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解释]: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
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出自]: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载: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示例]:我们目前自顾不暇,郑成功不来就是天主保佑了,我们还好去惹他么。
我们不能为别人~。
◎郭沫若《郑成功》第五章
[近义词]:代人受过、为人作嫁
[反义词]:坐享其成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结构关系:1.主谓关系2.并列关系3.动宾关系4.偏正关系5.补充关系
请按上面的来源分类以下成语:
1画龙点睛 2 图穷匕见 3三顾茅庐 4 不耻下问 5举一反三 6任重道远7 春风得意
8一帆风顺 9纸上谈兵 10朝三暮四 11空中楼
阁 12集思广益 13逃之夭夭14 锦上添花
15想入非非 16落井下石17中流砥柱 18可歌可泣 19天衣无缝 20百感交集21 痛改前非
22画饼充饥23哗众取宠24 战无不胜一扫而光 25孤芳自赏 26居心叵测 27放虎归山 28循规蹈矩
29恨铁不成钢 30自欺欺人 31语重心长宁左勿右32 水深火热
1、神话传说:19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没有缝。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没有一点破绽。
也比喻诗文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
出处五代·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指周密完善。
2、历史典故:1画龙点睛(原形容南北朝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每次)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认为)诳,因(因此)点其一。
须臾(过了一会),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
未点睛者皆(都)在。
注释:
张僧繇:南朝时梁人。
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主人公简介]
张僧繇(yóu ),梁武帝(萧衍)时期的名画家,南朝梁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
梁武帝天监(502年 - 519年)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
擅写真、顼道人物,亦善画龙、鹰、花卉、山水等。
擅作人物故事画与宗教画,时人称为超越前人的画家。
梁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
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
张僧繇他的画活灵活现,画的东西跟真的一模一样。
甚至有人说他画的动物真的能活起来。
有一次,他到一个地方去游览,他兴趣来了,就在金陵安乐寺庙的墙壁上面画了四条龙,可是没有画眼睛。
有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画龙的眼睛呢?”。
他回答说:“眼睛是龙的精髓,只要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
”大家哈哈大笑起来,认为他是个疯子。
没想到他提起画笔,运足了气力,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立刻乌云滚滚而来,突然电闪雷鸣,两条蛟龙腾空而起,人们惊得目瞪口呆,全都傻了眼了。
于是后来“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讲话或写文章画画时,一两句关键的话(画上关键的一两笔)会使它们立刻生动起来。
[故事]
梁朝张僧繇是吴地人。
天监年间,任武陵王国将军,吴兴太守。
张僧繇在金陵的安乐寺的墙壁上画四条龙,却没有画上眼睛。
游人们觉得很奇怪,认为应该画上眼睛,就坚持让张僧繇画上龙的眼睛。
张僧繇说画了龙的眼睛以后,那些龙会飞走。
可人们不信,认为他在骗人。
张僧繇无奈,只好给其中一条龙画上了眼睛。
只见他在眼白上轻轻一点,过了一会儿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那一条龙飞上了天!……等天气变回原样后,人们发现被点上眼睛的那一条龙果然不见了!
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张僧繇)
2图穷匕见(荆轲[解释]:图:地图;穷:尽;见:现。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珂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珂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这次谈判双方针锋相对,已到了图穷匕见的最后白热化阶段了。
[近义词]:真相大白、东窗事发、原形毕露)
3三顾茅庐(刘备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9 纸上谈兵(赵括[词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字词解释]纸:书上:上面谈:谈论兵:用兵
[成语性质]贬义词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 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空头支票、夸夸其谈
[反义词] 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
)
3、文人作品:5举一反三(论语——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解释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
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与彼。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4回:“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
”
近义词
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灯谜卅;带头;翻两番
典故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4不耻下问(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释义:耻:羞耻,耻辱。
指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耻辱)。
下:谦虚、虚心的意思。
比喻虚心地向别人请教不是一件可耻的事。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用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近义词: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
反义词: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
造句:我们学习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善于并且敢于向别人学习。
示例:阁下既~,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成语来由: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
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与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
形容谦虚、好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造句:我们有不懂的要与时问人,做到不耻下问. )
6任重道远(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解释]: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途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示例]:明·鹿善继《答范景龙书》:“惟是世变滔滔,党同伐异,任重道远,谨始虑终,往常书本生活,到此躬行实践,别有光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
[近义词]:全力以赴、负重致远
[反义词]:无所事事、无所作为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7春风得意(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春天的和风。
在春风轻拂中洋洋得意。
旧指考中进士后的得意心情。
后形容官运亨通或事情办成的得意心情。
出处
