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面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面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主要有四方面,分别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理论和德国古典哲学。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首先,它所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是以经济学的形式对劳动作为主体活动的创造能力的肯定。
第二,古典经济学家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分工问题。
第三,古典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对立状况进行了经济上的分析。
正当古典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制度当作永恒的“自然形式”来论证的时候,19世纪初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却已对它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第一,他们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必将为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触及到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问题,试图用社会经济状况来说明政治制度。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是指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年)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梯叶里、基佐、米涅等。
首先,他们突破了把历史发展归结为个别杰出人物自觉活动结果的英雄史观,提出应当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二,他们结合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对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作了具体的考察。
第三,这些历史学家不满意法国唯物主义者关于政治机构决定社会生活的理论,试图证明财产关系是社会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的现实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是作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先导而出现的哲学思潮。
其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其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在哲学思想上的历史贡献主要是:第一,它把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作为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来研究。
第二,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成就,是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刻地研
究了辩证的发展观,从世界观的高度用辩证法代替了形而上学。
第三,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在历史观上提出不少深刻的、有价值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吸收前人优秀哲学成果的基础上创建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是天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
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曾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
马克思实现两个转变的标志性著作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即博士论文一个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充分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是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神圣家族》是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一次总清算。
在批判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正在形成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一、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首先揭露了它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质,指出:鲍威尔一伙虽然反对黑格尔主义的正统派,并自诩为真正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人,实际上,他们不过是用所谓“无限的自我意识”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走向公开的主观唯心主义。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鲍威尔一伙的这套谬论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只不过是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庸俗化的复活而已。
第三,为了彻底批判鲍威尔一伙和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马克思还深刻地揭露了它的认识论根源,指出:思辨唯心主义的秘密,就在于通过诡辩,把概念独立化、实体化,即把本来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当作独立存在的本质,并把它看作感性对象的来源和基础。
第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鲍威尔一伙的思辨唯心主义时,还揭露了它在实践上的危害性。
二、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提出一系列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
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露骨的历史唯心主义。
鲍威尔等人认为,自我意识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历史除了自我意识的变化和发展以外,没有任何意义,世界历史归根到底就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同鲍威尔一伙的论战中,强调指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只有在物质生产方式中才能了解历史。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仍用“市民社会”的术语来概括现实的社会关系。
但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们已力求把社会关系中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开来,从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依赖关系,得出人们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必然的相互关系。
人们这种用各自的生产活动和产品相互补充、相互满足需要的关系,就是人们之间的真正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进一步深化了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物质生产是历史发源地的思想出发,论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
三、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目的和它的任务已由它自己的生活以及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时期以最明显的无可辩驳的预示出来了。
在揭示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彼此对立而又相互制约的运动,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不但已经提出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性的思想,而且也指出了作为先进社会力量的无产阶级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所以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首先在于它以实践为中心,论述了新世界观的一系列基本原则,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基本特征。
在《提纲》中,马克思深化和发展了以往的研究成果。
第一次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表明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也与旧的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并为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不仅仅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而且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件。
因此,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了认识的实践标准问题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问题上,旧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不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
但是,教育者的知识和才能又是从何而来?马克思指出一种环境的造成,首先是人们活动的结果、是实践的结果。
在宗教问题上,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个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的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从人与人社会关系提示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的本质体现在人们实践活动创造的社会关系中,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提纲》的最后,马克思总结了自己的哲学跟旧唯物主义的对立并且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又说:“哲学家们知识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在这里,马克思指明了自己的哲学同旧哲学在理论立脚点和根本目的上的对立。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和立足点,也是它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分界线。
简而言之:在《提纲》这篇不到1500字的短文中,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为核心,以批判包括费尔吧哈在内的旧唯物论为重点,简明扼要的阐明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即唯物史观,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及其体系,具有了一个超越以往一切哲学的、全新的逻辑起点和基础。
恩格斯因此称其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条件。
”
在《提纲》中,马克思深化和发展了以往的研究成果。
第一次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
的局限性,表明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也与旧的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并为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不仅仅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而且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件。
因此,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了认识的实践标准问题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问题上,旧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不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
但是,教育者的知识和才能又是从何而来?马克思指出一种环境的造成,首先是人们活动的结果、是实践的结果。
在宗教问题上,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个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的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从人与人社会关系提示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的本质体现在人们实践活动创造的社会关系中,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提纲》的最后,马克思总结了自己的哲学跟旧唯物主义的对立并且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又说:“哲学家们知识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在这里,马克思指明了自己的哲学同旧哲学在理论立脚点和根本目的上的对立。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和立足点,也是它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分界线。
