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心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脚呼吸法,又称"踵提呼吸法",简称"踵息法"。

练习方法:提脚跟。

意注脚跟,要轻轻慢慢的往起提脚跟(此时感觉小腹上翻)忘掉脚跟转想脚大趾,轻轻慢慢的往起翘脚大趾(此时感觉小腹下翻。

小腹之上翻下翻谓丹田内转,亦称翻江搅海)然后忘掉脚大趾再想提脚跟,之后再提脚大趾。

如此一提一翘,反复练习9次。

提脚跟时为吸,翘脚大趾时为呼,是谓脚踵呼吸法,属高层次的呼吸法,非常人用口鼻呼吸。

古人云:"圣息以踵,由脚踵而头顶一气呵成。

"提脚跟时督脉升,翘脚大趾时任脉降。

其养生作用不言而喻。

技击作用:在稚手时,拿人时则提脚跟,发人时则翘脚大趾(指前脚、虚
二、运睾丸
练习方法:意注睾丸。

睾丸要轻轻慢慢的向上抽提(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关闭)。

然后松时睾丸(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都开)。

这后再提,再松,如此反复练习9次。

女子运
会阴穴,也是一提,一松。

或运乳头(黑圈以内部分)亦可。

睾丸属翘脉(阴翘,阳翘),翘脉是管人体升降的。

体用:做"金鸡独立"势时,提睾丸,做仆步下势时松开睾丸。

三、胎息法(肚脐呼吸法)
练心方法:意注肚脐。

收肚脐,稍停。

松开肚脐,稍停。

如此一收,一松,反复练心9次。

感觉:当在收肚脐时,感觉左右两肾在往左右两侧开、当松开肚脐时,感觉两肾在合。

肚脐为神阙穴,内联五脏六腑。

此法也是锻炼内脏的方法。

技击应用:在推手时,拿人时则收肚脐,发人则松开肚脐。

四、劳功呼吸法
练习手心相对一尺侧置于膝上,展指凸掌心劳宫吐气,
然后空手心劳功吸气。

如此一展一空,反复练习9次。

感觉:当做劳宫呼吸时,涌泉也在同步呼吸,因手心脚心关窍相通。

技击应用:在推手中发人时,要展指凸掌劳宫吐力,抓筋闭脉时,要空手心气贯指梢,甲欲透骨。

健身作用:十指连心,手指通内脏,练指掌同时也在练内脏;手是人脑的外在表现,练手指同时也在锻炼人脑,脑是人体重点保健部位。

五、鼻尖人中呼吸法
练心方法:意法鼻尖,转想人中,再想鼻尖、复想人中。

如此反复练习9次。

感觉:当想鼻尖时,感觉肺叶张开,当想人中时,感觉小腹之丹田充实。

想鼻尖为吸,想人中为呼。

健身作用:练此法可醒脑提神,宽胸畅怀。

技击作用:在推手时,在拿人时则想鼻尖,发人时则想
人中,意想人中则气长,气长则功夫长,长短相差一秒钟则决定胜负。

六、眼晴呼吸法
练习方法:收眼神(看鼻根),放眼神(先往远放,然后看耳朵,左眼看左耳,右眼看右耳,看不见也看)。

然后再收眼神看鼻根(看不见也看)再放眼神。

如此一收一放,反复练习9次。

感觉:收眼神时,两手腕、两脚腕无力,放眼神时,两手腕,两脚腕有劲。

保健作用:练习此法,可调整眼晴的屈光和视野,改善眼区的血液循环,增强视神经功能。

眼区也是内脏全息区,故此法对内脏也有益处。

技击应用:在推手中,发人是则放眼神,拿人时则收眼神。

七、顶心旋转法
练习方法:意注百会穴,百会一有感觉(得气感)然后转想右、前、左、后沿四神聪旋转三圈(意念转),之后反转三
圈(即右、后、左、前)最后转想百会穴,随即忘掉。

转想肩井、曲池、合谷、千手指梢、活动活动手指。

功毕。

功用:(1)培养提顶(顶头悬、虚领顶劲的感觉)。

可使身体平衡稳定。

(2)培养头手结合,顶打人的习惯性。

八、四肢穴道呼应法
练习方法:意想右劳宫,转想左涌泉;意想右曲池,转想左阳陵;意想右肩井,转想左环跳;意想左肩井,转想右环跳;意想左曲池,转想右阳陵;意想左劳宫,转想右涌泉;意想左曲池。