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如愿以偿,心情欢畅。
)
8、一帆风顺(孟郊——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
[解释] 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
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出处] 唐·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
”清·李保嘉《官场现形记》∶“从中进士至今,不上二三十年,就做到副宪,也算是一帆风顺了。
”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12、集思广益(诸葛亮——?解释:思:思考,意见;广:扩大;集:集中。
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13逃之夭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解释原形容桃花茂盛艳丽。
后表示逃跑得无影无踪。
出处《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后因“桃”、“逃”同音,故以“逃之夭夭”作诙谐语,形容逃跑得无影无踪。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是逃跑诙谐的说法
示例瞿秋白《乱弹·新英雄》:“那些'不可多得之将才'一溜烟的~。
”
近义词溜之大吉,无影无踪
反义词岿然不动)
14、锦上添花(黄庭坚——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解释在锦上再绣花。
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
出处宋·王安石《即事》诗:“嘉招欲覆杯中渌,丙方唱仍添锦上花。
”宋·黄庭坚《了了庵颂》:“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
”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褒义
示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步需要还不是'~',而是'雪中送炭'。
”世上有些人喜欢锦上添花或站在高枝上说风凉话,很难在别人犯了错误时多想想人家的长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十章近义词精益求精、如虎添翼
反义词雪上加霜)
16、落井下石(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解释看见别人掉进陷阱里,不伸手救他,还往井下丢石头。
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击、陷害。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周而复《##的早晨》第三部:“为什么要在别人危急的时刻,~。
”
辨析“落井下石”和“上树拔梯”。
落井下石指乘人之危,加害于人。
上树拔梯指诱人上当,使人受害。
近义词乘人之危、趁火打劫、落阱下石
反义词助人为乐、雪中送炭、相濡以沫)
17、中流砥柱(《晏子春秋》出处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
形容人很坚强,不屈不挠,像砥柱在激流中屹立一样。
也比喻在动荡艰难环境中能起支柱作用的力量。
用法偏正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
示例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
中流砥柱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
黄河上的艄公又叫它"朝我来",距市区约30公里。
冬天水浅的时候,它露出水面两丈多;洪水季节,它只露出一个尖顶,看上去好像马上就被洪水吞没,惊险万分。
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来到这里,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命大臣魏征勒于砥柱之阴。
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为它写了一首
长诗,其中有"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
顶住三门险,根连九曲深。
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等佳句。
相传砥柱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又说是一位黄河老艄公的化身。
很久以前,一位老艄公率领几条货船驶往下游,船行到神门河口,突然天气骤变,狂风不止,大雨倾盆。
刹那间,峡谷里白浪滔天,雾气腾腾,看不清水势,辨不明方向。
老艄公驾船穿越神门,眼看小船就要被风浪推向岩石。
老艄公大喝一声:"掌好舵,朝我来"。
他纵身跳进了波涛之中。
船工们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就听到前面有人高呼"朝我来,朝我来",原来是老艄公站在激流当中为船导航。
船工们驶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个浪头将船推向下游,离开险地。
船工们在下游将船拴好,返回去找老艄公,见他已经变成了一座石岛,昂头挺立在激流中,为过往船只指引航向。
因此,人们把这座石岛--“中流砥柱”也叫“朝我来”。
从此以后,中流砥柱就成了峡谷中的航标,船只驶过三门以后,就要朝砥柱直冲过去。
眼看船就要与砥柱相撞时,砥柱前面波涛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向旁边安全的航道,避开了明岛暗礁,顺利驶出峡谷。
中流砥柱,推拿手法名。
见《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中流砥柱位于川藏路上的尼洋河中游,山高沟深,河流湍急,为尼洋河第一大峡谷,江中一巨石兀然立于江中,背靠神佛山,相传这块巨石是工布地区的守护神——工尊德姆
修炼时的座椅。
)
18、可歌可泣(《周易》可:值得;歌:歌颂,赞扬;泣:流泪。
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
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周易·中孚》:“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明·海瑞《方孝孺临麻姑仙坛记跋》:“国初方列之概,无异平原复生。
追念与之,可歌可泣。
”
《长恨歌》一篇,有声有色,~。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20、百感交集(《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
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释义:
感:感想;交:同时发生。
集:聚拢。
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
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
出处1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
[编辑本段]示例:
我是上一个世纪出生的人,能参加这样的盛会,~,思绪万千。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用法:
作谓语、状语;用于有许多感想不知如何表达
“百感交集”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无数感触交融汇集在一起,形容心情复杂,感慨无比。
交:一齐,同时。
这个成语来源于《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
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卫玠,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晋怀帝时任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他精读《易经》、《老子》,说话常常是非常深刻的。
西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
持续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北方的匈奴贵族刘裕乘机起兵入侵。
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匈奴军队两次长驱直入,一直打到西晋都城洛阳,但都被西晋军队击退。
面对动荡不安的时局,卫玠决心把家迁往南方。
他的哥哥卫zǎo在朝廷担任官职,母亲不忍心和卫zǎo分离,卫玠劝她要以家庭大计为重,终于说服母亲同意南迁。
卫玠告别哥哥,离开洛阳,带着母亲和妻子一起南下。
卫玠一向体弱多病,一路上步途跋涉,餐风饮露,经受了千辛万苦。
在将要渡长江的时候,他的神情容貌都显得憔悴不堪。
他对左右的人说:“见到这白茫茫的江水,心里不由得百感交集。
只要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又有谁能排遣这万
千的思绪和感慨呢!”)