1845年9月到1846年夏初,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这部著作里,他们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对青年黑格尔派作了彻底的清算,批判了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并在批判中首次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一、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现实个人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指出历史发展的四个要素,揭示了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首先,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
历史活动,其次是满足新的需要的再生产,第三是人口生产。
第四是人们在生活的生产的过程中产生出社会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人们之间的物质关系,它的历史和人的历史一样长久。
这种关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呈现出“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人们的精神交往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人们为了生活就要生产,要生产就要有社会交往,而语言和意识则是交往的工具和手段。
所以“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意识以物质活动、物质关系为基础,为它们所决定,因而也必然随着它们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都不是可以单靠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只有实践地推翻这些意识所由产生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
总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是唯物史观的实质所在。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的揭示是马克思、恩格斯探索科学历史观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科学地表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
他们指出,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生产是改造自然的活动,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人们不能单独地、孤立地进行生产,必须联合起来,在生产中结合成一定的交往关系,也即生产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运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作了科学的表述。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沿用的“市民社会”这个术语,实际上是后来使用的经济基础即“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的同义语。
指出“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
四、阶级、国家和革命
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使人们分裂为不同阶级。
国家就是统治阶级用来调节社会关系,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的组织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任何革命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必然结果。
列宁曾指出:“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
”列宁的这一概括,深刻地揭示了《宣言》的哲学意义。
第一,《宣言》贯穿着彻底的唯物主义。
《宣言》是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去说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的。
《宣言》首先指出,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
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阶级斗争理论不同,《宣言》把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根源归结于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宣言》还分析了资产阶级时代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是如何决定这个时代的政治的、精神的历史发展的。
《宣言》在揭示经济生产对政治上层建筑发展的推动作用时,说明了经济的集中是政治集中的基础,政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经济的发展决定的。
《宣言》还驳斥了资产阶级的超阶级观点和永恒真理的说教,具体地考察了宗教、道德、哲学、教育、法等意识形态的阶级实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表明,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归根到底是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关系的产物,它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改变而改变的。
第二,《宣言》闪耀着历史辩证法的光辉。
《宣言》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从产生、发展到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现代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是凭空出现和永恒不变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必将导致无产
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制度。
这个历史辩证法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宣言》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变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然后,无产阶级必须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都集中在国家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并不是为了使这种统治永恒化,而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对立,实现共产主义。
随着阶级的消灭,无产阶级的统治本身也将随之消亡。
综上所述:《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伟大纲领。
它用新世界观深刻地分析了最重大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实践、革命性和科学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高度统一。
《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地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它的问世,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指南。
7.系统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全面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是哪部?
系统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全面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是恩格斯著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系统的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阐明了它在人类思想史上所起的伟大作用,反击了资产阶级哲学思潮的进攻。
一、无产阶级哲学革命与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它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无产积极在哲学领域中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是意识形态上的革命。
从理论来源上讲,它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
正像恩格斯所总结的,这一新哲学的产生,是从黑格尔哲学出发,经过费尔巴哈这一“中间环节”
而又越过费尔巴哈,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面向工人阶级,从而形成了崭新的哲学派别,即马克思学派。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一是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先于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二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先于精神,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恩格斯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哲学史上的派别,从其基本哲学立场说,或从属于唯心主义阵营,或从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恩格斯这个论断,是对哲学史的科学总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及其发展的规律性问题。
这个问题被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它提供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凡承认思维能认识世界,思维和存在是可以同一的,即是可知论;凡认为思维不能反映客观存在,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是不可之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能动的反映论,既承认主观能正确的反映客观,又承认主观能能动的作用于客观,主张思维和存在二者在实践基础上辩证统一。
三、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第一、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的客观规律。
第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总之,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一书中,系统的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经验,全面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革命意义。
8.系统阐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著作是哪部,主要内容是什么?
系统阐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著作是《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
《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
《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宣言》还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
《宣言》批判当时各种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对空想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宣言》阐述作为无产阶级先进队伍的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斗争策略,指出为党的最近目的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的之间的联系。
《宣言》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9.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在那些错误理论和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实现的?
列宁在传播、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批判各种错误观点的过程中,列宁也介绍、捍卫、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段时期,列宁先后批判过自由民粹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和经济主义,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列宁反对民粹主义的的唯心史观,捍卫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
当时的民粹派理论家米海洛夫斯基宣扬主观社会学,反对唯物史观,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实在性和规律性,认为推动历史千金的杰出人物的活动而不是社会发展规律,不是人民群众,不是先进阶级。
列宁在反驳其谬误后旗帜鲜明的捍卫唯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