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蒙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味蒙顶
口赵良冶
这些年,写蒙顶山的文章不少,其中不乏佳作名篇。
本不打算添乱,又似乎心中欠然,蒙顶情结始终萦绕纠缠,不经意间便落下这个题目。
品味什么,自是蒙顶厚重博大茶文化。
天下茶林,独尊蒙顶,冠以世界茶文化圣山。
圣山二字非自我标榜,而是天下公认。
世界茶林盛会,两年一届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誉为茶界奥林匹克。
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际性茶叶机构、各国政府茶叶部门、茶文化组织精英论道蒙顶,《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横空出世,确立蒙顶山为世界茶文化圣山。
茶叶居世界三大饮料之首,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极闪光的一个亮点。
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
这里边,惟茶可单独摧升为文化,进得皇宫豪宅,人得民居小院。
几千年中华文明38.史,茶文化被大书特书。
蒙顶山从四川I盆地西部
边缘拔地而起,海拔千余米,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多云多
雨又多雾。
山顶五峰环列,氤
氲清幽,状若莲花,名上清、菱
角、玉女、灵泉、甘露,既有仙
家韵味又具道家风范。
蒙顶
山被许多光环笼罩:中国茶叶
发源地,西汉吴理真在山中开
人工种茶历史,唐时蒙顶茶启
中同贡茶先河,甘露、黄芽、石
花等名茶誉满天下;茶文化发
祥地,从神话到现实,从历史
到文学,从佛经到道学,从茶
技到茶艺,竞囊括中华茶文化
林林总总。
天下名山,各有灵性。
登
泰山祭天地神灵,朝峨眉礼普
贤菩萨,拜武当敬三清老祖,
I临蒙顶为访茶文化。
茶文化
托起蒙顶山,蒙顶山藉茶文化
跻身天下名山。
起雾了,五峰虚无缥缈。
人行雾中,恍若仙境。
轻轻撩开淡淡的雾,吴理
真身着葛巾麻衣,肩倚锄头,
行于天梯、古蒙泉、皇茶园、甘
露石室。
此时的吴理真,俨然
朴实庄稼汉。
中国第一茶人吴理真,被
世人赋予了很多神话色彩。
大约源于典型的中国式爱情
故事,七仙女田螺姑娘类似的
美妙传说,顺理成章编排到他
身上。
蒙顶山麓,青衣江缠绵
蜿蜒。
山水相依相恋。
好心的
人们忙于牵线搭桥,为之物色
到娇好善良的青衣河神女儿
蒙茶仙子,成就一段姻缘。
仙
子带来七株仙茶,与吴理真携
手植于五峰,随风化为满山茶
园。
河神闻知动怒,蒙茶仙子
被逼循蒙泉返青衣江。
一汪
古泉,天上人间,引多少伤心
人泪流满面。
.蒙顶仙茶“高不盈尺,不
生不灭”,饮之能治百病。
五
代时期,毛文锡在《茶谱》中
讲述了一段传奇:一老僧病人
膏肓,遇一仙人,言春分雷鸣。
采摘蒙顶上清峰仙茶,以蒙泉
水泡之,服一两能去百病,服
四两即为地仙。
僧人采得一两,服后沉疴顿消,不仅貌似三十之人,还“眉发绿色”,人青城访道不知所终。
