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
本文就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中学数学兴趣培养
兴趣是指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
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
当我们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往往也是他们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科。
这是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导致学习成功的重要原因。
正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之者”是学习中的最佳境界,只要学生达到了乐学的境界,就能以学为乐,勤奋好学,苦中求乐。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就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下面我简述几种方法: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
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提一些有兴趣的问题
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最好列举一些有兴趣的例题,那么学生对有意思的问题学起来自然感兴趣。
例如:我们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就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
从前有个寺庙,庙里住着大小和尚100人。
每天他们吃100个馒头,其中大和尚每个人每天吃3个,小和尚是每天3个人吃一个,请问大、小和尚各多少人?当然我们还可以举和生活相关的例子,贴近生活,发生在身边的问题,同学们同样感兴趣。
例如:连人带马33,100条腿跑邯郸,请问人和马各有多少?
2、作一些形象的比喻
适当的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原理形象化、直观化,较易为人接受。
“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把黄河、大漠的雄伟描绘得淋漓尽致,却也形象地刻画了直线(长河)和圆(圆)的相离关系,平面(大漠)与直线(孤烟)的垂直关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抒发了生活在空旷的时空里人类的万千感慨,却也一定程度上描绘了时间和三维欧几里的空间。
又如函数是如此定义的:“设f是建立在集合a到b的一个对应法则,使得a当中的每一个元素在b当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相对应,则我们称对应法则f是定义在a上的函数”。
这个法则不正像男女
恋爱的法则吗?两个人可以同时爱上一个人,但是同一个人不可以同时喜欢两个人。
二、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1、讲一些相关的故事
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
军机大臣和珅听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
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
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
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对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而应积极
创设数学情景,启迪学生数学思维。
学生都喜爱听故事、猜谜语、作遐想。
通过讲故事可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由于数学知识点多,与一些知识相关的故事也不少,尤其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
如:讲无理数时引用帕斯金因发现无理数而被扔进大海的故事,讲授“反证法”时引用“道旁李苦”的推理故事,讲授数列求和时引用印度国王赏给国际象棋发明家锡塔麦粒的故事,充分利用故事具有非凡的吸引力来增强课堂情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大法宝。
当然如果没有现成的故事可引,教师如能恰当编一个故事出来,会使教师受欢迎度提升不少。
2、插一些数学史料
数学史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摇篮,它孕育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了这两者我们的课堂就不再会枯燥乏味了,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
例如在讲解尺规作图的时候,讲一下古希腊三大著名的几何问题:(1)化圆为方,即作一个与给定的圆面积相等的正方形;(2)倍立方,即求作一立方体,使其体积等于已知立方体的两倍;(3)三等分角,即分任意角为三等分。
讲一下三大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经过四千年的时间,多少数学家为之奋斗最后证明不可以作出来的故事。
在讲解极限的时候,讲一下刘徽的割圆术;在讲解二项式系数的时候讲一下杨辉三角形;在讲解数列求和的时候,讲一下高斯小时候的故事,等等。
3、穿插数学美的教育
美的事物,总是为人们乐意醉心追求的。
人们都是喜欢并愿意接近进而接受美丽的事物。
如果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那么学生自然也就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数学定义,规律叙述语言的高度浓缩性、公式,法则的高度概括性、符号语言的广泛适用性都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整-分,奇-偶,和-差,曲-直,方-圆,分解-组合,平行-交叉,正比例-反比例……体现了数学概念的对称美;圆与圆相交的图形、轴对称图形、正八面体等又都体现了数学的图形美;另外还有数学符号的形象美、数学变化的奇妙美、数学问题的趣味美、数字诗的文化美、数学辩证的哲理美……总之数学是美不胜收。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中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
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
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
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多一些学生的参与
教学的过程不要一味的灌输,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讲一下自己的看法,说一下自己的观点,享受成功的喜悦。
要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实践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
例如在讲解圆锥曲线的时候,要让学生自己亲手画一下椭圆和双曲线的图像,使他们相信书上说得确实是那么回事,感受万物的奇妙。
2、紧紧抓住一题多解的例子
在数学教学中留心能够发散学生思维的案例。
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活跃思维、开动智力,条条道路通罗马,在快乐愉悦成功中迸放智慧的火花。
例如用一条直线如何平分一个长方形。
有的说只要直线过对角线即可;有的说只要直线过对边的中点即可;想着想着,学生就会发现只要直线过长方形的中心就行。
学生的兴奋劲一下子提了起来。
四、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激发学习兴趣
1、多走进学生、关心学生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情感原理,把广大学生吸引到教师周围。
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要始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只要下功夫,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学生学不好数学,不能责怪学生,教师首先要自己找原因。
用你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
学生喜欢你的人,自然喜欢你的课。
五、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
”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中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
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
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总之,除了以上几种常用的方法外,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与激发,还有赖于数学教师的精心培养和细心呵护,只要我们每堂数学课都能精心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一些数学趣味因素,从而使数学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我们能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科的繁难,枯燥乏味的负面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其乐融融,从而达到“有趣的数学”,“快乐的学”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文林《数学史概论》 200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2、周文国语言与诗词中蕴涵的数学美《高中数学教与学》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