21痛改前非([解释]:痛:彻底;非:错误。
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
[出自]: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痴公子很使噪脾钱》:“你痛改前非,我把这所房子与你夫妻两个住下。
”
[示例]:在政策的感召下,他决心~,重新做人。
[近义词]:悔过自新、改过自新
[反义词]:不思悔改、死不改悔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30、自欺欺人(解释: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出处:《朱子语类》:“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
示例:有人说中国的实业就会借此促进,那是~之谈。
(鲁迅《两地书·二九》)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近义词:掩耳盗铃、掩人耳目
反义词:实事求是)
31、语重心长([解释]形容言辞恳切,情意深长。
[出处]清·洛日生《海国英雄记·回唐》:“叹别离苦况,转忘了母亲的语重心长。
”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宾语;含褒义多用于上对下,长对幼的教诲和嘱咐。
[示例]刘绍棠《芳年》:“字字句句都~,亲切感人。
”
[近义词]言近旨远、微言大义、苦口婆心。
[反义词]轻描淡写、浮光掠影( 注释: 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
用来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
[灯谜]一言九鼎千秋意
[翻译]sincere words and earnest wishes.
[例句]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放下身上的包袱,继续努力前进,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吧!”)
32水深火热(《孟子》[解释]:老百姓所受的灾难,像在深水里,如在烈火中。
比喻人民生活极端艰难痛苦。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含贬义指人民生活
[示例]:只要能把国家从~里救出来,他就是至高无上的英雄。
★梁斌《红旗谱》四二。
《故宫博物馆》:“1884年正当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人民处于~之中的时候,慈禧却为自己的生日大肆挥霍。
”
[近义词]:水火之中、民不聊生
[反义词]:安居乐业、人寿年丰
[歇后语]:滚汤锅里的螺蛳
[灯谜]:海底焊接
[典故]:战国时,燕王哙改革国政,把君位让给相国子之,将军市被和公子平不服,起兵攻打子之,爆发内战。
燕国大乱,齐国乘虚而入,齐宣王派大将匡章率兵十万攻燕。
燕国百姓对内战不满,不愿出力抵抗齐军,出现“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的局面,有些地方的燕国百姓反而给齐军送饭递水表示欢迎。
匡章只用了五十天工夫,就攻下燕国国都。
齐军攻占燕国后,并无撤回之意。
匡章又不管束军队,士卒欺凌百姓,燕人纷纷起来反抗。
这时,齐宣王向正在齐国游说的孟子请教,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它,到底该怎么办?”孟子回答说:“如果吞并燕国,当地百姓反而很高兴,那就吞并它。
古人有此先例,周武王便是。
”“如果吞并燕国,当地百姓并不高兴,”孟子又说,“那就不要吞并它。
古人也有先例,周文王便是。
”孟子举了这两个例子后指出:“当初齐军攻入燕国,燕人送饭递水表示欢迎,那是因为燕国百姓想摆脱苦日子;而今如果齐国进而吞并燕国,给燕人带来亡国的灾难,使他们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那他们必然会转而盼望别国来解救了!
出处《孟子·梁急王下》)
4、外来文化:1
5、想入非非(非:虚幻的境界。
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
1、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贬义)。
2、有时还指意念进入玄妙的境界(中性)。
出处《楞严经》第九卷:“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
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中性词)
5、寓言故事:10、朝三暮四([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自]:《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
[示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的。
◎鲁迅《坟·灯下漫笔》
[近义词]:朝秦暮楚、反复无常
[反义词]: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比喻反复无常的人理解:1. 朝三暮四的原意:用诈术来骗人
2.现在用来比喻:反复无常,出尔反尔
3.又用来比喻:前后交换,迷人障目
[出处]:庄周《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11、空中楼阁(解释空中所显现的阁楼,悬挂在空中的楼房亭阁。
指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或虚构的东西。
也可喻为高明通达。
出处《史记·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
阙然。
”唐·宋之问《游法华寺》诗:“空中结楼殿,意表出云霞。
”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示例 1茅盾《子夜》:“禀受了父亲的名士气质,曾经架起了多少的~。
”
2沉迷在这里你只能是望着一座空中楼阁,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近义词虚无缥缈、海市蜃楼
灯谜天宫;月宫;广寒宫
10 三重楼喻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
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
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
木匠答言:“是我所作。
”
即与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
”
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墼作楼。
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
木匠答言:“作三重屋。
”
愚人复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
”
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
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
愚人复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
”
时人闻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第一屋而得最上者!”
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
余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
”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无有异。
注释:
⑴这是《百喻经》第10个故事,好高骛远的人总想一步登天,而实际是不可能的。
任何事情,都必须脚踏实地,万丈高楼从地而起。
⑵三重:重,层;三重,三层。
⑶轩敞疏朗:轩敞,高大宽敞;疏朗,空气流通而明亮。
⑷渴仰:渴望羡慕。
⑸解作彼家:会建造像那一家的房子。
⑹经地垒墼(jī):经地,丈量地基;垒墼,堆砌砖块、砖坯。
⑺固:固执,坚持的意思。
⑻四辈弟子:佛教用语。
亦称“四众”、“四部弟子”等。
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信众。
⑼三宝: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
佛指释迦牟尼;法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