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国的五大败因及对近现代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甲午战争中国的五大败因及对近现代的影

1.1. 战前局面
朝鲜全罗道古阜郡郡守赵秉甲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贪腐行为会在中国历史和朝鲜历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由于他的贪腐,逼反了全罗道的农民,引发了改变了东亚历史的东学党起义。

起义烈火迅速燃遍朝鲜半岛,朝鲜政府无力镇压,只得向清政府求援。

日本政府早就密切注视朝鲜局势的发展,等待出兵朝鲜的时机,然后制造挑起中日战端的借口。

当清政府应邀出兵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的时候,日军不请自来,在朝鲜南部登陆,在扑灭了起义烈火后,又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威海平壤。

战后双方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强大,并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

甲午战争,改变了东亚的局势,扯下了满清政府“天朝上国”的遮羞布,使西方列强进一步看清了清朝统治者这个庞然大物只不过是
一只技止此耳的黔之驴,从而更加变本加厉地欺压中国人民,大肆掠夺中国资源。

同时,也使得一直仰望中央帝国的日本人改变了自唐朝以来对中国的臣服,诱发了日本人“征服满蒙、征服支那、征服世界”的野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在当今又是一个甲午年的时刻,认真剖析满清失败的深层次原因,接受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不重蹈覆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甲午战争清朝的五大败因
1.2.1.中国是块大肥肉,列强都想吃一口
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第一个跳出来的是英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无疑是世界第一强国。

其殖民地遍布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

自19世纪以来,沙皇俄国加快了向远东侵略的步伐,趁着满清政府陷入腐败不堪之际,先后侵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等上百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尤其是占领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参崴军港,打开了太平洋的出海口——这无疑是对英国霸权的强烈挑战,因此,英国急需在远东扶持一个对抗俄国的代言人,而这个代言人只能在中日之间选择其一。

那么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英国选择了日本而不是满清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大清帝国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都不啻于一个庞然大物,正如拿破仑所言,是一头睡
着的狮子。

法国人不会去惊醒它,英国人自然也不会。

而日本,蕞尔小国也,能拿起来,自然也能放下来。

英国人想扶持的只是个代言人而不是一个强大到能挑战自己的对手。

其二,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大走工业化之路,举国上下积极向西方学习,呈现出了一种向上的势头;而反观满清,以那拉氏为首的腐朽统治者,殚精竭虑地掠夺人民以供其穷奢极欲,已经呈现出了日薄西山的颓势。

英国人自然不会把真金白银送给这么一个政府去挥霍。

第二个跳出来的是美国。

19世纪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经济危机的苗头已经初步显露,此时,作为世纪第一工业国,自然想为自己的产品找到更大的市场,而正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起步的日本自然成了香饽饽。

第三个是德国。

新兴的德国,梦寐以求的是在东方找一块立足地,在已经被英法等国占据的蛋糕上分一块。

胶东半岛一带,成为了德国人的首选,因此,支持日本进攻中国,从而趁机夺取青岛,是德国人的规划。

第四个是法国。

法国人作为俄国人的盟友,实际上是不希望俄国人把注意力放在远东方面,他们最希望的是俄国人向西去威胁德国。

因此,支持日本战胜中国,并打消俄国人东进的念头,是法国人所谋求的。

最后一个是俄国。

俄国占领了中国百万平方千米土地后并没有收心,他们下一步的目标是中国东北和朝鲜。

至于日本,在这些“司机”们的眼里,还不足以威胁他们的安德烈军旗。

日本和满清打个两败俱
伤,更符合他们的利益,因此对日本采取了不干涉政策。

就这样,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1.2.2.日本的战前准备远远超过满清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当日本明治天皇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

早在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

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

日本天皇下诏,单方声称琉球为日本藩属。

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牡丹社事件”。

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涂,竟称琉球是日本属邦,并以此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岛。

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

但当时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失利。

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才从台湾撤军。

后来,由于清廷的软弱无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

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
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特权。

该条约第一条即宣称“朝鲜为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公然把朝鲜的宗主国清朝排斥在外,充分暴露了日本并吞朝鲜的野心。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清军虽然在这次事件中压制住日军,但日本还是如愿取得了在朝鲜的驻军权。