转相右阳陵;意想左肩井,转想右环跳;意相右肩井,转想左环跳;意想右曲池,转想左阳陵;意想右劳宫,转想左涌泉……如此四肢大关节穴道左右交叉呼应,来回反复3次。

功用:打通四肢穴道,培养内外三合的意念习惯,增强条件反射的灵敏性。

在推手时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家,浑身如牵线,出合劲,出整劲,增强打击效果。

以上八法,全属意念训练。

磨刀不误砍柴工,平时养成习惯,临战防卫反应自然。

到时只取一种自感得意的方法即可,不必全顾。

须知"得一,则万事毕"。

以一法代万法。

以一念代万念。

以不变应万变。

"一觉独照,万籁俱寂。

"
第一论理
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

要论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於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例。

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於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俯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

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後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

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而尔,急加电闪。

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

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後左右均无游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

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

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己然。

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工以久练而後成,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多闻强识,格物致知,力能有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渐进,夫而後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
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总归於一气矣。

第二论气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

常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

夫主於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

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

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

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

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为对待迥还之理也。

然则气分为二,而贯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拘焉耳。

第三论三节
夫气本诸身,而身节部甚繁,若逐节论之,则有远乎拳术之宗旨,惟分为三节而论,可谓得其截法:三节上、中、下,或根、中、梢也。

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

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

以腿言之,膀为恨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

以臂言之,膊为恨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

以手言
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

观於此,而足不必论矣。

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也,要之,既莫非三节之所,即莫非著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

由此观之,身三节部,岂可忽也?至於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

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肢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为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第四论四梢
於论身之外,而进论四梢。

夫四梢者,身之余褚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闻,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於梢,则实而仍虚?若手指足特论身之梢耳!而未及梢之梢也。

四梢惟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於五行,无关於四体,是无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纵不本诸发而论气,要不可虽乎血以生气;不虽乎血,即不得不兼乎发,为肉之梢,而肉为气之仁,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齿,而肉梢足矣。

至於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於骨而联於筋,不及乎齿,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尔者,要非齿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

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

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宜,实而仍虚之弊
乎!
第五论五脏
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肾也。

心属火,而有炎上之象。

肝属木,而有曲直之形。

脾属土,而有敦厚之势,肺属金,而有从革之能。

肾属水,而有润下之功。

此及五脏之义而犹准之於气,皆有所配合焉。

凡世之讲拳术者,要不能离乎斯也。

其在於内胸廊为肺经之位,而肺为五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不动也。

两乳之中为心,而肺抱护之。

肺之下膈之上,心经之位也。

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命焉;而两乳之下,右为肝,左为脾,背之十四骨节为肾,至於腰为两背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又为诸脏之根源;故肾足,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显生机焉。

此论五脏之部位也。

然五脏之存乎内者,各有定位,而见於身者,亦有专属,但地位甚多,难以尽述,大约身之所系,中者属心,窝者属肺,骨之露处属肾,筋之联处属肝,肉之厚处属碑,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快如风,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所能尽罄者也。

第六论三合
五脏既明,再论三合,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台也。

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膀合,外三合也。

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膀相合,右肩与左亦然。

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

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执非内合。

然此特从变而言之也。

总之。

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

第七论六进
既知三合,犹有六进。

夫六进者何也?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头不可不进也。

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

气聚於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於进者也。

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而意则索然无能为矣;此所以必取其进也。

以及上左必进右。

上右必进左。

共为六进,此六进者,孰非著力之地欺!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全无抽扯之形,六进之道如是而已。

第八论身法
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

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

横,则理其力,开拓而莫阻。

高,则扬其身,而身有增长之意。

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促之形。

当进则进,弹其力而勇往直前。

当退则退,速其气而回转扶势。

至於反身顾後,後即前也。

侧顾左右,左右恶敢当我哉。

而要非拘拘焉而为之也。

察夫人之强弱,运乎己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

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随时以转移,岂可执一而论。

时而宜进不可退,退以馁其气。

时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进。

是进固进也,即退亦实以助其进。

若反身顾後。

而後不觉其为後。

侧顾左右,而左右不觉其为左右。

总之:现在眼,变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

身而前,则四体不命而行矣。

身而怯,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

身法顾可置而不论乎。

第九论步法
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动,而实运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

以故应战,对战,本诸身。

而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

随机应变在於手。

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又在於步。

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动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

即谓观察在眼,变化在心,而转变抹角,千变万化,不至穷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强可致之也。

动作出於无心,鼓舞出
於不觉,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其斯之谓欤!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

无定位者,亦步也。

如前步进,而後步亦随之,前後自有定位也。

若前步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有定位矣。

总之: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

活与不活,在於步,灵与不灵亦在於步。

步之为用大矣哉!
第十论刚柔
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

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

然刚柔既分,而发用亦自有别,四肢发动,气行谙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

气屯於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

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还不速。

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摺、空、掤、撸、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