优美的传说,让蒙顶鲜活灵动,各种文化的增光添彩,又使吴理真神秘莫测。
佛家说他是和尚,为之披上袈裟;道家说他是道士,头上挽起发髻;儒家说他是书生,一把扇儿取代锄头。
佛家追求茶禅一体,道家讲究清心寡欲,儒家崇尚宁静致远……不同文化对茶的感悟与注释,在蒙顶山和谐相处又相互渗透,共创了多元的茶文化。
传说不等同于历史,但亦真亦幻的传说,增添的是蒙顶茶文化的神奇与内涵。
古人的思维与想象,往往蕴涵更深的玄机与真实。
清脆的锣声划破迷雾,已是雨过天晴,茶园春色一片。
采制贡茶的队伍,沿天梯向五峰攀援。
七株仙茶。
石栏围就,白虎镇守,石门上书:皇茶园。
采制大典开始,县令亲颂文书,晓谕天地,开启园f-I;采茶僧焚香净手,鱼贯而入,采鲜叶360片;钟磬齐鸣,佛经高诵,制茶僧满脸肃然,妙手制皇茶;待贡茶制毕,装人银瓶,县令用印封固。
贡茶从种植到采制有完整的制度。
蒙顶山72寺庙,分工明细,各司其职。
千佛寺管茶园,静居庵管采茶,大佛寺管制茶,天盖寺管评茶;僧人分看茶僧、采茶僧、薅茶僧、制茶僧、品茶僧,学有专工,各有所长。
年复一年,从唐朝天宝元年至清朝灭亡,蒙顶贡茶在隆重的仪式后,踏上漫长的进京之路,供皇帝享用和祭天祀
祖。
这一贡,足足一千多年,
说得上中国贡茶的老祖宗。
不食人间烟火的佛家也
不甘落伍,佛祖释迦牟尼跌落
蒙顶,与皇家争享仙茶,将蒙
山雀舌茶供奉宝莲座前。
佛
家唱经《虔诚献香花》中,从
此添上“蒙山雀舌茶奉献,酥
酡普供养释迦”的赞词。
蒙顶茶更多的是泽惠四
方,造福天下百姓。
“乌黑的汉茶,乌黑的茶
垛,高过绿色的山坡。
雅州姑
娘深深的情意,赛:k,-t蓝色的青
衣江……”这首在西藏传唱几
百年的歌曲《汉之茶》,道出
藏族同胞的心声。
千年茶马
古道,镶嵌在大西南的崇山峻
岭,连接蒙顶山和雪域高原。
马帮铃儿叮当,背夫号子浑
厚,边茶源源不断沿着古道,
飘香千万藏家。
北宋以来,中
原王朝需要大批战马,应对北
方民族挑衅;藏族同胞肉食为
主,茶叶一日不可或缺。
以雅
州蒙顶山为中心,茶马互市人
心所向,每年200万斤边茶运
往藏区,架起民族和睦交流的
桥梁。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
茶。
大江南北茶馆叫得最响
的招牌。
这不,茶馆落座,耳
边传来脆生生吆喝:来一碗蒙
顶黄芽!从古至今,茶馆始终
是老百姓的乐园。
早茶,午
茶,晚茶,一日三道茶。
一碗
茶,三五宾朋,听评弹金钱板
京韵大鼓,道千古兴亡万家
悲欢。
贡茶,佛茶,边茶,老百姓
爱喝的茶。
无论贵贱,不分尊
卑,共同的嗜好,衍生出几多
茶文化。
初识蒙顶,是上世纪八十
年代后期,参加四川省组织的
一次笔会。
夜宿蒙顶,夜雨霏
霏,被褥奇湿,难以入睡。
披
衣而坐,同处一室的文友,声
情并茂为我背诵许多有关蒙
顶山的诗词文章。
文人雅士嗜好品茗,对蒙
顶茶情有独钟。
白居易、刘禹
锡、孟郊、黎阳王、欧阳修、梅
尧臣、陆游、文彦博、文同等,
虽终身未曾有蒙顶一游。
却与
蒙顶茶结下不解之缘。
蒙顶茶的清香甘醇在胸
中激荡,文人们文思如潮,赞
美蒙顶茶的佳作名篇喷涌而
出。
白居易视蒙顶茶为形影
不离的老朋友,写下名句:琴
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
山。
黎阳王对蒙顶茶推崇有
加,赞美说:若教陆羽持公论,