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

袁世凯率清军击败了日军,镇压了这次政变。

但日本人还是利用了清廷的昏庸同清政府订立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

这就为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

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但朝鲜甲申政变之后的十年时间,情况就悄然发生了变化。

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

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

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
透。

这些充分的准备,使得日本未战已占据了先机。

1.2.3.腐败的满清朝廷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中国人
1644年,在汉奸吴三桂的帮助下,带着辫子的后金人攻进了长城,从此华夏人开始了近300年的亡国奴生涯。

后金或满清朝廷从没有把自己当做中国人!他们进入中原,不过是作为一群烧杀劫掠的强盗来的,他们从心里根本没有想过如何作为领导人,带领着臣民们走上一条强国富民之路;他们所想的,只是如何尽量长久地掠夺中国人的财富以供其挥霍。

因此,文字狱也好,封海断贸也罢,甚至是所谓的“仁政”,所谓的“为明皇报仇”,以及为史可法建忠烈祠等,都只是为了维护他们抢劫的合法性和稳定性而已。

他们本来没打算呆多久,正如金庸先生在《鹿鼎记》里所写的那样,把劫掠来的财富,藏在了关外的某座山里,以备被汉人打败后继续挥霍。

他们没想多呆,但是汉奸们不干,硬是帮着他们统治了近300年。

但即使是这样,满清贵族们还是没把自己当中国人。

国家是国家,朝廷是朝廷;我们是朝廷的人,只管朝廷的事,至于国家的事,与我们满人何干?打仗?那是国家的事,至于胜败,是汉人应该关心的。

反正,仗打败了要赔钱,仗打胜了也要赔钱,因为赔的钱是国家的,是汉人的,哪怕国家赔再多的钱,只要我们女真人有钱花,能继续遛鸟听戏,能上八大胡同玩婊子,能继续斗鸡走马,管那么多干什么。

这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应该是那位那拉氏最著名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口号,以及“宁
与洋人,不与家奴”的政策,虽然已经紧紧地被捆扎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满清贵族的真实想法。

她们不是汉族人,也没有把自己当成过中国人。

她们卖的不是她的国而是别人的国,就像是强盗夺得了一些财物,在自己挥霍的同时,分给其他强盗一些。

这样一个朝廷,如果让他们为中国着想,确实有点为难他们了。

就在日本磨刀霍霍准备动手时,满清的最高统治者那拉氏却为了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挪用了海军军费,去粉饰太平,去搞房地产(建颐和园),致使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

当时北洋水师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

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

但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自产的炮弹由于制造厂商偷工减料,发射药竟然很多都是沙子!干起把国家的钱塞到自己腰包里的事,无论是最高统治者那拉氏,还是底下层层的官员,都是毫不犹豫,理直气壮,脸都不带红一点的。

在这样一个朝廷统治下的中国,不败,老天都看不过去啊!1.2.4.李鸿章首鼠两端造成了自身和中国的悲剧
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汉族,安徽合肥人,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中法战争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清政府决定“大治水师”,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

利用这个机会,北洋水师建设成军。

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

此举,在使日本望而生畏的同时,也在清廷内部引起了注意。

可以说,李鸿章在晚年对于北洋水师,一方面,就像对自己孩子一样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而另一方面,则是把北洋水师视若禁脔,一概防止别人插手。

而这不能不引起满清朝廷的提防,同时,清廷文恬武嬉,内耗不断。

执掌户部的翁同龢作为铁杆的“帝党”,对李鸿章这个“后党”,怎么看也不会顺眼,于是就迭次以经费支绌为借口,要求停止添船购炮。

自此,北洋海军的建设陷于停顿、倒退的困境。

这就为甲午海战失利埋下了第一个伏笔。

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后,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

李鸿章过于听信驻朝专员袁世凯的报告,认为日本“必无他意”,遂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1500军人赴朝。

不料,日本此后立即向朝鲜派兵,在朝日军增至8000余人,事态趋于严重。

李鸿章为设法避免战争,曾通过英、俄两国出面斡旋,但为日本拒绝。

无奈下,只得增派军队入朝,和日本相抗衡。

八月十六日(公历9月15日),驻朝陆军在平壤与日军激战数昼夜后溃败,总兵左宝贵战死,统帅叶志超等逃回国内。

轻信不可靠的部下和外国,是李鸿章所犯的巨大错误。

八月十八日(公历9月17日),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遭遇。

北洋海军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与日本舰队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会战。

