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术后房性心动过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术后房性心动过速
蒋晨阳;刘强
【摘要】@@ 房性心动过速是心脏外科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可致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更严重的并发症,增加了外科术后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外科术后房性心动过速以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最为常见,比较少见的是外科手术相关的局灶性房性
心动过速.
【期刊名称】《心电与循环》
【年(卷),期】2010(029)004
【总页数】1页(P342-342)
【作者】蒋晨阳;刘强
【作者单位】31001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31001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4;R541.7+1
房性心动过速是心脏外科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可致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更严重的并发症,增加了外科术后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外科术后房性心动过速以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最为常见,比较少见的是外科手术相关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据统计资料显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有25%的患者发生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尤其是Senning术、Mustard术和Fontan术等对心房进行显著改造的术式。
其中Senning和Mustard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为10%~30%,
Fontan术的发生率为20%~37%。
心脏外科手术后,心房的切口、瘢痕、遗留的缝线以及先天性心脏病补片均可成为传导障碍区,与心房固有解剖障碍(瓣环、大静脉)等一样,可成为折返的解剖基础。
1996年,Kalman等首次提出了“切口折返”的概念,这类心动过速中,心房切口参与折返,折返环位于心房瘢痕之间或心房切口与房室沟之间的峡部。
2000年,David提出了“术后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专指外科术后典型心房扑动峡部参与折返的心动过速,需与术后切口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相区别。
外科术后心房内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主要的右心房折返环有:①围绕心房切口瘢痕或与切口相关的外侧壁折返环(图1);②围绕房间隔缺损补片的间隔折返环;③三尖瓣环和下腔静脉之间峡部依赖的典型心房扑动折返环。
对于外科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主要标测方法有:①常规二维电生理标测:利用多导管及消融导管在心动过速时对心房进行逐点标测;②拖带标测:多与其他标测技术相结合,寻找心动过速折返环的关键部位;③三维系统标测:目前常用的有Carto标测系统和Ensite标测系统。
两者均可以直接标测显示折返的电激动顺序,确定缓慢传导区域,指导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并对消融结果进行验证。
其中,Ensite系统的高密度标测技术能够更简单快速寻找心房内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所经过的最狭窄部位(关键峡部)。
与传统二维电生理标测技术(包括Hallo 电极标测)相比,三维标测系统能够更直观地对心房内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进行标测,尤其对于外科术后房性心动过速,其折返环有着较多的不可预见性,且可能有多种房性心动过速共存,此时三维标测显得简单易行,可以更为快速准确地确定复杂的房性心动过速依赖机制,提高消融的效率和成功率。
对外科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和消融治疗。
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显著的副作用,如致心律失常、加重双结病变、影响心功能,这些均限制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抗心动过
速起搏依赖心房的感知功能,外科术后的心房解剖和电生理特性的改变,一方面起搏导线可能难以固定,另一方面难以实现精确的心房感知和起搏,并且快速的心房起搏可诱发心房颤动或使原有心动过速进一步恶化,使病情加重。
消融可以针对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进行治疗。
据统计,外科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的短期成功率为77%~81%,中长期复发率为27%~52%。
复发患者中多为新发折返环,少数为原折返环消融部位重新恢复传导。
总之,对于心脏外科术后的房性心动过速,我们建议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进一步的消融,这是目前唯一的根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