应是人间第一茶。
文彦博直
以蒙顶人诗,写出:旧谱最称
蒙顶味,露芽云叶胜醍醐。
诗
画俱佳的文同,认定蒙顶茶是
巴蜀名茶之最,断言:蜀土茶
称圣,蒙山味独珍。
陆游亲自
动手取水煮茶,愉悦之余吟
道:朱栏碧瓮玉色井,自候银
瓶试蒙顶……
当代文人游览蒙顶,亦留
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文。
阅
尽蒙顶沧桑的,当数蜀中诗人
白航《蒙山品茶》中写的:
一千年岁月的甘苦,溶进
一杯水里;
一千年云雾的变幻,凝在
一缕茶色里;
一千年的芬芳,留在我的
舌尖E。
开篇这短短几句,十分耐
读,我曾反复咏诵,试解其意
而不可得,只觉得怎么解怎
么好。
历代吟茶诗文,一路放歌
走来,品亮千秋蒙顶茶文化,
39
也让人悟出一种哲理,一种境界。
茶事艰辛,吴理真累了.背依五峰躺下。
这一躺就是两千年。
其间无数荣誉无数封号加身,还被宋孝宗封为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
后人在五峰修起天盖寺,大殿端坐一人,非仙非道非儒生,骨子里生生一个茶农吴理真。
辛苦了,是该好好休息,何况在此灵山福地。
独坐天盖寺,茶姑奉上香气袭人的甘露,茶艺师舞起刚劲潇洒的蒙顶茶技“龙行十八式”。
又是茶文化,身临蒙顶,举手投足间,总让人感觉它无所不在。
就甘露这名儿由来,多少人争论不休,说是昆仑瑶
池仙水、观音净瓶圣水、蒙顶
甘泉之水的都有。
其实,我倒
觉得蒙顶种茶始于汉宣帝甘
露年,想必古人以那年号为名
儿,好教世世代代记住吴理真。
端起盖碗,顿感历史的沉
重;轻轻一饮,满是文化的芬
芳;细细品味,心中泛起的是
历史与现实的反差。
蒙顶茶贮积了太多的文
化,汇聚了太多的历史,厚重
有时也令人难以承受。
除了
反复诉说茶文化的灿烂悠久,
是否更该静下心绪,将两千年
的沉淀好好打理。
君不见,英
伦三岛无一株茶树,英国“立
顿”牌红茶却享誉世界,年销
售额超过中国茶叶出口总值;
日本茶道,讲求哲理与艺术,
注重修身养性和道德教化,风
靡东瀛;国内产茶之地,无不
争相玩起茶文化这张牌,推介
会文化节雨后春笋。
蒙顶山
啊,远不是闲适地诉说辉煌,
而是如何顺应潮流,弘扬茶文
化,光大茶品牌。
蒙顶山的价
值,不仅仅局限于曾经拥有,
更重要的是从厚重走向宽广,
由历史走向未来。
纷繁浩瀚的蒙顶山,提出
一个十分艰难又必须回答的
题目,如何从历史和现实的角
度,去品味一个悠久博大的命
题:茶文化。
是该好好品味一番了,品
出个中三昧,品出锦绣蒙顶!
责任编辑卓慧
乡村之茧
口杜怀超
捻柁
捻柁,苏北小村人家的物什,或许知者甚少。
它与笸箩、袼褙、针线,还有千层底、鞋垫呆在一起,粘补着乡村人家如棉的日子。
40.
捻柁,是一种极其简陋和
原始的纺织工具,一般乡村小
户人家或者能干的农妇手里
都有的,大户人家使用的都是
纺车,哪里需要捻柁?捻柁,
制起来很简单,一柞长的木
杆,两端尖细,上下圆润,下面
缀着个疙瘩,上面再套上个螺
丝之类的铁器,一个捻柁就这
样诞生了。
我记得母亲的埝
柁很土气,一根手掌长的竹莛
子,顶部带回钩,下方尖锐,插
在一长条形且经过打磨过的
木头上。
冬日里的母亲总喜欢在
下午的时分,端着个小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