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传统太极拳练习五阶段
第一阶段:掌握功架的阶段
这一阶段属于打基础、学架子阶段,主要在架子的名称顺序和外形规范、姿势准确上下功夫,每一动势都要立身中正。

立身中正,顾名思义就是在走架子的运动中,身体竖好,中正不偏,不可前仰后合、左歪右斜、挺胸腆肚和弯腰驼背。

武式太极拳的立身中正是指头顶百会穴与支撑腿的脚跟上下串成一条直线与大地垂直。

就外形来看,其身体有微微后靠(仰)的样子。

学武式太极拳要牢牢把握住自己的重心点,掌握住立身中正的要求,势势提起精神,把头抬起来,把身子竖起来,有八面支撑的气势,眼睛和心思要用在洞察敌情的变化上,做到顺随忘我。

这对初学者来讲不可能一下子掌握,也不可能一下子把自己长期习惯性的动作改正。

这是个努力方向。

只要走架练拳就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守住“立身中正”这个最基本的要点。

每一动势都要留心,都要平心静气,想好了,认为姿势准确了再做下一个动作,在学拳架中要努力做好动作之间的衔接。

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势势有顶天立地之气势,犹如一根立木能顶千斤压力。

如果刚开始练拳不把身子竖起来,不但达不到好的效果,而且对往后功夫的提高影响也很大,或者说将永远也达不到武式太极拳的上乘功夫。

为什么说不把身子竖起来就练不好拳技呢?因为不如此,就不能上下贯穿,就谈不上立身中正,也就没有八面
支撑的气势,从身体外形上讲不符合力学原理;从身体内部来说身体受力不均,气血流动就不能很好地协调。

而且由于身体的歪斜会不自觉地做出无谓的体能消耗,如此连自己的稳定都成问题,何谈御敌呢?俗话说的“低头哈腰学艺不高”就是这个道理。

开始学拳必须像学书法写楷书一样,要一笔一画、横平竖直、有棱有角、势势规规矩矩,手脚要依附身体,勿自伸缩,力求守住身法,在架子正确的前提下练习,切不可潦草从事。

飞一势要有走一势的效果,走一个架子要有走一个架子的效果。

刚开始,在规矩的框子里手脚感觉呆板,没有灵活性,但只要守住身法坚持习练,慢慢地形成习惯,为下一步凝固架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所以初学初练武式太极拳架必须要慢,只有慢才能有时间静下心来体认,用心体会出和掌握住拳架所要求的身法。

这种练功方法看起来严格了些、学起来吃些力、有束缚感、进度慢了点,但这种严格的练法是今后在拳艺上能够得心应手的基础。

如果一开始不注意姿势的准确度,不立身中正、不严格苦守身法,一开始就想快、就想用努劲,其结果本末倒置,以后进步就慢了。

所以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拳容易改拳难。

第二阶段:改架子阶段
这是凝固架子锤炼自己的阶段。

所谓改架子就是改正自己在练拳过程中不符合拳理要求的姿势,使之走向正确。

这一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学完架子后的继续。

在第一阶段学拳架的过程中
如果学得较慢、较细,掌握得较好、身法毛病较少的话,那么这一阶段将会稍省些力;如果在前一阶段学得比较粗,只是在学拳架时大概地顺了下来,那么此阶段必须一点点地校正。

不管怎样,改架子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也是练功自律的相持阶段,这一阶段,如逆水行舟,只有坚持不辍,才能过此关口,必须在长期的习练过程中,逐步克服自己潜意识中不断出现的、不符合武式太极拳科学规范的习惯性动作。

在习练过程中仍然要慢不要快,要把握好重心,身心投入,时时刻刻按照动作的变化规律去细心体会,特别强调把精神集中在每一姿势的体会上,用心感觉姿势是否正确,也可面对墙壁上的大镜子观看自己的运动姿势,切忌低头去看自己的动作而影响拳架的气势和整体性。

每一动势,先问自己,身子是否竖起来了?重心把握好了没有?周身协调好了没有?虚实做够数了没有?每势是否按照起、承、开、合的步骤做了?手和脚的位置是否恰切顺随,如有不合即速改正,如此反复锤炼,尽量在走架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刻刻留心、势势留意,以自己的重心为轴为根,折叠转换,连贯协调,不可中途断线,更不可走流水架。