中国军舰沉没4艘,日本舰队亦遭重创。

此后,清军在鸭绿江、九连城等战场与日军激烈交战,但终未能挡住日军的攻势。

当日军进击到旅顺、威海等重要海军基地前时,李鸿章命令丁汝昌执行“保船制敌”的方针,避不出战,最终导致北洋水师覆灭。

倘若李鸿章没有过于抓北洋海军权力与“保船避战”政策,清政府对于北洋海军的经费不至于减少如斯,甲午海战的结局亦有可能改变,而不是窝囊的被全歼于渤海湾海港内。

也正是因为马关签约的强烈刺激,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

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途经日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么也不肯上,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5岁高龄老人,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决然地蹒跚着步子,慢慢腾腾地挪过去。

在敬佩此举的同时,我们也不禁要问:您早干什么去了?
1.2.5.中国什么时期也没有缺乏过汉奸
在中国历史上,自秦桧始,从来没有缺乏过汉奸。

中国的汉奸,南宋是第一个高峰期,明末是第二个高峰期,清末一直到抗战期间是第三个也是最大的高峰期。

日本侵华,汉奸们“功”不可没。

甲午战争前后,为日军搜集、密送情报的汉奸,数以千计;而更加令人感到耻辱的是,抗日战争期
间,为鬼子充当爪牙的汉奸更是达到了上百万,其中还不乏汪精卫等一大批曾经站在反抗满清腐朽统治第一线的人物。

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思。

长期以来,被阉割的儒家文化,严重侵蚀了中国人的思想,使得中国人“只知有君、有己,而不知有国”。

程朱以后的儒学,虽然也提“忠君爱国”,但那是在“忠君”的基础上,讲究“天地君亲师”,完全背叛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正确思想,以至于造成了“国不爱民,而民亦不爱国”的恶性循环。

汉奸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却是某些人心底深处的劣根性。

中国长期处于被阉割的儒家文化的浸淫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论调,被很多人奉为了金科玉律。

这些人,一旦时间、环境合适,就会毫不犹豫地走上卖国求荣的道路。

正如现在某些拿着美国人津贴的大V们,为了美金,便不惜出卖祖宗,不遗余力地想搞垮中国。

又是一个甲午年,警惕啊!
1.3. 甲午战争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承认朝鲜为独立国家、撤出朝鲜半岛,并割让台湾、澎湖及其附属岛屿予日本,向日本开放多个中国内陆的港口城市。

日本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中三千万两为清朝换回辽东半岛的费用),经济迅速发展;而清军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北洋水师的覆灭)标志着1850年代起洋务运
动技术改革并未完全成功,大清帝国的国际地位自此一落千丈,再次成为列强鲸吞蚕食的对象。

大批的披着传教士外衣的外国特务进入了中国,大搞分裂活动,支持汉奸们欺压民众,也直接导致了1900年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

在此期间,沙俄侵吞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国土,德国强租了胶州湾和青岛,美国人打开了倾销商品的门户……中国进一步走上了半殖民地的道路。

(二)如果说甲午战争使得帝国主义列强进一步发现了满清帝国的
虚弱,那么同时也使得中国一批有识之士认清了满清政府的腐败从而谋求救国之途。

先是孙中山、黄兴等一大批民主人士,开始了谋求“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征程。

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推翻了满清朝廷对中华民族的奴役,实现了初步的共和。

虽然,这是个很脆弱的民主,但是,从推翻满清皇权这一点上说,辛亥革命是中国从拿破仑所说的睡梦中醒来的发令枪。

然后是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大批的进步人士,从苏俄的成功中找到了适合中国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

经过28年的奋斗,终
于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共和国。

(三)甲午战争进一步诱发了日本人全面侵华、进而征服亚洲、征
服世界的欲望,也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走向失败的起点。

1931年9月18日,日本人在沈阳柳条湖畔,开始了侵略中国东
北的进程;1937年7月7日,日本人在北平郊外宛平县,开始了全面侵华的进程;1945年8月15日,日本人的总头子发布了《终战诏书》,
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甲午战争是日本人打败满清的开始,从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了东亚第一强国,也在世界上真正有了一席之地,体现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同时,甲午战争使得日本人贪婪的欲望进一步膨胀,成了二战策源地的根源,留下了日本军国主义失败的伏笔。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甲午战争成全了日本,同时甲午战争埋葬了日本。

甲午战争是中国人的噩梦,中国人在战争后更加进入到了水深火热之中。

但同时,甲午战争惊醒了中国,成为了中国走向民主进步的开始。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甲午战争唤醒了沉睡的狮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