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使大学英语教学服务于国际型人才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如何使大学英语教学服务于国际型人才的培养[摘要]本文以培养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型人才为出发点,在论述构建培
养国际型人才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之后,通过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其与国际型人才培养需求间所存在的差距,进而就如何使大学英语教学服务于国际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国际型人才;大学英语教学;相关建议
国际型人才指的是具有国际化的理念及跨文化体验,通晓国际惯例与规则,具有国际交往能力,掌握国际核心业务专长并能满足企业和相关组织开展国际化业务的现实需要的人才。

[1]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各行各业对国际型人才的渴求已成共识。

由于国际型人才的重要素质特征之一是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为市场培养外语人才的重要手段,自然也就与国际型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

面对市场提出的挑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如何为培养国际型人才服务就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

1构建培养国际型人才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为满足国家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高等教育沿袭苏联高等教育模式,按照具体专业招生、建立了以培养专才为目标的专业教育模式。

在这种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综合素质教育被严重弱化。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高校综合素质教育慢慢受到重视。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在当前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大众化的宏观背景下,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和高校连续扩招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须从单纯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从以传授知识为重,向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转变,从单一专业培养向大专业大学科培养转变。

这一政策的出台为我国高校发展综合素质的教育指明了方向[2]。

结合我国高校教育实际,尽管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在改革,但仍然存在英语专业教育和其他专业学科教育严重脱节的问题,而大学英语教学也没能起到很好的纽带作用。

同时,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要面向社会,还要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各行各业对国际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

经济要发展,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国际型人才以外语为基础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其中一个子能力要求是能够运用外语作为工作语言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和对外交流,并且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对象是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因而在面对国际交流与合作时,这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调查显示,很多高校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针对不同专业选用的教材是相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而没有开设适合不同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从而导致学生专业英语知识几乎为零的局面。

由此可见,构建培养国际型人才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显然已成为摆在广大英语教师和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谈到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首先必须明确它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区别。

在我国,大学英语指的是针对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的英语教学。

与专业英语教学不同,大学英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一个目标是把英语语言的学习作为形成非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手段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成绩显著。

但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开始面临许多新的问题。

自2003年12月教育部决定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至今已有九个年头,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其指导思想是”打基础多多益善,基础扎实终身受益”[3],教学目标一直定位在基础英语上。

作为高等院校重要必修课之一的公共英语,教学重点仍然是语言知识的讲练和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培养,全然忽略了语言所承载的意义与专业学科学习之间的联系,致使语言学习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由此造成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不仅英语水平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而且缺乏必要的跨文化交流的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前所持有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显然与国际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探讨如何使大学英语教学服务于国际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3使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服务于国际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3.1课程设置从重形式到兼顾形式和内容
根据潘聪等提出的基于冰山知识体系的国际型人才素质结构,国际型人才的素质特征之一就是出色的以外语为基础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化的理念、思维与行为方式,因而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兼顾学生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要具有全球情怀,了解他国文化的能力。

近年来很多学者针对传统大学英语课堂过于关注语言形式这一问题,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出路进行了探索,在课程设置上达成从重形式到兼顾形式和内容这一共识。

真正实用的国际型人才是不仅掌握了语言形式,而且对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的人,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才能在国际事务中与其他文化合作者和竞争者和谐相处。

针对现阶段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要适应国际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当地减少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技能课的比例并增设跨文化交际、英语国家文化等课程就显得非常必要。

学生只有了解了英语国家文化,才会对英语语言技能的学习更感兴趣,孤立地学习一些在交际场合无法使用的语法、词汇和句型不仅会令学生感到枯燥,而且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帮助不大。

3.2教学内容涉及专门用途英语
除了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型人才的另一个显性素质特征就是要掌握国际核心业务专长并在国际事务或全球产业链上创造价值,这就对国际型人才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掌握情况提出了要求。

语言方面的能力固然是国际型人才不可缺少的,但如果不注意,语言也可能成为束缚我们培养高素质国际型人才的瓶颈,
因为精通外语并不等同于国际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合理处理语言类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关系。

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在掌握自己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通晓本专业所在行业的国际惯例和规则,为将来能够满足企业开展国际化业务的现实需要做准备。

围绕市场对国际型人才的这一要求,内容依托式教学(CBI)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应运而生。

所谓内容依托式教学,核心思想是将语言教学建基于某个学科或某个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把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科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水平的提高。

它的两个显著特征是:①以学科知识为核心;②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3]。

专门用途英语与内容依托式教学有相通之处,即在特定的专业语境中学习英语。

由此可见,英语学习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尤为重要。

举例来说,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开设医学英语、管理英语、计算机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

很多人认为,开设专门用途英语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笔者觉得这正是大学英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的不同之处。

在国际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下,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完善自我,掌握一定的其他学科知识,努力为迎接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做好充足的准备。

3.3合理的评价机制
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目前,国家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成果的衡量标准主要还是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评价机制过于单一。

由于考试难免会受到考生考试时的心理因素和考场环境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单一从四、六级考试成绩很难全面反映出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针对这一点,国际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大学英语教学采用合理的评价机制,改变以往单纯通过考试成绩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评体系,更多地开展形成性评估。

举例来说,教师首先要决定想考察学生的哪方面的学习表现,是语言技能的习得情况,还是学科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分别进行评估,然后给出相应的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安排。

例如,对管理专业学生大学英语的考核应该分为英语基础知识与技能和管理英语两方面的考核,在以后的教学中再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给予相应的指导。

4结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经济参与世界竞争,中国经济能否在世界竞争中获得利益,关键在于有没有国际型人才的智力支持。

[4]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作为培养国际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不容推卸的重要责任。

因此,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要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做出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从而使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潘聪,范徵,吴友富.国际型人才素质特征及其评价体系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9(4).
[2]俞理明,蔡基刚,邵军航.中国语境下的CBI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3]董亚芬.《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第二次修订的思考与设想[J].外语界,2006(1).
[4]姚玲.培养国际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J].北京教育,2007(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