从而使自己的身法逐步地形成周身一家。

第三阶段:走架子的阶段
这是在架子逐步改正后凝固成“周身一家”的架子。

这时的拳架走起来比较顺,每一动势,身法均符合武式太极拳“立身中正”的要求和规范,已经守住了太极拳的基本身法。

立身中
正,举手投足无过不及,行功走架如长江大河,连绵不断,前一个动作的完成,既是下一个动作的基础,也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

周身一家,上下相随,起伏得当,开合有致,虚实相间,气完势整。

整个走架子过程中,不可以架子顺了而精神懈怠,要提起全副精神、全神贯注,利用架子的顺随逐步加强练拳的力度,此阶段要多磨练、细磨练,炼精、炼细、炼灵、炼出对敌意识,为了找到所要得到的感觉,此阶段仍然要慢,在慢中找到技击意识和感觉,由于顺随的拳架长期磨练,从而为下一步技击的运用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技击阶段
在拳架走顺以后,不再为校正架子费心劳神,也就是说自己的身法已经完全符合武式太极拳的要求,“立身中正”再不是口头上的了,而是成为自己的良好习惯,举手投足皆合拳理,此阶段仍要坚持按照武式太极拳要求习练。

此时的练法要逐步将精力转移到增强敌情上来,每一动势问自己,对手用大力击来,我何以对之?以何迎之、胜之?也就是说,对手击来我怎样用太极身法拿住敌人,控制住对手。

这一阶段要在走架子时把无人当有人,势势制敌,在与人打手时把有人当无人,势如破竹。

正如前辈李亦畲先生论述:“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人,按定彼劲,彼自跌出。

”这句话很形象,它是功夫上乘时与敌人交战时的真实感受和写照。

“自己安排得好”,一方面
有自己运用得当的意思;另一层涵义是说自己有实力安排好,这是因为经过长期习练,自己身法中正,重心稳固,功夫纯青。

试想以自己长期习练形成的有八面支撑之气势的劲力和刚柔相济的太极身法去迎接来犯之敌,有什么可以安排不好呢?“人一挨我”,指对手稍挨上我,我内里如同触电一样警觉。

我不动彼丝毫”,是指我外表不动让对手认为我没有警觉,而内里在做迎敌的调整,这里的“不动”并不是不动,而是外表好像没动,而内里却以足够的劲力在运动,在做吃住对手重心的行动。

“趁势而人”,由于前面的“不动”麻痹了对手,所以在时间的准备上我先于对手,我已经暗中吃住了对手的重心,此时对手大势已去,可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处境。

此时,我可以明着让对手感觉到自己的重心被我完全控制,试想对手的重心都被掌握和控制住了,还有什么不好解决呢?所以“按定彼劲”,我以八面支撑的的正中气势向一个连自己重心都控制不了的对手施加压力,对手感到了压力和威胁后,自然要做本能的反抗,但想反抗又无法抗拒的时候,其身子僵化,这股僵劲顶来,我便顺着这股僵劲顺势发放,所以“彼自跌出”,对手便随着我的发放顺势被抛跌出去。

整个技击过程是客观的,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而不是主观臆断强行的结果,它是对手让你怎么打就怎么打,而不是你想怎样打就怎样打。

这便是武式太极拳的技击妙处。

第五阶段:无畏、无敌的精神境界阶段
这是功夫上乘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是前四个阶段的体现,达此阶段后再不须为掌握拳架、走顺拳架、如何御敌等身法和意识上下功夫了。

也就是说防身御敌已经是自己的良好习惯和潜意识的本能动作。

此时并不是说不须要练功了,此时练功有心旷神怡的忘我境界。

古拳谱说:“练功一日、技精一日。

”又说:“功弥久而技弥精亦。

”现在的练不是原来的时时势势依规矩的练,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依规矩、破规矩,破规矩、还要守规矩的练。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练功或实战时身法要守住,精神要放开。

虽然放开了,但身法永远是太极身法,也就是古拳谱所说的全以“气”而言。

这里所说的“气”是一种气势,是从精神上而言的,并不是指呼吸之气或一般意义上的空气,这是一种感觉,而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拳无定向、身心相随,这时的拳,不单指拳头狭义的概念,而是广义上的整个太极身法。

周身上下处处是拳,挨哪儿,哪儿发,神志专一,气势鼓荡,精神贯注,有遇敌欲吃之势意,真正形成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上乘功夫。

练武式太极拳不但使人技艺超群、延年益寿,更重要的可使人陶冶情操、改变气质、处事祥和、遇事冷静,有脱胎换骨之感,提高生命质量。

总之,传统武式太极拳主要是从身法而言的。

只有练成太极身法才有可能练成武式太极拳的上乘功夫。

要想练成太极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