、结合课文的注音和字典,弄明白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同桌相互检查生字。
点拨:
要从字形上来区别其他易混的字,如:“窄”字可以联系“作”“昨”书写;“鼻”字是上中下结构,上中部分的“自”和“田”都要写得略扁;“摔”字右边中间部分是“幺”,不要写成“纟”。“摊”,可以换偏旁的方式同“滩”字区别,“竖”和“坚”要注意下半部分的不同,“漆”字右下部分不是“水”;“鼻”字中间“田”要写扁一点;“竖”字下边不是“土”
“摊”是前鼻韵母,“凝”是后鼻韵母,“竖”是翘舌音。
(1)开火车反复朗读生字,看谁读的最准确。
窄(zhǎi)脖(bó)段(duàn)漆(qī)胆(dǎn)踪(zōnɡ)镇(zhèn)摊(tān)鼻(bí)犹(yóu)换(huàn)摔(shuāi)竖(shù)奈(nài)耸(sǒng)
豫(yù)凝(níng)趔(liè)趔趄(qiè)趄拇(mǔ)指
(2)生字组词大挑战。
窄(狭窄)假(假日)背(背包)防(防止)脖(脖子)漆(漆黑)胆(壮胆)无(影)无(踪)鼻(鼻子)荒无(人烟)趔(趔)趄(趄)
处(处境)交(交易)犹(犹豫)反(反应)摔(摔倒)竖(竖起)
拇(拇指)
三、大声朗读,理解文章内容
指导学生多种形式大声朗读课文,可以个人读、小组齐读、接力读,逐渐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自主探究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我”在一次(漂流)中遇到(危险)。(身无分文)的“我”向(面包店老板)求助,可是(面包店老板)要求公平交易,“我”拒绝了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友人的尊敬。
2、你能给课文划分一下段落层次吗?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我”在一次漂流活动中失事,处境非常艰难;
第二部分(第4-10自然段)“我”与面包店老板打交道的过程,“我”断然拒绝了他提出的用面包换国旗的要求;
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我”的行为感动了面包店老板,“我”也得到了救助。
四、细读课文,探究问题
同学们,大家一起有感情朗读这首诗歌,然后探究下面的问题: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划出在漂流失事后,描写“我”处境的句子,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我”的处境怎样?
被一块巨石挡住了,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
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
我迷路了,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来转去。
这些句子都说明“我”当时的处境非常困难,急需帮助。这样描写为后面做了铺垫——在这样困难的处境下,“我”的爱国行为更加难能可贵。
2、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态度是怎样改变的呢?(请同学们用“开始……接着……最后……”的句式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
当“我”向面包店老板求助时,开始老板婉言拒绝,“把双手一摊,表示一脸的无奈”;接着又提出用五星红旗交换面包,“我”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的要求,最后,他却愿意为“我”付医药费。
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因为“我”的行为,他从“我”不愿用国旗换面包的事情,看出了“我”对国旗的爱护,对祖国的热爱,也看出了一个中国人的尊严,他认为我是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