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1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写作 如何突出中心》优质教案_2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用人物语言描写突出中心
——以《孙劝劝学》为例子●新课标要求: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使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
2.“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段目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抓住读写结合点。
●教材解读:单元目标是如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了解相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品读总结出人物语言描写七种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将七种语言描写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突出中心。
教学方法:以《孙权劝学》为例子,读写相结合,指导与训练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叫中心?中心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中心是写作文、说话时最核心的内容或话题。
有了中心,文章也就有了主心骨;没有中心,或者中心不明确,文章就像一盘散沙,杂乱无章,叫人不知所云。
鲁迅先生指出:“有成就的作家写人物,只要以对话就将人物的思想、感情、面目等都体现在读者面前了。
”可见,语言描写的重要作用。
这学期,人物语言描写比较经典的课文是《孙权劝学》,为什么这么说呢?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在这个巨变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
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吕蒙从吴下阿蒙到被刮目相待这个巨变中,详写孙权劝学和鲁肃赞学,这是语言描写,是本文重点。
二、以读引写,从《孙劝劝学》中概括语言描写的七种方法: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实行对话表演。
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问题(一):
《孙劝劝学》靠什么来体现人物与推动情节?
分析(一):
1.孙权劝学: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学习的目的、方法)
2.鲁肃赞学: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吕蒙自豪: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展示三个人物性格特点:
(1)孙权:循循善诱
(2)吕蒙:知错能改
(3)鲁肃:敬才爱才
总结(一):
人物的语言必须体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问题(二):
分析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简要说明。
分析(二):
有。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是同僚关系,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
风趣幽默趣味在其中。
总结(二)
人物的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独特的身份、地位等,使读者闻其言便知其人。
问题(三):
人物描写能够添加人物的什么描写,使人物更生动?
分析(三):
1.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拜蒙母,结友而别。
总结(三)
对话描写时,要注意人物的表情与动作,并惟妙惟肖地模拟出来。
问题(四):
《孙劝劝学》中找出语气精当有哪些句子?
分析(四):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严厉语气,学习的必要性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语气,责备性。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4.反问句,孙权现身说法批评与期望。
①邪:反问语气,“吗”
②耳:限止语气,“罢了”
③乎:反问语气,“呢”
总结(四):
语言描写还要用精当的语气,人物性格就会更生动。
问题(五):
《孙劝劝学》中表称呼的词语有哪些?
分析(五):
1.卿:①古代君对臣的爱称②古代对人的敬称
2.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3.阿蒙:是吕蒙的小名。
阿,名词词头,多用于亲属称呼或人名的前面。
4.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总结(五):
语言描写还要用精准的称呼,人物性格就会更富有感染力。
问题(六):
以下五个句子共同点是什么?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分析(六):
感叹号表强调,巧用标点符号
总结(六):
对话描写时,能够借助标点符号,使说的话符合当时情景,独具人物个性。
问题(七):
《孙劝劝学》在怎样的特定语言情境中展开?
分析(七):
在“劝学、就学、赞学“的语境中展开的。
总结(七):
人物的语言描写还要注意场合情境,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语言。
三、学以致用,读以促写:
1.语言描写示范:我弄脏墙壁。
大家议论是否该主动告诉老师。
从五种不同人物性格来写,用上七种语言描写法:
A 幸灾乐祸的人
B 不诚实的人
C 幽默的人
D 固执的人
E 恶作剧的人
2.学生习作步步升格:
(1)学生习作一
A2:“啊,你犯错误了,要受批评了。
”
B2:“没事,你不说,老师是不会知道的。
”
C2:“我看还是主动告诉老师吧。
”
D2:“说了不是要挨骂吗?”
E2:“挨骂也要说,那才是个诚实的学生呢。
”
总结:不能突出人物个性!
(2)学生习作二
A1:“嘿嘿,你闯祸了,等着挨罚吧!”
(幸灾乐祸的人)
B1:“不怕,只要你自己不承认,谁知道是你泼的水呢?”
(不诚实的人)
C1:“我看你还是快去自首吧,‘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嘛!争取宽大处理”(幽默的人)
D1:“坚决不能去,那是自投罗网。
”
(固执的人)
E1:“我有办法了,你去拿一根棍子来,绑在背上,去负荆请罪。
哈哈
(恶作剧的人)
总评:人物对话能突出人物的深层性格。
(3)习作三:
再配以场景、神态、心理、动作等描写,标点、语气、称谓等,比较其效果。
刹那间,雪白的墙壁是上多出了一道道丑陋的伤疤。
我呆呆地站在教室门口,同学们围了上来。
A眯着眼睛笑嘻嘻地说:“你闯祸了,等着挨罚吧!”
“不怕,只要你自己不承认,谁知道是你泼的水呢?”B瞪大眼睛说。
C凑了上来:“我看你还是去自首吧,‘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嘛!”
D打断他的话愤愤不平地说:“那不是自投罗网吗?”
“哎,我有办法了!”
E手舞足蹈地说,“你去拿一根棍子来,绑在背上,去负荆请罪说老师您原谅我吧!”大家听了哈哈大笑……
(4)学生习作四:
不同老师个性:
老师:“谁弄的?”,老师的吼声似凉风掠过我心,我强作镇定道:“我弄
的!”老师怒目圆睁,不容置疑道:“你放学留下来洗净墙壁!”我唯唯诺诺道:“好的!”
(5)学生习作五:
老师走进教室,拿着抹布,蹲下身,认真地擦洗墙壁,并和蔼问道:“是谁不小心弄脏墙壁?”我急忙跑过去洗墙壁道:“老师,对不起,我来吧!”老师拍拍我的肩膀笑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同学们也纷纷上前帮忙,不一会,墙干净了,人心也齐了!
五、总结《孙权劝学》如何用人物语言描写突出中心:
1.体现人物、推动情节。
2.符合人物身份、地位。
3.加神态、动作。
4.语气精当。
5.称呼精准。
6.巧用标点。
7.特定语境。
六国学作文拓展:
记者因学生作文大奖采访我:孩子们是祖国未来、民族希望、传统文化发扬者,老师要让学生感受古诗文之美,读懂文字,借鉴文学,用于文章,积淀文化、启发文思,提升读写、提升人格!
国学颂
作者:蔡丽星
字似脊梁正又直,
文如铮骨敢担当。
传统文化代代传,
中华文明人人承。
文化自信有底气,
民族灵魂有香气。
孔子学院中外建,
国学精髓世界扬。
七、板书:
《孙权劝学》语言描写总结
1.体现人物、推动情节。
2.符合人物身份、地位。
3.加神态、动作。
4.语气精当。
、 5.称呼精准。
6.巧用标点。
7.特定语境。
八、教师自编课后习题:
思考探究
一、参照课文,想想孙权如何劝学成功?(内容)
二、课文中有很多人物语言的描写非常细腻感人,举例几句说说这些描写引发你怎样的感觉?(写法)
积累拓展
三、阅读《伤仲永》(课外对比阅读)
四、用白话写一则《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故事,用七种方法来描写人物的语言,力求表现人物个性,200字,很多于200字。
(读写结合)
五、从“不学”到“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编者编入《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为了知道古人的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请同学们谈谈。
(情感熏陶)
读读写写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